諺語“修樹趁早,教子趁小”是什麼意思?你認為是否有道理?

愛讀書的小蛋蛋


“修樹趁早,教子趁小”這句話說的是一顆樹要長的高大挺拔,小的時候就要經常修修剪剪,教育孩子也是,要趁還沒養成壞習慣時就開始教育。別等孩子長大了,讓這個社會的大家庭來替你教育

中國有句古話叫三歲看大,七歲看老,說的也是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如果一開始沒有教好孩子讓孩子養成了一些壞習慣後面想要讓他改正就是非常難的,並且難度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加,因為孩子已經逐漸定性了,他會下意識的那樣做

但想要他徹底改正要下的功夫是非常大的,並且效果不一定好,所以家長們一定要從孩子出生就開始慢慢引導他。

孩子才出生的時候什麼也不會,全是靠模仿周圍的人來進行學習,這時候父母的說話方式、行為習慣就很關鍵了。如果父母平時不注意自己的形象,不給孩子做好榜樣,當著孩子的面說髒話或是表現出一些壞習慣,那麼孩子學到的自然也是這些不好的習慣,要知道小孩子模仿能力極強,也許父母就只做過一次,但他就能夠學的有模有樣的,所以家長們一定要嚴格控制自己的行為

孟子小的時候,父親早早死去,母親沒有改嫁,一開始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遊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裡了!”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殺豬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豬羊的事。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於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每月夏曆初一這個時候,官員到文廟,行禮跪拜,互相禮貌相待,孟子見了一一都學習記住。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

很多實踐證明,好習慣的養成和壞習慣的改正,年齡越小越容易,時間越早越有效。好習慣養成了,一輩子受用;壞習慣養成了,一輩子吃虧。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歷經風雨,方能成正果





生活五味豆


“修樹趁早,教子趁小”,言簡意賅,確意味深長。用人人皆知的客觀事實,樹木的枝條要及早修剪,來引申寓意,“教育要從娃娃抓起”。語言上下里巴人,而意義上卻陽春白雪,這樣的語句才是最符合大眾口味、最容易流傳的。

正所謂:

火從小時救,樹從小時修。雜草剷除要趁早,孩子教育要從小。

火災小的時候還好救,森林大火燒個幾天幾夜也無可奈何。雜草也是一樣,你不趕緊除雜草,轉天多得你都除不完。所以育人也是一樣,小時候基本可以算是空白,他聽到的看到的,都會影響到以後的成長。孟母三遷的故事不用我多說,不單單說明了環境對孩子教育的影響,也說明了要從小給予孩子正確的認識觀,以扶正其道德、學習的發展取向。

這個道理雖然不盡然,但是基本上是得到眾人認同的。畢竟出淤泥而不染的只有荷花,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居多。從小就在一個父母天天吵架、打麻將的家庭成長,孩子天賦再高,也很難陶冶情操。書香門第的環境下,即使天資愚鈍,耳濡目染之下,也多少會有所悟。那個給媽媽洗腳的公益廣告,恐怕許多人都歷歷在目吧。

所以“教子趁小”,也不僅僅說明教育要從小抓起,也引申說明了孩子從小教育環境的重要性。正所謂“人之初,性本善”,人出生就是一張白紙,寫啥就很難再塗抹,尤其是一開始寫的東西。


語留人


“俢樹趁早,教子趁小”這話是很有道理的。

樹木如果不早點去修剪,長高大了,既不好去修剪也很難修剪好。若是早早開始修剪的話,既好修剪,又易修剪,使它按照人們的意願增長。

孩子的教育也是相似的。常言道:小時了了,大未必佳。說的也是這個理。小孩子可塑性非常大,他最大的問題就是模仿。你教導得好,他就向好的方向發展,如教導得不好,他就會向反面發展,走入邪道。

我記得有部《少年犯》的書裡有過這樣一個例子:

孩子正在上幼兒園,大家放學都回家了。可有一個孩子遲遲不肯走,他媽媽來接他,也不想走。那是什麼原因呢?他媽媽就問他囉,他說,今天園裡有個小玩具飛機,大家玩得好開心,他喜歡了那個小飛機,想要帶回家去。她媽媽說,那飛機現在在哪你知不知道?孩子說知道。她媽媽就說,那好辦,我在這替你看住,你去把小飛機藏進書包就出來,我們一起回家。於是孩子就迅速把小飛機裝進書包同媽媽回家了。

自從那次得手後,他不論在哪看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就趁人家不注意拿回家,他媽既不責備,也不誇獎,這樣一路發展下去,他的膽子越來越大,後來成為了地方一害,被派出所反覆教育都無法改正,最後被送入了監獄他才痛恨是他媽害了他。

可見,修樹趁早,教子趁小是有道理的。


13974003915


這是一句諺語,是千百年來人們人生經驗的總結,是非常合理的。

眾所周知,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道理。小樹駝背彎曲,須及時扶正,綁木以直,使之正立,向上而生,方可成有用之材。設若任其向旁斜出,久之莖幹強硬,那就很難拉直了,即使強硬正立,勢必折損,為時已晚。

人之初,性本善,少兒潔而白紙,任你塗畫,從小培養良好的品行習慣,人生就會向好的方向發展,假設人從嬰幼時代起,耳聞惡聲,眼視惡色,動做惡行,等到他長大後,所有的壞行惡習都已養成,這個時候你再去糾正,還可能來得及嗎?當然不能!

所以“修樹趁早,教子趁小”告訴我們一個很樸素的道理:教育孩子要趁早,莫等到他們的不良行為養成了習慣再去糾正就很難了。


松茲藍


“修樹趁早,教子趁小”是有很有道理的。


樹不修,不成材;人不教,不成器。這是我們都認同的道理。而關鍵是什麼時間去修樹、去教人?我的答案是:越早越好。


為什麼這樣說呢?


1、越早開始,實施起來越是容易。

樹在小的時候,簡單的剪枝就可以了。不需要搭建架子,也不需要動用大的機械。小孩比較聽話,身體、心理等方面對大人有依賴性,相對容易管教。一旦孩子長大,甚至個頭都超過了家長,會的知道的也比家長多,家長再去管教,孩子可能會不服氣,也不會聽從,不會服管。


2、越早開始,效果越明顯。

小樹正在成長,孩子正在長大。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在他們“成形”之前,對他們進行糾正,效果肯定比後期更明顯。有個成語叫“防微杜漸”,也就是壞事還沒有發生之前,我們就要採取措施預防它的發生,也就是把不好的事情消滅在萌芽狀態。

<strong>


3、越早開始,成本代價越小。

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三歲看老”。一旦一棵樹已經長成,已經成形;一個人已經成年,脾氣性格、生活習慣、學習習慣已經養成,價值觀、人生觀已經建立,這都是根深蒂固的。我們需要花費很大的時間、精力、財力去矯正處理一些不好的方面,而且效果不一定好,甚至會起到相反效果。特別是孩子一旦進入到“青春期”或者“叛逆期”,我們再去強加管教,可能會激發更深的矛盾。


4、只要修、教,不論早晚,就比放任要好。

“可憐天下父母心”,沒有哪一位父母不願意孩子健康成才。對孩子的放任、溺愛不是關愛孩子,正確的管教是對孩子最大的幫助。不管我們什麼時間去管教,總有一天孩子會清楚:父母始終是為我好。只要去管,哪怕是對孩子內心有一絲絲的觸動或者啟發,我覺得都比放任自流要好得多。


黑色暱子外套


諺語是人們在長期的生活中總結出的富有哲理的語言。“修樹趁早,教子趁小。”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在修剪樹的時候,一定要趁早剪去它的斜枝歪骨,留其正身。教育孩子的時候也是如此,一定要在他小的時候教育他做人生活的一些道理,是其養成一個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將來做一個有益於社會的人。


醒褔整船79847


諺語,修樹趁早,教子趁小,說的很有道理,試問,一顆小樹如果不修枝打杈,任其肆意生長是很難長成參天大樹的。人也是一樣,如果從小不加以教導,無節制的嬌寵、溺愛,不辨是非,難明事裡,是很容易走入歧途的。



心雨雙翼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首先,這句諺語是值得肯定的。

現代教育界的遊戲誒學者認為,孩子的黃金教育年齡在八歲以前。按照現在的入學平均年齡來算,真是孩子出此步入社會群體之前。人的成長和變化是受其所處環境影響的,所以在孩子沒有步入大群體之前,父母如果將一些正確的觀點教給孩子,那麼就等於埋下了一顆善的種子。

要知道,步入人群以後,人群的複雜構成對孩子的影響是難以把控的。因為你不知道孩子接觸的同齡人都受過什麼樣的教育,是在怎樣的環境中成長的。而孩子的模仿能力是超強的,如果他身邊的某一個玩伴有很不好的行為習慣或者過激的思想,恰巧在孩子入學之前大人們又疏於教育或給予正確的引導,那麼這個孩子的某一段成長時期就會變得很讓人頭疼,甚至失去控制。

以上屬於筆者個人觀點,不代表任何其他人。


玄山小道


謝謝!很高興回答你這個問題。

諺語“修樹趁早,教子趁小”非常直白的告訴我們,教育必須從娃娃抓起,一刻都不能耽擱放鬆,啟學從小,育人蒙心。這肯定是對的有道理的。

常言說的好,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樹木只有在它成材之前,只有不斷地去修剪多餘的枝杈,日後才能長成挺拔的參天大樹。而人的成長過程就更是如此了。為什麼這樣說呢,幼兒階段是人生的起始階段,也就是說這一階段是對事物觀念初步形成的最基本的也是重要時期,是幼兒基礎道德行為初步形成與發展的重要時期。在這一時期,良好的行為習慣、道德品質和文明行為都將對幼兒日後的健康成長和身心發育產生深遠而重大的影響。俗話說“從小偷針,長大偷金”,“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習慣成自然”,這些說的就都是這個道理。所以,作為幼兒教育就要抓緊抓好,特別是做人的基本道德教育要抓實抓牢。幼兒的特點就是單純,無雜念,是一張潔白的紙,所以,在根據孩子的特點抓好一般性教育的同時,也要注重個別教育,既有開導,又有訓練,做到循循善誘、因勢利導,為幼兒一生的良好道德行為打下堅實可靠的基礎。唯有如此,方能育人成材。

毛主席說過“你們是早上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託在你們身上。”





纏墨香


“修樹要趁早,教子要趁小”這是一條民間諺語,我認為很正確。

純白話,所以不再解釋釋義,簡單來說人和樹一樣,小時候是塑型的階段,灌輸正確的的三觀和良好習慣,才能讓他更好更健康的成長,教育孩子我們總不能等到他30歲再教育不是?且俗話說得好“小時不學好,大了要挨刀”所以才有歐陽修母親“畫荻教子”“孟母三遷”和“斷機教子”各個歷史典故。

另一方面小時候是學習的時候,畢竟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有多少人是“少年不知勤學早,老來方悔讀書遲。”(我也是其中一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