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灌溝再放土豆種好嗎,為什麼?

用戶873683067970


大家好,我是三農領域創作者金秋麥穗兒,土豆是我們北方農村家庭每日離不開的菜蔬,吃炒菜,吃麵食,蒸了煮了都好吃,我是從小吃著土豆長大的農村孩子,老家寧夏人把土豆叫做“洋芋”。小時候家裡煮洋芋,一煮一大鍋,鹹菜就洋芋直到現在也是我的最愛.!



土豆是一種適應性很強的作物,除了不喜歡在鹽鹼地生長之外,其他什麼地都行,但因了氣候和土壤還有品種的不同,有些地方種植的土豆含澱粉大,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沙”有些則是水水的,放進鍋裡不容易爛,種植土豆,看自己情況而定,必須得有水澆條件。如果選好來年種土豆的地,今秋必須深翻才行,土豆是最喜歡在土層鬆軟的土壤裡成長,黃土而且又板結的地裡,一般種土豆會減產。


播種前20左右,時間約在3月初我們就開始給種土豆切芽。想要種出好土豆,每種塊至少有一芽眼。土豆芽是人工切的,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切好,如果種植量大,得僱人來切,把好的土豆用小灰幹拌或多菌靈粉劑1:200倍對水浸種進行殺菌消毒。切一堆拌一堆,因為土豆切芽後在空氣裡很容易變黑,而且水分蒸發很快。

待種塊晾乾後即開始苗床催芽,有兩種方法:一是在室溫15℃以上的屋角內用沙催芽,一層沙一層種塊;二是在室外的通風朝陽處東西方向挖坑催芽,坑深25釐米左右,一層沙一層種塊,弄大約3層就差不多了,然後就是給它們保暖保溫,尤其是怕夜間受凍。催芽期間要給它們灑水,防止土豆催芽因缺水而影響發芽。



接下來就需要給需要種土豆的地裡整地開溝。由於我們灌區農村是深秋把地打了冬水的,土壤墒情較好,19年冬天又趕著下了四場雪,開春的露地解凍後肯定土壤發粘。如果感覺自己地裡墒情不好的,你就可考慮灌溝造墒,造墒期間宜在下種前7~10天。待水分充分寖溼土壤讓土地吸收後,地裡能下去幹活為宜,土豆種植一般為雙溝定植,開溝時可採用大行50釐米,小行40釐米的距離。


這位條友問是先灌溝再放土豆好嗎?根據你的土地墒情,你自己看需不需要灌溝,如果需要灌溝前面也說了,得提前一個禮拜給土壤灌溝,灌溝後要讓地晾曬到一定程度再去下種,下種前施一層農家肥或者有機肥在溝內;播種土豆有兩種方法可參考;種芽朝下種出的土豆根長苗壯,土豆少但塊大!如果種芽朝上,正好相反長出的土豆根相對較小但數量點多。下種結束後從大行內兩邊取土將土豆溝蓋好耬平,需要覆膜的可以把膜蓋嚴壓實。兩邊多壓些土,防止風大吹亂地膜。 好了,今天的問題就到這裡(三農領域創作者金秋麥穗)喜歡我關注我。


金秋麥穗兒


【大別山鷹】評點:我個人認為先灌溝再放土豆種的做法不可取,為什麼呢?下面來談一談我的觀點:

土豆是一種喜冷涼,怕霜凍,不耐熱的農作物。土溫在5一7℃時開始發芽,而以18℃時發芽最快。根據土豆的這一特性,因為土豆播種時氣溫很低,大部分在1一2月期間播種,播種時,薯種又大都以切塊進行種植,即使不是切塊種植,假如在氣溫較低的情況下先進行溝灌,再放薯種,在土壤低溫過溼的生長環境中,土豆是很難發芽生長,即使先進行了催芽,也會因土溫不夠,土層溼度大而造成種芽受凍死亡。植物生長是受氣候和環境因素影響較大,大多數人也應該明白“幹長根,冷長芽;熱長根,溼長芽”的道理,那麼從這種植物生長屬性上也可以確定,先灌溝後放種的做法不利於土豆生長髮芽生長。

我們這裡的做法是:在土豆播種前先翻耕曬田,再施足底肥耙均勻後起壟作畦,每畦種植兩行,實行種植溝或種植穴,每穴放事前浸過藥劑的薯種或沾抹後乾草木灰的薯塊,株距40釐米左右,放種後再覆蓋拌有草木灰的土雜肥,然後再覆蓋上土填滿種穴或種溝即可。這樣種薯在溫暖的土雜肥的包圍下很快就會生根,到了春後雖然地上的芽生長不長,但地下的薯種已經長出了仔薯。

以上是@大別山鷹的觀點,如有不同觀點請參與評論,關注@大別山鷹,關注#頭條三農#,每天為你分享不一樣的三農觀點。


大別山鷹


先灌溝再放土豆種,這種種植土豆法談不上好與不好。為什麼?既然題主提到了這種問題,在農村肯定是有這種種植方法。下面我就這一問題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土豆,是我們老百姓的叫法,有的地方也叫山藥蛋、地蛋等。它的學名叫馬鈴薯。一年生植物。是我國第四大農作物。由於它的用途廣,市場需求大,近幾年來種植面積在不斷的擴大。農民為了奪的高產量,高收入,都在不斷的研究創造土豆的種植方法。

一、土豆適宜發芽的溫度與溼度

土豆生長喜歡冷涼地帶,一般土壤深度10釐米處,溫度在12度時適宜播種,出苗快。溫度過高生長停止,結薯不好。播種的季節大部分選擇春季播種。馬鈴薯播種的土壤溼度不是很大,一般土壤水份保持在50~60%時就可發芽生長。前期土壤水份要求不高。所以在北方一般年份的降雨量都可播種發芽。沒有必要用水灌溝播種。

土豆播種時土壤水份合適,如果這時不問青紅皂白,盲目開溝灌水,只會造成土壤溼度過大溝內溫度降低,反而不利於馬鈴薯出苗。溼度大病害容易發生,馬鈴薯種子容易水僵爛壞。看來土壤墒情合適時再灌水播種,是放屁解褲帶,多此一舉。浪費人力物力水資源。還落不下個好。

土壤墒情合適時,老習慣平地開溝、施肥、播種、覆土、按下完成鍵。結束。

二、乾旱墒情不好適宜灌溝播種

北方的春天,變化無常,土豆的播種期也正處在乾旱時期,如果上年老天爺降雨偏少,播種時也沒有降雨,土壤墒情實在差,根本無法播種,為了不違農時,合時播種,這時放水灌溝再放土豆播種,就是一種很好的辦法,值得大力提倡的好方法。

三、方法。①整好地開溝、灌水,待水洇下去時,按株距30公分左右放好土豆種子。最好芽眼朝上,以利發芽向上生長。在兩個種子中間放一點土豆專用肥,不要接觸種子以免燒苗。②新式方法播種。先起壟,壟與壟中心距約50公分,壟高度20公分,壟上寬40公分,做成後在壟中間開溝,灌水、放土豆種、放入肥料、覆土然後覆蓋薄膜。待出苗時開孔放苗。

覆膜播種保溫保溼,生長期短,結薯多,產量高,是不錯的選擇。

最後總結:土豆是否需要灌溝播種,不能一概而論,要看天看時看墒情,墒情好不需要灌溝播種。土壤墒情不好,難以下種就要先灌溝再放土豆播種。這樣土豆能夠很好的發芽出土生長。


三農孺子牛


土豆最忌水澇,只要被水浸泡的土豆,容易腐爛,也不容易儲存。所以,先灌溝在放土豆種不建議這種植方式。

一,土豆對環境的要求注意些什麼

土豆人們也叫馬鈴薯和山藥蛋等,屬於茄科茄屬一年生草本植物。

土豆對土壤要求不十分很高,以土質結構疏鬆、富含有機質和土壞溶液含鹽量低於0.2%微酸性中性砂壤最合適。但在鹼性土壤中容易發生瘡痂病。在砂壤土中栽培馬鈴薯,岀苗塊、結薯早,果實大小均勻,薯皮光滑明亮,產量和澱粉含量都很高,而且抗病力也很強。

土豆性喜冷涼,不耐高溫和水旱,但是需水較多的農作物。在發芽與岀苗期間,由於種薯自身含有75%的水分,可依靠自身儲藏水分發芽生長。在幼苗期,需水不多,只要保持土壤中適量就行了。如水分過大,易使植株和葡萄莖猛長而推遲塊莖形成而降低產量。

到達盛花期,植株葉面積達到最高峰,因莖葉覆蓋地表,水分蒸發減少,耗水量也隨之減少。成熟期水分不宜過多,若水分過多,由於土壤通氣受阻容易爛薯。

二,土豆生長特性

當塊莖開始發芽時,幼芽基部長出初生根芽,以後在植株生長期間由莖的地下節形成次生根,整過根系深度在70釐米左右。鬆軟的土壤條件,根系發生量大,而且幼苗粗壯,根粗苗壯。

土豆初生葉片為單葉。隨著植株生長出現羽狀複葉,複葉由頂生長小葉、側生小葉和葉柄基部托葉狀小葉組成。葉片生長速度和大小主要受外界環境影響,正常情況下2天發一片葉,在高溫條件下葉片生長緩慢,生長的葉片有薄。

土豆如果受高溫和病毒各種侵染等原因引起,從而造成花粉不育現象非常嚴重。生長的果實為漿果,呈球形或橢圓形,種子又小,每小粒種子0.6克左右。

三,栽培技術

土豆不宜連作,也不適與茄科作物如:茄子、辣椒、番茄和菸草等接茬,也不宜與甜菜和番薯等塊根作物輪作,適合與穀類和穀類纖維素進行輪作。

選好土豆種,一般選擇芽眼多,無病蟲害,無破損的塊莖做種薯。播種時,如塊莖個形大要切塊,這樣有利於節約成本。

春季播種當土層10釐米深處溫度達到6~7度時開始播種。每畝種植密度4000~4500穴,行距60釐米X25釐米左右。

為提高塊莖產量和後期脫肥,追肥最好在蕾期,每畝澆施氯化鉀10千克和尿素5千克。特別值得注意提醒的是,施氮素化肥用量一定要從嚴控制,用量過多會引起塊莖的空心和黑心病。

中耕要勤除草,保持土質疏鬆,促進根系發育。在塊莖大為膨大期,需水量特別多,如出現乾旱要儘量補足水分。多雨季節,要疏通溝渠,確保排水暢通,減少塊莖腐爛。

希望我的回答能對你有一定幫助,歡迎大家暢所欲言,共同分享科技種養知識。謝謝


突破烏江


土豆種植方法

土豆原名:馬鈴薯土豆的生長習性

生長週期

1.休眠期

馬鈴薯收穫以後,放到適宜發芽的環境中而長時間不能發芽,屬於生理性自然休眠,是一種對不良環境的適應性。塊莖休眠始於匍匐莖尖端停止極性生長和塊莖開始膨大的時刻。休眠期的長短關係到塊莖的貯藏性,關係到播種後能否及時出苗,因而關係到產量的高低。馬鈴薯休眠期的長短受貯藏溫度影響很大,在26攝氏度左右的條件下,因品種的不同,休眠期從1個月左右至3個月以上不等。在溫度為0-4攝氏度的條件下,馬鈴薯可長期保持休眠。馬鈴薯的休眠過程,受酶的活動方向決定,與環境條件密切關聯。

2.發芽期

馬鈴薯的生長從塊莖上的芽萌發開始,塊莖只有解除了休眠,才有芽和苗的明顯生長。從芽萌生至出苗是發芽期,進行主莖第一段的生長。發芽期生長的中心在芽的伸長、髮根和形成匍匐莖,營養和水分主要靠種薯,按莖葉和根的順序供給。生長的速度和好壞,受制於種薯和發芽需要的環境條件。生長所佔時間就因品種休眠特性、栽培季節和技術措施不同而長短不一,從1個月到幾個月不等。

3.幼苗期

從出苗到第六葉或第八葉展平,即完成1個葉序的生長,稱為“團棵”,是主莖第二段生長,為馬鈴薯的幼苗期。幼苗期經過的時間較短,不論春作或秋作只有短短半個月。

4.發棵期

從團棵到第十二或第十六葉展開,早熟品種以第一花序開花;晚熟品種以第二花序開花,為馬鈴薯的發棵期,為時1個月左右,是主莖第三段的生長。發棵期主莖開始急劇拔高,佔總高度50%左右;主莖葉已全部建成,並有分枝及分枝葉的擴展。根系繼續擴大,塊莖膨大到鴿蛋大小,發棵期有個生長中心轉折階段,轉折階段的終點以莖葉幹物質量與塊莖幹物質量之比達到平衡為標準。

5.結薯期

即塊莖的形成期。發棵

期完成後,便進入以塊莖生長為主的結薯期。此期莖葉生長日益減少,基部葉片開始轉黃和枯落,植株各部分的有機養分不斷向塊莖輸送,塊莖隨之加快膨大,尤在開花期後10天膨大最快。結薯期的長短受制於氣候條件、病害和品種熟性等,一般為30-50天。

生長條件

馬鈴薯性喜冷涼,是喜歡低溫的作物。其地下薯塊形成和生長需要疏鬆透氣、涼爽溼潤的土壤環境。

馬鈴薯對溫度的要求:塊莖生長的適溫是16℃~18℃,當地溫高於25℃時,塊莖停止生長;莖葉生長的適溫是15℃~25℃,超過39℃停

土豆的種植方法

育種

世界各地馬鈴薯的栽培技術因地理氣候條件不同而異。主要利用塊莖進行 無性繁殖。為避免切刀傳染病毒(紡錘塊莖,X和S 花葉病毒)和環腐病,應選用直徑為3~3.5釐米的健康種薯進行整薯播種。大部分栽培品種是通過雜交育種選育成的。鑑於普通栽培種土豆品種資源的貧乏,來尤其重視綜合馬鈴薯的近緣栽培種,包括普通栽培種及二倍體栽培種的染色體組,以利於選育高產、高抗和高澱粉、高蛋白質含量的新品種。

選育途徑主要有:

①利用產生2n配子的二倍體雜種與普通栽培種雜交。

②利用新型栽培品種與普通栽培種雜交。馬鈴薯產量高,對環境的適應性較強。

利用塊莖無性繁殖時,種薯在土溫5~8℃的條件下即可萌發生長,最適溫度為15~20℃。適於植株莖葉生長和開花的氣溫為16~22℃。夜間最適於塊莖形成的氣溫為10~13℃(土溫16~18℃),高於20℃時則形成緩慢。出土和幼苗期在氣溫降至-2℃即遭凍害。

播種

用 塊莖繁殖,把馬鈴薯按芽眼切成塊狀,壟播,3月份播種,平均溫度超過25°C時,地下塊莖停止膨脹。大概三個月左右就可以成熟了。

適時早播:要適時早整地施肥播種,使馬鈴薯的整個生育期處於相對冷涼、氣溫較低的季節,使薯塊形成和膨大避開高溫時期。

注意培土厚度一般培土厚度不低於12釐米。若播種時覆土厚度不足,出苗後隨苗生長培土1~2次。覆土太薄,地溫變化劇烈,匍匐莖易竄出地面。

田間管理

馬鈴薯的植株分地上和地下兩部分,地上部分有 地上莖、 羽狀複葉、 花蕾和 果實;地下部分有 地下莖、根、匍匐莖和 塊莖。地上部分結果與否與品種和外界環境條件有關,同一品種在不同年份和同年份種植時間不同均會影響到是否開花結果。栽培馬鈴薯所獲得的產品是地下所產生的塊莖,塊莖是由匍匐莖頂端膨大形成,它們具有地上莖的很多特性。匍匐莖、塊莖和地上莖可以說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能夠互相轉

施肥方法

重施基肥的要點有二:一是在施肥中以優質有機肥為主;二是要堅持有機肥與三要素化肥配合施用,其中三要素化肥的用量應以全生育期用量的2/3作基肥,留下1/3作追肥。每667平方米產馬鈴薯1500-2000千克的基肥施用量是:優質有機肥2000-3500千克、尿素12千克、過磷酸鈣20—30千克、草木灰150-200千克或氯化鉀10~15千克。將上述肥料和有機肥均勻混在一起,作基肥施於10釐米以下的土層中,這樣可以疏鬆薯塊層,有利於馬鈴薯根系吸收。

1.把需要耕種的土地用土家肥,旋耕平整之後。再用鐵鍬修挖出土豆澆水壟地槽,以方便以後灌溉。


農村風光老魏


播種用 塊莖繁殖,把土豆按芽眼切成塊狀,壟播,3月份播種,平均溫度超過25°C時,地下塊莖停止膨脹。大概三個月左右就可以成熟了。

適時早播:要適時早整地施肥播種,使土豆的整個生育期處於相對冷涼、氣溫較低的季節,使薯塊形成和膨大避開高溫時期。

注意培土厚度一般培土厚度不低於12釐米。若播種時覆土厚度不足,出苗後隨苗生長培土1~2次。覆土太薄,地溫變化劇烈,匍匐莖易竄出地面。

田間管理

土豆的植株分地上和地下兩部分,地上部分有 地上莖、 羽狀複葉、 花蕾和 果實;地下部分有 地下莖、根、 匍匐莖和 塊莖。地上部分結果與否與品種和外界環境條件有關,同一品種在不同年份和同年份種植時間不同均會影響到是否開花結果。栽培土豆所獲得的產品是地下所產生的塊莖,塊莖是由匍匐莖頂端膨大形成,它們具有地上莖的很多特性。匍匐莖、塊莖和地上莖可以說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能夠互相轉化。

施肥

土豆的施肥,一般是以“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重施基肥,早施追肥”為原則。因為有機肥中含有豐富的有機物,有利於培肥、疏鬆土壤,提高土壤肥力,更有利於馬鈴薯塊莖膨大和根系生長。土豆生長期間需要水肥最多的是開花期,而此時也正是氣溫升高、降雨增多的季節,同時也是有機肥逐漸熟化、腐解釋放養分的階段。此時,基肥中的有機肥料和無機肥料的轉化效益不斷擴大,滿足了土豆生長期間對養分的需求,促進了植株生長髮育。這就是重施基肥的目的。

重施基肥的要點有二:一是在施肥中以優質有機肥為主;二是要堅持有機肥與三要素化肥配合施用,其中三要素化肥的用量應以全生育期用量的2/3作基肥,留下1/3作追肥。每667平方米產土豆1500-2000千克的基肥施用量是:優質有機肥2000-3500千克、尿素12千克、過磷酸鈣20—30千克、草木灰150-200千克或氯化鉀10~15千克。將上述肥料和有機肥均勻混在一起,作基肥施於10釐米以下的土層中,這樣可以疏鬆薯塊層,有利於土豆根系吸收。


梅梅的農村事


大家好,我是鄉村梅子。我想給大家說,種土豆的時候先倒上溝,然後灌澆上水是很好的。這個是能保證土地溼,土豆生芽比較快。而且不幹不缺水。你要是不灌燒水的話,放上土豆,那樣土地幹減少土豆生芽率。如果你種上了再灌澆水,我感覺效果沒澆完水再放好。我感覺澆完水放土豆比較好。先打溝,再灌澆水,然後再放土豆。這樣增加土豆出芽快。個人認為,謝謝大家。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08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fe2300018047e9c96923\

鄉村meizi


我認為先罐溝再放土豆不好,在土豆播種前先翻耕曬田,再施足底肥耙均勻後起壟作畦,每畦種植兩行,實行種植溝或種植穴,每穴放事前浸過藥劑的薯種或沾抹後乾草木灰的薯塊,株距40釐米左右,放種後再覆蓋拌有草木灰的土雜肥,然後再覆蓋上土填滿種穴或種溝即可。這樣種薯在溫暖的土雜肥的包圍下很快就會生根,到了春後雖然地上的芽生長不長,但地下的薯種已經長出了仔薯。這種土豆種法更搞好




農家流妹


我們這邊種植土豆,先把地裡的溝給攏起來然然後把土豆的種子放到裡面,間隔15~20公分一個,然後再把肥料澆到上面再把那個填平就可以了,希望可以幫到你




探索農村小王


先起壟灌溝再點種土豆這種土豆種植方法是可行的,但談不上好。因為一方面勞動量大,另一方面產量品質上有折扣。土豆種植傳統方法是是先平地澆水種植,可以較好地保持土壤水份。土豆出苗後生長期,結合施肥在苗間起壟再澆水灌溝。為了提高產量和品質,隨著土豆苗的長高要再次加高壟挖低溝。這樣多次加壟,可以增加土豆結果層。只是這種種植方法勞動量大,起壟都要人工完成。土豆種植前起壟可以用機械進行,所以近些年來多數人採用這種種植方法,更多的是用機械連起壟帶播種的方式,尤其是種植大戶都是用連起壟帶播種的方式。而起壟後灌溝再點播土豆,勞動量也不小,也需要人工點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