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人才出自民间,而非官办科举考试;为什么民间组织能够培养人才?

仁学启蒙


自古人才出民间,说是人才出自民间,但这个民间根本就不是普通百姓,而是贵族世家。

要知道秦以前可是封建时代,这个封建可是真正的封建,都是有封国的,那可是真正的贵族时代啊。

而即使秦以后贵族也没有消失,而是垄断了知识,继续身居高位。

从汉朝的察举到魏晋时的九品中正制,可是把世家贵族更是捧了回来。朝廷想要人才,都是从这些世家里选拔,朝廷没有自己选拔人才的机会。而不是世家的人才,如果想要进入朝廷,就必须挂靠在世家的名下。

所以最后导致了整个国家和民间彻底隔断,而世家贵族即可以轻易操纵民间,也可以轻易废除皇帝。因为整个朝廷的官员都是出自他们门下,要么是他们的子弟,要么是他们的门客。直到科举制度的出现。

所以说人才不是出自民间,而是出自贵族世家。

科举制度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良方。

第一,科举制最现实的问题就是解决人才被世家垄断的问题。科举制直接越过了世家,直接向民间选拔人才。这样选举的官员就和世家没有任何关系了,而且还可以把世家的人才选拔过来,直接削弱世家的力量。直到最后彻底消灭世家。

第二,科举制还可以控制民间的思想,考什么,民间就会学什么,所以民间的思想会被轻易的操纵。

第三,稳定地方,对那些有野心没门路的想要搞事情的家伙,告诉他们只要参加考试就可以当官,不用乱搞,不然会死人的,考试不死人。

第四,维护国家统一,科举就是个分果果的游戏,每个地方分多少,怎么分都是有讲究的,并不是真的要选拔人才。比如朱元璋刚开始科举时,选的都是南方人,一个北方人都没有。朱元璋立即就意识到如果不马上解决,他就只是半拉子皇帝了。所以南北榜出现了。

所以科举制最开始的功能就不是用来选拔人才的,选出的人也都是思想统一、会的也都一样的,基本没表现的机会。而贵族子弟会的可就杂了,门客的本领就更千奇百怪了。而且贵族众多,选拔出来的更是差异巨大,在需要的时候都能发挥大的作用。


昨日光


首先,科举考试是有一定弊端的。知识和概念本身就不是智慧,仅仅靠知识,学问,就想把事办好,门都没有。我们现在的高考,和科举制度有相似的弊端,对一个人的品行和能力是无法完全靠此判断和甄别的。还有高科技人才,仅凭论文作为晋升的标准,显然不够全面。当然,这些制度也最大限度地避免了人为的主管因素,在没有找到更好的办法之前,只能退而求其次。

其次,这里面还有一个“情商”的问题,很多时候,你能不能成材,不仅与智商有关,而且与情商关系更大。你很有才华,但不能经受一点挫折,受到一点打击,就萎靡不振,或者坚持性差,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同样,都不会成材。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还有江郎才尽中的江淹,小时候都是神童,长大后却泯然众人矣。

为什么说高手在民间呢?民间有更广阔的天地,有更充足的时间,有更多实践的机会。解决问题,靠的是反复锻炼后积累的经验,靠的是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式,做出的灵活多变的应对策略。十大元帅中的彭德怀,小学只上到三年级,但却深明韬略,善于应变,指挥战争,出神入化。毛泽东曾赞扬他,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毛泽东和徐向前也都是小学教员,照样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结束语:时代在飞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现在我们再抱着老弦谈,认为不学习就能成材,认为读书无用,也是极端错误的。未来,会进入高科技时代,你没有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为基础,将来会寸步难行。


江湖夜雨92


任何知识都出自实践、观察和总结,民间在实践、观察以及总结这一块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书本里虽然也有很多前人的总结,但不实践、不观察终归是在大脑里闭门造车,况且书本多落后于实践,所以书本总结的东西也相对比较落伍。那些能够独自观察、总结的人一旦发现规律,必然就是大师。孔子、孙子、韩信都属于这类人,所以读书不要读死书,那些有才能的读书人,也都是那些注重生活实践的人,能够独立思考创造的人,在哪都属于少数。相比较来说,民间还是普通人居多,因为读书人还能学到前人的总结,普通人可能就接触不到这些知识,靠自己从头摸索,我想没几个人能做到。


太宗历史


也不能以点代面,人才并不完全出自于民间,

有那么一两个吧。譬如有些人在国考中落

第,通过自学成了才,他也是曾经在官办

学校读过书的,当然私熟(相当于现在的

民办学校)也有出人才的,任何事情都只能

相对而言。辩证地看待一切事物就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