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传播,为什么每次都有蝙蝠?生物学家:或许是“飞行的代价”

从03年非典的久远记忆,到肆虐全球的埃博拉病毒,再到近在眼前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蝙蝠”的身影每每出现在人们眼中,也不禁让人很是疑惑:

病毒传播,为什么每次都有蝙蝠?

病毒传播,为什么每次都有蝙蝠?生物学家:或许是“飞行的代价”

蝙蝠,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翼手目,下含包括19科185属961种,虽然我们常说“蝙蝠是唯一会飞的哺乳动物”,但实际上,“蝙蝠”二字背后是一整个大家庭。

尽管目前还不能确定蝙蝠是否就是本次疫情的传染源,但在之前的研究中已经确定,03年的SARS病毒就是来源于蝙蝠,果子狸只是中间宿主。

目前,科学家已经在蝙蝠身上发现了140多种不同病毒,其中有60多种都能够感染人类,说蝙蝠是移动病毒库也毫不为过。

病毒传播,为什么每次都有蝙蝠?生物学家:或许是“飞行的代价”

不仅我们普通人好奇,生物学家也曾做过深入研究,想知道蝙蝠携带病毒这么多、自己却并不会因此死亡的原因,研究发现,这很有可能是蝙蝠“飞行的代价”。

飞行对体能的消耗是非常巨大的,作为唯一具有飞行能力的哺乳动物,在空气动力学上,蝙蝠的身体结构与鸟类相比并不具备什么优势,只能靠更强的能量供给来达到目的。

细胞的能量来源于葡萄糖和氧气,通过呼吸作用释放能量,还会有一些自由基等副产物。

在动物机体基因表达过程中会有大量蛋白质合成,DNA双链需要不断分开与组合,细胞呼吸产生的自由基可能会破坏DNA,残损的DNA片段有时就会游离到细胞之中。

病毒传播,为什么每次都有蝙蝠?生物学家:或许是“飞行的代价”

换做是其他哺乳动物,免疫系统会第一时间侦查出这些“不速之客”,进行清除,但蝙蝠为了飞行,不得不大量消耗能量、产生DNA片段,免疫系统为此做出妥协,放任体内的DNA片段存在。

要命的是,很多病毒的存在形式也是简短的DNA片段或是RNA,与正常DNA片段一样被蝙蝠的免疫系统“放你一马”,蝙蝠也就形成了细胞与病毒和谐共存的特殊状态。

然而,蝙蝠能和病毒共存,其他哺乳动物可做不到,如果其他动物或人类和蝙蝠亲密接触,乃至干脆食用蝙蝠,就可能会被蝙蝠庞大病毒库中某种甚至某几种病毒感染。

病毒传播,为什么每次都有蝙蝠?生物学家:或许是“飞行的代价”

SARS,埃博拉病毒,马尔堡病毒,尼帕病毒,亨德拉病毒,MERS冠状病毒……蝙蝠携带着多种病毒,本身还会飞、分布区域广博,谁也不知道你家旁边公园假山里是不是就藏着未知的移动传染源。

令人费解的是,即便如此,还有些老饕对野生动物垂涎三尺,什么都想吃——蝙蝠已经进化成这样了,也还下得去口?

病毒传播,为什么每次都有蝙蝠?生物学家:或许是“飞行的代价”

作为生态系统中很重要的一大类,完全消灭蝙蝠显然是不显示且不合理的,我们更应该做的,其实是禁止食用野生动物,从自己做起,对“野味”说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