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革新家——周韶华


山水画革新家——周韶华


《黄河魂》 纸本水墨 80×94cm 1982年

山水画革新家周韶华

文 / 邵大箴

————

周韶华,作为艺术革新者的形象,突现于中国画坛,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

那时,中国社会处于激烈和深刻的大变革之中。改革开放的大潮,为中国文艺的复兴,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旧的艺术思维和创造模式,已经落伍于时代。中国艺术如何向前迈进这个问题,激励着老中青三代的艺术家们。艺术变革,特别是中国画的创新,如何着手,人们纷纷在搜寻答案。周韶华,这位有着丰富生活阅历和艺术经历的艺术家,一面忙于艺术行政领导工作和艺术实践,一面和湖北的部分中青年书画家一道,潜心研究中国画革新的途径。

山水画革新家——周韶华


《西天风云》 纸本水墨 68×68cm 1985年

周韶华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中国画再也不应该陶醉在固有的文人画的小天地里,必须有所突破。他认为“要选择一定的具有思想容量的表现对象,创造新的意境,着力于诗意的追求和意象的表现,把一切自然的气势和力量,转化为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力量,创造出表现崇高思想境界的第二自然。”他选择的突破口,就是繁育了炎黄子孙的黄河。

于是,他于1981年、1982年和1983年三下黄河,沿着黄河的源流对沿岸的历史、文化和艺术遗迹进行考察。他跋山涉水,经受各种困难和风险,历时数月,行程数万里。这是一次探究中国民族精神和中国文化精神真谛的伟大的艺术行动。周韶华以自己的行动向人们表示,艺术变革必须建立在生活积累的基础之上,必须傍依深刻的民族文化背景,必须体现时代精神,必须以开放和开阔的态度从各方面吸收资料,从而形成有独特个性的艺术风格。

山水画革新家——周韶华


《野花颂》 纸本水墨 68×68cm 2000年

他于1983年发表了组画《大河寻源》,并在北京、南京、武汉和其它主要城市举办了个展。

作为这次行动的总结,他发表了长篇论文《大河寻源记》。

之后,他又于1985年从长江的发源地唐古拉山脉主峰,沿着长江水流的走向,行程一万多里,去“感受那象征着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象征着中华民族无穷力量之壮美。”

山水画革新家——周韶华


《海滩观日》 纸本水墨 68×68cm 2006年

与此同时,周韶华还提出很有理论特色的艺术主张,那就是“全方位观照论”、“横向移植与隔代遗传论”。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全方位观照的基本含义是:天地人融贯一体,过去、现在、未来相联,把对整体的宏观把握渗透到形象底蕴的精微表现上,把纵向和横向的观察与想像连结起来,达到主客观的统一”。他主张横向移植,目的是为了让人们敢于和善于有选择地引进当代的外来文化艺术,以丰富和充实自己,他主张隔代遗传,旨在复兴被近代人忘掉了的更为恢宏的艺术传统,使之为现代的艺术创造服务。一句话,周韶华力主生动活泼的创造精神,反对顽固不化和因循守旧。

他是这样主张的,他在自己的艺术实践中也是这样孜孜以求的。他的组画《大河寻源》,以强烈的时代气息和鲜明的艺术个性,在中国画坛产生了应有的震撼力。

山水画革新家——周韶华


《大漠浩歌——战旱极》 247×123cm 2000年 中国美术馆藏

这些作品充满着生活的激情,是理性思考和感情触发的化合物,画家不机械地模拟自然的某一角落或片断,而以广阔的胸怀,居高临下地对历史和现实的思索,抒发内心的强烈感受。在艺术处理上,他大胆落笔,求整体气势,然后细心收拾,突出和强化重点。他善于用大笔触,线条粗犷而有力,笔锋刚劲而有变化。在构图上,韶华有意破传统章法,自立门户,色彩强烈浑厚,富于节律感。正是这些气势磅礴的黄河山水,把中国山水画带到了一个更广阔的境界,一下子使那些囿于重复传统和陶醉在个人情趣技巧中的山水画,黯然失色。它们也雄辩地向世界表明,在时代巨大的变革面前,中国山水画家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山水画革新家——周韶华


《山岛竦峙》 纸本水墨 246×123cm 2001年 中国美术馆藏

韶华掀起的山水画革新浪潮很快影响全国,中青年画家们尤其从韶华的艺术实践中得到启发,进一步鼓起创新的勇气。无疑,《大河寻源》组画在中国当代山水画领域掀起了一股新潮流,如果把这股“新潮流”称作是“气势派山水画”的话,我认为,说韶华是开宗创派的人物,并不过分。

山水画革新家——周韶华


《狂澜交响曲》 纸本水墨 125×248cm 1983年 中国美术馆藏

韶华默默地耕耘着,他继续到生活中去深入地观察、体验,他从历史传统中不断地吮吸奶汁。他越来越善于驾驭自然,越来越熟练地运用属于他自己独有的语言。他的画作更大胆,更“放”了,那个对传统和现代有深刻认识的“我”字也更突出了。他不断扩大自己的艺术实践,除绘画创作外,他拍摄了大量照片,他的摄影蒙太奇集不同视点、视角与景别的镜头影像拼贴、参照于一纸,使其转化为崭新的艺术形象。他还参与电视创作,写了电视剧本《横断的启示》,这部电视文化评论片在全国放映引起强烈反响。看得出,这几年来韶华试图打破艺术门类的界限,运用现代传播手段“全方位观照”地追踪迅猛发展和急剧变革的伟大时代。虽然他在山水画创造上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功,但他还是梦寐以求地追求更宏大、更立体、更深刻的艺术创造。这种艺术创造,将集平面与立体、静与动于一身,熔声音光线、色彩于一炉。我想,待以时日,他的这一宏伟的艺术构思,终将得以实现。

山水画革新家——周韶华


《朝夕昆仑》 纸本水墨 68×136cm 1999年

我在韶华的水墨画前面常常想:画好画要靠技艺,又不全在技艺。广阔的修养,丰厚的生活和悟性,是造就大画家的条件。具备了这些条件的画家,要画好画,还得有外在的较为和谐的环境和气氛,以利于争鸣和探索;还有画家自身要有健康的体魄,以能应付繁重的脑力和体力劳动。

山水画革新家——周韶华


《白云岩》 纸本水墨 123×247cm 2000年

愿韶华和我们周围的艺术气氛更为和谐宽松,祝韶华健康长寿,为人们贡献更多更好的新作!



山水画革新家——周韶华


周韶华,1929年10月出生于山东荣成市石岛,现居武汉。1941年参加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1950年毕业于中原大学美术系,先后担任湖北省美术院院长、湖北省文联主席,曾任中共湖北省委委员,中共十三大、十五大代表。 现任中国国家画院院务委员。受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湖北美术学院、西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山东艺术学院、中南民族大学、日本名古屋艺术大学客座教授,是西安美术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名誉教授。曾获屈原文艺创作奖,2008年获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终身成就艺术家”称号。2015年获评2014年度“中华文化人物”。多年致力于中国画理论与创作革新的探索与研究,是中国画气势派的开宗创派者与理论建树者。

因举办“大河寻源”、“梦溯仰韶”、“汉唐雄风”、“荆楚狂歌”、“77抒怀”、“黄河·长江·大海”、“神游东方”、“天人交响”等画展和发表《全方位观照论》、《横向移植与隔代遗传论》等为世人所注目。

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 曾以美术家身份先后在日本、泰国、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德国、瑞士、奥地利、美国、波兰、俄罗斯、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摩纳哥、韩国和港澳台地区举办画展、艺术交流或讲学,在国内外举办个人画展80余次。

出版《大河寻源画集》、《周韶华画选》、《周韶华六十年艺术探索画集》、《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周韶华》、《周韶华梦溯仰韶画集》、《周韶华汉唐雄风画集》、《荆楚狂歌 周韶华画集》、《黄河 长江 大海—周韶华艺术三部曲》等个人画集十余种,出版《大河寻源记》、《抱一集》、《艺海纵横》、《面向新世纪》、《大家之路——周韶华》、《感悟中国画学体系》等文集6部。

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图书馆、上海美术馆、广东美术馆、何香凝美术馆、湖北省博物馆、武汉美术馆、湖北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台湾省立美术馆、德国斯图加特民族博物馆、西柏林东方美术馆、俄罗斯东方艺术博物馆等机构以及个人收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