歼20服役后为何却不全速量产?

西芒


歼20作为中国一款自主研发的战斗机,从开始研发到量到投入生产,一直都受到我们的关注。歼20属于第五代战斗机,具有隐身功能。正是这架战斗机的出现,才让中国战斗机的研发突破了瓶颈,让世界看到了中国,让中国走向了世界。它的诞生让无数“高人一等”的国外专家,不由得竖起了大拇指,对中国研发团队连声赞叹。如此厉害的歼20,为什么没有实现全速量产呢?



首先经费问题就是个很重要的问题。一架歼20的造价,不算前期的研发费用和每一次飞行的燃料费,维修费,飞行员的培养费,光是飞机本身的造价就高达1亿多美元,如果大规模生产歼20,我们的军费预算是必要大幅增长。

其二。飞行员问题。歼20虽然从2017年3月9日就已经进入空军列装序列,然而在18年的2月9日才开始列装空军作战部队。我们的飞机造出来了,但是关于飞行员的培训系统还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体系,想要培养出一批大批量的,优秀的,能够驾驶歼20的飞行员,还需要一段时间,这也是制约歼20生产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三。发动机的问题也是个重要的问题。歼20使用的并不是国产发动机,而是俄罗斯制造的发动机,俄罗斯在这方面有所限制。宣布有消息称,中国制造的发动机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是将这样一个实验性的发动机安装在一个业已成熟的战斗机身上,这需要时间,而且还需要巨大的物力,财力。虽然假以时日,必能实现,但是现在因为俄罗斯方面的发动机技术已经成熟,中国只好采用俄罗斯的发动机。


是阿维啊


不能量产?

今年珠海航展时候,我们发布了一则新闻,说是歼20高空巡航速度达到2.8马赫,比目前世界上公布的任何四代机都快,足以证明我国歼20体系足够完善

但是,没有大规模装备也是有几个原因,首先,要从10年前说起,美国防张来华访问前,美媒说中国的四代机首飞时间要到2020年以后了,结果我们直接来了个地面高速滑跑实验,美媒瞬间打脸。这时候,中国威胁论伴着歼20的起飞达到了一个高潮。

接下来的几年中,我们北方的邻居的猛禽斯基虽然蒸蒸日上,但是还是有点力不从心的感觉,我国周边防务压力明显增加,但是,如果大批量服役,必将瞬间颠倒周边防务平衡,会强烈刺激到日本,韩国,南海诸国,印度,这几个国家,有的具备自主研发四代机的能力,有的会在被刺激的情况下加速购买以美国为核心的f35,沉默鹰等3.5代战机,迫使我国的防务压力骤增。

再者,我们小批量购进了苏35,苏35的机动性没人敢说不好,苏俄的软件优化也同样是世界翘楚,我们在慢慢吸收消化先进技术的同时,在未来一点时间里,周边四代机逐渐增加时,可以先用su35 打第一照面,在保护我们自身主力歼20机群的同时,起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舆论目的。

最后,仅仅一次珠海航展,就已经让周边某国坐不住了。据说某国的验证机发动机核心机性能比猛禽的还厉害,我们慢慢摸索四代机的使用经验,再慢慢升级改进,韬光养晦,未雨绸缪,在不给邻居太大的压力的情况下,做好完全战胜局部战争的准备,为我国国防安全保驾护航



军阀68114941


很多人说歼20是在小批量量产,但真的是这样吗?我们来看几个数据。

F35,2011开始生产批量型号当年生产了9架,2012年生产了29架,2013年生产了35架,2014年生产了36架,2015年生产了45架,2016年生产了46架,2017年生产了66架,2018年生产了91架,据说今年结束之前要生产131架。

好的我们说回歼20,歼20从2017年夏季定型决定进入军队,从那时算起到今年顶多也就2年多一点的时间,那歼20有多少架了呢?根据网友们的消息(数编号的人)加上蓝军装备的歼20如今歼20大约装备了50架以上,这种速度可是比F35还快啊,F35量产两年也就38架啊。也不知道那些人是怎么得出歼20只是在小批量量产的。

造飞机又不是打什么游戏,你鼠标一点它就出来了,首先生产线建设需要时间,培养熟练工人也需要时间,所以产量只能慢点慢点的爬上去,美国人生产了这么多年也才有了今天的效率。中国人是吃苦耐劳能创造奇迹,但中国人再怎么吃苦耐劳也不可能突破物理与生理极限啊,我们服役的晚生产线的生产速度当然只能和别人刚开始比,你要和人家现在比你这不是难为人吗?


开着皮卡打坦克


据悉,已经有超过五十多架了歼-20了!

在2017年6月,中国建立了第三条歼-20生产线,当年的产量指标是20架。

2018年7月3日,第四条歼-20生产线投入生产,截止到2018年年底保守计算,歼-20已经生产了50多架。

在之前的各种论证中,已经证明了歼-20是一款符合我们国家发展需要的战斗机,而对战机的生产其实也就会有条不紊的进行了。


在空军的计划中,到2025年中国将装备超过200架歼-20战机,这样平均一年30架的产量恰好是可以达到计划目标的。


现在的歼-20,虽然还没有大面积的换装WS-15发动机,但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发动机的换装其实已经是模块化的设计,即便后期更换发动机在产能上也不会造成产能的减小现象。

一个国家将一架战机作为主力战机的决策如果已经定义下来,除非这个型号的战机在部署过程中发现有硬伤,那么都会顺利的按节奏大量部署的。


所以说担心歼-20产量小其实在现在看来是一个伪命题。

之前大家热议的歼-20五机同框的照片,

其实发出来的时候已经是2017年的事情了,当时的歼-20 就已经不少于20架在部队服役。今年或明年或许我们就能看到歼-20版的大象漫步了。


军武数据库


2011年,当美国防长盖茨应邀到中国访问时,我们严格保密的四代机项目,广大网机戏谑的`黑丝带",掀开神秘的面纱一一一 一飞冲天!以致于懵逼的美国国防部长亲自向我领导人求证! 得到肯定的答案后,这位`中国要2o2o前不会有五代机"的防长,收到访华"最神秘"份量最重的”大礼包“!




我们在密集性的试飞`黑丝带"歼20,边飞边反馈,边修正。直至2015年11月份出现编号为2017的歼20。终修成正果。歼20列装空军试飞基地。接受空军部队的飞行包线,性能测评。为空军探索隐身战机战法编写教材。



当在珠海航展上歼20向世界首秀的2分种,当歼20与歼l6在阅兵式上的自信组合。"当今天下殊"!中国战机首次与世界同步!器不如人的历史终结了!

拥有与量产。当歼20装备部队。美军F22,F35对我们原先巨大的心理压力,威摄恫吓云消烟散。我军得以从容地探索三代,三代半与隐身战机对抗,四代机对预警机,加油机等体系空战中重要节点的屠杀与反屠杀。研究"一根针刺破一张网"。

再则,飞行员的培养。决定战争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人,是飞行员,需要培训一定数量的隐身战机飞行员。隐身战机代表我军现役装备的最前沿。不可能需要大量的隐身战机"真身",只用"模拟器"即可培训。

价格。一架苏35,8000多万美元。歼16据传也要一个多亿。在满足脉动生产线低速正常运转下,没必要大量生产,装备。

发动机亦是制约歼20大量装备的一个因素。虽没现采用ws10B作为歼20的动力。但此型发动机在三代机上也大量需求。毕竟ws15也是正选!

三代及三代半能够应对周边绝大多数国家。歼20对美国也形成威摄。毕竟F35现爆出是"和平鸽"一一一美自爆不能发射导弹!F22隐身对机库环境相当依赖!歼20有后发优势。

当祖国的天空需要歼20更有担当时,只要开动生产线,源源不断的歼20会天高任"歼20"飞!


红梅快乐


歼20已经进入部队服役2年多时间,迄今为止只有两个部队曝光批量装备了歼20战机,一个是试训基地,一个是东部战区空军某部队,这些歼20的编号分别是7820X和6200X,这两个批次歼20是歼20的小批量生产型。

图为编号为7820X的首批量产型歼20战机。

歼20依然没有进入稳定的大规模生产阶段,这出乎很多人的预料,毕竟美国都已经装备了500架左右的五代机,俄罗斯的五代机也已经开始小批量生产,2019年装备了2架苏57,我国的歼20到现在也就服役了25架左右,算上试飞飞机也不到35架的规模,确实令人感到难以理解。不过其中的道理也很简单,主要有两个:第一个是生产线还没有成熟,第二个是技术状态还没有完整。

图为编号为62001的歼20战机。

歼20的生产线现在有3条脉动生产线,这一点我国在人民日报上已经说过,根据国际惯例,战斗机的脉动生产线可以做到每条生产线每周2架的生产速度,3条生产线每周就是6架战机,每年起码100多架。但是这属于理想状态,也就是生产线每天都开动,而且战机生产号不间断的状态。实际上生产线在初期运行中绝对不会这么顺利。

图为小批量产型歼20战机。

生产线的成熟需要生产队伍的技术熟练、生产流程形成定式、各种配合已经完成磨合,生产线自己的改进提升,以及生产人员的技术熟练都需要锻炼,美国的F35战机也不是一开始就进入了大规模生产阶段,实际上,F35战机也是在进行了3年左右的低速生产后,才进入了完全释放产能的大规模生产阶段。歼20也需要这个过程,苏57也需要这个过程,俄罗斯的苏57在2019年才生产了2架,但是这并不是一个固定的速度,以后也会更快。

图为苏57战机,他的量产服役型只有2架。

第二个原因是歼20的技术状态不算非常完整。虽然目前的歼20已经非常强大,堪称世界五代机的前两名,从单机的实战性能来看,也绝对在苏57和F35之上,对比F22也有传感器优势和机动性优势。但是歼20一直也存在一个短板,那就是发动机的推力不足和没有矢量能力的问题。美国的F22有二维矢量发动机,单台F119发动机推力15.5吨;俄罗斯苏57有三维矢量能力,单台117S推力也有14.5吨。

上图为歼20战机大过载机动,掀起涡流;下图为歼20战机飞行中打开弹仓。

但是歼20装备的太行WS10B发动机只有14吨推力,对比苏57和F22都处于劣势,而且歼20的发动机暂时没有矢量能力,我国新研发的三维矢量发动机正在歼10B战机上进行测试,这意味着我国还需要继续对歼20的技术水平进行提升,歼20也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所以歼20现在依然不能完全释放产能,需要等到技术状态完整之后,再生产完整版的歼20,那样比先生产大量的歼20,然后再改进升级要更加节省经费,也节省人力物力。


海事先锋


首先,歼-20战机代号威龙,已经在我国空军服役和列装,首个歼-20战斗旅也进入战斗值班状态,而且歼-20战机正在稳步推进列装和生产线正在扩大。据说,成飞已经建立四条歼-20战机生产线可进行快速的建造。作为我国军工战机的最高杰作,也代表着我国科技最高的水平,歼-20战机一直我们的骄傲。

歼-20战机频频亮相航展和国庆阅兵,这是对歼-20战机最高的肯定,这说明歼-20战机符合我国未来空军隐身作战,再加上歼-20战机高起点和作战出色,很容易跟美俄两国五代战机进行对抗。但是,歼-20战机既然已经列装为何无法迟迟大规模的建造,其中因素有多方面。

前几天,网上还流传歼-20战机黄色涂装的验证机,据说就是在验证WS-15发动机。如果这个消息属实的话,这对歼-20战机未来提升作战实力非常有帮助。

发动机因素:

歼-20战机的动力心脏依然是俄制发动机,这款发动机依然在我国歼-16和歼-11战机列装。并且,我国无法获得俄制发动机的生产线,只能引进和购买俄制发动机,这也就限制我国战机的规模。毕竟,战机的机体可以建造,如果无动力心脏,再好的战机也是无法飞行。虽然,歼-20战机在进行空军隐身及反隐身作战演练对抗体系中,有绰号“横扫三代机”,其中就包括括歼10系列、歼11系列、苏30等战机。但是,发动机依然是最大限制歼-20战机规模化生产的重要原因。

歼-20战机采用俄制AL-31F发动机,跟俄罗斯苏-57战机装备的117型发动机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跟别说跟美军F-35战机装备F-135发动机的差距。发动机的差距和发动机的掣肘都导致歼-20战机无法大规模列装的原因。如果WS-15"峨眉"发动机装备到歼-20战机,我国隐身战机规模将进一步增加,同时也更有实力跟F-22战机相抗衡。

费用因素:

众所周知,我国引进的苏-35战机成本在8000万美元上下,而我国装备歼-11战机和歼-16战机成本很可能更低,应该在4000万左右。毕竟,我国具备完整的战机生产工艺,再加上成本相对低廉,这也是我国武器出口到国际军费市场的优势。而歼-20战机据说单价成本在1.5亿-2亿美元之间。可见,一架歼-20战机成本如此之高,这对我国歼-20战机规模也是一种限制。何况,财大气粗的美军,F-35战机每年装备也是百架左右,据说要到2040年全部F-35战机列装。因此,战机性能越优异,制造成本相对就非常高。

对标美俄:

既然,歼-20战机是防御作战飞机,就必须有克敌制胜的法宝,在面对美俄等国家的先进五代战机之时,就必须保持着自己特点和作战实力。如果在面对F-22和苏-57战机的时候,歼-20战机如果无法正面对抗,很容易让其失去先机,导致被对手反制。再加上我国空军对歼-20战机寄予厚望,需要保持着夺取制空权和超音速巡航能力、强大的主动式电子对抗能力,特别是先敌发现、先敌打击的超视距能力,再加上近距格斗能力。所以,歼-20战机不求超越美俄,但求做到匹敌的本领。只有这样精品的歼-20战机才是最好的战机。

因此,随着歼-20战机装备WS-15发动机,彻底解决歼-20战机"心"问题。到时,歼-20战机必定在隐身战机领域呼风唤雨,强大我国的空中防线。


沐风谈兵论道


▲曾有观点认为,歼20如今产量太少是因为其技术不成熟导致,然而如果技术不成熟,又如何在航展上进行公开表演呢?

作为我国自主研发和生产的第四代双发隐身重型战斗机,歼20一面世就吸引了许多世人的目光,尤其其在装备部队后,那关于它的各种看法也就络绎不绝了。

▲现在的歼20技术不仅是成熟的,且其自身飞行性能也是十分优异的(图片来源于:网络)

不过,在这些说法中,有一种说法认为歼20生产太慢或者是压根没有大量生产,然而这种看法就是对的嘛?其实不然,作为一种第四代双发隐身重型战斗机,从歼20本身的制造工艺来说,就比一般的三代机或者三代半战斗机要难很多,故而在单架的工时上,其耗费的也就一般三代机或者三代半战斗机要多得多;其次,目前对于我国来说,也就只有成飞集团在生产歼20,其厂房也就那么多,故而一时半会产量也是有限的;再者单价歼20的价格十分昂贵,而对于我国有限的军费来说,每年的采购歼20的数量自然也不会太多;最后,目前的歼20还是比较初期的版本,故而一开始的数量也不会太多,毕竟还要把采购的空间留给未来更加先进的歼20改进版(比如歼20B)。

▲打开弹仓的歼20,其内部弹仓挂载了4枚霹雳15远程空空导弹,两侧的侧弹仓则携带了2枚霹雳10近距格斗导弹(图片来源于:网络)

故而,综上所述,歼20的产量一时半会上不来也是在情理之中,同时也是合乎逻辑的事情,所以也就没啥好大惊小怪的了。


军武次位面


好说至于歼20究竟有没有大规模量产只有内部人员知道。关于编制问题,一般都是知道的不说,不知道的乱说。个人观点,歼20战斗机还没有开始大规模量产,不过已经开始安装太行发动机试飞了。也就是说,A状态的歼20(安装太行最新型号发动机)快要开始大规模量产了,而B状态的歼20(安装涡扇-15发动机)估计得到2025年左右开始量产。


歼20尚未开始量产的原因主要是发动机问题,已经服役的歼20安装的是AL-31F改进型发动机,据称其推力达到了14.5吨,大修时间得到了延长,又增强了高原启动性能。可以知道的是,歼20使用AL-31F改进型发动机之后,即便是在高原上也具有很不错的性能。可以说,歼20战斗机可以部署到我国任何机场。

而生产AL-31F发动机的礼炮公司除了为歼20生产AL-31F之外,还要为俄罗斯空天军的苏-35,苏57,苏34,苏30SM等战机提供航空发动机。毕竟礼炮公司的产能是一定的,需要为这么多的战机提供发动机,就不可能避免发动机产量不足的困境。如此一来,歼20战斗机的动力之源AL-31F改进型发动机的数量也不会太多。此外,一般来说,一架双发战斗机需要配备三台发动机,也就是两台装机,一台备用。由此可知,歼20战斗机尚未大规模量产也是很正常的。



不过,随着歼10CE外贸版本战机的出现,也就证明了歼10CE不会再使用AL-31F发动机了。目前来说,也只有涡扇-10发动机可以作为歼10CE的动力来源了。有图片显示出,歼20和歼10C都已经在安装涡扇-10改进型发动机试飞了。如果说,试飞取得良好的效果,如此一来,歼20和歼10C将不必再依靠礼炮公司的AL-31F系列发动机了,其动力系统完全可以由我国自己提供。歼20试飞的涡扇-10发动机估计是安装了全权限数字控制系统的涡扇-10C,其推力达到了14.5吨,大修时间也要比AL-31F改进型号的长。


况且,涡扇-10发动机已经在歼16,歼11B,歼11BS上大量使用了。经过这么多年的装机使用,并未出现过什么大的问题。就已经证明,涡扇-10发动机已经可以大用了。只要歼20和涡扇-10发动机的适配实验取得成功,那么,量产这个状态下的歼20则不存在多大难题。此外,一旦歼20和歼10C也使用涡扇-10发动机,那么就会出现歼20,歼16,歼10C,歼11B,歼11BS五个机型共用一个系列发动机的情况。这么来说,涡扇-10发动机的生产厂家也必须多开生产线,才能满足我国先进军机的量产。(图片来自网络)


江山何沉


先说说歼20历程吧!歼20的整个历程伴随着国人的兴奋和自豪,还伴随着有笑点也有艰辛,以及自豪!

2011年,某机场的的某片树林里,一个神秘的摄像头记录了歼20的出现,当时天气伴随着大雾,朦朦胧胧,歼20掀开神秘的面纱,被军迷们戏称为“黑丝带”(黑四代),我想这个场景很多人记得吧!(这绝对是歼20的首次亮相),很多人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歼10才搞出来多少年?怎么一下子就跨越四代了?

更有意思的是“局座”还在节目上忽悠这是歼10改,四代机哪有这么快,关键是很多人还信了:

包括2011年访问中国的美国防长盖茨也听进去了,还在随后访问新加坡时说出:“中国要2020前不会有五代机”,这是这位国防部长访华收到"最神秘"、份量最重的”大礼包“!

而之后的几年时间,“黑丝带”歼20进行密集试飞,同时多架战机进行不同项目的同时检测检验,边飞边反馈边修正,比较初版的黑丝带歼20与2015年11月份出现编号为2017的歼20其实修改还是比较大的,歼20也终于在编号2017后修成正果,并公布2017年开始小批量装备部队,由空军部队对歼20进行各项作战性能、飞行包线等进行测评,第一由一线作战部队对歼20提出试飞报告已经修改建议,第二为空军探索隐身战机战法探索和编写教材!之间歼20不断的转战全国各地进行试验,甚至上高原测试、海洋作战环境测试等。

歼20第一次官方首秀是在珠海航展的2分钟,之后又在阅兵式上歼20与歼16的组合,昭告天下这将是未来中国空战的两款脊柱,并宣告中国战斗机首次与世界最强者同步,器不如人的历史终结了!而在去年的珠海航展不但做了精彩的飞行表演,更是航展谢幕(空军节)展示4机通场,然后居然就飞回来两架,打开内置弹仓展示了4枚PL15+2枚PL10e的空战挂载组合,宣示着歼20已经形成作战能力。

当歼20装备部队,原先的美军F22,F35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威摄恫吓烟消云散。四代机的成军,让我军得以从容地探索三代,三代半与隐身战机对抗;得以研究歼20对预警机,加油机等空战倍增器的重要节点的屠杀与反屠杀;研究"一根针刺破一张网"。

但服役两年时间,为何歼20产量一直很小,服役后为何没有大量的生产?是什么因素制约了歼20的量产呢?

第一就是飞行员、地勤人员的培养。战争胜败的第一因素是人,对歼20来说就是飞行员,是地勤,是维修保障队伍等等,这些部队都要培养。歼20代表着我军现役装备最前沿,首先应该增加大量“模拟器”,培养人才,培养队伍,为大量装备做准备,这一步还没完成前盲目扩充容易往往容易出问题!

第二生产队伍的培养,一架新战机出现,各种零部件、各种新材料、生产线等等总得慢慢建立吧,不可能一下子开10条生产线,然后1个月生产10架,再然后大家都是新手,歼20出技术问题,甚至低级失误找谁去?这些都得慢慢来,这也是人才队伍的培养问题。

第三价格,想想我们买一架苏35,8300多万美元吧!歼16至少6000万美元一架,而歼20个人觉得恐怕在1.2~1.5亿之间。在满足生产线低速正常运转下,没必要大量生产、装备,在现有基础上研究一下怎么降低价格,提升零部件性能等等才是关键!


第四性能瑕疵,最大的当然是发动机,但不仅限于发动机。发动机确实是歼20不能大量装备的一个最大因素。现在采用的WS-10B作为歼20的动力,此型发动机在三代机上也大量需求,而且还是一款相对较新的发动机,不但产能不足,是否有技术瑕疵和其他问题还得经过时间来检验和修正。还有歼20技术跨越其实是相当大的,而我们的航空工业薄弱,肯定还有其他一些问题需要解决的地方,就是美国这么牛,F35不也出现温度应力收缩造成零部件之间涂料拉裂,影响隐身而被全部召回吗?(美国宣布召回的时候就代表已经解决这个难题了)

第五就是世界和平形势大好,压力不大。个人觉得这点是最重要的一点,备战需求就没有这么大,毕竟如今的世界主体是“和平与发展”,不是冷战时的“战争与和平”,两者相差甚大,你以为俄罗斯是真没钱生产苏57?没钱是一部分原因,更重要的是在可预见的未来美俄发生冲突的几率很小,没必要!

而且我国周边大多还是三代及三代半,现有战机完全能够应对周边绝大多数国家。歼20对美国也形成威摄,毕竟F35是攻击机,正面刚恐怕不是歼20对手,而F22隐身涂料对机库环境相当依赖,不能长时间在海外部署,更何况歼20有后发优势,因此不必过多担心。

当我们做着的一切准备,当祖国的天空需要歼20更有担当时,只要开动生产线,源源不断的歼20会天高任"歼20"飞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