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這個女監區長會「治病」

人物|这个女监区长会“治病”

人物|这个女监区长会“治病”
人物|这个女监区长会“治病”

新康監獄(又名北京市監獄管理局中心醫院)是北京監獄系統中一所特殊的監獄:這裡既是監管場所,也是醫院,收押的都是來自北京各個監獄、需要住院治療的病犯。新康監獄三監區監區長馮雪梅的身上,也帶著雙重標籤。她從一個純粹的醫務工作者“半路出家”,成為管理病犯的監區長。上任短短5年,她憑藉醫者仁心,轉化這些身體病了、心理也出現問題的服刑人員,完成了從治病到療心的職業跨越。

通過重重鐵門,步入新康監獄三監區,會讓人有一種置身醫院的錯覺,病房格局、裝修與普通醫院無異。但當身著制服的監獄民警擦肩而過,這種錯覺會馬上被糾正,這裡是監獄。

6點半早點名,護士分發藥品;7點多打飯發飯;內、外、眼、婦等各科醫生8點開始查房治療……監區長馮雪梅日常的一天就這麼忙忙碌碌地開始了。醫務人員的全部檢查治療工作都要由民警陪同、在民警的視線範圍內進行,她們要看著護士送藥到手,看著病犯服藥到口。

馮雪梅是學藥劑出身的。2002年,初入職場的她,在天河監獄醫院的藥房當藥劑師。雖然是在監獄裡工作,但馮雪梅當時乾的是不折不扣的醫務工作。憑藉出色的工作成績,馮雪梅逐漸走上領導崗位,負責醫院全面的醫療工作。

2013年3月,因為工作調整,馮雪梅被調到新康監獄三監區擔任監區長。回想自己剛參加工作時,去監區裡看見服刑人員,眼睛都不知道該往哪看,今後卻要和他們朝夕相處,還要改造她們,馮雪梅直犯怵。但領導告訴她,調整正是希望她用11年從醫經驗服務於監管,創造出不一樣的工作成效。馮雪梅硬著頭皮接受了新崗位。

脫下了心愛的白大褂,馮雪梅從零開始,學習監管規章制度,觀察老民警怎麼管人。上任後頭三個月,她中午從沒休息過,紮在監控室裡,和每個坐班民警瞭解監區情況。哪怕是發飯這種小事,全都親力親為,儘快熟悉工作。

人物|这个女监区长会“治病”

一次親情陪護 打開“博導”女犯心結

從老民警的身上,馮雪梅悟到了很多管理罪犯的方法。她脫下的不只是白大褂,更要放下以往單純治病的思維,轉而去透視罪犯的內心。

在馮雪梅管理的監區,關押的都是身患疾病需要治療的女性服刑人員。“本來犯了錯進了監獄失去自由,還生病了,有的甚至得了絕症。這個時候,可以說是她們人生的最低谷了。特別是女人,可能更加脆弱,更需要親情和關愛。”馮雪梅說,對病犯的監管,就是一個醫病療心的過程,她們最脆弱的時候,可能恰恰是教育改造的最佳時期。

服刑人員張某入獄前是一所知名大學的博士生導師。丈夫事業有成,兒子聰明上進。可謂人生贏家的張某卻因為受賄被判了4年刑,進了監獄。

在轉入馮雪梅的監區進行治療時,身高1.75米的張某瘦得只有80多斤,不僅身體消瘦,意志更是消沉。“能活著就活著,活不了就死。”是她嘴邊常掛著的話。

馮雪梅翻閱張某的檔案,給原監獄打電話瞭解病情。張某自稱,腸內有8個月的宿便,不能排出,因而拒絕進食。可是,經過腸鏡、B超等一系列檢查,張某體內根本沒有什麼“宿便”,只是精神出現了抑鬱狀態。

從醫多年的馮雪梅意識到,真正造成張某消瘦的不是身體的病,而是心裡的“病”。從人前顯貴到淪為階下囚,張某難以接受現實,後悔自己把幸福的家給毀了,對不起丈夫和兒子,不思飲食,把自己封閉起來,她不願走出來,別人也別想走進去。

為了打開張某的心結,馮雪梅為她申請了一次親情陪護,讓張某的丈夫和兒子來監區裡,到她的病床邊探望。當張某的兒子走進病房後,馮雪梅發現,張某的眼神就沒離開過兒子,在短暫的陪護過程中,張某始終緊緊拉著兒子的手。

馮雪梅認為,兒子是張某的突破口。於是,她叮囑張某的兒子,多給母親寫信,鼓勵她好好吃飯,養好身體,爭取早日回家團聚。

在日常聊天時,馮雪梅也總是跟張某聊孩子。一邊聊,一邊觀察張某的“微表情”。馮雪梅說起自己讓女兒練唱歌跳舞,張某沒什麼特別的反應,可一提到孩子愛畫畫,張某的眼睛突然一亮。馮雪梅順勢“諮詢”她該讓孩子看些什麼書?張某便開始打開了話匣子。考慮到張某是高知,馮雪梅還經常跟她交流讀書心得,暢談對待人生的態度。

馮雪梅用真情打開了張某心中緊閉的門。漸漸的,民警的關懷、家人的鼓勵,讓張某不再少言寡語。話多了,吃的也多了。僅僅兩個多月的時間,張某的體重就增加到100多斤。

出院時,她在留言本上寫道:“心懷感恩,留下感激與感動;您們一次次苦口婆心開導我,以海納百川的境界感染我,我得到了重生。 ”

每個病犯出院 她都會送一送

這些年,馮雪梅仍然保留著自己的白大褂,也還在堅持報考醫學專業技術職稱。從醫務工作者到監區長,馮雪梅在完成了角色轉換後發現,她並不是拋棄了自己熱愛的醫療事業,而是在另一個層面,繼續著“治病救人”的初心。

馮雪梅知道哪種病應該注意什麼,不該喝牛奶的,馮雪梅會提醒病犯別買奶粉;需要吃流食的,馮雪梅會反覆叮囑病犯管住嘴。對於病犯身體承受的痛苦,馮雪梅比一般人更能體恤。有的病犯臥床做灌腸,病房裡氣味難聞,可馮雪梅毫不嫌棄,還讓病犯放寬心。有的病犯誇大病情,治好了病還賴著不回原監獄服刑,也很難逃過她的眼睛。

70多歲的柴某,因不堪忍受老伴兒長期家暴,憤而把老伴兒殺了。入獄後,她又被查出膝蓋骨上長了個瘤,來三監區住院手術。柴某很惦記自己的兒子,有一次,例行會見兒子沒來,柴某的血壓一下子躥到280。

馮雪梅深知病人的心理,知道他們最期待家人的陪伴,她顧不得下班,一會兒出監區給柴某的兒子打電話問詢,一會兒進監區安撫她。4個小時之後,電話終於有人接了,柴某的兒子臨時去外地出差,所以沒能來會見。馮雪梅趕緊把消息告訴柴某,讓她彆著急。看著柴某一臉失落,馮雪梅又像哄小孩一樣說:“這次不算,下週我再給你安排一次會見。”

這件事讓柴某感念在心,出院時,她一直握著馮雪梅的手,一步三回頭地道謝。

馮雪梅說,在社會上,病人大多有家人陪伴照顧,但在這裡,沒有親人、身份特殊,病犯很容易猜忌、疑慮,一會兒擔心會不會給自己治病,一會兒擔心醫生說沒說實話。對這些病犯,唯有用真心去打動她們。

“真心精準施教,真情感化靈魂,真愛固化治本。”是馮雪梅總結的“三真”工作法。病犯從這裡離開後,經常有寫感謝信、寄賀卡的,馮雪梅存了幾個抽屜。

擔任監區長5年來,馮雪梅帶領團隊,因人施教、科學改造,把治病與改造深度融合,取得了教育改造合格率100%、監管安全零事故的優異成績。她自己也獲得了首屆“首都監獄衛士”稱號。

馮雪梅說:“她們在這裡治病的過程,也是救贖心靈的過程,讓這些服刑人員知道錯誤,感恩社會,和醫療治病是一樣的,甚至治得更徹底。”

馮雪梅有個習慣,每個病犯出院,只要她在班,她都會送一送。這一送,對於馮雪梅和病犯來講,都是一種鼓舞。她們從這裡走了,不僅意味著身體的病控制了,也意味著,離回家的路更近了。

文章摘編自《北京晚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