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医废、查污水环保人全力“掐断”病毒传播途径


清医废、查污水环保人全力“掐断”病毒传播途径

  把用过的口罩、防护服、医疗废物等统一消毒、打包、密封;在隔离病房内装入特制的医废垃圾桶,密封垃圾桶后进行二次消毒;将垃圾桶统一运送至专用医疗垃圾暂存库,进行第三次消毒……农历鼠年正月,像焦国飞一样坚守在医疗废物安全处置一线台前幕后的环保人还有许多,他们正在竭尽全力封锁病毒传播途径。2月19日、20日,山西晚报记者走进他们中间,听他们讲述环保人的抗疫故事。
  太原市第四人民医院是省级、市级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全省多数确诊病患都住在这里。这意味着,这所医院产生的新冠医废数量多,二次传播风险大。因此,每天检查这里的医废处置情况,就成了太原生态环境局万柏林分局执法人员焦国飞自1月24日以来的“必修课”。为做到医疗废物日产日清,防止二次污染,同时还要保障抗疫定点隔离区的环境安全,焦国飞和他的同事们不敢有丝毫懈怠,身体和精神紧绷到现在,不敢有片刻放松。
  近距离检查新冠医废确保安全  2月19日,焦国飞又一次来太原市第四人民医院,检查医废处理情况。看到焦国飞只戴着普通的医用口罩进入存有新冠医废的医疗垃圾暂存库,山西晚报记者不禁有些担心。“没关系,医疗废物都进行了严格的消毒和密封处理,几乎已经切断了病毒传播的途径,只要做好个人防护,勤洗手,被感染可能性很小。”焦国飞坦言,刚开始接触新冠医废的时候,自己也有些害怕被感染,但现在已经释然了,“既然必须有人站在新冠医废面前,那个人为啥不能是我呢?”


  上午11点,太原市第四人民医院的医疗垃圾暂存库已经存了不少医废垃圾。焦国飞先检查了医废相关台账,了解当天医废处理情况,接着走近装有新冠医废的垃圾桶,对垃圾桶的密闭性进行再三确认。“只有百分之百封闭,才能保证在运输过程中万无一失。”焦国飞说。
  焦国飞告诉记者,从1月24日接诊首例新冠肺炎病患到2月20日,太原市第四人民医院共计产生新冠医废4919公斤。“疫情防控的任务还很艰巨,我们必须保障这400公斤医废能安全地送到指定垃圾处理厂,同时,还要确保医疗废水消毒100%。”焦国飞说完,走到医院后院,一边打开地面窨井盖,对医疗废水进行监测,一边对山西晚报记者说,“在医院,我们对医疗废水的监测更加严格,紧盯余氯量等数值的变化,保护好城市下水道,不给病毒传播留下一丝空隙。”
  “因为太原市第四人民医院就在辖区内,所以全省全市都看着我们呢,不能出一点问题!”焦国飞说,“我们必须打起十二分精神,尽可能切断新冠病毒传播的所有途径!”
  任何人、车进入矿区都要受“洗礼”  2月20日下午3点,蔡建国出现在太钢集团公司矿山分公司尖山铁矿矿区的门口。想要进入矿区的人员和车辆,在接受严格检查之余,还需要经过特殊“洗礼”——一顿消毒水猛喷。“矿区复工人员越来越多,疫情防控稍一松懈就可能前功尽弃!”蔡建国“洗”完之后,站在门口,“紧盯”着进入矿区的人员车辆消毒情况。

  蔡建国是太原市生态环境局娄烦分局监察大队大队长,自新冠肺炎疫情出现以来,他没休息过一天,不是在医疗机构、污水处理厂等场所检查医疗废弃物、污水、污泥排放情况,就是在娄烦县统一隔离点、复工企业指导消杀。每次去现场前,家人出于担心,总是千叮咛万嘱咐:远观即可,不要近看。他总是一句话:放心吧,我会做好防护,疫情当前,工作不能交差应付!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疫情期间,现场执法检查工作照片里总有他瘦高的身影。没有防护服,没有护目镜,蔡建国就戴着普通医用口罩,深入各医疗单位检查医疗废物处置台账、转移联单等记录,严把医疗废物从产生、收集、贮存、转运、处置等各个环节。每次进医废收集室时,他总是第一个进去查看;来到污水处理厂,他每次都会检查污水处理设施运行记录、水质监测报告、污水处理达标、污泥产生、处置等情况,并要求密切关注进水水质,加大水质监测频次及各个环节的消毒,“污水处理设施稳定正常运行、达标排放,关系着每一个人的健康,不多用点心怎么行!”蔡建国对山西晚报记者说。
  90后小伙主动请战抗“疫”一线  “我是一名退伍军人,保卫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是我的天职,我恳请领导在此期间,调整我的工作岗位,将我派往一线参与疫情阻击战。”1月24日,农历大年三十,太原市生态环境局晋源分局环境监察大队队员李树文递交了抗击疫情请战书。

  1992年出生的李树文,是晋源分局唯一 一名“90后”。他是一名退伍军人,之前一直负责分局排污费核算和行政处罚建档工作。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打响后,这个“老兵”坐不住了。他主动提出临时调整工作岗位,请战生态环境抗疫一线。晋源分局和环境监察大队认真考虑后回复:“准予参战!全面做好自身防护,全力确保化工医院、化二建医院、化肥医院医疗废水、医疗垃圾妥善处置,严格履行生态环境部门职责,坚决消除一切病毒传播的可能性”。
  “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疫情阻击战以来,走上一线的李树文几乎没有回过家,日夜往返于太原化工、化二建、化肥三家医院。对上述三家医院产生的医疗垃圾,从暂存到处置,他都了如指掌,并紧盯三家医院医疗废水“余氯量”指标,与医院管理人员共同研究医疗废水中“次氯酸钠”的科学添加量。饿了“泡面”一包,困了“就地”卧倒,疫情发生以来,他共参与操作“余氯量”数值监测工作1265次,全力确保了三家医院“余氯量”监测结果全日全时段保持在6.5以上,竭力坚守阵地。
  “2003年‘非典’,当时你只有11岁,还有印象吗?”采访即将结束,山西晚报记者抛出这样一个问题。
  “当时我还在上小学,但我对那次举国之战有着深刻的印象。那时候,学校停课了,马路上没什么人。我在电视上看着医护人员、人民解放军在疫情一线奋勇作战,用顽强的意志和毅力守护着我们,甚至有人付出了宝贵的生命,这一切震撼了我的灵魂深处。那时起,我就立志要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如今,我们这些‘90’后长大了,这次参战新冠肺炎一线的医护人员、军人、警察中‘90’后大有人在,这次换我们成为守护者,我们有信心打赢这场战役。”李树文的话朴实无华。

来源/山西晚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