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屎”真的可以治病?這些公司沒開玩笑

吃“屎”真的可以治病?這些公司沒開玩笑

吃“屎”真的可以治病?這些公司沒開玩笑

病毒 vs 糞便:一場重口味的健康戰爭

作者|Lexie

今年春節,我們原有的生活節奏再次被一種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按下暫停鍵。 雖是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但卻能在患者糞便中檢出新冠活病毒。

這不由得讓我們開始審視一個不曾熟悉的微觀世界——微生物菌群Microbiome。

微生物可以說是世界上歷史最長、生物量最大的生命形式,人的體內有近10萬億的微生物,大多數生活在我們的腸道內

正常情況下,人排出的糞便中,有1/3到2/3的固體成分是腸道菌它能致病也能治病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健康科創公司試圖從糞便中分析腸道菌群的特點,獲知有關疾病的線索。

1

Mark Smith:吃可以治病

Mark Smith在MIT學習微生物學的時候,家中有人得了艱難梭菌感染症Clostridium difficile infection。

這一病症不但會導致發熱、噁心、腹痛,還會引起致死的腹瀉。

每年有15,000左右的美國人會因此喪命,已經被美國疾病控制中心列為大型公共健康威脅。

於是Smith便開始專攻糞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這項技術。

糞菌移植這項技術其實就是把健康人群身體中具有功能的菌群移植到患者的胃腸道內,重建腸道菌群的健康

吃“屎”真的可以治病?這些公司沒開玩笑

至於如何轉移,目前有灌腸、腸鏡、或是吞下凍幹糞便的口服膠囊等多種方法,適患者情況而定。

原來吃真的能治病?!

聽起來…似乎有些不可思議,不過小編可沒騙你。

早在李時珍《本草綱目》中就有多達20多種關於應用人糞治病的療方,如今這一治療手段也在國際上漸漸獲得認可。

Smith博士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有許多的數據證明這一方法的有效性但實際發生的案例少之又少,而這背後的原因就是能治病的糞便樣本非常難以獲取。

為了破除這個障礙,Smith便創立了OpenBiome,全美第一個公益性的公共糞菌庫

吃“屎”真的可以治病?這些公司沒開玩笑

至今已經和1200多個醫療組織成立了夥伴關係,併為53,000多個治療案例捐贈了資源。

兩年之後,Smith本人又創辦了Finch Therapeutics

吃“屎”真的可以治病?這些公司沒開玩笑

致力於開發全方位的新型微生物治療法,目前他們的重點是將這一療法用於患有自閉症(Autism Spectrum Disorder)的兒童。

研究顯示,

患有ASD的兒童發生腹瀉腹痛等消化道疾病的比例明顯高於同齡其他兒童。

而使用益生菌、抗生素、糞便微生物群移植等治療手段可大大減輕症狀。

目前美國食品藥物監督管理局(FDA)已經將Finch的療法納入快速通道資格(fast track designation)。

在Finch的一項早期研究中,參與臨床調查的18 名兒童在經過8周的治療後,77% 腸胃病症狀有所減輕,而24%的兒童ASD症狀有所緩解。

2019年8月份,Finch完成了5200萬美元的C輪融資,投資者包括OCV Partners,Susquehanna International Group (SIG), Symbiosis LLC和Trans-Pacific Technology Fund,還有此前的投資者Avenir Growth Capital和Morgan Noble等。

耐人琢磨的是,Smith博士成立的兩家公司在面對FMT這項技術上,卻有著對立的態度

像是OpenBiome之類的公司認為糞菌庫該作為像器官和血液一樣的資源在組織裡進行監管,而大型製藥公司們卻號召將其視為藥物監管。

兩方在融資方面也呈現出兩極化的情況,Finch Therapeutics 如今已經獲得了總計9510萬美元的融資,而OpenBiome的負債額卻年年擴大。

目前FDA的天平傾向於將它作為藥物以確保其安全有效性,但公益組織和患者權益倡導群體仍在努力,試圖避免讓藥企的利益蓋過患者的需求。

未來FMT的路該怎麼走,還是未知數。

2

Viome:用AI為你上門驗

我們日常體檢的時候通常會被要求提交大便樣本,這主要是為了去分析大便成分,進行隱血試驗,如有感染可以進行病原微生物的查找。

目前科創公司們對於腸道里東西的分析,可以說是更上了一層樓。

比如這個叫做Viome的公司就可以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分析糞便樣本,瞭解你腸道里的“一舉一動”<strong>

吃“屎”真的可以治病?這些公司沒開玩笑

Viome創立於2016年,這已經是創始人兼CEO Naveen Jain的第7個項目了<strong>

吃“屎”真的可以治病?這些公司沒開玩笑

Viome的主要產品是價值399美元的“腸道人工智能分析測試套餐”

用戶只需提供一份糞便樣本,Viome就可以通過RNA測試對腸道里的細菌、病毒等微生物進行分析。

如果你覺得讀不懂複雜的科學報告,沒關係。

因為Viome的最終目的是將測試結果簡化成生活方式和飲食建議推薦給用戶

吃“屎”真的可以治病?這些公司沒開玩笑

因為測試和建議結果及其私人訂製化,Viome目前已經擁有了近100,000個用戶。

Viome和其他的To C公司比較起來,最出色的便是他們的測試技術。

Jain 透露說,大多數公司用來分析腸道微生物菌群的技術都是16S,只能測試到部分細菌,並不能獲得全貌。

而Viome的技術部分源於Los Alamos國家實驗室,可以精準到菌株水平並分析細菌的具體活動

吃“屎”真的可以治病?這些公司沒開玩笑

在去年4月,Viome 完成了2500萬美元的B輪融資,參投者包括Salesforce的CEO Marc Benioff ,Matthew Harris, Hambrecht Healthcare Growth Venture Fund等。

這也使得Viome的總融資額達到了4500萬美元,並且在去年年底透露有計劃進行新一輪的融資來用於科學研究。

3

uBiome:高端驗測癌症

同時在這一賽道競爭的還有uBiome,不過它的重點更多放在測驗癌症上

成立於2012 年的它最初只是一個公民科學項目,在眾籌網站Indiegogo上籌集到了35萬美元來進行公眾微生物菌群信息分析。

這一具有創新性的項目很快就吸引了科技圈和醫學圈的注意力,在2014年不但被CNN評為“十大值得關注的初創公司”,還在同年將實驗室進行了美國臨床實驗室改法案修正案(CLIA)的註冊。

這就代表著uBiome的檢驗獲得了FDA的認可,患者也可以使用美國醫保進行服務<strong>

吃“屎”真的可以治病?這些公司沒開玩笑

uBiome最引以為傲的科技便是臨床專利測試SmartGut™,世界上第一個基於基因測序的臨床微生物菌群測試方法

可以對腸炎、癌症、等病症進行預測診斷,除此之外uBiome還有SmartJane™陰道微生物檢測,SmartFlu鼻腔微生物檢測,Explorer光譜腸道微生物組檢測這幾款明星產品。

18年9月,uBiome完成了8300萬美元的C輪融資,OS Fund領投,Y Combinator ,8VC,Dentsu Ventures都參與了投資,知名藥企諾華前CEO Joseph Jimenez還加入了公司董事會。

聽起來uBiome正是風光無限的好時候,也作為微生物菌群行業的領軍人物帶領著行業發展…不過uBiome的故事真的可以說是大!起!大!落!

就在19年4月,FBI突襲了uBiome的總部,以涉嫌騙保為名對公司展開調查

原來uBiome金玉其外的背後存在著引誘患者用重複樣本進行更新服務,製造虛假診療記錄,反覆收費等“惡行”!

到6月,公司大部分的管理層都已經離職,8月份公司的檢測基本停止,主要產品也都下架。

9月公司申請破產,截止到最後一輪融資,uBiome的總體估值為6億美元,而如今只剩下了啼笑皆非。

這一情節發展難以不讓人聯想到硅谷知名女騙子Elizabeth Holmes創立的血液檢測公司Theranos<strong>

吃“屎”真的可以治病?這些公司沒開玩笑

她聲稱公司開發出的這一簡單的血液檢測可以進行200多種測試,而這也迅速吸引到了名流大佬的注意。

其中甚至包括前國務卿基辛格,新聞巨頭默多克等人。

2015年,在多家新聞機構的報道下,Theranos被揭露出根本不是什麼傳奇,而是一場驚天騙局。

估值高達90億美元的公司瞬間就跌落神壇,女版喬布斯也在一夜間就變成了硅谷女騙子。

這也不禁讓人思考,我們在面對最新科研成果激動欣喜的同時,怎樣能保持理智的去審視和分析。

這不僅是對於投資者和創業者的考驗,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也是至關重要的問題。

其實在uBiome這件事發生之前,這一產業的發展也一直充滿了爭議。

Jain和uBiome的CEO Jessica Richman兩人都不是科研出身,但都堅信著儘早將科研應用於實踐是益多於害。

行業內的許多醫學專家和企業家都表示目前的科學研究雖然已經有了很多成果,但關於微生物這一領域我們還算知之甚少。

過早的將研究成果商業化不但是對大眾的不負責,對於公司本身來說也很難盈利成功。

在創新界,沒有一個領域像醫學健康一樣值得最多的眼球卻也讓人又愛又怕,醫學科技的發展總是與倫理道理脫不開關係。

提到癌症、奧茲海默等這些無解病症,我們不得不無奈的搖搖頭,而目前對微生物菌群的研究似乎是未來給我們透露出的一絲希望

可以肯定的是,這個行業還蘊藏著許多讓我們欣慰的驚喜,但重擔落在了科研與和科創人員的身上。

一是如何將高昂的診療費用壓下來,讓科技福利不只侷限於少數人;二是面對監管和全新的法規,如何合情合理合法的將科研結果造福於大眾。

可能才是這個領域要面臨的真正難題。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