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皇叔说三国:败走麦城的关羽,使蜀汉的未来一地鸡毛(04)


刘皇叔说三国:败走麦城的关羽,使蜀汉的未来一地鸡毛(04)

哪个家伙在外面

关羽的巅峰时期,就是襄阳之战。

当初虎牢关下,说好听点是三英战吕布,说难听点是吕布战三英,想想都丢人。斩颜良诛文丑,更多人说因为他的马快,人家又没有防备。过五关斩六将,都是无名之辈,没啥好炫耀的。

只有襄阳战役,是关羽独立筹划和直接指挥的。江东吕蒙据说病了,来了个姓陆的书生娃娃,叫什么忘记了。这个书生一来到前线就连续给自己来信,阿谀奉承那叫一个狠,连被奉承的人都被恶心到了。

于是,关羽选择北上。

记得当初诸葛亮在隆中分析天下形式时说的很清楚,先占荆襄,后定巴蜀。现在,大哥他们已经在蜀中站稳脚跟,该自己出手了。荆州是出川的唯一水路,北上占襄阳,可直击洛阳;东进则顺水直下,便是江夏要地。

襄阳战役很顺利。顺利得有点让人吃惊。水淹七军,杀了那个抬着棺材叫战庞德,还捉住一条更大的鱼--于禁--这可是曹操援军的一把手哦,现在关在荆州监狱里,一定很想家吧。樊城指日可待,军师当年的计划是不是要由我关羽独自完成了?想想,都有点可乐,我那三弟还不知道会怎么羡慕俺哦。

当荆州失守的情报传来的时候,关云长懵了。这不可能!

突围,直奔麦城!无尽的伏兵四起,终于,兵败,身死。

由此,三国间的战略形势发生重大转变。

在魏蜀吴三个政治势力里,曹操自然是占据了最好的位置。但曹操的问题也在这里,占地几千里,西至西域,东至大海,北至辽东,南至长江,中原地区经历多年的战乱,人口严重减少。反而孙权那里,和巴蜀境内,人口密度好更好一些。

刘皇叔说三国:败走麦城的关羽,使蜀汉的未来一地鸡毛(04)

如果当初读的不是春秋,而是兵书,也许,后面就不会有麦城了吧

三方对峙的前沿阵地倒也很清晰。曹操和孙权对峙的地方,主要在合肥一带。彼此拉锯往复,都不敢疏忽。与蜀汉这里,西边就是岐山区域几条小道,只要守好了,问题也不大;襄阳荆州一带,是三家兵峰交集之地。曹操宁愿荆州归孙权,因为孙权不是一个有强烈攻击欲望的人。人家本来是一群江东大地主拥护的政权,从来也没有想到要到北方去发展业务。

而刘备则不一样了。刘备他们本来就是北方打过去的,且总是打着大义的招牌,时刻想要到曹操这里发展。这是一个战斗宿命的团队,因为他们是外来的政权,不战斗,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就会很快被巴蜀土族势力排斥出局。更何况,诸葛亮那家伙,是很希望来北方证明自己的。里里外外一群饥渴到极点的家伙。

荆州对于巴蜀,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拥有荆州,钱粮赋税和人口的重要性不说了,更重要的这是巴蜀最好的出川口。巴蜀虽号称天府之国,但毕竟小了些,除了一个成都府,其余都是山地。想要有所发展,必须向外扩张。从哪里出去呢,就是夷陵荆州。出荆州,则一望无际;无荆州,则被困死蜀中。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诸葛亮多次北伐,皆因为道路难行粮草不济而失败。

可巴蜀是必须要打仗的,外来政权与本地土族之间的矛盾必须要找到一个发泄口,战争是最好的方式。如果荆州在,与江东的联合抗曹就简单得多了,而且即使是做做样子,也来的简单,坐船到荆州旅游一次,再回去,不怎么耗费人力物力;不必像后来那样翻山越岭爬山涉水,最后都功败垂成,劳民伤财。

而孙吴这边呢,荆州则同样重要,这就是人家的脖子,自然要保护得好好的。

自从丢失荆州,巴蜀政权的战略优势荡然无存。当初北上东进进可攻退可守的局面没有了,如果不选择费力不讨好的北伐,则就会被动地等着被曹魏吊打。只有千日做贼没有千日防贼。所以,诸葛亮只有北伐,进攻,北伐,进攻……

丢失荆州之后的刘备,当然知道后果的严重性。所以他拼死也要拿回荆州,名义上是为兄弟报仇,实际上是荆州太重要了丢不起。为兄弟报仇也是有的,因为这个团队本就是靠兄弟义气裹挟在一起的,这一点万万不能丢。而荆州,却比兄弟义气更重要--生和死的关系。

关羽丢了荆州,死了;为了夺回荆州,张飞死了,刘备死了,巴蜀政权当初最精锐的战斗班底,也一次性打光了。猇亭之战后的蜀汉,战斗能力是很弱的,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否则为什么猇亭之战一结束,诸葛亮立即到荆州谈判,重新达成联合抗曹的战略协议,并将被俘虏的士卒带回去。

诸葛亮为什么从来没有想过再夺荆州?因为北伐还可以做做样子,而荆州这里,是连样子都不能做的,否则,孙权那里不高兴,巴蜀也就没有了活头。孙权当时其实已经具备攻击巴蜀的条件,但为什么不?因为孙吴政权也明白,一旦失去那个小小的巴蜀政权,自己将独自面对曹魏的打击。再说,自己一个靠水军起家的政权,巴蜀真的给自己了,还不知道怎么办呢,况且,人家巴蜀最后那点家底子,也不是你说想拿就拿走的。

可惜了,给予巴蜀政权致命一击的,却是关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