諺語“木不鑿不通,人不學不懂”是什麼意思。你覺得是否有道理?

愛讀書的小蛋蛋


孔門弟子中,最聰慧的當屬子貢了,孔子評價他是“瑚璉之器”,指他特別有才能,能夠擔當大任。有一次,子貢問孔子“貧而不諂,富而不驕,如何?”自認為學問已經到家的子貢滿滿自得地等待著孔子的回答。結果孔子只是淡淡的說了一句“尚可”,然後接著說“未若貧而樂道,富而好禮者。”子貢則回答孔子《詩經》中的一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得到了孔子的讚賞。自以為學問已經足夠了的子貢,滿懷期望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但沒想到,老師在他理解的境界之上提出了更高境界,學問之上還有學問。所以他以古時玉器成材來喻治學之道,“切、磋、琢、磨”一道工序之後還有一道,這種態度得到了孔子的稱讚。這句話肯定是正確的,沒有任何人能夠不學自通,這根本就沒有懷疑的必要。重要的是,學後通了呢?然後就飄飄然嗎?不是的。《周易》六十四卦中,每一爻都為吉的只有第十五卦“謙卦”。“謙卦”上乾下艮,喻指山居地下。高大的山卻不外露,不張揚,甘心居於地下。應該始終秉持著謙虛的態度,不斷地學習,這才是君子本色。



圖南談歷史


這句話與三字經裡“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如物”這段話有同樣的意思,學習是每個人成長過程中必備的技能,我們從牙牙學語到進入學堂,先是跟著父母學習,然後在學校跟著老師學習。學習分兩種,一種是廣義的學習,一種是狹義的學習。廣義的學習即是指我們從出生到死亡過程中所獲得新技能的過程。狹義的學習指的是我們在學校裡獲得的知識。狹義包含在廣義之中,但不管是狹義還是廣義,學習是我們每個人都繞不過去的一個點。沒有學習能力的人是不存在的。只有通過學習,我們才能拿到文憑,獲得社會的認可。但學習的作用不僅僅是拿到文憑這麼簡單。社會上的成功人士很多都是終身學習者,比爾蓋茨每週都會讀一本書,喬治查克每年讀幾十本書。所以這句話不是有沒有道理,而是,道理太深刻!


威華脊樑志


非常有道理,木頭堆在一起只能燒柴或者腐朽,通過選料開槽打孔,拼接不同的形狀幹什麼用?如桌,椅,板凳,櫃子,才能用。人不學猶如一根木頭一竅不通,小孩生下來吃飯不知道飢飽,睡覺😴不知道顛倒,父母一點一點含辛茹苦一天一天教出來的,長大成人,先上學,學知識,在學技術,養家餬口,報效國家


張瑞往


木不鑿不通,人不學不懂,這句話是一句諺語,意思就是說木要雕琢才有用,人要通過學習才懂知識,才能懂道理,成為一個知書達禮之人。我們從小接受的家庭教育就是要尊重家長,重親情、懂孝道,再到以後進入學校,通過學習各種文化知識,瞭解大千世界,瞭解古今中外,瞭解人文地理。學習數學,可以讓我們的思維更縝密,邏輯清晰,學習語文,可以訓練表達能力,表達更準確。學習英語,可以鍛鍊溝通能力,廣交朋友,瞭解世界。這些都是通過我們刻苦的學習才能懂的道理,通過學習,我們可以改變思維,改進學習方法,提高自身修養,迎接各種挑戰,勇敢地克服各種困難。學校提供給我們學習知識的平臺,讓我掌握各種技能,如高效記憶、 總結整理、誠實守信等本領,使我們在以後的社會競爭中,獲得更大的機會。通過學習,我們瞭解對社會應該承擔的責任,應該遵守社會公德、尊重每個個體,規範自己的行為,尊重社會道德規範,養成良好的習慣,才能促進社會的發展,人類才能共同走向全人類文明。



紅海棠


時間是最公開合理的,它從不多 自信自己是有才華的人才,才對 一切善的終點與頂峰,生命最後 人類把歷史看成戰鬥的連續,為 茶裡不尋,飯裡尋 語言是思想的外衣 今日復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 懶惰能使青年人未老先衰 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 當今領導,集中到一點,就是他 是非只為多開口,煩惱皆因強出 那些為了得到一時的安全的而放 親雖親,財帛分 謙虛對於優點猶如圖畫中的陰影 二十年來是與非,一生系得幾安 人生不得行胸懷,雖壽百歲猶為 胸中不學,猶手中無錢也。


雲南富華欣茂茶業


木頭如果不鑿的話就不會通透,人如果不學習不讀書的會就不會明白什麼道理,什麼也不懂。我個人認為很有道理。

讀書使人明智,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幼年時看過一個新聞,讓我深受震動。說有幼兒被狼叼走,但是並沒有吃掉。那是頭失去幼崽的母狼,不僅喂這個孩子吃奶,在其稍大一點後就教他如何攀爬,嚎叫捕食等。沒過幾年有獵人無意間發現了這個孩子,可是除了樣子像人,他的行為動作聲音和真正的狼幾乎差不多。如果這個孩子是正常的跟著父母長大呢?他長大開蒙讀書,那麼又是另一番光景了。

這段時間我們因疫情被困在家,醫護人員等奮鬥一線,我國面臨的壓力甚至比非典時候更大。國內安撫民眾,國外有幫助我國的,趁機詆譭我國甚至在背後煽動不明情況的群眾質疑我們的國家(地方政府有不作為我承認,但是我們國家政府的行動大家都看在眼裡)。這一切的發生,居然是因為海鮮市場的野生動物交易。那些吃野生動物的人,如果多讀點書,有自己思考的能力,就不會相信有些販賣野生動物的人所說的這些動物可以大補。相信很多讀者在看到新聞,知道他們吃了什麼野生動物時的反應一定是:瘋了嗎?吃這些病毒的宿主。 人不學不懂,如果學了還能有吃野生動物這種匪夷所思的行為嗎?更不要說造成今天這種局面了。這些僅僅是我個人觀點,如有不妥,謝謝指正。


宮商角徵羽哆瑞咪發嗦


時間是最公開合理的,它從不多 自信自己是有才華的人才,才對 一切善的終點與頂峰,生命最後 人類把歷史看成戰鬥的連續,為 茶裡不尋,飯裡尋 語言是思想的外衣 今日復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 懶惰能使青年人未老先衰 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 當今領導,集中到一點,就是他 是非只為多開口,煩惱皆因強出 那些為了得到一時的安全的而放 親雖親,財帛分 謙虛對於優點猶如圖畫中的陰影 二十年來是與非,一生系得幾安 人生不得行胸懷,雖壽百歲猶為 胸中不學,猶手中無錢也。


龔國林主任


寄情於物,以物比人是哲學思維中常用的方法。

這句話既可以拆開來看,也可以統一解釋。

一、首先我們分開來講。

鑿木,是木材由材到器的重要過程。

鑿不僅僅是為了重塑形狀,更可以在這個過程中鑑別木質優劣。

“訝求魚緣木,擬窮猿擇木,恐傷弓遠之曲木。不如且覆掌中杯,再聽取新聲曲度。”就有如此之意,常聽郭德綱的朋友也一定知道“曲木為直終必彎 養狼當犬看家難”也是一樣。

木頭本身沒有選擇與思考,是被匠人,擇木成材,鑿木成器。

人學,是人對於世間因果和宇宙變化的瞭解。

上古天真論有記載:

黃帝曰:餘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

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於陰陽,調於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亦歸於真人。

其次有聖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適嗜慾,與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於世,被服章,舉不欲觀於俗,外不勞行於世,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

其次有賢人者,法則天地,象似日月,辯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別四時,將從上古合同於道,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

對於宇宙與時間變化的通曉成都分為了真人、至人、聖人、賢人幾個層次。他們懂了嗎?懂了因為他們已經“天地合氣,六節分而萬物化生矣”;他們學了嗎?不誠然信息灌入必然是經歷了一個過程,而學習只是這個過程的其中一種。

人的懂得,在中國文化體系內有如下幾個層次“記、問、學、好、悟”,記萬物、問百態、學人世、好蒼生、悟大道。也是這個道理。

二、迴歸主題,合併而言

木頭是類比,人是主題,這是一句勸勉的話,講,人想要懂得道理就要像木頭一樣經歷雕琢一般的刻苦學習才可以。

道理本意是激勵向上,起心善,動念正。不去深究詞句的表達,這句話無可厚非。如果這個問題放在文化類的問答裡,用傳統文化的標準去衡量,文辭不雅、平直無韻、質樸與臻、言能成意,如此而已。

語句文字身只是記錄,悟出來的自然明白其中道理,悟不到的也就不覺得如何!

石階向石佛發問“為什麼你受人朝拜,我被人踩踏?”

石佛說“你被鑿砍六刀,我卻是千錘萬鑿。”


承憶文化


這個諺語的大意是:再好的珍貴木料不經過藝術家的塑造與雕刻它也是不能達到最高的價值。再聰明的悟性極高的人若自以為是而不去虛心學習他終究會落後於別人而淪為恥笑的下場。這個諺語肯定是有道理的,它指引我們這些年輕人或學生要持之以恆刻苦鑽研才能學到有用的知識,要抓住重點的同時把握全面,做一個謙恭而為學識淵博之人!


肖愛敏感恩有你


木不鑿不通:木頭不鑿就不會通,人不學不懂:人如果不學習就不會懂得人生的道理。

這兩句告訴我們:人只有不斷的學習才會進步,也才會知道的更多的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