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自治區介紹


內蒙古自治區介紹


內蒙古由來

內蒙古自治區(簡稱:內蒙)

清代以前,無論是北方民族政權時期,還是中原封建王朝統治下,內蒙古地區從未形成為一個單獨的地方行政區域。內蒙古作為地域名稱,來源於明代的漠南。

公元1480年(明成化十六年)巴圖蒙克即汗位。稱達延汗(大元可汗的異譯)。再度統一了蒙古。他實行的分封制度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由此形成了漠南、漠北的各部,成為清朝在蒙古地區設立盟旗的基礎。公元1517年(明正德十二年)達延汗去世後蒙古地區又逐漸出現了封建割據的局面。蒙古封建領主形成了三個集團:漠南蒙古、漠北喀爾喀蒙古、漠西衛拉特(即瓦剌)蒙古。明末的漠南蒙古,東起今吉林,西至賀蘭山,南接長城,北臨瀚海,東面有嫩江流域的科爾沁和西拉木倫河流域的巴林、扎魯特、奈曼、翁牛特、喀喇沁、土默特部,西面有歸化城土默特、河套地區鄂爾多斯等部;察哈爾居中,為漠南蒙古各部名義上的宗主部。

公元1636年(明崇禎九年,清崇德元年),漠南蒙古十六部四十九個封建主聚會於盛京(今瀋陽),承認後金皇太極為蒙古汗的繼承者,並上博克達·徹辰汗(寬溫仁聖皇帝)尊號。同年,皇太極國號更為大清,即皇帝位,改元崇德。從此,漠南蒙古諸部臣屬了清朝,並在清朝統一全國的過程中出了力量。同年,清朝把明末的漠南各部的大部分地區劃為“外藩蒙古”中的“內札薩克蒙古”六盟四十九旗。它們有兵權,直統於理藩院。這六個盟分別是哲里木盟(包括今哲里木盟、興安二盟)、昭烏達盟(今赤峰市大部)、卓索圖盟(今赤峰市南部及遼寧省部分地區)、錫林郭勒盟(今錫林郭勒盟北部)、烏蘭察布盟(今烏蘭察布、巴彥淖爾盟二市北部)和伊克昭盟(今鄂爾多斯市及巴彥淖爾市河套部分地區)。公元1664年(清康熙三年),清朝將內札薩克蒙古和外札薩克蒙古,便以數千裡大漠(今中國和蒙古國邊界一帶)為界,劃為內蒙古和外蒙古。從此,內札薩克蒙古各盟、旗分佈的地域,即稱為內蒙古。“內蒙古”這個地區稱謂,即自此時沿用至今。

內蒙古歷史前沿:遼金以前~遼金時期~元朝時期~明朝時期~清治時期~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


內蒙古自治區介紹


地理位置

內蒙古自治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草原、森林和人均耕地面積居全中國第一,稀土金屬儲量居世界首位,是中國最大的草原牧區。

內蒙古處歐亞大陸內部,屬溫帶大陸性氣候,橫跨中國東北、華北、西北三大地區,接鄰八個省區。

內蒙古自治區,簡稱“內蒙古”,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首府呼和浩特市。位於中國北部,內蒙古界於北緯37°24′-53°20′,東經97°10′-126°29′之間,地域遼闊東起東經12629',西至東經9710',東西直線距離2400多公里。每當早晨太陽從東方冉冉升起,大約需要兩個多小時才能把內蒙古大地全部照遍;南起北緯3724',北至北緯5320',南北跨距1700公里。當自治區南部早已是萬木競秀的春天,北端卻依然是冰雪覆蓋的寒冬。內蒙古東部與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毗鄰,南部、西南部與河北、山西、陝西、寧夏四省區接壤,西部與甘肅省相連,北部與蒙古國為鄰,東北部與俄羅斯交界,國境線長達4221公里.土壤總面積118.3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總面積的12.3%,相當於我國江蘇省土地面積的11倍多;相當於英國土地面積的4倍,法國土地面積的兩倍。

內蒙古自治區地勢由東北向西南斜伸,呈狹長形,全區基本屬一個高原型的地貌區,全區涵蓋高原、山地、丘陵、平原、沙漠、河流、湖泊等地貌,氣候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地跨黃河、額爾古納河、嫩江、西遼河四大水系。

截至2018年末,內蒙古總面積118.3萬平方公里,轄9個地級市、3個盟。全區轄23個市轄區、11個縣級市、17個縣、49個旗,3個自治旗,合計103個縣級區劃;246個街道、508個鎮、99個鄉、17個民族鄉、153個蘇木、1個民族蘇木,合計1024個鄉級區劃;常住人口2534萬人,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7289.2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68302元。

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駐地呼和浩特市賽罕區敕勒川大街1號。(首府坐落於呼和浩特市)


內蒙古自治區介紹


旅遊景點


內蒙古自治區介紹

成吉思汗陵


內蒙古自治區介紹

輝騰錫勒草原


內蒙古自治區介紹

額濟納胡楊林


內蒙古自治區介紹

阿爾山


內蒙古自治區介紹

黃花溝旅遊區


內蒙古自治區介紹

九曲回溯—錫林河


內蒙古自治區介紹

老牛灣


內蒙古自治區介紹

庫布齊沙漠、恩格貝


內蒙古自治區介紹

雲中城


內蒙古自治區介紹

熱水溫泉


內蒙古自治區介紹

科爾沁珍禽自然保護區


內蒙古自治區介紹

紅山國家森林公園


內蒙古自治區介紹

西夏王陵


內蒙古自治區介紹

靈泉

等一系列景區...........

大草原:呼倫貝爾大草原、錫林郭勒草原、鄂爾多斯草原三大沙漠:巴丹吉林沙漠、騰格裡沙漠、庫布其沙漠四大水系:額爾古納河水系、西遼水系、黃河水系、額濟納河水系三大沙地:毛烏素沙地、渾善達克沙地、科爾沁沙地四大湖泊:呼倫湖(達賚湖)、達裡諾爾湖、烏梁素海、居延海三大山系 :大興安嶺 、 陰山、賀蘭山


內蒙古自治區介紹


人文情懷

一,飲食

整羊整牛,也稱全羊、全牛,是蒙古人款待貴賓的傳統禮儀。自古以來,蒙古人就有吃整羊、喝馬奶酒和給遠征人攜帶綿羔羊熟肉條的習慣。元世祖忽必烈登基,建造白色大蒙古包,用整羊招待來客和祭禮神祗。最隆重的席面,有整牛、珠瑪、整羊三種,主要取其完整、齊全之意。

二,草原盛會那達慕

“那達慕”大會,是居住在內蒙古自治區等地的蒙古、鄂溫克、達斡爾等少數民族人民的盛大集會。“那達慕”是蒙古語的音譯,意思是“娛樂”或“遊戲”。

每年夏、秋季節舉行。大會期間,各地農牧民騎著馬,趕著車,帶著皮毛、藥材等農牧產品。成群結隊的彙集於大會的廣場。並在會場周圍的綠色草原上搭起白色蒙古包。

三, 民俗風情祭敖包

“敖包”是蒙古語,意為堆子或鼓包。祭敖包是蒙古民族盛大的祭祀活動之一。敖包通常設在高山或丘陵上,用石頭堆成一座圓錐形的實心塔,頂端插著一根長杆,杆頭上繫著牲畜毛角和經文布條,四面放著燒柏香的墊石;在敖包旁還插滿樹枝,供有整羊、馬奶酒、黃油和奶酪等等。

祭敖包時,在古代,由薩滿教巫師擊鼓唸咒,膜拜祈禱;在近代,由喇嘛焚香點火,頌詞唸經。

四,哈達

哈達,蒙古族人民用來表示敬意的一種禮品。蒙古族人民的最高禮節就是獻上哈達。哈達,是一種生絲織巾,顏色很多,與辦多用白色、藍色和黃色。長度通常為1.5米,最長的有4米,寬度不等。兩端有穗,約6釐米。哈達上繡有佛像或雲紋、八寶、壽字等吉祥圖案。

五, 民族服飾

蒙古民族服飾,作為蒙古民族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主要標誌之一、它有兩個突出的歷史特點,這就是它的獨特的款式風格和代代相傳的生命力。蒙古民族服飾千百年來始終與蒙古民族人民相依為命,從不間斷地延續著、發展著。

食品美食:手把肉 烤全羊 奶皮 肉腸和血腸 哈達餅 刀切酥 蒙古糕 羊肉鬆 奶豆腐 燒賣........內蒙特色主要以乳製品牛羊肉最為出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