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2 內傷脾胃,百病由生!治病,先護好這兩個器官才是根本!

人體的結構是非常複雜的,身體內的每一個器官對於身體健康都是至關重要的,一旦一個器官出現了問題的話,那麼就可能會給身體帶來很多的問題,比如說脾胃就是身體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器官,俗語說“內傷脾胃,百病由生”。

其理論源於《黃帝內經》“谷氣通於脾,六經為川,腸胃為海,九竅為水注之氣,九竅者,五臟主之。五臟皆得胃氣,乃能通利”、“人以脾胃為本,蓋人受水谷之氣以生”等論述。

在金代以後的幾百年裡,對李氏脾胃內傷學說雖然有少數醫家提出過異議,但多數醫家還是肯定和推崇的。

1、 脾胃的重要作用:

(1)人出生以後,一切營養均來自於脾胃所運化的水谷精微,就是藏於腎中的先天精氣也要靠水谷精微的滋養。

(2)脾胃運化吸收而來的水谷精微,進入人體之後,成為化生氣血的基本物質之一。

(3)水谷精微要靠脾胃運化輸布才能流行到各個臟腑,滋養全身,因此中醫有“五臟六腑之精氣皆稟受於脾”之說。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治病,先护好这两个器官才是根本!

2、 脾胃氣虛引發的病證:

(1)氣機升降失常:在正常生理狀況下,脾升胃降井然有序,一旦損傷脾胃,可見洩瀉、脫肛、頭目昏花、九竅不利等真氣下溜,陽氣不升的表現,也可見食積不運,脘腹脹滿等胃氣不降的症狀。

(2)頭面諸竅為五臟之外竅,脾胃氣虛則五臟氣血皆不足,不能上榮頭目,耳、目、口、鼻俱為之病。

(3)脾胃有病必然會影響其它臟腑,如:脾胃氣虛,營血大虧,血減則心無所養;胃虛不能上行則肺無所養;脾胃虛則溼土之氣溜於臍下,腎與膀胱受邪;胃虛則膽及小腸溫暖生長之氣俱不足;若飲食不節,胃氣不及,大腸、小腸無所稟受,故津液涸竭焉。

(4)脾胃氣虛,元氣不足,一方面外邪容易入侵,一方面容易出現“傷飲”、“傷食”之證。

3、 調護脾胃需注意:

(1) 飲食有節,避免暴飲暴食,飲酒宜少量

(2) 生活要有規律,按時進餐,不要在飢餓狀態下勞作

(3)七情有度,制怒善忍,與周圍環境、人群和諧相處

(4) 進食營養全面,不偏食,調整食譜,去辛辣改食清淡,限食膏梁厚味

(5) 注意飲食衛生,少食生冷食物,不食不潔食物,不與患有傳染病人共餐。

4、哪些症狀是脾胃被傷?艾灸調哪裡?

臨床中出現因胃失通降,不僅影響食慾,且因濁氣上蒸而出現口臭、噁心、曖氣、腹脹、便溏、食慾不振、消瘦和氣血不足等症,建議艾灸調理。

灸中脘,神闕,天樞,關元,足三里,三陰交等穴。

中脘穴有調胃補氣、化溼和中、降逆止嘔的作用,灸療可改善胃疾。足三里穴:外膝下3寸,脛骨外側月一橫指處,用艾條灸10-15分鐘或艾罐20-30分鐘。經常用此法施灸,具有補益脾胃、扶正培元、調和氣血、祛邪防病的功效。

通過這篇文章的介紹,我們知道脾胃對於人的身體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說人從生下來,就需要靠脾胃來吸收人體中需要的各種營養,一旦脾胃出現問題的話,那麼整個身體都會變得不健康,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脾胃方面的保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