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個角度看《改編劇本》的套層敘事、精神分析及對好萊塢的諷刺

導語

有些電影不是為了取悅觀眾,而是為了“挑戰”觀眾而生的。

好萊塢的天才劇作家查理.考夫曼就是製作這種電影的行家裡手,從《成為約翰.馬爾科維奇》、《紐約提喻法》再到《改編劇本》、《美麗心靈的永恆陽光》,每一部以他為編劇的電影都讓觀眾看懵了。擅長不按常理出牌的查理.考夫曼,稱得上是我們這個娛樂至死、快餐文化盛行的時代,一股難得的清流,讓觀眾感嘆原來電影也可以這麼拍。

換個角度看《改編劇本》的套層敘事、精神分析及對好萊塢的諷刺

尼古拉斯.凱奇、梅麗爾.斯特里普等眾星雲集的《改編劇本》(Adaptation.,又名《蘭花賊》)是考夫曼作品裡知名度較高的一部,曾獲奧斯卡、柏林電影節、英國電影學院獎的多個獎項肯定,這部敘事結構複雜、充滿大量象徵和隱喻的電影,是考夫曼的自嘲,也是對好萊塢商業電影的一次戲謔。


01 炫技般的套層敘事、螺旋結構,這部電影把敘事昇華成一種複雜的智力遊戲


對於查理.考夫曼這種編織故事的天才來說,大多數影片慣用的單線敘述方式不值一提,他在《改編劇本》裡把套層敘事結構用到了極致,電影中不僅是“戲中戲”,還有三條故事線

①第一條故事線,是敘事主線:好萊塢編劇查理•考夫曼人到中年,進入了職業生涯的瓶頸區。他準備把《紐約客》專欄作家蘇珊•奧爾琳的書《蘭花賊》改編為劇本,但是他絞盡腦汁都無法完成這個工作。他的孿生弟弟唐納德.考夫曼也有個編劇夢,靠著每天和哥哥交流,攢出了一個集合了好萊塢各種商業元素的劇本,居然得到了製片公司的高度認可。無奈之下,查理邀請唐納德參與對《蘭花賊》劇本的改編工作。依然毫無頭緒的查理,在唐納德的推薦下,參加了劇作屆大佬羅伯特.麥基的編劇訓練班,查理向麥基傾述自己在改編中遇到的困難和煩惱,麥基告訴他《蘭花賊》這本書沒有起伏、沒有高潮,根本不適合改編成電影。他臨走之前給查理指了一條明路:“在最後一幕定江山”,不管開頭和中間有多少缺陷,只要結尾驚豔就能震住觀眾。查理頓時醍醐灌頂,如獲至寶,他決定把自己改編劇本的過程寫進劇本里。

換個角度看《改編劇本》的套層敘事、精神分析及對好萊塢的諷刺

②第二條故事線,是副線:三年前,專欄作家蘇珊•奧爾琳採訪一個因為痴迷蘭花而惹下官司的竊賊,把他的故事寫成了一本叫《蘭花賊》的書。在與蘭花賊相處的過程中,兩人產生了愛情。

③第三條故事線:考夫曼兄弟去拜訪蘇珊,尋求她的意見,卻無意間發現了她和蘭花賊的秘密,四個人發生了爭執,蘭花賊和唐納德.考夫曼先後死去。在電影的最後,查理.考夫曼找到了靈感,近乎完美地完成了劇本的改編,找回了信心與才華,還有生活的勇氣。

換個角度看《改編劇本》的套層敘事、精神分析及對好萊塢的諷刺

如果從時間上分析,第一條線是現在,第二條線是過去,第三條線是第一條線和第二條線故事的交匯,三個故事線並列存在, 並順著線性情節的發展螺旋上升,最後合為一體。簡單的說,當查理決定把自己編入了劇本中後, 現在、過去、幻想都融合在一起,無法區分開來了。如果喜歡看魔幻現實主義文學作品的觀眾一定會很熟悉這個敘事結構, 比如加西亞.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中就運用了這種手法。

這部電影的高明之處在於,它故意模糊了真實與虛幻的界線,真真假假都整合進整部電影裡。電影主人公查理.考夫曼就是編劇的名字,電影開頭還出現了《成為約翰.馬爾科維奇》的拍攝現場,這是查理.考夫曼的代表作之一。蘇珊•奧爾琳和她的作品《蘭花賊》也是真實存在的,曾經拿下《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首位。電影裡出現的羅伯特.麥基也是真實世界中的美國劇作屆泰斗。

換個角度看《改編劇本》的套層敘事、精神分析及對好萊塢的諷刺

換個角度看《改編劇本》的套層敘事、精神分析及對好萊塢的諷刺

但是,查理.考夫曼的弟弟唐納德.考夫曼是虛構的,蘇珊•奧爾琳和蘭花賊的故事是虛構的,麥基與查理兄弟的關係也是假的。這種虛實結合,讓電影看起來既真實,又魔幻。

有1處對話和1組鏡頭對理解整部電影起到關鍵的作用。對話就是查理和麥基在酒館裡的交談,從這裡開始,電影平穩的劇情和畫風突然急轉而下,進入了好萊塢式的兇殺、追車等橋段。另外就是結尾處的一組鏡頭,查理一個人在吃飯,這時他心情沉重,額頭還有車禍留下的傷痕,他看向了空閒已久的打字機。緊接著的下個鏡頭中,打字機前的查理面露微笑,如釋重負,額頭並沒有任何傷痕,旁白說:“查理想要謝謝他的弟弟,卻說不出話來……”

其實,第三條線的故事並沒有真正發生,這是查理.考夫曼劇本里發生的事,就是麥基所說的“驚豔結尾”,代表他的改編劇本工作真正完成了。


02 虛幻與現實交錯,對精神危機的一次深刻自我剖析

查理.考夫曼的電影不可避免出現精神分析的內容,這是他一直探討的主題之一。《改編劇本》中他對自身的精神分析比故事結構更精彩,更值得思考。

他在電影自己分裂成查理.考夫曼和唐納德.考夫曼兩個人物,對自己的精神危機進行了全面剖析。弗洛伊德和榮格的精神分析理論認為:


“具有雙重人格的個體中,這兩個雙重的人格是不對等的關係,存在著一個強勢和一個相對的弱勢”

影片也按照這個理論設計了考夫曼兄弟,尼古拉斯.凱奇一人分飾兩角,也是導演和編劇給觀眾的一個提示。查理.考夫曼頂著一頭亂髮,又老又肥,和異性吃飯緊張到頭頂冒汗,和喜歡自己的女孩相處不懂情趣、不懂聊天,典型的憑實力單身。在事業上,他寫出大受歡迎的電影,但在拍攝現場卻沒人認識他,他的口頭禪是“不想拍成好萊塢式的東西, 懂嗎?”,對於改編《蘭花賊》他的態度是:“不想勉強加入情愛、槍戰、撞車等場面…….不是一個蘭花大盜之類的東西”。

換個角度看《改編劇本》的套層敘事、精神分析及對好萊塢的諷刺

一心想搞點“新鮮東西”的查理,經歷現實的“毒打”之後,發現自己的藝術理想越來越縹緲虛幻,他又走回了商業需求驅動創作的老路,並再次獲得成功。

唐納德.考夫曼性格開朗活潑,有桃花運,很受異性的歡迎。他在做編劇這方面資質平庸,但勝在沒有文人的毛病,敢想敢幹,他去參加羅伯特.麥基的編劇訓練班, 快速的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好萊塢編劇。他通過和查理的交談,得到了劇本的靈感,查理認為的那些感官刺激的垃圾商業元素,被他全部吸納進了自己的劇本《3》裡,結果他的劇本得到了製片公司和經紀人的大加讚賞,稱“考夫曼家又出了一個天才”。

換個角度看《改編劇本》的套層敘事、精神分析及對好萊塢的諷刺

從電影一開始,唐納德在雙重人格中就是強勢的,而查理屬於弱勢的那方,他們之間的不對等關係在影片結尾才得以結束。唐納德幫助查理走出了創作中的困惑和對人生的懷疑,完成了自己的角色任務,因此唐納德的死,意味著查理雙重分裂的人格合二為一,最終重獲新生。

為何要設計這個雙胞胎的角色呢?其實跟查理.考夫曼的電影創作歷程有直接的聯繫。他90年代初期在好萊塢擔任電視劇編劇,寫了很多喜劇和電視劇,但他一點也不喜歡這些太過商業的作品,但是為了餬口又必須得堅持,這種矛盾和苦惱一直持續了將近10年。1999年《成為約翰.馬爾科維奇》廣受好評,他也因此一舉成名,自己堅持多年的風格終於得到認可。

電影裡的考夫曼兄弟分別代表了創作者的自我表達與商業性的矛盾,就是現實中的考夫曼精神世界的投射。


03 處處是對好萊塢的深刻諷刺,逃避與適應既是對人生、也是對文藝創作的隱喻


電影的英文片名“adaptation”既有“改編”的意思, 還有“適應”的意思,適應什麼呢?適應外界對自己的需求,就查理來說,要適應好萊塢的商業模式運作。而蘇珊,則要適應自己著名專欄作家的人設。蘇珊在電影裡有句點題的臺詞:


“適應讓人覺得可恥, 就好像是在逃避。”


堅持走個人風格的“藝術”路創作出傳世經典,還是放下底線搞商業電影賺快錢,這是查理一直在審視、也在逃避的難題。《蘭花賊》就是查理想要寫的那種符合生活原貌平淡的故事, 但是好萊塢是不允許這種電影存在的,因為它沒有商業價值。片方是資源和話語權的掌控者,所以劇本中必須按照他們的要求有高潮、有起伏,編劇們不得不採用好萊塢的經典敘事模式再加上各種商業元素的衝擊,正如這部電影最後出現的偷情、謀殺、車禍等爛俗戲碼。原著的面貌在被賦予了戲劇衝突元素後已經變得面目全非,失去了原有的靈魂和內涵,對於編劇們來說,

這是無奈且可恥的適應

換個角度看《改編劇本》的套層敘事、精神分析及對好萊塢的諷刺

考夫曼兄弟間的多次對話就像諷刺好萊塢經典傳統的段子合集。唐納德請查理想一個出人意料的殺人辦法,查理不想搭理他,隨口說了一個:一個文學教授解剖活人,自稱deconstructionist(解構主義者)。唐納德設計了一個殺手,既是男人也是女人,還可以變成臥底或者警察,反正怎麼刺激怎麼來,到最後才向觀眾揭曉殺手是個患有多重人格分裂的人,查理對這個想法嗤之以鼻,但是唐納德還是用到了自己的劇本了。有意思的是,當時的好萊塢非常喜歡人格分裂題材電影,比如2003年的《致命ID》不知道是不是受到了唐納德的啟發。

整部電影既是查理.考夫曼的自嘲,也是對好萊塢流水線式商業電影的一次深刻諷刺。電影的人物和情節設計有多誇張,就代表電影對好萊塢運行的體系有多嘲諷。

換個角度看《改編劇本》的套層敘事、精神分析及對好萊塢的諷刺

逃避與適應的對立還體現在了蘇珊和蘭花賊身上。蘭花賊並不是因為真的喜歡蘭花,他原本狂熱的喜歡熱帶魚、烏龜,但意外的在車禍和颶風中一貧如洗,為了養家餬口他轉向了經濟價值巨大的鬼蘭。他和蘇珊的感情,也並不是純粹的,他把蘇珊的不雅照片發到網站上謀利,他的適應體現在了萬事以謀求現實利益為先,這是殘酷生活教給他的智慧。

蘇珊作為一個暢銷書作家的背後,是如死水一般平靜的生活,和愛人同床異夢,她一心想走出壓抑、沉悶的現實生活,釋放自己的激情。她愛上了蘭花賊,但是對這種關係又感到羞恥,查理髮現她和蘭花賊的關係以後,她竟要殺掉查理來掩蓋。她說自己“如果有幸親眼目睹到鬼蘭花……別無所求”,可當她真正看到時, 卻發現自己並不喜歡。

換個角度看《改編劇本》的套層敘事、精神分析及對好萊塢的諷刺

蘇珊代表了好萊塢成功階層的傲慢、矯情和虛偽。

她的故事線還有一層寓意:創作者離原型人物越近越危險,不但毀了故事,還毀了自己。


結語


《改編劇本》的複雜結構和精神內涵提高了觀影門檻,但是這種有創造力的電影給人的愉悅和思考是久遠的。查理.考夫曼的電影不迎合觀眾,更不迎合好萊塢。他有一種驚人的觀察力,能夠洞悉事、物表象下的真相,尖銳的思想有違常人的認知,使他的作品顯得特立獨行,有些想法稱得上驚世駭俗。

我們應該感謝查理.考夫曼,他告訴我們改編劇本和製作電影有無限可能,人生也是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