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历史上刘邦快要去世的时候,为什么要派陈平去除掉樊哙?

等她懂你


刘邦是西汉王朝的开国皇帝。与其他皇帝所不同,刘邦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乡间小混混,凭借着自己的油腔滑调和知人善任一步步登顶到皇帝的宝座上。作为刘邦的好兄弟樊哙,他是刘邦的铁杆粉丝,早在刘邦当亭长的时候樊哙就已经是他的小跟班了。后来刘邦押送民夫到咸阳,走在芒砀山的时候又落草为寇,樊哙也是义无反顾地跟刘邦做了山贼。(《史记》记载“与高祖共隐”。)


刘邦武力不行,所以冲锋陷阵的活都落在了樊哙的身上。樊哙在战争中逐渐成长起来,他的威名已经远播四海。这个时候的他如若离开刘邦也能够谋到好的前程,但他却没有那么做,而是一心一意地辅佐刘邦。项羽攻入关中以后邀请先入关中的刘邦前来赴宴,刘邦知道宴无好宴但却无法拒绝,身赴宴席的他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正当营帐中剑拔舞张之时,樊哙顶着个大盾牌冲了进来。他大声斥责项王的不是,弄得项王反而不好意思击杀刘邦于营帐之中。正是因为此刘邦才顺利逃出一劫。

建国以后的樊哙不仅被刘邦封了侯,而且把吕后的妹妹嫁给了樊哙,这样一来樊哙成了皇亲国戚,跟刘邦更是亲上加亲了。汉朝建立以后内部不稳,四方处处都有反叛的势力。樊哙四处出击先后平定了燕王臧荼、楚王韩信、韩王信和新燕王卢绾……樊哙一辈子都在兢兢业业为刘邦打工,而刘邦在弥留之际却要对自己的好兄弟痛下杀手,他派遣陈平到军营中去砍了樊哙的头,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原因还要从刘邦的风流债开始说起。早在西汉王朝没有建立之前,浪荡的刘邦就已经有了很多夫人,其中戚夫人是刘邦最爱的女子。戚夫人后来给刘邦生了一个儿子,他的名字叫做如意。刘邦爱屋及乌,他觉得如意这个孩子有灵气,做事又不优柔寡断,特别对刘邦的脾气,所以总想把如意立为太子。后来这件事传到了吕后的耳朵里,吕后急得不得了,她就怕刘邦真的废掉刘盈而改立如意为太子。所以,吕后私下找了一些大臣商议这件事。刘邦手下的很多大臣都是跟吕后曾经共患难的,所以关系都比较亲热一些。张良建议吕后请来商山四皓做刘盈的师傅,凭借这四个人在天下的贤明,再加上朝廷大臣们的支持,刘邦定然不敢废掉刘盈太子之位。后来吕后按照张良所说的去做了,刘邦果然是无法行废立之事。

戚夫人见自己孩子不能上位,深夜里她也是暗自哭泣。刘邦明白即使不能让他们母子做皇帝和太后,那也必须给他俩找一条活路。所以刘邦必须要剪除吕后一派的势力。刚刚我们说了吕后的妹妹嫁给了樊哙,而樊哙手握重兵,他早就对戚夫人不满了。凭借他的权势等到刘邦一死定然和吕后串通一气谋害戚夫人和如意。一面是自己的好兄弟,一面是自己的家人,一番艰难抉择以后刘邦选择了家人。刘邦封如意为赵王,并且让其早早地就封,这就是为了避免吕后谋害他。后来刘邦听人说樊哙已经和吕后密谋,只要自己一驾崩,樊哙会马上举兵杀了如意,这让刘邦大为恼火。故而刘邦让陈平到军中去砍樊哙的首级,并且带回长安。

刘邦信任陈平,他觉得陈平是能够完全贯彻自己的要求的。但没想到的是陈平也跟刘邦玩了一个心眼。陈平赶到军中宣布了樊哙的罪状以后只是把他给抓了起来。陈平认为皇帝没几天活头了,如果自己真的杀了樊哙,那自己和吕后的梁子就算是结下了,未来自己又将何去何从呢?所以陈平把樊哙装在囚车里,准备押送到长安以后交给刘邦处置。这样一来即使樊哙最终被处死那自己也无需背锅了。没想到陈平这边刚到长安刘邦就不行了,后来陈平跑到刘邦的灵堂大哭道:“您让我砍了樊哙,我把他刚带回来交由您处置,您却一走了之了……”陈平这番话听起来是说给刘邦,实际上就是给吕后听的。他想借此告诉吕后自己非但没杀樊哙反而把樊哙安全地护送到了长安。由此,戚夫人母子遭受到了吕后和樊哙两人非人的虐待,成为了人彘,儿子如意最后也被毒死。

当然,刘邦急于除掉樊哙不仅仅是为了戚夫人母子,还是为了他们刘家天下。年老的刘邦在后期几乎丧失了对于朝政的把控,想要指望刘盈接管朝政但几乎不可能,这位太子虽然仁义但是太懦弱,而其母亲吕后又非常强势,所以权力慢慢地过渡到了她手中。年老色衰的吕后心狠手辣,异常病态。她把控内宫,使得无人不敢听命于她。她的妹夫樊哙作为大将军不仅掌握着很大一部分军权,而且长期以来身居高位,在朝臣当中很有一些威望。这样的两个人强强联合在一起擦出的火花足以引爆刘氏天下。为了自己的子孙后代刘邦只能选择牺牲樊哙,这样才能够避免刘家天下被篡夺。刘邦在临终之际还是在算计别人,只不过算计来算计去,他偏偏忘记了陈平就是一个重利不重情的人,真是让人唏嘘不已啊!


木剑温不胜


刘邦为什么要杀樊哙,通俗点讲,一是因为樊哙自己作死,二是因为樊哙属吕后一党。为什么要这么说呢,我看回答里很多人在用长篇大论回答这个问题,我就反其道而行之,简单说上几条理由,大家如果有其他更好的理由,也可以在评论区补充。

一、刘邦晚年欲立刘如意为太子,吕后一党是最大的阻力,而樊哙是吕后一党的中坚力量。

话说刘邦能建立汉室江山,吕后是出过大力大,刘邦称帝后,能接连处死了韩信、英布等对汉室江山有威胁的人,不得不说那也是托了吕后的福。

然而,刘邦晚年却极度讨厌吕后,特别是在有了戚夫人后,刘邦越发地瞧自己的结发妻子吕雉不顺眼了。恨屋及乌,连带着刘邦也开始讨厌起了太子刘盈,不夸张的说,那是怎么看怎么不顺眼。

这个时候,戚夫人一看机会来了,便天天给刘邦灌耳边风,希望刘邦废除刘盈,改立自己的儿子刘如意为太子。时间一长,刘邦竟然也有了想废除刘盈改立刘如意的意思。

作为刘邦的老婆,吕雉在刘邦建立汉室江山中功不可没,并且在这些年中,她也逐步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势力,并且这方势力能量极强,这一点从吕后很利索地就能除掉韩信和英布等势力中就可见端倪。

吕后可以容忍刘邦的冷落,毕竟自己真的已经是人老珠黄了,但是她忍受不了刘邦要废除刘盈立刘如意为太子这件事,所以,吕后和刘邦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因为这件事已经决裂了。

鸿门宴是樊哙的成名之作,作为刘邦的贴身侍卫,樊哙深得刘邦宠信。汉朝建立后,樊哙作为功臣,也成功封侯拜相既然身在朝堂,那樊哙也就自然而然的被卷入了刘邦与吕后的朝政之争中。

说到这里不得不说说樊哙的另一个身份,吕雉的亲妹夫,因此从关系上来讲,樊哙属于吕后一党,并且因为樊哙本人此时已经位高权重,他逐步成了吕后一党的中坚力量。

作为皇帝的刘邦,难道能不知道这件事情吗,只是此时吕后势力已经极大,刘邦作为皇帝也不能肆意妄为,他必须要从全局考虑,既如此,樊哙成为了刘邦的眼中钉、肉中刺,欲除之而后快也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二、刘邦晚年病重之际,屡屡杀害汉室江山功勋,显然已经是在为帝国继承人铺路了,樊哙此时还要去触及其霉头。

皇帝晚年一般都要考虑继承人的事了,为了江山永固,他们都会为后人除掉一些潜在威胁,正是在这个时候,刘邦的一位发小、也是他最信任的人,卢绾叛变了,投靠了匈奴。

这件事情其实对刘邦的打击非常的大,要知道在他所有的部下里,这位卢绾是刘邦的同乡,不光是同乡,还是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呢,两个人从小一起长大,刘邦起事的时候他就一直跟着刘邦。卢绾的叛变彻底激怒了刘邦,也成了压倒其精神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个时候,刘邦命令樊哙领兵前去平叛,樊哙在路上竟然说了这样一句话,等刘邦死了我就可以带领大军去杀了戚夫人和刘如意了,不久这句话便被传入了刘邦的耳中。

这样,刘邦才彻底动怒了,不顾大局地要去除掉樊哙。

大家好,我是史海钩沉,创作不易,如果大家喜欢我的答案,就关注一下我呗!优质内容持续输出中……,敬请关注。


史海钩沉


不是据说,而是真事。但问题在出在哪里,樊哙可是刘邦从小玩到大,而且还是连襟。为什么刘邦因为一些诬告不加分辨就要杀了樊哙,就不怕吕雉反对吗?刘邦杀其他人还能理解,刘邦为什么要杀樊哙?刘邦可是亲口说过,樊哙开国功劳可是排第五(《索隐》曰:姚氏云“萧何第一,曹参二,张敖三,周勃四,樊哙五)。

刘邦开国以后,樊哙受封“舞阳侯”,这里面既有樊哙的战功也有刘邦提携。樊哙与其他人不同在于樊哙不仅是功臣还是亲戚,天然的刘邦政治盟友。在汉初刘邦的在位的时候,有两大集团,一是功勋集团,二是诸侯王集团(包括八个异姓王)而刘邦登基以后基本打压是异姓王,刘邦自己就灭了七个异姓王。在刘邦的临终之前,立有两条盟约,一是非刘不王、二是非军功不侯。实际上,刘邦也担心戚夫人和儿子刘如意的性命。自从立刘如意为太子不成,刘邦就预感到以吕雉的脾气必然会要戚夫人母子性命,为了保护他们母子的性命必须要采取相应的措施,

刘邦皇帝生涯的晚期,最大的敌人就是功勋集团,刘邦有理由相信以樊哙身份必然要和吕雉沆瀣一气。自己一旦死了,樊哙必然会成为吕雉的帮手。此人将来一旦和吕雉联手,军政大权就落在吕氏一族的手里了,这样会对刘氏江山造成莫大的威胁。杀樊哙就是必然。就凭樊哙娶了吕后的妹妹,就一定会作为吕后最重要、最有能力的支持者,不杀还留着过年。但只能说,杀樊哙这事是一步臭棋、陈平周勃都不愿意干公然抗旨。可以说,当时的局势已经脱离刘邦的控制。

应该说,刘邦和樊哙关系和亲厚,吕雉对这个妹夫印象也不错,临光侯吕媭和樊哙感情也不错,但晚年的刘邦不得不为子孙考虑,太子有吕雉照顾,刘邦也不算太担心,但刘邦担心功勋集团与吕雉勾结,打压宗室集团,所以立下非刘氏不王,而此时樊哙就是功勋集团而且还是吕雉至亲,再加上樊哙要杀刘如意传言,刘邦才怒道:“哙见吾病,乃冀我死也!(樊哙看到我病重,这是希望我死啊!)”这才要杀樊哙。而此时的樊哙领兵二十万大军北征燕国。刘邦也怕坚持不到樊哙回朝,这才派陈平和周勃去杀樊哙。而且制定由周勃担任主将,掌握军队,继续作战。

刘邦在位期间不断地打压功勋集团(杀韩信)诸侯王,就是不允许功勋集团派与外戚派结党,樊哙与其他传统功臣的唯一区别在于樊哙娶了吕后妹妹。所以刘邦樊哙当成外戚而不是功勋集团而,白马之盟”,诛杀樊哙,打压萧何,这些都是刘邦制约吕雉的方式,刘邦把樊哙看成吕雉一党,刘邦本来就对吕雉本来就放心不下,如今听说樊哙和吕后搞在一块。自然要杀樊哙而后快。事情自然没有做成,樊哙走半道,刘邦就驾崩了。樊哙时来运转,被吕雉加封为大将军,左丞相。六年以后在家中安详去世。也算善终。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点评。


清水空流


导语:

刘邦是个多情的男人,他建立大汉王朝的过程中,也没少找老婆,一连串找的老婆,连他自己都记不清有多少。

不过受宠的几个他肯定是知道的,尤其是戚夫人。戚夫人不仅年轻漂亮,还给刘邦生了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刘如意。

刘邦一度曾经要改立刘如意为太子,可是遭到了吕后和太子刘盈一派人马的一系列阻挠,最终计划落空。在这个档口上,刘邦派遣陈平和周勃前去诛杀樊哙。

01刘邦杀樊哙,是为了戚夫人和刘如意的安全着想。

当时刘邦身体已经很不好了,燕王卢绾造反,刘邦吩咐樊哙和周勃带兵前去讨伐,结果卢绾逃到了匈奴。

刘邦本打算立刘如意为太子,但是吕后请来了商山四皓为太子刘盈坐镇,刘邦只好放弃了这个想法。

  1. 但是他知道,一旦自己死了,吕后必然会找戚夫人和刘如意的麻烦。而樊哙是吕后的妹夫,吕媭的丈夫,又手握重兵。
  2. 等到刘邦去世以后,樊哙一定会成为杀害戚夫人和刘如意的帮手。为了保证妻儿的安全,刘邦必须要铲除樊哙,这样才能避免樊哙帮助吕后。
  3. 当然刘邦还做了一手准备,他把刘如意封为赵王,远离京城。又将周昌封为赵王相国,并且嘱咐周昌一定要保护好赵王。

这一系列的事情安排好以后,刘邦算是彻底安心了。他派遣陈平前往军营,将樊哙就地正法。这是下下策,但也是无奈的办法。

樊哙跟刘邦的关系其实也很好,一个村里长大的,大家都是好兄弟。在鸿门宴上,没有樊哙出手相助,刘邦说不定就被项羽给杀了。

哙以吕后女弟吕须为妇,生子伉,故其比诸将最亲。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馀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史记》

所以这个时候是兄弟和妻儿之间,让刘邦做了一个选择,刘邦最终还是选择了妻儿的安全。只是可惜,最后刘邦的这一系列的措施,并没有能够保证妻儿的安全。

02陈平不杀樊哙,是因为刘邦死了,他想投奔吕后。

陈平心里非常忐忑,真的是倒了血霉了,居然让他来完成这一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杀掉樊哙会得罪多少人,陈平压根就不敢去想。

  1. 樊哙是吕媭的丈夫,也是当今皇后吕后的妹夫,这关系非常深厚。所以杀掉樊哙,铁定是要得罪吕后家族所有人。
  2. 樊哙是沛县跟随刘邦一起走出来的猛将,他身边的好兄弟数不胜数。杀掉樊哙绝对会得罪沛县那些老将,陈平在官场再也混不下去了。
  3. 樊哙戎马半生,手底下的将士们完全忠于他。所以杀掉樊哙的同时,陈平需要应付的是军中兵变的情况,陈平哪里吃得消?

可是杀掉樊哙是刘邦给他下的命令,他能够违抗刘邦的命令吗?当然可以,因为刘邦此刻已经奄奄一息了。

他把事情和周勃商量了一番,两个人立刻决定,将樊哙放在囚车之中带回去,让汉高帝刘邦亲自去处理。

其後卢绾反,高帝使哙以相国击燕。是时高帝病甚,人有恶哙党於吕氏,即上一日宫车晏驾,则哙欲以兵尽诛灭戚氏、赵王如意之属。高帝闻之大怒,乃使陈平载绛侯代将,而即军中斩哙。陈平畏吕后,执哙诣长安。至则高祖已崩,吕后释哙,使复爵邑。---《史记》

  • 如果刘邦觉得应该杀掉樊哙,那这件事就跟他陈平没什么关系了,一切都是皇帝大人自己下的命令。
  • 如果赶回去的时候,刘邦已经去世了,那就万事大吉,至少可以保证陈平和周勃不会因此而掉脑袋。

这个时候陈平将樊哙押着送往长安,却听闻了刘邦去世的消息。他立刻骑马冲向长安,前往哭丧,顺道把不敢杀樊哙的事情,当着吕后的面也一起哭着说了出来。

吕后和吕媭听了这话,悬着的一颗心总算是落地了,而且吕后意识到,陈平之所以提前赶回来报信,其实是为了向吕后表达忠心。

当时的吕后正值用人之际,她需要人才帮助她把持朝政,所以自然不会拒绝陈平抛来的橄榄枝。此后陈平成为了吕后掌权时期的大汉丞相,与周勃一起主政,可见陈平的这一措施是相当正确的。

03刘邦的安排太天真,吕后可没那么好心肠。

刘邦一方面安排人杀掉樊哙,一方面安排刘如意做赵王,还给他安排了周昌做相国。他认为这么做就可以保住刘如意母子俩了,其实这是非常天真的一种做法。

因为不管刘邦怎么包装刘如意,吕后都有办法处置刘如意母子,因为吕后才是真正掌握大汉权力的那个人。

使者三反,赵相建平侯周昌谓使者曰:“高帝属臣赵王,赵王年少。窃闻太后怨戚夫人,欲召赵王并诛之,臣不敢遣王。王且亦病,不能奉诏。”吕后大怒,乃使人召赵相。赵相徵至长安,乃使人复召赵王。王来,未到。孝惠帝慈仁,知太后怒,自迎赵王霸上,与入宫,自挟与赵王起居饮食。太后欲杀之,不得间。孝惠元年十二月,帝晨出射。赵王少,不能蚤起。太后闻其独居,使人持酖饮之。犁明,孝惠还,赵王已死。---《史记》

在刘邦死了以后,吕后的儿子刘盈登基称帝,但是真正执政的人,是吕后本人。吕后为了报复当年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跟她儿子刘盈争夺皇位的事情,所以实施了一系列的计划。

吕后的手段极其残忍,她吩咐人将戚夫人做成了人彘,扔在了猪圈里,甚至把自己儿子刘盈拉过来观看。

  • 为了杀刘如意,吕后倒是费了点心思。因为刘如意身边有赵国相国周昌作为保障,吕后是很难下手的。吕后召赵王刘如意进宫,被周昌婉言拒绝。
  • 吕后心里非常不爽,所以就先把周昌召进长安,随后再将赵王召进宫。这个时候刘盈似乎意识到了吕后要杀掉自己的弟弟,于是就亲自到霸上迎接刘如意。
  • 刘如意到了长安以后,跟刘盈是一同吃一同睡,吕后压根就找不到任何机会杀掉刘如意。
    一直等到有一次刘盈凌晨出去打猎,没有带上刘如意,趁着这个机会,吕后用毒酒毒死了刘如意。

两大仇人都被吕后给收拾了以后,她也成功地逼疯了自己的儿子刘盈。失去生存希望的刘盈,没多久也病死了。

总结:刘邦是真的喜欢小儿子刘如意。

刘如意聪明可爱,深得刘邦的宠爱,他认为刘如意跟自己非常像,所以一度要改立刘如意做自己的接班人。

而刘盈是刘邦一向都不太喜欢的儿子,因为刘盈生性懦弱,虽然比较善良是好事,可是这种性格不适合治理国家。

记得刘盈小时候,刘邦为了减轻马车的重量,曾经两次将刘盈和他妹妹踢下马车,可见刘邦是真的不待见自己的这个儿子。

反倒是刘如意让他操碎了心,又是安排人杀好兄弟樊哙,又是给刘如意安排好各种后路。结果这些安排,全都成了徒劳。毕竟他低估了一向在他面前示弱的吕后。


江湖小晓生


在历史上,汉高祖刘邦在其病危之际,确实有派陈平、周勃前往杀死樊哙,但是陈平为人谨慎,担心自己这样做日后可能遭到吕后集团的政治清算,并没有按照命令处死樊哙,而是将其打入囚车押送长安。樊哙是刘邦的同乡,又是刘邦的连襟,刘邦之所以痛下杀手,表面上看是由于有人进谗言,说樊哙曾说要在刘邦死后除掉爱妃戚姬和赵王如意,使得刘邦震怒不已,实际上是刘邦身患重病自觉不久于人世,自己无力对抗以吕后为首的拥戴太子的政治集团,无法再给自己的爱妃和爱子提供庇护,盛怒之下迁怒于樊哙。其实,除不除掉樊哙,并不能影响刘邦身后政治权力的传承,刘邦此举不过是一个爱妻护子心切的老人,在无可奈何之下的情绪发泄。

刘邦去世前的政治格局

刘邦起兵于丰沛之地,凭借自己的胆识谋略,云集天下豪杰,最终击败了项羽,建立汉朝。从建国之初大封诸侯情况看,刘邦政权内部存在四个利益集团:刘邦曾经的同乡好友丰沛系,如萧何、周勃、曹参、樊哙、夏侯婴等人;战争期间投靠刘邦的功臣系,如张良、陈平、郦商、灌婴、傅宽等人;凭借战功封王的异姓诸侯王系,如长沙王吴芮、燕王臧荼、韩王韩信、淮南王英布等人,以及 以吕后为首的吕氏集团。经过几年的清理铲除,到了汉高祖末年,真正控制朝政的是吕氏集团和丰沛系。汉高祖虽然贵为皇帝,宠爱戚姬和赵王如意,但是连他也无法废黜太子之位,毕竟势力庞大的吕氏集团和丰沛系的政治能量是刘邦也要忌惮三分的,即使勉强把赵王如意扶上太子之位,自己年老体衰,也无力为爱子培养嫡系,保驾护航至成年掌握大权,权衡利弊之下,刘邦不得不放弃立赵王如意为太子的想法,希望未来的皇帝能保护自己的爱妃和儿子。

樊哙关于诛杀戚姬和赵王如意的流言触及了刘邦的逆鳞

公元前195年,刘邦平定英布之乱返回长安,此时的他因多年的旧伤复发重病在身。由于看到英布的下场,燕王卢绾也起兵造反,刘邦派遣大将樊哙前去平叛。樊哙走了之后,有人向刘邦告密,说樊哙曾经说一旦刘邦不在人世,他将马上诛杀戚姬和赵王如意。本来就对戚姬和赵王如意以后的遭遇很是担心,听了此言之后,刘邦大怒,下令剥夺樊哙的兵权,命陈平和周勃前去燕地宣旨诛杀樊哙,由周勃代替樊哙指挥作战。

这无疑是一桩难办的差事,在前去燕地的路上,为人谨慎的陈平与周勃商议,樊哙与皇帝是亲戚,又立有大功,皇帝盛怒之下命令诛杀樊哙,一旦气头过后,后悔起来,吕后肯定要追究责任,倒霉的可是他们二人。陈平建议不如到了地方,先把樊哙抓起来,关到囚车里送往长安听候发落。

陈平在返回长安的路上,听说了皇帝驾崩的消息,担心掌握政权的吕后会找自己的麻烦。便吩咐手下继续按照行程押送樊哙前往长安,自己快马加鞭回到长安,先是在刘邦灵前痛哭流涕,又到了吕后那里汇报自己的行止。吕后让他回去休息,陈平害怕吕后的妹妹吕须(也是樊哙的老婆)进宫要求处死自己,苦苦哀求宿卫宫中,吕后只好答应他。吕须多次想进言加害陈平,都找不到合适的机会。樊哙被押解回长安后,立即被释放,并恢复了官爵。


沧海拾遗录


刘邦临去世前派陈平去杀樊哙,这事儿很可能是陈平给刘邦挖的一个坑。


刘邦回长安的半路上,忽然听到有人说,樊哙打算在刘邦死后,起兵诛杀戚夫人和赵王刘如意。

刘邦大怒,找来陈平问怎么办,陈平给他出的主意,自己和周勃去樊哙的军中,周勃代替樊哙的军权,自己则杀了樊哙,提着樊哙的头回来见刘邦,让他无后顾之忧。

是时高帝病甚,人有恶哙党於吕氏,即上一日宫车晏驾,则哙欲以兵尽诛灭戚氏、赵王如意之属
用陈平谋而召绛侯周勃受诏床下,曰:「陈平亟驰传载勃代哙将,平至军中即斩哙头!」

这段记述很有意思,此前刘邦箭伤发作,卧病在床,靠太监来和诸将沟通,周勃灌婴等人很着急,但是又不敢打扰刘邦。

后来樊哙来了,带着众人直闯禁中,推门就进,问刘邦:您不见大臣总让太监传达你的意思,您难道忘了赵高了吗?

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对他的鲁莽,刘邦习惯了,一笑置之。

后来燕王卢绾反了,刘邦任命樊哙为相国,出兵伐燕。

他对和自己一块儿长起来的这位一担挑很放心。

樊哙没走多久,刘邦就听到樊哙要在他死后杀戚夫人和刘如意的消息。

这消息是谁告诉他的?太监?或者就是陈平。


刘邦病重的时候,众武将十多天都见不到他,周勃这种跟了刘邦好些年的老人干着急都不敢闯帐去见他,可见此时刘邦权势之盛。

武将们尚且噤若寒蝉,那个小太监胆敢在刘邦面前嚼舌根,而且这个舌根还涉及到刘邦的爱将樊和宠妾戚夫人。

刘邦招周勃觐见时,司马迁用了三个字用陈平谋,也就是陈平已经给刘邦出好主意了,杀了樊哙让周勃代替樊哙伐燕。

樊哙是吕后的妹夫,樊哙一死吕后肯定会找后账,倒霉的不还是出主意的陈平吗?

看看陈平的操作。


刚出了军营,他就和周勃商量:

樊哙咱不能杀啊,他老板下的故人,还是吕后的妹夫,老板一时愤怒要杀樊哙,万一以后反悔了咋办?我看咱们先不杀樊哙,到了燕地你拿了军权,我把把樊哙压回长安,让陛下和吕后处理。


樊哙,帝之故人也,功多,且又乃吕后弟吕嬃之夫,有亲且贵,帝以忿怒故,欲斩之,则恐後悔。宁囚而致上,上自诛之。

事情进行的很顺利,周勃替代樊哙掌管兵权,樊哙被押上回长安的囚车。

走到半路上,就接到刘邦去世的消息。

陈平让使者快马加鞭给长安送信:我把樊哙押回长安了。

意思很明白,樊哙还活着。

很快得到长安的诏书,让他回京城奔丧。


陈平块马加鞭回到长安,在刘邦的灵前哭的很伤心。

吕后亲自搀扶他站起来,说了五个字:

君劳,出休矣。

您辛苦了,回家休息吧。

听到君劳这俩字,陈平放心了,此前他所以的算计谋划,这时候终于有回报了。

杀樊哙这事儿,真正受益的就是陈平。

说陈平策划了杀樊哙这个局,也是因为他是这件事的唯一受益人。


陈平给刘邦出主意杀了樊哙以绝后患,为啥一转头就和周勃说了一堆樊哙不能杀的理由?

他这话不是说给周勃听的,是说给吕后听。


周勃是丰沛老人,能和吕后说上话,陈平选择周勃代替樊哙,就是为了让周勃给自己作证,自己从开始就没想要杀樊哙。

但是你既然没想杀樊哙,为啥又给刘邦出了那个毒计呢?


这不是又当又立吗?

陈平就是想通过一杀一放,让樊哙,吕后一家欠了自己一份天大人情。

吕后虽然只说了君劳俩字,但是一切都在不言中。


在刘邦灵前,陈平哭的很伤心,但是他心里很开心,因为他终于搭上了吕后这条船。




薛白袍


刘邦在平定英布叛乱的时候中箭受伤,当时刘邦已经60岁了,身体状况大不如前。在返回途中,意气风发又感觉自己老之将至的刘邦,在沛县老家与乡亲们大宴月余之后,做《大风歌》。此后,坐着特制的銮车回到长安,病情越发沉重,眼看不能痊愈了。

刘邦病重期间,边地传来了卢绾反叛的消息,这对刘邦是一个更大的打击。卢绾是刘邦的发小,两人同年同月同日生。比起沛县五人组(萧何、曹参、樊哙、周勃),卢绾与刘邦的关系更是非同寻常。卢绾的叛乱彻底击溃了刘邦的内心。汉朝立国时的文臣武将,此时已经凋零不少(刘邦杀了不少)如今还在世的猛将,既亲且贵的,就只有连襟樊哙了。于是,刘邦将樊哙叫到病榻之前,委任他做相国,让他带领大军去平定叛乱。

樊哙此时既出任相国,又有重兵在握,意气风发,再出发之前就说了一句作死的话:“等皇上驾崩了,我就能动用大军灭了戚夫人和赵王如意了。”

过了半个月,樊哙都已经带领大军出发走了,却有人将这个事情报告给了刘邦了。刘邦一听,顿时大怒:“樊哙这人狠毒,看我生病了,巴不得我早死。”刘邦的伤心是有理由的,在交代樊哙出征之前,刘邦就已经预感到来日不多,因此将军权、相权都交给樊哙,这其实是在托孤,他没有想过还能再见到樊哙。可是樊哙却有这样歹毒的心思,这让刘邦立刻感觉到所托非人,他所钟爱的幼子赵王如意,不能护得周全。盛怒之下,他立刻派遣陈平和周勃前去追赶樊哙。由于担心自己的病等不到樊哙押送回长安,刘邦就要求成陈平等持符节到军中接管军队,立斩樊哙。


(樊哙剧照)

刘邦晚年,朝堂上的政治斗争非常激烈。吕雉能够在刘邦身后临朝称制,掌握实权,原因并非仅仅皇太后的身份而已。吕家在秦末的农民战争中,也是一股相当强大的势力。我们现在看到汉朝初期的很多封侯的将领,在史书中没有多少存在感,好像突然冒出来的。如韩王信、陈豨等人,甚至叛变的卢绾,他们的事迹可能都被删掉了。司马迁写《史记》原本有50多万字,可是到最后删减到10多万字。这些被删掉的内容,极有可能都是后来参与叛乱的人的事迹。吕雉的哥哥,也就是刘邦的大舅哥吕泽,也是刘邦集团中的重要人物,汉朝初年分封的很多王侯,都出自吕泽帐下。所以,吕雉与刘邦,更多是创业夫妻,汉朝天下有一半的功劳是吕家的。所以,在刘邦出征后,吕雉也能在长安镇的住局面。吕后杀了彭越和韩信后,通报给刘邦,刘邦也没有怪罪吕雉。

刘邦晚年,越来越喜爱幼子如意,甚至一度想让他做太子,当时的很多丰沛老人都表示不同意。原因当然有很多方面,可是刘盈是吕雉的孩子,代表的是创一代的集体利益是最重要的一个。当时,很多大臣都已经看出来刘邦去世后,必然是吕雉当权,所以纷纷开始投靠。萧何通过诱杀韩信投靠吕雉,张良则是通过商山四皓的计策投靠吕雉,周昌更是当面与刘邦争得口吃起来。事后,吕雉还跪谢周昌:“如果不是你据理力争,太子之位不能保了。”刘邦担心如意不能保全,忧心忡忡。一个叫赵尧的人给刘邦出主意,说周昌对吕雉有恩,不如让周昌做赵相,必能保护赵王。刘邦觉得有理,就免掉了周昌的御史大夫的职位,让他去做了赵相。这之后,才发生了燕地卢绾的叛乱。


刘邦爱惜幼子的心意,整个朝廷都知道,可是让吕雉受了很大委屈(吕雉还要给周昌下跪),作为吕雉的妹夫,樊哙自然要跟大姨子一个鼻孔出气,说出来要替大姨子出气的话。结果,就被监军听到了,打了小报告到刘邦那里。

可是奇怪的是,樊哙都已经出发半个月了,这个小报告才打到了刘邦跟前,这个时间点就有点意思了。这个打小报告的人史书上没有记载,当时当时有监军之责的,就属陈平了。而且陈平这个人与张良都是刘邦的谋士,只是陈平出的计谋多是阴谋诡计,史书上不可能记载皇帝是一个喜欢用阴谋诡计的人。所以,陈平的事迹不显,刘邦也没有特别提拔陈平的官位,毕竟功劳摆不上台面,而是给了陈平大量的赏赐。

眼看着周边的同僚都升官发财,而且还做好了投靠吕雉的工作,自己却全全无晋身之阶,陈平也在盘算着自己的出路。这个时候樊哙的一席话,就成为了陈平设计的关键了。

樊哙是吕雉势力的人,能够在火线上救下樊哙,就能跟吕雉纳一个投名状。所以,陈平得到了樊哙的悖逆的言语之后,不动声色,只看到刘邦的病情没有几天日子了,这才告诉刘邦事情缘由。陈平已经设想好了,刘邦必然大怒,而周围大臣都已经投靠吕雉了,刘邦能够差遣的官员只有自己了。同时,陈平还以作战为名把周勃给交叫上。在路上,陈平就跟周勃商量了,说:“我们如果直接把樊哙杀了,吕后必然怪罪,我们都没有好果子吃。”周勃也不傻,说:“那有什么好办法吗?”陈平说:“不如,我们把樊哙抓了,把他押送到长安,让他们两口子自己办。这样,就跟我们没什么关系了。”周勃也知道这是烫手山芋,既然有陈平拿主意,就索性推了个一干二净,说:“我是一个军人,只管打仗的事。其他的事,你来拿主意吧。”


(周勃剧照)

陈平到了樊哙军营附近,没有直接进军营,而是在军营附近让樊哙来见他。樊哙奉召到来,就直接被抓了,投进了囚车。周勃带着军队,继续往北平定卢绾的叛乱去了。

陈平一路走走停停,就在等长安的消息。刘邦驾崩的消息果然很快就到了,陈平立刻开始加快行程。后来,朝廷有旨意,让陈平留在荥阳,陈平也不听命令,快马加鞭来到宫廷,伏在刘邦的灵柩上痛哭流涕。哭完了,陈平就跟吕后说:“樊哙没有被杀,臣把他一路送到荥阳了,正在来京的路上。”吕雉当然聪明的很,很快就明白陈平在有意投靠。虽然自己掌权是板上钉钉的事,可是在灵前投靠的,陈平还算是第一个人,因此就封陈平做了郎中令,九卿之一,正部级高官了。

陈平这次政治投机,是自己创造了机会,算计好了各方的利益诉求,当然,还有最为关键的时间,自导自演了一场“刀下留人”的戏码。吕雉未必看不出陈平在用计,可是即使她心里明白,可是陈平把事情做在明面上,她也只有升他的官,让那些投靠自己的人心里安稳。陈平是善于使用计策的人,可真是到了炉火纯青的手段。

战国时,纵横家善于使计。当初苏秦相赵,意图合纵,可是担心秦国攻赵。听说张仪在魏国不得志,就派人请张仪来赵国。张仪本来以为到了赵国会有一个好差事,结果却被苏秦百般羞辱。张仪心想,周边各国之中,只有秦国有能力攻赵,因此就出发到秦国,要用秦国之力来报复苏秦到羞辱。在张仪走后,苏秦安排手下人一路上护送张仪式安全,并且在秦国安排张仪与秦君的会面。到这时,一直帮助张仪的人才告诉他,这都是苏秦先生的安排。张仪恍然大悟,说:“这种计策,我也会用,也能识别出来,可是这次我却没有看出来。请转告苏秦先生,只要苏秦还在,秦国不会攻赵。”

陈平师从纵横家,善于设计,使用阴谋,如陈平为了离间项羽与范增之间的关系,竟然用不同的人吃不同的饭食这样的损招儿,看起来很不起眼的计谋,却相当实用。后来他又拿了刘邦一半的钱(四万金)去收买楚营的人心,搞得楚军谣言四起,人心惶惶。项羽为了控制部下,不得不采用非常之法,大肆杀戮,严重削弱了楚军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陈平剧照)

所以,陈平看到刘邦病情日重,设下这样一个奇计,也不为过。

陈平投靠吕雉之后,在吕雉手下官位升的很快。后来,陈平、周勃两人又诛杀诸吕,官列左右丞相。陈平说:“在平定项羽的战争中,我立下的功劳比你多;在平定诸吕的叛乱中,你立下的功劳比我多。所以,这个右丞相,还是你来做吧。”可见,陈平在刘邦平定项羽的战争中,功劳还是很大的。


而知而行的历史


这是发生在西汉皇帝刘邦行将就木的时候, 有这样的事情,刘邦快要老去,在这个时候有人在刘邦面前诋毁樊哙和吕氏结党,说皇帝假如有一天去世的话,那么樊哙就要带兵把戚夫人和赵王刘如意这些人全部杀死。高祖听说之后,勃然大怒,立刻命令陈平用车载着绛侯周勃去代替樊哙,并在军中立刻把樊哙斩首。可是,事情的变化出人意料,老奸巨猾的陈平耍了手腕,他惧怕吕后,并没有执行高祖的命令,而是把樊哙解赴长安,到达长安的时候,高祖已经去世,吕后掌权,吕后就释放了自己的妹夫樊哙,并恢复了他的爵位和封邑。陈平毫发无损,并且仍然受到吕后的信任。

事情的经过是在高祖击英布的军队回来,因受创伤而患病,缓缓行至长安。燕王卢绾反叛,刘邦派樊哙率兵征讨他。樊哙起程后,有人说樊哙的坏话,刘邦发怒说:“樊哙见我病了,便盼望我死。”便采用陈平的计谋,召绛侯周勃在刘邦的病榻前受命,说道:“陈平速驾站车马载着周勃代替樊哙领兵,陈平到了军中立刻斩下樊哙的头!”二人接受了诏命,驾驿站车马急行,还没有到达军中,他们边走边商议说:“樊哙是高帝的老朋友,功劳很多,而且又是吕后妹妹吕嬃的丈夫,与高祖有亲戚关系并且显贵,高祖因为一时愤怒的缘故想杀他,只怕将来要后悔。我们宁可把他囚禁起来交与皇上,由皇上自己处决他。”于是陈平与周勃没有到军营,便堆土筑坛,用符节召来樊哙。樊哙接受诏令,立即被反绑起来装上囚车,由驿站送往长安,然后使命绛侯周勃领军征讨卢绾。

从这些事例来看,对于影响汉家国祚的事刘邦从来不会犹豫,不会手软,意志坚定,决然处之。做为谋臣的陈平,圆滑老道,精明伶俐,竟在皇权面前耍弄手腕,施展手脚,很是了得,确是一代聪慧绝顶的名臣,不虚尔。


杨柳青青春之声


刘邦在晚年时,宠爱戚夫人,更是喜爱戚夫人为他所生的儿子赵王刘如意。已经被立为太子的刘盈是吕后为其所生,到生性软弱,刘邦他做不了大事,倒是刘如意很像自己。加上戚夫人也一直要求立刘如意为太子,刘邦就想废刘盈的太子。



刘邦打算废太子的事,被多数大臣反对,大家都向着吕后与刘盈。之后吕后在张良的帮助下,找到了“商山四皓”来辅佐太子刘盈。刘邦感叹太子有了强有力的帮手,废太子的是只有作罢了。戚夫人也只有一旁落泪了。

刘邦在讨伐英布时,被流矢击中,回去后伤势越来越重。一次,有人告诉他:“樊哙和吕后串通一气,只等皇上一死,便打算杀掉戚夫人和赵王如意”。


刘邦大怒,立即把陈平与周勃召进宫里,命他们领密令到军中,取樊哙的首级来见。

樊哙是吕后的妹夫,废太子刘盈的事,已经使刘邦感到吕后势力的庞大了,听到有关伤害戚夫人的信息,使他警觉起来。

樊哙其实正在燕国带兵,陈平和周勃接到命令,私下商议:樊哙是皇后的妹夫,打仗又有战功,不能随意杀了,万一皇帝反悔了怎么办?

于是,两人将樊哙囚禁在囚车里,一同押解回长安。不料,他们还没到长安,刘邦就去世了。樊哙很快就被吕后给放了。

刘邦虽然感觉到戚夫人极其刘如意的危机,临终将其托付给周昌,但最后也没有挡住吕后对戚夫人的报复。


路遥lgy


我是历史爱好者涤尘索金,很荣幸能够回答这个问题,纯属个人观点,不足之处请多指教,期待与大家更多的交流。

根据史料的记载,即将面临死亡的刘邦受到身边人的挑唆,说樊哙为了维护太子刘盈顺利继位,决心领兵诛杀戚姬和刘如意。戚姬是刘邦最喜欢的女人,刘如意则是刘邦最钟意的儿子。刘邦为了确保这两个生命中最重要人的安全,于是派周勃和陈平去樊哙军中诛杀樊哙。因此很多人认为是刘邦是死前老糊涂,但是我认为刘邦意图诛杀樊哙实际上是为了自己死后太子刘盈能够顺利接手自己皇帝权柄的英明之举。

樊哙其人

樊哙是一个屠夫,和刘邦是同乡,在刘邦做亭长的时候就和刘邦打成一起,两个人的交情非常深厚。

刘邦斩白蛇起义开始,樊哙紧紧跟随在刘邦身边,对刘邦忠心耿耿,是刘邦手中排名前列的猛将。

项羽摆下鸿门宴,刘邦经过项伯的提醒,事先就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军师张良负责出谋划策,猛将樊哙则负责护卫周全。这样的安排可以充分看出樊哙在刘邦心目中的地位。

刘邦为了巩固和樊哙之间得友谊,和老婆吕雉合力撮合,将吕雉的妹妹吕媭嫁给了樊哙,从此二人亲上加亲,樊哙对于刘邦忠贞不二。

刘邦建立大汉政权后,开始着手消灭曾经的盟友——各路异姓诸侯王,而樊哙就是他手中的一柄利剑,一个冲锋在前的马前卒,一路披荆斩棘,立下了无数的军功。

为何要诛杀樊哙

一是信任危机

刘邦最好的朋友燕王卢绾的背叛,使得刘邦充分认识到权力的魔力,任何情感终将被权力所击破,卢绾曾经就像是刘邦的影子,刘邦也将卢绾当成亲兄弟一般,但是最终卢绾选择了背叛,这对于刘邦的打击是巨大的,他开始怀疑身边人的忠诚度

二是樊哙的势力

从刘邦起兵造反开始,樊哙就是他手中的领兵大将,一路追随他南征北战,刘邦取得了天下,樊哙也在军队中树立起极大的威信,刘邦手下将领中能够压制樊哙的人很少,刘邦担心自己死后没人能够压的住樊哙。

三是樊哙的身份

刘邦娶了吕雉,樊哙娶了吕媭,两个人凭借这份关系巩固了彼此的友谊。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建国后的刘邦长期在外领兵作战,政府的权力逐步被老婆吕雉所掌控。对于扛着吕家外戚身份的樊哙,刘邦非常担心吕雉和樊哙结成同盟,从而架空仁孝孱弱的接班人刘盈。

笔者结语

刘邦选择在临死之前派出陈平和周勃两个人执行诛杀樊哙的命令,绝不是因为一时脑热,这是他深思熟虑后的结果

从刘邦精挑细选的两个命令执行人就可以看出刘邦帝王心术的缜密,当时的樊哙正在领队镇压反叛的燕王卢绾,如果执行命令的人选稍有失当,很可能导致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周勃无论从身份、经历、军中威望等各个方面,是汉军中为数不多能够压的住樊哙的人,也只有周勃能够顺当的接手樊哙的军队,不至于发生动乱。

陈平则是汉军中智谋仅次于汉初三杰之一张良的人,他智计百出,是个足智多谋得狠角色。因此由周勃和陈平搭档,能够确保诛杀樊哙的任务顺利完成。

刘邦从一个小小的泗水亭长成长为一个王朝的缔造者,他最大的优势就是在于善于看人、用人。为了巩固手中的权力,他手段狠辣,无所不用其极。

因此对于樊哙这样一个掌握军权、资历深厚的吕家外戚,刘邦不能给他兴风作浪的机会,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可能,刘邦也要先行出手,将风险扼杀于萌芽之中。正如后世曹操所说: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