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做好事,一想到《道德经》中的那一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或“大善既是大恶”,心理障碍了求解?

人参的杯具


很多人都把“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理解为,天地不讲求仁义,将世间万物都当成小狗,这是大错特错的。刍狗并非小狗,是用草扎成狗的形状,是古代的一种祭祀礼品,祭品在使用前人们都非常重视,一旦祭祀完后,祭品就随手丢弃。因此,刍狗意为,无所谓的东西。所以这句话的真实意思是,天地没有所谓的仁义,它把世间万物都当成无所谓的东西,也就是众生平等的意思。刍狗只是一种修辞手法,没有贬义的意思。所谓的善就是有利于他人或有利于他人利益的行为就是善,反之就为恶。就好比一个警察,他杀了一个大奸大恶之人,为社会他做了一件好事,但对于他的家人和朋友来说,他们就不这样认为了。像我们知道的对与错,好与坏,还有很多很多,它们都是对立存在的,按世间的理解是因为我们所处的位置不同角度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想法。只有修行人,修行到一定境界的时候会懂的其中因果,才会发现宇宙的实相。


真如玄妙


老子是中国先秦真正的哲学家。我来分析这两句话。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什么是刍狗?就是草纸扎的狗,古时候穷人祭祀用的,形容最没用的东西。还有下句,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字面意思很简单,天地不仁慈,看万物都不值得关心。圣人也不仁慈,不关心老百姓。

老子追求的是一种自然态,反对进步论。面对他所处复杂的春秋时代,他主张回去,回到小国寡民,回到半原始状态。因为天地虽然不仁,万物自生自灭,但也自由自在。圣人虽然不仁,不爱护老百姓,但老百姓也就不用为圣人负责,不被管理,自得其乐。

如果一切都回到这样自然的状态,那我们社会就没有斗争,自然而然,稳定而恒定,不需要知道天地,更不需要圣人。所以表面上的不仁,是真正的大仁。

我们回顾一下,多少“圣人”们真正的仁慈,最后都演变成了恶行?多少对这一群人的仁慈,其实是对另一群人的恶行呢?老子看来,我们人类做的越多,离毁灭就越近。所以做好事,做坏事,从更高层面上来说,都不是好事。因为主观的去做,就错了。

大善既是大恶,道德经没有这样的表述。有这句,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最好的的道德,就是不要刻意去行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天天想着表现道德,结果适得其反。

总之,我们能体味道德经的是,不要刻意,不要过分追求,顺其自然,能做好事就做。是最好的状态。

关于道德经的解读,手机打字太累,我会专门文章来写,脑洞史话,欢迎关注。


左伦


看到这样一个问题,我莫名的有些激动,【道德经】是我最喜欢读的书之一。谢谢题主这么有幽默感的提了这么大一个哲学问题。


想做好事,一想到【道德经】 中的那一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够’ 或大善既是大恶’,心里障碍了求解?


要解答这两句话的意思,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道德经】 这本哲学巨典 。【道德经】原名【老子】,是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李耳(又名李聃)所写。老子善于问道解道,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道德经】是我过第一部完整的哲学巨著,是老子对自然万物,人生,社会观察后所作的哲学思考的文章总结,内容涉及政治学,军事学,伦理学,科学以及宗教等诸多领域,体现了老子的自然观和人生观。


整本书最著名的应该是这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翻译成现代话就是:‘人生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是可以掌握的,但并不是我们平常所认识的那样;真正的名和利是可以求到的,但不是平常所认识的那种‘虚名’’。【道德经】一经问世,就以其丰富的内涵引起世人关注。两千多年来成为人们做人做事,修身,齐家,治国平平天下的道理引领著作。它深刻影响了我国的传统文化。受其影响,孔子创立了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几千年的道德典范。


而这句‘天地不仁,以为刍狗’出自【道德经】的第五章,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万物无所谓仁爱,它把万物当作稻草扎成的祭祀用的刍狗一样。【刍狗,古代用稻草扎成的狗,用来祭祀用的】。用今天的话解释就是田地万物是客观存在的,皆有所属,它们共生于宇宙间,相互需要,但又不相容,是告诉我们看待任何事情都要用观的态度。


大善既是大恶,不是出自【道德经】,这句话有人认为是出自孔子,但没有史学家们的证实,所以不能定论它的出处。这句话的意思我个人是这样理解的:有些善事不是你认为的小善,有些善事做了不能帮到别人反而会给别人造成麻烦,就成了恶事了。做善事要以能帮助别人,造福于社会为最基本的准则。


孔子有一句话是我在初中学到的,‘莫以善小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这句话是说做好事不能以事小而不做,不能以善事大而做好事,这也是劝人向善的话。


【道德经】不只在中国,在世界上也有着深刻的影响。16世纪【道德经】被众多翻译家译成多国语言,流向欧美各国,道德经目前是世界上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世界文化名著。


看到这些荣誉,我们生为华夏子孙是多么的幸运和幸福,有这么多几千年流传下来的文化经典,引领我们做人做事,所以请读到这版回答的您多读经典,传承经典,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发扬光大尽一份力。


我是跛脚的猫,喜欢用文字表达一切的70后,书中解疑如有不当的地方,欢迎朋友们批评指正。感谢您。



跛脚的猫


做好事,是再正常不过的了,该做就去做好了。

寄圣人语: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五章,天地不仁,虚用第五。

刍狗:在这里的解释是,用草编制的祭品。

1,我们要祭祀天地,已故的圣人,自己的祖先,就要搞一些祭品,不是搞形式,表达我们的诚意,祭品不用很贵重,重要的是要有诚意,就是用草编织一些祭品只要诚心诚意就够了,这个”刍狗”很有意思,在没有祭拜之前很重要,不能脏了,坏了,当祭拜之后就不当回事了,就丢掉了,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自生自灭。天地是让万物自生自灭,比如草长大了,没了,虫子🐛长出来,被吃了,没了,都是自生自灭,就跟刍狗一样的。

2,圣人是体会天地之心,他是一样的,让老百姓过自己的生活,实际上他做了很多的事情,圣人做了好像没做一样,不居功,所以老百姓感觉不到,如果让老百姓感觉到做了很多事情,自己就要反省自己,给人家有压力,给人家有强制性,让人家感谢你,这都是老子认为不自然的。





长长久久之随机应变


《道德经》中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古训中也有“大善即是大恶,大恶亦是大善”的说法,其实这些言语不该是成为“为善”的阻碍,究其最根本的意思中,我更觉得这话大有“人人生而平等”的意思。当然,从《道德经》的角度而言,不仅仅包括人,经书本身是超越人的高度来看待这个世界的,所以,会说“以万物为刍狗”,在圣人眼里,世间万物都是平等的,各自遵循自己的“道”生生息息。

再者“大善即是大恶”,这话虽不是老子亲口所说,却很老子,很有道家的辩证思想,正如福兮祸兮、水满则溢的相互转折的意思,它真正的本意并不是简单的“好心干坏事”,正与“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一样,是告诫人们不要自以为是的去干涉别人的人生轨迹,无论是你的善心还是恶意,因为无法对对方的未来负责,就莫要强行改变。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大善即是大恶”不是不让做好事,而是在说万物平等,万物自有缘法。有些话这么说出来似乎带着很多消极的意思,其实不然,更多的在警示我们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

正如孔老夫子所说的不可妄言,不可妄为,拿到“善”这一个角度来讲,那就是要善于行善,而不是简单自以为善,再朴素点来说就是要科学行善。

在小说《艳鬼》中,讲了一个故事:

一位仙君路遇一位九世乞丐——九次轮回都不得好结果,做了九辈子的乞丐的人,乞丐饿的只剩下一口气了,奄奄一息中向仙君讨一口活命饭,仙君告诉对方说,在城外某处有一棵树,树下埋了千万黄金。说完此话,仙君就离去了。与仙君同行的人极为不赞同仙君的做法,言语苛责道:这人做了九世乞丐,眼见就熬到头了,下辈子是天子之相,贵为九五之尊,你现在将千万财富的埋藏地点告诉他,若是他去取了,就坏了乞丐的机缘,这一世仍然不得善终,来世依然没有出头之日,九世的苦是白吃了。仙君却是笑笑说:我只是告诉他黄金万两的地点,也没告诉他取多少,若他是个贪财的,拿了黄金,一时改变此刻的命运,那就要付出代价;若是这人只取了一个馒头钱,那他依然可享来世的荣华富贵。取与不取,从来都不是我定的,而且,既然我与他相遇,那他就是应该经此一遭。敢问仙君,这是行善还是为恶?可以说这位仙君本身是怀有恶意的,也可以说这位仙君是在考验乞丐,只是出于高高在上的人设的本能作为,那些传说中的仙人人物不是都善于考验人心吗?无论是哪一个出发点,基于什么样的目的和心思,我们都能看出,
“施予”这个行为有时候包含了太多的意义,不仅仅是简单的“好心办坏事”。

人性是复杂的,并不是只有善恶两面,但是“善”是人的本性之一,也是本能,这种本能不止存在在人的身上,而是存在于世间万物之中。相较于其他的存在而言,人的善意更复杂,更难以捉摸。所以,在我们决定做一件事情,或者特指去做一件好事的时候,所要做的不是简单的给与,而是让自己的动作发挥出它最大的善意,就是前面所说的那句话,要善于行善,而不是粗糙简单的“做好事”。有人疑惑自己的一些善意行为可能并不会带来好的结果,或者是没有发挥到它该发挥的作用,更甚至是背道而驰,尤其是现在社会,网络上也爆料出一些人利用人的善心来积累财富、满足一己私欲。其实这种事情不仅仅是在现在,而是在自有“分配”之后就一直存在的,无论古今,无论中外。这些并不会阻挠人们为善的本心,这就是生而为人的善良,作为人的本性。

如果有人说,因为一些人的恶行让我丧失了为善的初心,其实大可不必,我倒是觉得,这种事情但求无愧于心,量力而行,作为人,最大的行善就是做好自己。近期看了一则新闻,很受感动,就是那位从山东开车去武汉送菜的司机,“没钱可以出力”,这是最为朴实不做作的善举,对于这位小师傅来说,他已经做好了他所能做的最好的事了。但是对于有些人,他们即不想承担足够的责任,又不能恰当的行善,可能就会带来一些不太好的结果,就比如说溺爱孩子,本意是很好的,却用了错误的方式来做自认为好的事情,这就可能会适得其反。

我记得在很久之前有一个《变形记》的节目,大概是城市孩子和农村孩子交换身份生活一段时间,节目的本意是很好的,但是对于当事人——孩子们,短暂的变化给他们带来的可能不仅仅是视野的开阔,因为我们无法永远给某个孩子提供糖果,甚至知道这是他一生中唯一吃到的糖果,那么在给与的时候是不是更要考虑的是怎么送出这颗糖果,而不是这颗糖够不够甜?因为一旦方式方法错了,将会给这个孩子带来一生的遗憾。后者的这种善行,就更需要谨慎行为了,不然也会适得其反。

不管怎么说,在大是大非面前,我们要保持清醒,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就比如疫情时期,对于大部分普通百姓而言,好好照顾自己,好好照顾家人,体谅奋战在一线的英雄们,不要给国家添麻烦,这就是做好事了;至于平时,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善待自己,善待他人,让自己的同情心保持一点点理智,这也许比简单的施予更有意义。

至于有人所疑惑的那两句古语,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行善即是行恶等等,大可不必对此挂怀,第一,这些话的意思并不是说做好事不对,只是从一个更高的角度来看待世间万物,肯定其中的缘法道理而已;第二,乐善好施不是一个坏的品德,但还是要谨言慎行的好,这样可以免去被有心人利用,又可以更好的解决关键问题;第三,千言万语,做好自己,问心无愧才是真。


下雨了,总要做些什么,是否?


古代哲学思考


请加多一个字,若!天地若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若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样你就明白了。道德经是怀疑论为主体的,由质疑而开慧。后几句“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其中“犹”和“若”相近,“而”与“若”也类似,“如”和“若”就更相近了。这其实指出了事物的“两面性”,一旦由一面去到相反的一面,并不是同等能量的转换而已,其尺度是被放大的,绝非简单的易位,也就是说,态度的转变会付出更大代价。也即仁者若恶其恶非恶者能比,恶者若善其善非善类能同,所以你就清楚了为什么老实人一旦行凶其结果都非常残酷,同样,浪子回头那也是金不换。既然态度的转变会有如此大的代价,那结论当然是“守中”最好。


阿含小和尚


道家思想的精华指的是道法自然,大道无为。道家思想核心内容无所不能、永恒不灭,蕴含了辩证法因素和无神论倾向。老子总结出了道家思想精华,当时以“道”为最高哲学,“道“是宇宙万物本源和赖以生存的依据,“道”在老子的道家思想学说下,被誉为是世界的最高真理。“道”注重自然和谐,人与宇宙和谐统一,古代的天人关系,是指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道家思想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不是指不作为,以自然为本,但不是恣意妄为,对于政权的统治者来说,是让统治者遵守自然的原则,让人民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而政府则可起到辅助作用。让人民自由自在的生活,总体思想是一个没有压迫和剥削的社会。道家思想是一种理想的社会,民众不受干扰,自由平等,各尽其性,社会安泰和美。

所以说由心而起 由心而去 (违法的事情少做哈哈)



一朵小情兽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很多人都误解了,真正的含义是:天地,不会因为谁拿祭品供奉它,它就对谁特别仁慈!圣人也不会因为谁拿礼物供奉他,他就对谁特别仁义,道就存于天地之间,无穷无尽的能量蕴藏其中,你用的越多,他给予的越多,与其谈论道,不如行道(来真的)!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也。”当天下人都知美(名,色,利)而去争名逐利,这种美行已经不是美了。知道这是善行而刻意为善,这种善行也不是真善。这是因为,人为定义善美的背后一定有人定义恶丑作为对比,才创造出善美的定义,就想一个东西长,一定是有短的来比较的。一个声音大,也一定拿声音小的来对比。

“善之,与恶相去若何?”这一刻温顺谦和,下一刻凶神恶煞是什么造成的呢?人总是受在外的影响(他人的看法),而变换着自己的情绪态度和行事方法。

“人之不善,何弃之有?”即使最不善的人,也不愿意背弃道行啊!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真人不辩,要辩去证明其真的话,说明离不真近了


通源堂自谦


其实不用有什么障碍,关键是不能看什么就死信什么,有些话不一定对!还有就是有些我们理解的也不一定对。这样执着对错的和不解的心理障碍和纠结就能缓解大半。

总的来说,但凡经典其论述都是合乎道理的,不会偏的太远。一切文化也是以人为中心,不可能走向反人的这一面去。因此向道德经中所说,就不一定是我们表面所理解的那样。

就比如这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实际上表达的肯定不是天地不仁,而应该是天地的平等,对待万物的平等。春天来了万物生长,秋天来了万物凋零,天地也不偏向于谁。此不偏而平等在表面上虽没有仁之名,却是大仁。如果哪天天地对某某仁又对某某不仁,我们非吓死不可,天地还可称为天地吗?

但在我们看来天地有平等的生生之德,这就是大德大仁,不需要冠以仁的说法而自在其中,说出好像就不准了。从天地来说,对待一切都是一样的,万物对天地来说都是个假名而已。

大善即是大恶这种说法没什么根据,也不用去理会,这又不是什么定理,而且条件还不充分,完全就是胡说,扔垃圾桶里行了!


晴之黎明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指:天地没有任何私心偏爱,对待万物都会一视同仁,不管是人,是草狗,还是禽兽。在天地之间都会受到天地的滋养和抚爱。

“大善既是大恶”没有找到出处,大致可以理解为:过分的溺爱,过分的付出,反而对对方是一种伤害。

上述可见,好事尽管去做,只要把握好分寸,凡事以中为度,就是真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