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怎麼廢掉的?

今天想跟大家聊一個有趣的話題:人是怎麼廢掉的?尤其是年輕的時候。

你身邊是不是有這樣的人:

1、每晚12點,還沉浸在言情小說和手遊中不可自拔;

2、假期很少出門,用綜藝填滿自己的業餘時間,靠外賣養活;

3、每天渾渾噩噩,按部就班,時間過去了,不知幹了些什麼;

4、人云亦云,無獨立思考能力,非常容易被微博和公號帶節奏。

這些都是一個人快要廢掉,逐步淪為平庸的常見跡象。

在我看來,人廢掉的本質很簡單——沉迷於消耗性的事物,而很少做創造性的事情。

對於一直是學生身份的人來說,總有一種思維慣性——等著別人告訴自己答案。就像在課堂有不懂的地方,總期待等著老師最好能把答案扔給你。

這樣的可怕之處,在於我們總習慣於被別人灌輸知識和信息,從而逐步失去自己的思考能力。在生活中,就反映為被五花八門的信息所「

消費」。比如:

每天花大量時間關注娛樂圈的明星八卦;

在網絡口水戰中對人指指點點;

無節制地刷微信朋友圈,腦子被雞毛蒜皮的小事填滿;

在綜藝和段子中中獲取短暫的快感;

我有幾天下班後感覺很累,到家後沒洗澡,也沒寫覆盤日記,就打開抖音隨便刷刷。裡面的東西確實太好玩了,而且強大的算法,總是能把我最喜歡的東西「投餵」給我。

不知不覺,竟然一個小時就過去了!讓我細思極恐的是,我除了哈哈大笑地看完唱歌跳舞和段子,這1個小時,完全不知道自己幹了些什麼。這些APP像時間黑洞一樣,把我的時間吞噬得乾乾淨淨。

我在事不關己的事情上,不知不覺浪費掉本來可以用來自我提升的時間。笑來老師說得很精準,人生有三大悲劇:

「莫名其妙地湊熱鬧」;「心急火燎地隨大流」;「操碎了別人的心肝」。在我看來,還有「

不知不覺地被消費」。

人是怎麼廢掉的?


02.

不得不說,現代可以娛樂的東西太多了,出於人性的懶惰,我們的心智很容易被消耗,而很少做真正對自己有益的事情。這些事情,通常是艱澀、前期沒有任何快感的,甚至有點燒腦的:

比如花一個下午的時間,讀一本經典著作;


比如竭盡全力、毫無保留地愛一個人;


比如燃燒腦細胞,寫出一篇2000字的好文章;


花很多心思,做一頓可口健康的飯菜。

這些事情需要你去創造,回報週期很長,但是無法給你及時的快感反饋,所以很多人沒有耐心去做,習慣於去消費那些獵奇的八卦、去打那些高頻刺激的遊戲、去點一頓毫無營養的外賣。

人是怎麼廢掉的?

就是長期沉迷於這些短期反饋的事情,意志力和心智逐步被蠶食,最後身體被掏空、腦子被榨乾、對一切失去興趣、想做點事情時卻感到無能為力,淪為一個真正的廢柴。

曾經看到過一段很有趣的話:

「你要是想觀察社會,就去看看微博熱點話題下⾯的評論者,跟著他們的腳印,去看看他們的⽣活,就會發現,這些⼈沒⼏個是像樣和靠譜的。

並且這其中還存在⼀個可怕的規律,評論者⽣活的不景⽓程度,與他罵⼈的激烈程度,⼏乎是成正⽐。」

人是怎麼廢掉的?

03.

大家如果看到上面的分析,正是說的自己,千萬不要焦慮。因為認識到問題,才是改變的開始。最可怕的是持續墮落而不自知。

所謂「廢掉」,只是你目前的狀態,不代表一輩子就廢了。只要你願意改變,隨時可以站起來,活出一番新的樣子。

有2個小建議:

1、避免接收「低信息密度」的信息源

對氾濫的大眾娛樂資訊保持高度警惕,把你的目光,專注到經過時間驗證的經典作品上。

比如讀書就要讀經典,而不是暢銷書;

看質量高的紀錄片,而不是不用動腦的綜藝節目;

刷手機就要刷我的文章,而不是消費那些娛樂八卦哈哈;

你主動過濾掉的信息越多,你保存的注意力就越多,你就越有富餘的時間和腦力,來尋找和消化那些真正有價值的東西。

人是怎麼廢掉的?


2、少做消耗性的事情,把志趣轉移到創造上來

任何能「輕易獲得高成就感」的事情,都要小心。輕易能讓你爽的事情,最後都容易讓你痛苦。

比如從天而降的豔遇、無盡通關的遊戲、幻想意淫的小說、輕易得來的財富(賭博、彩票)、想要就有的快感(毒品)。

這些事情,本質是在用你的短期快感,消耗你的後半生幸福。

別掉進這些陷阱。

多做創造性的事情,才能獲得長久而健康的幸福。

比如花1年學會一門有用的技能、用1個月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用1周構建一個有用的思維模式、用1天陪伴你摯愛的親人、用1個小時寫一篇詳實的覆盤日記。

向那些厲害的人看齊,做一些有長期回報的創造性事情,時間越長,你越會發現他們帶來的好處。

一個人能取得多大成績,核心條件絕對不是天賦異稟,也不是上天垂憐,而是你把你最寶貴的注意力,花在了一件有創造力的事情上,並且為它付出超過常人的心血和努力。

別不信,時間會給你一個滿意的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