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諺語“牛不訓不會耕,馬不練不能騎”,是什麼意思?你認為古人總結的是否有道理?

愛讀書的小蛋蛋


我們先把牛比喻成人。

牛十二地支醜,五行屬土,所以牛固執,話不多,踏實,努力,有正義感,有同情心。就是有點不聽勸,容易好心辦壞事。脾氣一般都是比較倔的。所以你要用屬牛的人啊。你就要訓他,訓到他沒有脾氣,你才能駕馭他。

馬十二地支午,五行屬火,火是內心很熱情的,熱心。敢愛敢恨,積極逆流而上,就是有點容易惹小人。就是太積極了,所以需要練,因為容易粗心大意,一味地追求快,追求效率。重數量不太重質量。脾氣就更火了,那個平靜的時候你可以惹他,心情不好的時候你就一定走遠點。

要想用這兩種人,你必須心裡的讓他對你服氣,不然就反過來說你直話的。這也是用人之道。就想我爺爺罵我,牛隻要教三個早上,你看你。。。。。。


陳沐椿風水命理


我是江南農耕區人,沒見過訓馬,但見過訓牛,就說一說訓牛的場景。

牛生下來一兩歲的時候就要訓練耕作技能了,訓牛,南方農村一般叫“教牛”,有些方言叫gāo牛,發音不同,字還是一個。過去有老師罵學生,師父罵徒弟“你這個笨蛋,硬是教不會,教牛都教熟了!”。

教牛都是在早晨,而且每天都只教一個早上,大概原因就是嫩牛的體力尚不足,不能整天負重,以免傷了力。早上老農趕著小牛下田,架起軛頭,拖著犁或耙,手拿竹鞭,趕牛前行,小牛從此開啟了勞碌一生的命運。

教牛的時候吆喝是一個辛苦複雜的事,老農嘴裡幾乎一直都沒有停,呵斥呵斥,撇著轉彎順溝走,撇著撇著,wǎ……,口水幾乎都吆喝乾了,就是為了讓牛懂人話。解釋一下,撇著的意思是稍微偏一點方向,喊“撇著”的時候,老農把拴在牛鼻子上的繩子向外稍微一帶,那就意思是要牛向左偏一點方向,若是將繩子向牛身上稍微用點力,那就是要求牛向右偏一點方向;喊“wǎ”這個聲音,就是“停下”!。

水田裡的課程教幾天,還要教稻場上的課程,主要是拖著石滾(北方叫碌碡)碾谷,這個相對簡單一點。如此反覆教授上十天,牛就完全領會了所有耕作課程,可以正式上崗了。我們的牛還是很聰明的吧!



金皖韻


牛不訓不會耕,馬不練不會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就無知。這是不二定律,是非常有道理的。人物並非天生而就,是要經過後天艱苦培訓教導磨練才有成。這是以物喻人,明在說牛馬,暗在喻人,人物一般同。

牛不經訓練是不會耕地的,馬不經訓練也是不能騎的,玉石不經好好雕琢也成不了貴重的玉器,人也是如此,並非天生就有知識技能,也是要經過後天刻苦的努力學習,勤奮磨鍊才可以的,沒有現成飯可吃,懶惰不學不練就得不到。這說明了後天學習訓練的重要性,必須性。彩虹總在風雨後,教學相長,沒有艱苦辛勞,不甘付出血汗代價,便沒有可喜收穫。從牛到“孺子牛”,從馬到“千里馬”,從普通人到“偉大者”,都需要艱苦的教導與學習磨練才有能。說實在的,天真掉餡餅,懶到不開口不出手,也是吃不到的。

偉大出自平凡,但要艱苦奮鬥,才有可能卓越,篤信命天註定,好壞都天生成,那是極害人的,也是為懶惰找藉口,必難成器。


樹德漢碩


悟空問答,有問有答。我是璞玉待琢,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從青銅到王者需要一個過程。“牛不訓不會耕,馬不練不能騎。”這句古語是老先人給我們總結出來的,當然是頗有道理的,所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每個成功的人都不是從一開始都是王者,而是在不斷地廝殺聯繫中由青銅成長起來的。

實則告訴我們,在生活和學習過程中,要注意對自己的刻意鍛鍊。比如寫作能力,我麼你長時間不寫作,感覺連一個字都憋不出來,有時候面對電腦和幾個小時,簡直快要哭了,就是蹦不出來一個字。但是當我們刻意去練習自己的寫作能力的時候,就會發現常用兩千多字,我們自己拿來自由組合,組合出讀者喜歡的語句,這就很讓人開心。寫文章文思泉湧,一氣呵成的感覺很爽,但是必須扛得住練習的痛苦,這可能就是所謂的“痛並快樂著!”

“人在事上磨,刀在石上磨。”要勇於給自己找一塊“磨刀石”。只有千錘百煉才能將自己這塊材料,打造成有用的東西。你不自己磨自己,社會、別人就會來幫你磨。那樣我們豈不是犯賤、自討苦吃麼?

到此為止吧,多給自己下套,就沒人敢給你下套了!


璞玉待琢


尼山布衣回答:諺語“牛不訓不會耕,馬不練不能騎”的意思是牛如果不被人訓化是不會耕地的,馬如果不被人訓練是不能騎的。這句諺語是有道理的。

諺語是人們經過長期的勞動實踐總結出來的經驗之談,對於指導人們的生產生活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正如“牛不訓不會耕,馬不練不能騎”這句諺語,也是人們經過長期的勞動實踐總結出來的經驗。牛生下來並不會耕地,馬也不是天生就被人騎,正如“玉不琢不成器”的道理一樣。這句話道出了後天“學習”的重要性以及教學相長的道理。

“師者,傳道受業解惑也”從教的角度來講,孟母應該是最好的家庭教師。孟子之所以能成為大儒,與孟母的教子有方密不可分。“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孟母“三遷教子”、“斷機教子”的故事被傳為佳話淵源流長。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古人勤學的故事比比皆是,如“懸樑刺股”“鑿壁偷光”等,這些也說明了後天勤奮學習的重要性。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也說明了教學相長的道理。

可見,“牛不訓不會耕,馬不練不能騎”這句諺語,從表面上來看,是講得牛馬如果不訓練,就不會耕田或不能被人類所利用,從深層次上來理解,是講得教學相長的道理和後天學習的重要性。您認為呢?歡迎留言評論。


尼山布衣


牛不訓不會耕。現實當中,牛犢長大後要教,讓“新手”的牛和老手的牛一起搭對兒,所謂二牛抬槓。持續一段時間後,牛才會配合人的吆喝,按約定俗稱吆喝配合勞動,該轉身則轉身,該停就停。服從人的吆喝,是牛在古代發揮價值的重要體現(當然現在的牛隻為了宰肉,所以訓練的意義不大)。

馬不練不能騎,基本是同樣的一些規範。這是一種客觀事實,所以古人說的肯定是有道理的。事實上,在人類生活中,諸如馬、牛、騾子、驢等很多大型的家畜牲口,必須經過所謂的“聽話系統”訓練,才能滿足人類的勞動場景。即便今天你養了狗狗,也是需要這種訓練的,否則簡直是雞同鴨講。

事實上,這個背後也是人類學習的一種做法:重複性訓練。從一個球員到一個狙擊手,優異的成績和卓越的成就無不是重複訓練的結果。

所以這句話對人也很受用。人的價值大概也是如此獲得的。


魯氏春秋


“牛不訓不會耕,馬不練不能騎”是先輩們長期生活經驗的結晶,是留給人類不可多得的珍貴財富。

古代科技不發迖,生產力水平低下,牛耕成生產的主要方式,馬成為重要的交通運輸工具。然而牛不是天生會耕,馬也並非自然能騎,而是人們通過特定的環境條件,採取特別手段方式,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長期培訓出來的,是先輩們長期辛勤勞作的智慧結晶。

牛從會耕到“孺子牛”,馬從能騎到“千里馬”,又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時期,付出了多少人的血汗用語言文字是難以表迖的。同理玉不琢不成器,,陽光總在風雨後,幸福是幹出來的,智慧是磨練出來的。任何人,任何事物的成長都有一個艱難曲折的過程,持之以恆方可取勝,一帆風順僅僅是人們的美好祝願!


源哥8899


它是說,牛,馬沒有人們的馴訓,是不會耕田和作為坐騎的。《三字經》裡的,人不學不如物,和這兩句話,可以互相印證,它們都強調了學習的重要和必要。古人總結得非常有道理,作為萬物之靈的人,不學習,可能連牛,馬也不如了。牛,馬經過訓練,尚且可耕,可騎,人不學,成廢物,有何顏面,立於天地之間。


匯侃


首先要清楚某句話為什麼會成為諺語,諺語是人類千百年來對某些事物的一種公認的總結。或因其世代傳承而恆古不破,或因其朗朗上口而飽含深意。所以才會傳承至今得以讓我們得知乃至使用。

回到主題,“牛不訓不會耕,馬不練不能騎”其本身語言足夠淺白,讓普通大眾也一聽就懂。而其中蘊含的道理,確實萬分正確。和“玉不琢不成器”其實是一個道理,只不過諺語更口語化,更適合在普通大眾中流通。

所以,古人的總結是有道理的嗎?當然,因為這不是一個古人拍腦袋想出來的總結,而是經過若干年無數人對生活對事物的觀察思考理解後的總結。諺語其實就是經驗。


大義秋冬


這兩句告訴人類,我們用智慧開發外界潛力對象,才可化為吾用!物不造不成品,玉不雕不成器!不愧不明古訓良言,吃虧在眼前!千里馬與耕牛是人類點化為寶!自然界中象牛馬這樣潛力寶何豈少,有待人類更深更廣拓創大自然界潛力對象,開發為人類所用之寶!正如現在的風力電,太陽能……!不正象牛馬一樣為人類潛能朋友而服務!

認清規律良性開發自然界,人類社會一定會更幸福美滿若景!古訓良言,常記悟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