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徐庶的结局如何?为何诸葛亮知道后会不停地叹息?

文史砖家


在三国演义里,徐庶本来就在荆州,听到了刘备的仁德之名,就成为了刘备的军师,还两次打败了曹军,尤其曹仁的八门金锁阵。

曹操对徐庶就有点忌惮,还有点看好了,这个时候程昱就给曹操出了一个主意,那就是徐母就在许昌,而徐庶是个孝子,我们拿他的母亲做为要挟,他自然就会前来。

但是徐母这个人的性格是比较忠贞的,她是不会屈服于曹操,她也认为曹操不好,刘备好,徐庶在刘备那边才是正道,所以就断然拒绝了。

但是程昱可不一般,既然徐母不愿意劝降徐庶,那他就仿造了徐母的笔迹给徐庶修书一封,然后后徐庶诓了过来。

徐母看到徐庶被骗归来,一气之后就悬梁了,徐庶呢,也比较好面子,自己的母亲因为自己而死,他就不愿意再回到刘备那里,可是他也同样不会为曹操那里,就是终生不献一计。

那在历史上面呢?有点不同,徐母是跟徐庶一起的,只是在随刘备南下的时候,被曹军给掳走了,徐庶没法子,就弃刘备,而投曹操那边去了,至于有没有献计,就不得而知了。

曹丕的劝进称帝表里,就有徐庶的名字,而徐庶后来被封为右中郎将,御史中丞,这个虽然不低,但也不高,另外还有一个石韬,也只做到了太守,他们都是诸葛亮的好友。

诸葛亮听说了他们的官职都不太高的时候,不禁感叹到,魏国的谋士难道这么多呢,像徐庶,石韬这样的人才,怎么没能得到重用呢?

不知道诸葛亮会不会想,如果自己在魏国,会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呢?是不是也就此埋没呢?


历史简单说


徐庶,原名叫徐福。

年轻时,徐福帮朋友报仇,打伤了别人。

为了躲避抓捕,徐福用土白粉涂到自己脸上,披头散发逃跑。

被抓住后,官吏问徐福叫什么名字,徐庶一句话也不说。

官吏将徐福绑到柱子上,佯装要把徐福肢解;

官吏不断打鼓,号召周围市场里的人过来辨认,但是,没有人说认识徐福。

徐福的朋友们一起赶来,将徐庶救走了。

徐福非常感激,一面把名字改成徐庶;另一面不再舞枪弄棒,彻底改变自己的爱好,转而去求师学道。

交友诸葛亮

两年后,董卓在京师作乱,中州战火不断。为了躲避灾难,徐庶和同郡老乡石韬一起南下荆州。

在荆州,徐庶与诸葛亮结为朋友。《隆中对》记载如下: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举荐诸葛亮

刘备驻扎在新野时,徐庶认为刘备是汉朝王室后代,而且非常讲信誉、重道义,所以,直接投奔刘备。

刘备看见徐庶一表人才,非常高兴,特别器重他。

徐庶向刘备举荐诸葛亮,便有了三顾茅庐的感人故事。

曹操大军南下,刘琮投降曹操。

被迫投奔曹营

刘备带着徐庶、诸葛亮一起逃跑。在当阳长板坡,被曹操大军追上。曹军把徐庶母亲俘虏了。

非常孝敬母亲的徐庶,不得不对刘备说:母亲被曹操抓去,我已经方寸大乱。我对将军没有任何帮助了,所以,特请求告别将军。

刘备念及徐庶孝敬母亲,没有挽留。

徐庶和石韬一起投奔曹营,保护母亲。

再次效力刘备

后来,曹操准备进攻刘备。谋士建议曹操,先劝降。曹操便派遣徐庶去奉劝刘备投降。

了解刘备的雄心壮志,徐庶根本没有任何劝谏,而是告知刘备,曹操大军很快要来攻打,请刘备早早做好准备。

刘备很想把徐庶留在身边,可是,徐庶不愿丢下母亲而遭人笑话。

徐庶对刘备说:有诸葛亮辅佐将军足够了;我到曹营不会献上一个计策。

徐庶回到曹营,没有针对刘备献上任何计策。但是,徐庶还是为曹魏做了一些贡献。

官至御史中丞

魏国先任命徐庶为右中郎将,官阶属于第四品,秩比二千石。

后来改为御史中丞,负责纠正百官上朝礼仪、为弹劾官员整理文字材料,俸禄与右中郎将基本相当。

至黄初中,韬仕历郡守、典农校尉,福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逮太和中,诸葛亮出陇右,闻元直、广元仕财如此,叹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三国志·诸葛亮传》。

228年,诸葛亮率军北伐,得知徐庶与石韬二人官职都不太高,便感叹道:“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

诸葛亮之所以发出这番感叹,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为魏国人才真多而感概

在诸葛亮看来,徐庶、石韬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按才能,他们两人担任将军、大将军、甚至丞相,是完全胜任的。

他们那样有才能,只是担任了职位不高的官员,在他们之上有很多官员。

可见,魏国比徐庶、石韬本事大的人才有很多,所以,魏国人才真是很多啊!

第二、为二人没受重用而惋惜

当年,几位好朋友都是才智超人、胸怀志向的人才。

徐庶、石韬虽然没有诸葛亮才能卓越,但也都是出类拔萃。

现在诸葛亮已经身为蜀汉丞相,仅仅位居皇帝之下,可是,徐庶、石韬在魏国都只是排不上名次的官员。

徐庶、石韬怀才不遇,才能被埋没了。

第三、为朋友之情而叹息

听说了徐庶、石韬的情景,诸葛亮想起年轻时,几位好朋友经常在一起谈天说地、高谈阔论,一股时光易逝、世事沧桑的无奈之情油然而生。

几位好朋友在一起玩耍时,30岁不到,风华正茂,转头一瞬间,20年过去了。

20年间,日月变幻、风水轮转,多少事情历历在目、令人浮想联翩。

当年的好朋友,现在却处在敌对的阵营中,世事难料、人生无常。

再过20年,我们又会是什么模样?

我们还能再过几个20年?

诸葛亮发出感叹之后,没过几年,徐庶就生病去世了。

现在徐州有一块徐庶碑;湖北省南漳县城东北角有一座徐庶庙。


数学张教员


历史上徐庶是刘备最早的军师,并且还是徐庶向刘备引荐了诸葛亮,才有诸葛亮辉煌的未来。那么,历史上徐庶最后的结局如何呢,为何诸葛亮得知真相后不停地叹息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二。

徐庶,本名徐福,今河南许昌长葛东人,本是一个游侠,喜欢舞枪弄棒。后来,他为人报仇,被官府抓获,后被同伙救出,改名为徐庶。为了躲避官府的抓捕,他就南下荆州,拜师求道,并且与司马徽、诸葛亮等人成为道友,一起喝酒吹牛。再后来,刘备被曹操击败,就南下依附了荆州刘表。徐庶知道消息后,就主动跑到新野投奔了刘备,成为刘备帐下的谋士。


这个徐庶不仅自己来了,而且还将自己的好友诸葛亮也介绍给了刘备。在徐庶的建议下,刘备三顾茅庐,终于得到了诸葛亮这个人才。公元208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刘表病死,刘表的儿子刘琮直接投降,刘备是独木难支,就南下撤退。在长坂坡,曹军追上了刘备的撤退大军,徐庶的老母亲也在撤退的百姓中,并且被曹军虏获。徐庶为了保全自己的母亲,辞别刘备,跟着自己的同乡石韬前往曹营。

在《三国演义》中写道:曹操谋士程昱献计,骗得徐庶进入曹营后,当徐庶见到了母亲后,他被母亲痛责,并且他的母亲在气愤之下自杀身亡。于是,从此之后徐庶一言不发,不向曹操献一个计谋。特别是在赤壁之战时,他看出了庞统的连环计,却一言不发,更是制造谣言说西凉马腾、韩遂造反,杀奔许昌,他自己向曹操请命,领三千兵马,离开赤壁。从此之后,他销声匿迹了。

以上是演义,并非是历史。在历史上,徐庶救母亲,进入曹营是事实。但在徐庶进入曹营后,他很低调,并没有什么出彩的出场。只是在20年后诸葛亮率军北伐时,诸葛亮听说徐庶与石韬在魏国的官职都不太高,于是诸葛亮感叹道:“难道是魏国的谋士太多了吗,为什么不重用徐庶与石韬两人呢?”



实际上,徐庶进入曹营后,在魏国被任命为右中郎将、御史中丞。那么,徐庶的官职到底有多大呢?首先,我们先说“右中郎将”,这个官职是一个武官官职,在东汉末年,是介于将军和校尉之间的一个官职,是一个权力比较小的武官官职,甚至称不上将军。而“御史中丞”显然是文官官职,属于监察官员,也就是后来的言官,专门用来打小报告,官职低微,权力也不大,也就是比较独立,动动嘴皮子,打打小报告,这与演义中的“一言不发”完全是两码事,绝对的一个话唠。



徐庶和诸葛亮本是好友,并且他们的才能也在伯仲之间,然而20年后,诸葛亮成为蜀国的丞相,权倾朝野,而徐庶只是魏国的一个无名小卒,默默无闻。于是乎,诸葛亮才为徐庶的命运而叹息不已!那么,他们到底谁更幸福的呢?显然是徐庶,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虽为丞相,但是天天劳心劳力,最后更是被累死在北伐的途中,他到头来终是一场空梦。而徐庶虽为魏国小吏,但是衣食无忧,老婆孩子热炕头,美滋滋,这才是完美人生。各位,你们认为呢?


密探零零发


刘备拜徐庶为军师

公元202年刘备败走投靠了邢州刘表,但是刘表对备多猜忌。令屯军新野。然后曹操先锋军攻刘表,战于新野。徐庶闻刘备仁义天天前去投靠,后被拜为军师。曹仁攻打新野的时候徐庶识破了他的八门金锁阵。曹仁兵败不上报,反急功近利趁夜偷袭。徐庶并趁此机会攻下樊城,彻底打败曹仁。由此可见,徐庶还是比较有才能的。《三国志·诸葛亮传》: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徐庶为救母进曹营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亲率领大军南下,刘表病死,次子刘琮接领荆州,派遣使者请求投降曹操。时徐庶与刘备屯于樊城,听闻此事后,刘备率众南行,徐庶带家眷与诸葛亮一起随刘备逃亡,在当阳长坂坡被曹操大军追上,徐庶的母亲被曹操军所掳,徐庶为了保全母亲,辞别刘备,前往曹营。《三国志·诸葛亮传》:俄而表卒,琮闻曹公来征,遣使请降。先主在樊闻之,率其众南行,亮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庶辞先主。






亮北伐闻好友徐庶石韬

公元228年,诸葛亮发动北伐,出击陇右,听说好友石韬的官位只不过是郡守、典农校尉,徐庶的官位只不过是右中郎将、御史中丞,感叹道:“难道是魏国谋士太多了为什么不重用他们两人呢?过了几年徐庶就去世了。徐庶在魏国只是做了右中郎将,而右中郎将相当于是什么官职呢,就是相当于一个郎中令的下属,而郎中令就是负责朝廷禁卫军的官职。徐庶的官职完全和对外的军事行动不沾边。比如曹操的赤壁之战、平定凉州、相争汉中、襄樊会战这些战役都没有徐庶进鉴的影子,我们可以从这首诗去挖掘徐庶的性格和志向。《贤者之孝二百四十首·徐庶 》宋 · 林同 不胜方寸乱,岂暇二心持。 忍矣王陵将,贤哉徐庶辞。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徐庶的志向,徐庶能够全身而退,在胶南帽子峰上修炼、隐居,也不失为智者风流。



徐庶的经历

1.少年就抱有一股英雄之气。他行侠仗义,为人报仇被官府抓了。

2.逃出来以后学习儒家学问,刻苦钻研亲过了几年的沉淀,精通了儒家的一些思想,其中结识了诸葛亮,石韬等学识之人。

3.刘备逃往荆州,听说刘备的是一个仁义之主主动前去投靠。

4.生母被擒,为就母亲向刘备辞别,举荐了诸葛亮。

从综合角度分析

我们从徐庶的经历看出了徐庶他的性格是比较直爽敢做敢当,他喜欢结识一些有学问有志向的人。他想辅助那些仁义天下的英雄,而且他还是一个大孝子。他的志向并不是追求那些功名利禄,我们从以上的诗句《贤者之孝二百四十首·徐庶 》中能前后呼应,儒家思想是以礼以仁以孝安天下。而乱世之中汉献帝是个傀儡根本不能治天下,曹操又是打着汉的旗号谋天下,而徐庶是一个直爽的人和陈宫一样不欣赏曹操的所作所为,而且还是以胁迫母亲的手段来劝降的。从此次接触来看他的内心并没有被曹操征服。诸葛亮劝降姜维同样采用了曹操的方法也是胁迫他母亲,他们出发点不同,徐庶和姜维的结局也截然不同,姜维后来成了蜀国的核心人物。而徐庶只是一个小小的右中郎将。曹操出发点只想削弱刘备的力量从而胁迫徐庶的母亲劝降,而诸葛亮在北伐战争中识得姜维的才华,他孝勇双全,由于五虎上将关羽、张飞、黄忠、马超相继去世,蜀国的人才匮乏,诸葛亮一直想培养接班人正好遇到了姜维,在姜维投降时诸葛亮握住他的手说:“我遍求贤良,你正是我要找的人。”诸葛亮无论到哪里都会带上姜维,把毕生所学的都传授给他了。姜维后来成了蜀国的核心人物。从曹操的角度来看他是不缺人才的。像荀彧、荀攸、贾诩、程昱等才华不在徐庶之下,曹操征服大半天下后,人才聚集于曹魏,所以他出发点只考虑剿灭刘备,而且在曹操多次战役中都没有徐庶的声音,这也呼应徐庶其品德和志向并不安于朝堂之上,后来他过着归隐仙岛的生活,他的独特性格也就成为了三国演义文学创作的典型人物,后来被世人赞扬。



奇幻我的故事


我们中国有句歇后语叫作“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那么历史上徐庶为什么要投降曹操?投降到曹操手下后,他的结局又是怎么样呢?

对待母亲孝顺。

徐庶本名徐福,颖川郡长社县人,家境贫寒,却为人慷慨,侍母至孝,深受乡邻敬仰。徐庶年轻时替友报仇而被官府抓捕。后受朋友帮助出狱至荆州避难,并在那里结识了诸葛亮。



公元201年,刘备被曹操击败,来到荆州后,被刘表安排到新野。徐庶以刘备是汉室皇亲,且重义气,便投奔于他。六年后,徐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

徐庶引荐诸葛亮后,与其共事刘备,直到公元208年赤壁之战。曹操在荆州袭败刘备时,抓获了徐庶之母,并胁迫她写信给其儿子离开刘备。为了母亲,徐庶只得离开刘备而投降了曹操。


不与好想友为敌而避之。

赤壁之战前,徐庶知道曹操必败,于是听从庞统之计,向曹操请求领兵防守关中,在那里避难。

在曹魏右中郎将等官职。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后得知徐庶在曹魏官拜右中郎将(负责统领皇帝的侍卫),御史中丞(掌管纠弹百官朝仪等事务)。

孔明叹徐庶人才得不到重用。

在诸葛亮看来,徐庶有王佐之才,凭其本领完全可以胜任宰相之职,唯此才不负其平生所学。诸葛亮想到徐庶如此的遭遇时,不禁为之连连叹息,不过仔细一想,作为归降的人员,能不能做到这等官职,也算是不错的成就了,何况中原是人才众多之地。所以诸葛亮感慨道:“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

徐庶辞官后隐居在胶南帽子峰,曾多次造福于当地,由此被百姓们建庙祭祀。他任御史中丞数年时间,最终病逝于家,并葬在彭德城。

期待您的关注,请赐评。


史里淘声


在《三国演义》中,徐庶指点赵云破一字长蛇阵,同诸葛亮火烧博望坡一样,都是颇为经典的战例,也让他们的形象深深地印刻在了读者的脑海里。但相信很多人都与我一样,对于徐庶的离去深感失望。

关于徐庶这个人,正史中记载并不多,在《三国志》里也没有为其立传,仅是提及此人。不过,后来裴松之在注《三国志》时,曾引《魏略》,对徐庶进行了介绍:

“庶先名福,本单家子,少好任侠击剑。中平末,尝为人报仇,白垩突面,被发而走,为使所得,问其姓字,闭口不言……

《魏略》中的徐庶,原是一个游侠形象,还曾为人出头,被认出后却能守口如瓶,也算是个刚硬的汉子。后来的故事,便是徐福被救,虚心求学,成了个精通义理的文人,并改名为徐庶。

诸葛亮躬耕南阳时,曾有一些志趣高洁的友人,其中便有徐庶。除了徐庶之外,与孔明相交甚笃的,还有石韬、崔钧和孟建,他们几个也被人们称作“诸葛四友”。论才华,这批人都是当时非常杰出的人物,势必不会长久赋闲隐居。

徐庶后来前去投奔了刘备,算是刘皇叔身边第一位有真才实学的谋士。可惜,徐庶投奔刘备时,正值刘备势微之际,曹操大军南下,得知徐庶给刘备出谋划策,因而命人将其母掳走,然后送书信“请”徐庶入曹营。

在《三国演义》中,徐庶是个大孝子,得知老母身陷曹营,与玄德作别,临行前为刘备举荐了诸葛亮。按照罗贯中的说法,徐庶入曹营后,一言不发,未献一计一策,成为了一段美谈。

不过,历史上的徐庶在投靠曹操后,倒也不可能还想着刘备。就当时的情况来看,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另投他主之后,自然也就成了对方集团的人了,并不妨碍量才受用。后来,徐庶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虽然不是位极人臣,倒也不是一般人物了。

关于诸葛亮的叹息,是在其北伐时的一段逸闻:

诸葛亮出陇右,闻元直、广元仕财如此,叹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

当时,诸葛亮率军出陇右,征讨曹魏,得知了自己旧友徐庶等人的情况,觉得他们的官职不高,所以发出了感叹:“魏国竟有这么多名士么!为何徐庶、广元两人不被重要呢?”

其实,诸葛亮的感慨大体也道出了问题的关键,曹魏确实人才济济,以至于徐庶等人未能位至高官。当然了,诸葛亮已然是蜀国丞相,多少也有觉得旧友官职较低的感觉。



史海烂柯人


在民间一直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意思就是当年的徐庶被曹操伪造其母亲的手书,从而让徐庶不得不离开以仁义无双而著称的刘备,于是徐庶在无比痛恨曹操的同时立下了此生不为曹操出谋划策的誓言。但是真实的情况果真如此吗?

徐庶当真是因为母亲的原因才投入曹操麾下吗?

在当时的情况下刘备刚刚创立的集团还没有走上正规,就被北方的曹操开始排挤,说实话徐庶从一个普通百姓经过数年努力终于学业有成,他的内心当真就会跟刘备一条道走到黑吗?

很明显徐庶一开始就以化名投奔刘备,就是为自己的将来找好了退路,要知道刘备的公司属于创业阶段,相当于马上就要上市的公司,虽说困难重重,可万一要是上市成功之后,立马上升到三国时期的三大霸主之一。

也就是说相当的有潜力,而徐庶最初也是看中了这一份潜力值,所以才打算跟着刘备一起闯天下,但是在跟随了一段时间之后才发现,刘备这个快要上市的公司可能并没有想像中那么好,随时有可能崩盘不说,更有可能会让徐庶欠下一屁股的债。

要知道徐庶虽说能力很出众,但是他毕竟不能跟三国时期的那些世家豪门出生之人相比,人家都是大家族,可以把家族当中的人才分为两方面或者多方面投资,比如说荀家就可以将自家的人才分别投奔到曹操与袁绍的手下当中。

说白了就是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当中,但是徐庶不同,他只是一个平民老百姓,自己根本就没有所谓的家族,可以说徐庶自己相当于自己家族的全部。

所以徐庶对于自己的投资就会相当的小心谨慎,于是徐庶在看到刘备的公司出现了大问题,很有可能会直接全部崩盘的时候,内心就产生了别的想法。

所谓的曹操派人捉了徐庶的母亲这种说法,说实话就连当时的刘备跟徐庶同事这么长时候,都不知道徐庶的真名叫什么,一个远在天边的曹操是如何得知徐庶的母亲是谁的。

而且徐庶还专门强调了一下自己的母亲相当敬佩刘备的为人,那么徐庶的身份问题更不可能是他的母亲泄露出去的,那么单凭一个假名字单福,曹操又是如何找到他的母亲,并且还让人伪造其母亲的手书来骗徐庶回家的。

可以说这其中有着非常明显的漏洞,当时的刘备一定早就看了出来,只是自己的公司正处于快要崩盘的节奏当中,所以并没有对徐庶过多的指责,再说了人家在临走前还给自己推荐了诸葛亮这样的大才,不管怎么说脸面也算是给足了,所以这件事刘备一定是知情的,只是为了安抚自己手下的员工,只能说徐庶被曹操胁迫。

曹操并没有重用徐庶

既然我们也知道了徐庶并不是因为自己母亲的原因,才会被曹操胁迫到北方,也就是说曹操根本就不清楚还有徐庶这么一个有才化的人,而这一切都是徐庶的一厢情愿而已。

当时曹操自北方一路开始向南挺进,不论是徐州还是荆州几乎是闻风而降,可是此时的曹操却对这些投降自己的各路人才过于轻视,毕竟曹操在自己的内心当中,有一套识别人才的方法,很显然这些因为自己的实力大增而投降之人,跟所谓的人才是一毛钱关系也没有的。

可以说不论是徐州还是荆州这些投降的人都不会得到曹操的重用,并且曹操在捉住机会之后还会果断将他们从自己的队伍当中剔除,就好比蔡瑁与张允两人一样,但凡让曹操捉到机会就是一刀切,因为这些人会在大势之下投奔自己,也会在自己失势的时候果断投奔别人。

而徐庶可以说这跟这些人几乎就是一个类似的,不论他的才能有多高,只是在人品这么一项上面就被直接排除掉了。

身为一个谋士如果不能进入君主的核心圈子里面,那他还有什么成就,一直到最后徐庶也只不过是曹魏手下的御史中丞而已,还是属于有名气但无实权的那种人,因为从头到尾徐庶都不在曹操的考虑范围之内。

所说曹操跟刘备属于敌对关系,但是在为人方面曹操还是相当的敬佩刘备,毕竟当时的关羽还是张飞都属于刘备的死忠粉,而且刘备大多数的手下几乎都不会背叛他,可是徐庶这么一个看起来很有才能之人却叛变了刘备,这让曹操很是看不起。

说实话设身处地的想一下,曹操可能跟刘备没法比,自己要是到了刘备那个地步,很可能不会有像关羽跟张飞这样的兄弟会一直忠心耿耿的跟随自己,再加上曹操本身就对不忠不义之辈相当不喜,徐庶不被曹操重用好像理所当然。


虎头山小妖


徐蔗本名徐福,也叫单福,是个有故事的男同学,别看他后来的形象是谋士,其实一开始他是个勇士,美化点说是侠客,直接点说是小混混、古惑仔。

少年时在家乡颍川郡长社县(今河南许昌长葛东)结交党朋,以舞枪弄棒为乐,逞勇斗狠,用为害乡里来形容有点过火,但当地老百姓的确挺怕他们这一伙的,见到得绕着走。

公元189年,徐蔗“尝为人报雠”,意思是为人报仇。其实光这一点就有说道的地方,这到底是出于义气为朋友报仇,还是被人花钱雇佣来当打手或凶手呢?不得而知。

(有故事的徐庶)

反正事后他用土白粉涂于脸上,披散着头发逃走,被官吏抓住。

这官吏可能不是本地人,认不出他是谁,便绑到市场里让人来辨认,还威胁要把他给肢解了。从这点可以看出,他犯的事儿不算小,否则官吏不会用这种酷刑来威胁他。

市场上的老百姓们都知道他是谁,但根本不敢说。

徐庶的小伙伴们还算给力,把他给救出来了。也许是被那官吏吓到了,徐庶觉得从武这条道路太危险,改习文,四处求师问道,结交了名士石韬、诸葛亮、庞统等人,与他们一同游学,关系良好。

公元201年,被曹操击败的刘备依附刘表,刘表让他驻扎在新野以抵御曹操。徐庶学到一肚子谋略,正准备找个明主效力,因为刘备的名声实在太好了,又是汉室宗亲,徐庶就前来投靠。

刘备的一项技能就是拉拢人心,得了徐庶非常看重,徐庶真心视他为主公。

公元207年,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并建议他亲自去请。这才有了千古留名的隆中对,也才有了蜀汉基业。

徐庶对刘备是很忠诚的,用心辅佐,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他应该像诸葛亮一样一直陪在刘备身边,但意外还是发生了。

208年,刘表的儿子刘综接领荆州,和曹操结盟,这显然是要联合起来对付刘备,刘备自知打不过,带着亲眷和手下、以及手下的家人们南逃,徐庶及母亲也在其中。

曹操不想放虎归山,派曹纯领五千虎豹骑紧追不放,在长坂坡(今湖北省宜昌市当阳市中心城区)追上了,一番恶战,刘备军被冲散,刘备像他的老祖宗刘邦一样,不管妻儿,只顾着自己逃跑。

(徐庶说到做到)

甘夫人抱着襁褓中的刘禅奔逃无路,幸得赵云保护才平安回到刘备身边。

徐庶的母亲就没这么幸运了,被曹军俘虏。为了保全母亲,徐庶告别刘备前去曹营,刘备表示非常理解他的心情,放他前去,他的好朋友石韬也和他同去。

但徐庶对曹操并不认同,在曹营得过且过,并不献策,还衍生了一句谚语叫“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因而曹操也没有特别重用他。

曹魏建立后,徐庶被曹丕任命为右中郎将、御史中丞,石韬则当过郡守、典农校尉这种职务,都不是高官。

所以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听说他们仕途如此,不由叹道:“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

意思是说,魏国的有才之士真的这么多吗?怎么连徐庶、石韬这样的人才都不重用?

可见在诸葛亮心里,这两人都有大才。也许是他们曾效忠过刘备,便不想为曹操去为难刘备吧。

徐庶是什么时候去世的,并没有详细的记录。只知道他在魏国一直安安稳稳的当着官,风平浪静的。

长坂坡之役,让徐庶和石韬的命运来了个大拐弯。若没这意外,他们的人生也许更精彩。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缥缈峰下一粒沙


\t徐庶就跟当今那些意志力不坚定,喜欢跳槽的员工一样,他也是在公司到了危亡时刻,选择跳槽的。不过徐庶是有大才的,所以诸葛亮在得知徐庶遭遇后,一直叹息。

<strong>

\t徐庶早年跟随刘备,是刘备的核心军师。

跟诸葛亮一样,徐庶早年是刘备的第一任军师,而且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据说诸葛亮就是徐庶推荐给刘备的,这就太牛了,毕竟造就了一位千古明相。

早年徐庶化名为单福,主动找到刘备,表示要跟随刘备一起打天下。当时的徐庶认为,刘备应该就是乱世中的潜力股,将来一定有大成就。

\t所以在到了刘备军营以后,徐庶感受到了现实和理想的差距。当时的刘备只有三千人马,而且还是刘表送给他的,城池也不过只有新野这一座,压根不足以成就大事。

\t但是没办法啊,这就跟公司原本答应你要给你五险一金的,但是等签了合同以后,说只能给你上三险一样,连公积金都没有。那你到底要不要继续干下去呢?当然要干一段时间,否则人家会觉得你把这些利益看得太重。

徐庶显然就是遇到了这种骑虎难下的局面,可是又不好意思开口离开。所以只能在刘备这里先干一段时间。原本以为创业型公司有很多好处,至少可以获得原始股,等到上市的时候,就能捞一笔。没想到条件实在是太艰苦了,无奈之下徐庶只能另想出去。

\t徐庶离开刘备投靠曹操,可不是为了去找老妈。

等到曹操大军扫荡新野的时候,刘备彻底成了丧家之犬。不仅老婆孩子给弄丢了,而且还要带着十万百姓逃难。

先主在樊闻之,率其众南行,亮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於事,请从此别。”遂诣曹公。---《三国志》

\t这个时候的徐庶彻底心灰意冷了,他认为刘备不可能成就大事,原始股也就没什么指望了。反观曹操那边,公司已经上市了,进去好好干,说不定能够升职加薪成为骨干力量。所以徐庶自然是要跳槽到曹操那边的。

当时恰好在混乱之中,徐庶的老妈不见了,所以徐庶就果断辞别刘备,说自己老妈不见了,要去北方寻找!你老妈不见了,你去曹操那边找干什么?结果也没能找到老妈,反倒是在曹操那边混了一个职位。

所以徐庶压根就不是去找老妈的,他早就想要跳槽了,只是难以启齿。如果私自离去的话,将来很难在其他老板那边干活打工了。所以徐庶选择以这种方式辞别刘备,转而投靠了曹操。

这是可以理解的,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诸葛亮,在刘备最落魄的时候,依旧誓死相随。徐庶是人才,但是远远不可能达到诸葛亮这种境界。

\t徐庶到了曹营,并没有收到多大重视。

在演义当中,我们发现徐庶是被迫来到曹营,后来他老妈知道他上当了,甚至自杀明志,告诉徐庶他这一步走错了。

徐庶深感后悔,可是已经来不及了。所以他只能在曹操这边做谋士,虽然受到了曹操的重视,却发誓终身不为曹操出一个计谋。唯一一次出计谋,居然是赤壁大战时,帮助东吴实行火攻的时候。曹操明知道徐庶不想为他效力,但是因为徐庶的才能太高,所以也绝对不会放徐庶离开。

徐庶受命而行。至樊城,玄德、孔明接见,共诉旧日之情。庶曰:“曹操使庶来招降使君,乃假买民心也,今彼分兵八路,填白河而进。樊城恐不可守,宜速作行计。”玄德欲留徐庶。庶谢曰:“某若不还,恐惹人笑。今老母已丧,抱恨终天。身虽在彼,誓不为设一谋,公有卧龙辅佐,何愁大业不成。庶请辞。”玄德不敢强留。---《三国演义》

\t其实现实中,曹操压根就没打算重用徐庶。曹操手下的谋士实在是太多了。郭嘉、荀彧、荀攸、程昱、贾诩等等,这些都是当时一流的谋士,而且很早就投靠曹操了。

他们的地位当然是要排在徐庶跟前的,徐庶跟他们一比,即使智力上不相上下,但是资历上却差了很多。所以徐庶到了曹操这里,只能论资排辈。重要的事件他是插不上嘴的,曹操也不可能带着他一起商讨机密大事。

所以徐庶到了曹操那边,自然而然就被排除出了核心圈子。这个时候才明白,原来刘备把他当成核心骨干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

在刘备那边,徐庶至少是说一不二的顶尖谋士,资历和智谋都是没的说的。可是到了曹操这边,连说句话的资格,可能都不具备。就算是有些不错的建议,徐庶也没办法传达给曹操。久而久之自然是不受重用了。



\t总结:诸葛亮的叹息,其实是有惋惜徐庶选择错误之意,但是不能明言。

诸葛亮是从始至终一直都跟随着刘备,他一生几乎没有任何污点,在职场上辛勤奋斗了27年,也为刘备的江山奋斗了27年。这是现代很多人应该学习的一点,懂得坚持和忠诚,其实是很难得的一件事。

\t徐庶当年可是诸葛亮的老朋友,他们不仅在没有出仕之前就是好友,在出仕以后,两个人依旧是同事关系,曾经共同辅佐过刘备。

所以诸葛亮是非常了解徐庶的才能的,可是徐庶后来投靠曹操后,居然没有受到重用。诸葛亮不仅感叹,难道曹魏那边人才太多了吗?连徐庶这样的人才都得不到重用?

其实这是诸葛亮在惋惜徐庶当年的选择,如果当年他选择坚持在刘备身边做事,那还会遇到现在这种尴尬的局面吗?

\t但是他跟徐庶是同辈朋友关系,自然是不能把这些道理说明白,只能感叹一下,表示徐庶的才能非常高,在曹魏得不到重用,是曹魏的人才太多的原因,并不是徐庶没有才能的原因。

参考资料:《三国志》、《三国演义》。


江湖小晓生


哈哈,徐庶并没有投降曹操。而是,曹操用徐庶的母亲做人质,要挟徐庶入曹营的。

徐庶在《三国演义》中,不过是个为刘备和诸葛亮穿针引线的角色,在小说故事链条中无足轻重。这就是“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原因所在。

罗贯中非常会构筑故事,用一个人物就能使刘备和诸葛亮“合并同类项”,省了很多笔墨。(^V^)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