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人均GDP,人均財政收入更能反應城市實力嗎?這樣排名合理嗎

【摘要】總量和人均一直是個永恆的話題,到底是蛋糕做大好,還是蛋糕分得多最佳,一直是網友爭論一個城市實力的標準。在這裡,我闡明自己觀點,就目前國家發展階段,總量還是比人均更能說明問題。原因很簡單,第一,“二八定律”存在於個人,城市,社會和國家等方方面面。第二,只有先把蛋糕做大,每個人分蛋糕的時候才有可能分得更多。


城市人均GDP,人均財政收入更能反應城市實力嗎?這樣排名合理嗎

二八定律又名80/20定律、帕累托法則(Pareto‘s principle)也叫巴萊特定律、朱倫法則(Juran's Principle)、關鍵少數法則(Vital Few Rule)、不重要多數法則(Trivial Many Rule)最省力的法則、不平衡原則等,被廣泛應用於社會學及企業管理學等。

城市人均GDP,人均財政收入更能反應城市實力嗎?這樣排名合理嗎


很多人喜歡談人均,那麼就以你自身為例,有多少人達到了你所在城市的人均收入線的?如果你達到了,那麼恭喜你,因為你很可能超過了你所在城市50%到70%的同胞!所以不難看出,人均高的城市其實跟城市人口數量和城市高收入群體數量有很大關係,舉個例子,把馬雲放到中西部任何一個城市,他一個人的收入,可以平均給幾十萬人,但是這就反應出該地區的富裕度了嗎?顯然不可行。由於“二八定律”存在於每個城市和地區,人均收入高低恰恰成了反映城市富裕人數(高收入群體數量,富豪數量)的一個參考。

城市人均GDP,人均財政收入更能反應城市實力嗎?這樣排名合理嗎

^

城市人均GDP,人均財政收入更能反應城市實力嗎?這樣排名合理嗎


既然人均GDP有一個“二八定律”的侷限,那麼我們再來看GDP總量這個話題,是否同樣有侷限。

這個答案是肯定的,GDP總量仍然有“二八定律”侷限,這裡我就以最明顯的重慶市為例說明。

我們知道重慶市於1997年掛牌直轄,直轄後新增了渝東北和渝東南兩大長江流域庫區,一下子增加了兩倍面積和近一倍人口,那麼我們折分開GDP總量分析,渝西主城都市區總量為1.81萬億元,剩下的兩大庫區GDP總量為5368億元。在這裡我要補充一個事實,重慶市直轄的一個重要歷史任務就是要帶動三峽庫區脫貧,所以政策和資金不能只發展老重慶地區,相反老重慶地區還要轉移產業到下面區縣帶動當地發展,所以這一去一來就出現了現在1.81:0.5368的情況,其實大家用心試想一下,如果正常情況下不轉移產業,是不是也大致是8:2的符合“二八定律”的結果。

城市人均GDP,人均財政收入更能反應城市實力嗎?這樣排名合理嗎

因此,很多人談到重慶市GDP總量的時候,就忽視“二八定律”,認為重慶市的GDP就是一個省的面積人口堆積的,這很顯然不合理。比如2O1O年國務院在給我國主要城市定位的時候,就很明顯的指出重慶市的國家中心城市主要是針對核心的渝西主城區片區,也就是現代科學的城市一小時經濟圈區域!(附圖,藍色區域為2010年國務院批覆的五個國家中心城市,紅色區域為2O10年國務院批覆的六個區域中心城市)

城市人均GDP,人均財政收入更能反應城市實力嗎?這樣排名合理嗎


關於人均GDP總量和GDP總量的兩個話題說到這裡,可能很多網友會疑問,那都是受“二八定律”影響,為什麼前面摘要還指出GDP總量更能反映城市實力?其實原因有兩個,第一個我下面舉例說明,第二個原因會在接下來討論人均財政收入的時候指出。

第一原因,我舉個例子,如有雷同,純屬巧合。你在一個企事業單位上班,你的工資高低是怎麼判定的呢?很簡單,根據你為公司帶來的利益,如果你創造了100的利益,可能會得到10的收入,但是你創造了1000的利益,收入可能就提高到100,也就是說分到蛋糕的份量跟蛋糕的大小相關。看到這裡估計有很多網友應該明白了吧,只有城市GDP總量無限大,你的收入才有無限提高的可能。誠然,這裡面還是受“二八定律”影響,因為你的老闆比你收入增加的更多,但是這又如何,你的收入是實打實的增高,而不是被其他人平均增高(這裡不要抬槓琢磨著和你的老闆平均,大多數情況是老闆和管理層跟你不是一個城市的)。

下面再看大家重視常談的城市人均稅收和政府的財政收入

我們知道政府的財政收入有1)各項稅收:包括增值稅、營業稅、消費稅、土地增值稅、城市維護建設稅、資源稅、城市土地使用稅、印花稅、個人所得稅、企業所得稅、關稅、農牧業稅和耕地佔用稅等。

2)其他收入:包括基本建設貸款歸還收入、基本建設收入、捐贈收入等。

城市人均GDP,人均財政收入更能反應城市實力嗎?這樣排名合理嗎


城市人均GDP,人均財政收入更能反應城市實力嗎?這樣排名合理嗎

兩個表對比一下,結論很明顯,城市的財政收入基本和城市GDP總量成正比!這也是上面我留下的第二個原因所在!可能還是有網友又會說人均,那麼我還是會反問你一句話,你的納稅數超過了平均嗎?真正的稅收和財政大頭是靠人均創稅來的嗎?政府每年的財政總收入會平分給市民嗎?恰恰相反,政府的財政收入會作為一個整體建設支出,城市財政收入越多,財力越雄厚,說明該城市宏觀經濟發展好,城市競爭力才會更高!所以說明城市實力的不是稅收的人均,而是財政的整體。

總結:就總量和人均兩個話題而言,更能反映一個城市或地區整體實力的還是總量和規模,而人均只是其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判斷其富裕的指標。如我國GDP總量世界第二,國家實力世界前五,但是我國人均較低,所以還是屬於發展中國家!


【後記】但是,這兩者都不能單方面對城市綜合實力進行判斷和排名,只能是城市綜合實力的一個方面。而最權威的城市綜合實力比較來至於國家對城市的定位!

因為國內外沒有任何機構和個人比國務院更瞭解自己國家的城市實力。而且城市定位就是基於城市綜合實力基礎上的再延伸,所以這個是最全面和最權威的。再次打個簡單的比喻,如果國務院是班主任,每個城市是班裡的學生,每個學生的成績自然參差不齊。有的學生語文好(城市人文環境好),有的學生數學好(城市GDP高),有的學生物理好(城市科教實力強),有的學生外語好(城市貿易商業好),有的學生化學好(城市工業實力強),有的學生政治歷史好(城市歷史政治地位高),有的學生地理好(城市區位好,交通好)等等。最後學生成績怎麼判斷,通過期末考試,總分高低排名,然後依次頒獎。三好學生獎肯定就是最高級別的定位和職能劃分,進取獎就是候補的城市職能定位。

(謝謝閱讀探討,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