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谚语“牛不训不会耕,马不练不能骑”,是什么意思?你认为古人总结的是否有道理?

爱读书的小蛋蛋


我们先把牛比喻成人。

牛十二地支丑,五行属土,所以牛固执,话不多,踏实,努力,有正义感,有同情心。就是有点不听劝,容易好心办坏事。脾气一般都是比较倔的。所以你要用属牛的人啊。你就要训他,训到他没有脾气,你才能驾驭他。

马十二地支午,五行属火,火是内心很热情的,热心。敢爱敢恨,积极逆流而上,就是有点容易惹小人。就是太积极了,所以需要练,因为容易粗心大意,一味地追求快,追求效率。重数量不太重质量。脾气就更火了,那个平静的时候你可以惹他,心情不好的时候你就一定走远点。

要想用这两种人,你必须心里的让他对你服气,不然就反过来说你直话的。这也是用人之道。就想我爷爷骂我,牛只要教三个早上,你看你。。。。。。


陈沐椿风水命理


我是江南农耕区人,没见过训马,但见过训牛,就说一说训牛的场景。

牛生下来一两岁的时候就要训练耕作技能了,训牛,南方农村一般叫“教牛”,有些方言叫gāo牛,发音不同,字还是一个。过去有老师骂学生,师父骂徒弟“你这个笨蛋,硬是教不会,教牛都教熟了!”。

教牛都是在早晨,而且每天都只教一个早上,大概原因就是嫩牛的体力尚不足,不能整天负重,以免伤了力。早上老农赶着小牛下田,架起轭头,拖着犁或耙,手拿竹鞭,赶牛前行,小牛从此开启了劳碌一生的命运。

教牛的时候吆喝是一个辛苦复杂的事,老农嘴里几乎一直都没有停,呵斥呵斥,撇着转弯顺沟走,撇着撇着,wǎ……,口水几乎都吆喝干了,就是为了让牛懂人话。解释一下,撇着的意思是稍微偏一点方向,喊“撇着”的时候,老农把拴在牛鼻子上的绳子向外稍微一带,那就意思是要牛向左偏一点方向,若是将绳子向牛身上稍微用点力,那就是要求牛向右偏一点方向;喊“wǎ”这个声音,就是“停下”!。

水田里的课程教几天,还要教稻场上的课程,主要是拖着石滚(北方叫碌碡)碾谷,这个相对简单一点。如此反复教授上十天,牛就完全领会了所有耕作课程,可以正式上岗了。我们的牛还是很聪明的吧!



金皖韵


牛不训不会耕,马不练不会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就无知。这是不二定律,是非常有道理的。人物并非天生而就,是要经过后天艰苦培训教导磨练才有成。这是以物喻人,明在说牛马,暗在喻人,人物一般同。

牛不经训练是不会耕地的,马不经训练也是不能骑的,玉石不经好好雕琢也成不了贵重的玉器,人也是如此,并非天生就有知识技能,也是要经过后天刻苦的努力学习,勤奋磨炼才可以的,没有现成饭可吃,懒惰不学不练就得不到。这说明了后天学习训练的重要性,必须性。彩虹总在风雨后,教学相长,没有艰苦辛劳,不甘付出血汗代价,便没有可喜收获。从牛到“孺子牛”,从马到“千里马”,从普通人到“伟大者”,都需要艰苦的教导与学习磨练才有能。说实在的,天真掉馅饼,懒到不开口不出手,也是吃不到的。

伟大出自平凡,但要艰苦奋斗,才有可能卓越,笃信命天注定,好坏都天生成,那是极害人的,也是为懒惰找借口,必难成器。


树德汉硕


悟空问答,有问有答。我是璞玉待琢,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从青铜到王者需要一个过程。“牛不训不会耕,马不练不能骑。”这句古语是老先人给我们总结出来的,当然是颇有道理的,所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每个成功的人都不是从一开始都是王者,而是在不断地厮杀联系中由青铜成长起来的。

实则告诉我们,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对自己的刻意锻炼。比如写作能力,我么你长时间不写作,感觉连一个字都憋不出来,有时候面对电脑和几个小时,简直快要哭了,就是蹦不出来一个字。但是当我们刻意去练习自己的写作能力的时候,就会发现常用两千多字,我们自己拿来自由组合,组合出读者喜欢的语句,这就很让人开心。写文章文思泉涌,一气呵成的感觉很爽,但是必须扛得住练习的痛苦,这可能就是所谓的“痛并快乐着!”

“人在事上磨,刀在石上磨。”要勇于给自己找一块“磨刀石”。只有千锤百炼才能将自己这块材料,打造成有用的东西。你不自己磨自己,社会、别人就会来帮你磨。那样我们岂不是犯贱、自讨苦吃么?

到此为止吧,多给自己下套,就没人敢给你下套了!


璞玉待琢


尼山布衣回答:谚语“牛不训不会耕,马不练不能骑”的意思是牛如果不被人训化是不会耕地的,马如果不被人训练是不能骑的。这句谚语是有道理的。

谚语是人们经过长期的劳动实践总结出来的经验之谈,对于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正如“牛不训不会耕,马不练不能骑”这句谚语,也是人们经过长期的劳动实践总结出来的经验。牛生下来并不会耕地,马也不是天生就被人骑,正如“玉不琢不成器”的道理一样。这句话道出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以及教学相长的道理。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从教的角度来讲,孟母应该是最好的家庭教师。孟子之所以能成为大儒,与孟母的教子有方密不可分。“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孟母“三迁教子”、“断机教子”的故事被传为佳话渊源流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古人勤学的故事比比皆是,如“悬梁刺股”“凿壁偷光”等,这些也说明了后天勤奋学习的重要性。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也说明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可见,“牛不训不会耕,马不练不能骑”这句谚语,从表面上来看,是讲得牛马如果不训练,就不会耕田或不能被人类所利用,从深层次上来理解,是讲得教学相长的道理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您认为呢?欢迎留言评论。


尼山布衣


牛不训不会耕。现实当中,牛犊长大后要教,让“新手”的牛和老手的牛一起搭对儿,所谓二牛抬杠。持续一段时间后,牛才会配合人的吆喝,按约定俗称吆喝配合劳动,该转身则转身,该停就停。服从人的吆喝,是牛在古代发挥价值的重要体现(当然现在的牛只为了宰肉,所以训练的意义不大)。

马不练不能骑,基本是同样的一些规范。这是一种客观事实,所以古人说的肯定是有道理的。事实上,在人类生活中,诸如马、牛、骡子、驴等很多大型的家畜牲口,必须经过所谓的“听话系统”训练,才能满足人类的劳动场景。即便今天你养了狗狗,也是需要这种训练的,否则简直是鸡同鸭讲。

事实上,这个背后也是人类学习的一种做法:重复性训练。从一个球员到一个狙击手,优异的成绩和卓越的成就无不是重复训练的结果。

所以这句话对人也很受用。人的价值大概也是如此获得的。


鲁氏春秋


“牛不训不会耕,马不练不能骑”是先辈们长期生活经验的结晶,是留给人类不可多得的珍贵财富。

古代科技不发迖,生产力水平低下,牛耕成生产的主要方式,马成为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然而牛不是天生会耕,马也并非自然能骑,而是人们通过特定的环境条件,采取特别手段方式,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长期培训出来的,是先辈们长期辛勤劳作的智慧结晶。

牛从会耕到“孺子牛”,马从能骑到“千里马”,又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付出了多少人的血汗用语言文字是难以表迖的。同理玉不琢不成器,,阳光总在风雨后,幸福是干出来的,智慧是磨练出来的。任何人,任何事物的成长都有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持之以恒方可取胜,一帆风顺仅仅是人们的美好祝愿!


源哥8899


它是说,牛,马没有人们的驯训,是不会耕田和作为坐骑的。《三字经》里的,人不学不如物,和这两句话,可以互相印证,它们都强调了学习的重要和必要。古人总结得非常有道理,作为万物之灵的人,不学习,可能连牛,马也不如了。牛,马经过训练,尚且可耕,可骑,人不学,成废物,有何颜面,立于天地之间。


汇侃


首先要清楚某句话为什么会成为谚语,谚语是人类千百年来对某些事物的一种公认的总结。或因其世代传承而恒古不破,或因其朗朗上口而饱含深意。所以才会传承至今得以让我们得知乃至使用。

回到主题,“牛不训不会耕,马不练不能骑”其本身语言足够浅白,让普通大众也一听就懂。而其中蕴含的道理,确实万分正确。和“玉不琢不成器”其实是一个道理,只不过谚语更口语化,更适合在普通大众中流通。

所以,古人的总结是有道理的吗?当然,因为这不是一个古人拍脑袋想出来的总结,而是经过若干年无数人对生活对事物的观察思考理解后的总结。谚语其实就是经验。


大义秋冬


这两句告诉人类,我们用智慧开发外界潜力对象,才可化为吾用!物不造不成品,玉不雕不成器!不愧不明古训良言,吃亏在眼前!千里马与耕牛是人类点化为宝!自然界中象牛马这样潜力宝何岂少,有待人类更深更广拓创大自然界潜力对象,开发为人类所用之宝!正如现在的风力电,太阳能……!不正象牛马一样为人类潜能朋友而服务!

认清规律良性开发自然界,人类社会一定会更幸福美满若景!古训良言,常记悟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