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面對變化和不確定性,普通人職場人如何應對?

疫情之下,面對變化和不確定性,普通人職場人如何應對?

疫情之下,面對變化和不確定性,普通人職場人如何應對?

來源|舒祺老師直播分享

整理|生涯君

疫情之下,密集的“變化”事件讓習慣了尋求確定性和安全感的職場人變得更加焦慮不安。

伴隨而來的難題有:自己所處行業受影響如何應對,復工後如何規劃自己的職業發展......

我先給大家講個故事。

領英創始人裡德·霍夫曼寫了一本書叫《The Start-up of You》,這本書的核心主題是:在這個時代,每個人都應該把自己看作企業家,用打造企業的方式打造自己的職業生涯競爭力。

這本書還有一個第二作者,叫本·卡斯諾瓦。

疫情之下,面對變化和不確定性,普通人職場人如何應對?

他們的相遇故事特別有意思。

霍夫曼第一次見到本的時候,本是一個非常優秀有行動力的年輕人,他當時正處於職業生涯的糾結時刻。

他已經辦了好幾家公司,寫了一本關於企業家精神的書,還去國外遊覽了好多地方。

他在糾結:應該繼續開創技術企業,還是繼續寫作或者出國旅遊,還是三者兼而有之?

雖然段位高一些,但這跟我們很多職場人面臨的職業選擇場景類似。

本對霍夫曼說了一句話:

“即便自己下一步不再打算開新公司,也會像企業家一樣,去思考這些關鍵的職業問題。”

正是這句話,啟發了霍夫曼,這才有了《The Start-up of You》的誕生。

本在旅遊中,走訪了幾十個國家,遇到了幾千名學生、企業家,新聞記者和商業人士,他發現優秀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特質——廣義上的“企業家精神”。

他們自主獨立,足智多謀,滿懷抱負,靈活變通,並且擁有廣泛的人脈。

霍夫曼和本最後達成共識:企業家精神是不只是商業概念,而是一種生活態度,是每一個生活在變化時代的職場人都應該具備的生活態度。

具體怎麼做呢?今天我跟大家分享三個要點:


1、躬身入局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

2、定位準確,持續精進和行動,要有一份定力;

3、用人脈圈子連接價值,擴大影響力。

01 躬身入局的思維方式

企業家思維的本質是一種躬身入局的主人意識和掌控意識。

為什麼在這今天這樣一個不確定性的時代,職場人都需要企業家思維呢?

我這幾年做了很多職場中期人士轉型的例子,很多人的轉型是被迫的,是被企業“優化”了。

其實無論是被優化,還是主動求變的職場人,背後都受到一些趨勢的影響。

陳春花老師最近20年都在研究國內一線企業的管理和轉型問題,她提出組織和個體的關係在發生變化,僱員社會將要消失。

當今時代,個人價值在崛起,組織作用在減弱。個體價值凸顯的現在,組織中的所有成員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擁有了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的獨立性。

企業的變化趨勢包括:


1. 更替時間從10年到3年


以前企業做戰略規劃10年起,現在最多3年,對應的,個人在一家公司的職業生涯也越來越短。

所以每個人都要思考一件事:假如這個行業衰落了,企業倒閉了,我可以去哪兒,我的價值在這裡得到多大提升?

2. 無界:去中層化,兩套架構


組織架構越來越靈活,崗位邊界越來越模糊,職場人需要在做好自己本職工作的同時思考和找到變化下內部跨部門甚至跨界的機會,實現彎道超車。

3. 從僱傭關係到聯盟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感覺,這幾年企業內部創業的機會越來越多了,很多企業還出了孵化和創投部門。這是為了應對這個趨勢,把能給企業創造最大化利潤和價值的人才留住。

疫情之下,面對變化和不確定性,普通人職場人如何應對?

在這樣的前提下,職場人要做的就是最大化利用企業的資源為自己增值,同時密切關注行業動向,為企業多做貢獻和價值。

趨勢講完了,你可能會說,企業家離我太遙遠,我就是一個普通的,入門的職場人,怎麼才能形成這樣的思維和行為?

和你分享一個學員小張的真實故事。

她畢業後在券商營業部做櫃檯,每天要辦理大量的業務和瑣碎的雜事,沒什麼價值感,好在她沒有自暴自棄,而是主動提煉出自己的工作價值:提升客戶體驗感,高效地提供更好的服務。


有了這種價值意識後,她發現很多客戶抱怨交易APP不好用,於是她把這些問題分類整理出來,並對比競品,給出改進建議。

疫情之下,面對變化和不確定性,普通人職場人如何應對?

她所在營業部的總經理憑藉這份分析建議報告得到總裁的關注,後來總經理被提拔為新設互聯網分公司的負責人,她也隨之從營業部晉升到分公司工作。


小張的經歷告訴我們, 無論你處於什麼崗位,不要把自己“邊緣化”。哪怕是一件普通的事,你只要能做得出彩,就會獲得更多資源和機會。

02 持續精進和行動的定力

職場人要應對變化,光有躬身入局的思維和意識還不夠,還需要讓自己擁有持續的行動力和不斷精進的定力。

我跟一些夥伴聊過自己離開企業,成為獨立講師的經歷,一開始我跟很多同行相比,沒有任何優勢:


1. 不是高管,沒有足夠行業和市場影響力;

2. 不是學者,沒有學術高度和高校背書;

3. 連乙方都沒有呆過,沒有成熟的客戶資源。

我怎麼實現從0到1呢?一靠定位,二靠行動。


先說定位:

  • 我喜歡講的課:成長、生涯類、軟技能類;
  • 我的優勢:洞察、啟發、思考,加上10多年的企業人力資源背景,還有10多年在生涯圈混跡的經歷;
  • 什麼客戶會喜歡我:有職業發展和員工激勵需求的。

疫情之下,面對變化和不確定性,普通人職場人如何應對?

定位精準之後,再說行動。

我從2018年7月20號離開企業,到2018年12月31日,5個月的時間:

  • 講了52天的線下課;
  • 錄了兩門線上課;
  • 做了80多個諮詢客戶;
  • 組織了7場線下培訓師的活動;
  • 寫了5萬多字的公眾號文章......


2019年的行動包括:

  • 講了110天線下課程;
  • 開發了2個特訓營;
  • 做了100多個個案諮詢;
  • 寫了20多萬字的文章;
  • 跟出版社簽約,在寫自己第一本書......

我就是靠強大的行動力,一步步從沒有背景的小白成長為快速獲得客戶認可的例子。

經常有人問:我哪裡來的這麼大能量和持續的行動力?

春節疫情之下,很多人感到很焦慮,在家幾乎行動癱瘓,之前好不容易制定的新年計劃幾乎沒有任何推進。

我覺得行動力其實是一個系統工程:一個人要養成一個好的行為習慣,需要在認知、情感、行動合一的境界。

疫情之下,面對變化和不確定性,普通人職場人如何應對?

但凡你看到一個人能保持高昂的行動力,一定是頂層設計,到情緒調節,每日行動的結合:


  • 頂層設計:即一個人內在的驅動力,願景。比如你可以思考一下,10年後自己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找到你的人生榜樣;
  • 情感加持:制定一個讓自己願意執行的計劃;
  • 見行見效:把簡單的動作重複做。

當你知道自己更高的願景和榜樣人物,知道實現目標的路徑,能夠自我調節情緒,再通過具體的行動法,就可以推動行動系統的形成。

再分享一個好的方法:讓自己擁有產品意識和產品能力。

什麼是產品能力?梁寧老師說,它是一個人判斷信息、抓住重點、整合資源,以及把自己的價值打造成產品/服務,然後向客戶交付,同時獲得回報的過程。

那我舉例,我喜歡讀書,但覺得自己讀書動力有點不足,所以策劃了讀書會的活動,帶著一群人共同讀書。這個過程就可以共創出很多知識沉澱。

擁有產品能力,可以更好地推進你搭成行動力系統。

03 人脈圈子連接價值和擴大影響力

最後來聊聊人脈。

很多人一提到人脈就會覺得是搞關係,覺得一個真正厲害的人要靠自己單打獨鬥。

其實不然,任何能夠幫助我們提升專業和業績的資源都是一個人能力和優勢的體現。比如你自己的人脈,你家庭的人脈,你母校的影響圈等等。

疫情之下,面對變化和不確定性,普通人職場人如何應對?

對於人脈,我特別喜歡日本的一個諮詢顧問叫岡島悅子在她的《人脈力》那本書的定義。

岡島悅子原本以為一個人只要成為專家,人脈就會尾隨而至,但後來她通過在哈佛學習的經驗發現,其實不是,而是一個人要是希望在激烈競爭中鍛鍊自己,獲得成功,必須要有靈活運用人脈的策略,戰略性地建立人脈。

我們可以用連接思維為人脈增值。

具有連接思維的人見到別人的第一眼就在思考我可以把他介紹給誰?誰需要他?他需要誰?

他們很好地把握和平衡了各種關係中的情感性成分和工具性成分,具有一種很強的社交天賦,讓人既能得到內在滿足又能收穫外在實質性的幫助。

一位培訓師Harold Jarche用“分享”和“意義製造”這兩個維度更好地闡釋了連接思維。

疫情之下,面對變化和不確定性,普通人職場人如何應對?

把所有人按照4個緯度來區分:


  • 消費者:既不分享,也不產生什麼有價值有意義的創作;
  • 專家:不愛主動分享,但生產高價值內容;
  • 連接者:在高分享區域,一般程度的連接者對於意義製造的要求不是很高,但是他們能成為資源的樞紐、中轉站;
  • 促進者:在連接者基礎上,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反覆連接和促成,製造高意義。

——想想看,你是哪個角色?

最後,總結一下,面對變化和不確定性,職場人的應對策略:


讓自己擁有企業家思維;養成獨立思考、持續行動;同時又能夠用價值和連接思維不斷拓展自己的人脈去為自己打造核心競爭力,贏得更多機會和掌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