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一手持盾,一手持長矛的步戰方式在西方影視中很常見,但在中國武術槍法裡卻沒有,這是為什麼?

莫折念生


你說的這種作戰技術只存在於兩軍對陣的戰場,但是這只是戰場技術,並不適合於單打獨鬥。單打獨鬥講究的是靈活並沒有要求嚴格的戰場紀律不能隨意移動不能逃跑。戰場上的刀盾兵反而講究靈活性,經常躲在長槍兵後面。然後等候號令跳出來砍殺對方落馬的騎兵和逃跑的步兵。所以只有刀盾兵的作戰方式才出現在傳統武術當中。你看到的器械對練的招數就是刀盾兵的技術,還有空手的時候一般傳統武術裡面的起手式,左手在前右手在後就是一種左手持盾右手持刀的變種。很多傳統武術都是戰場技術轉變來的,還有些空手搏擊術是從槍術變化來的。可以說大部分來說傳統武術是戰場技術變化來的,古代真正的空手搏擊術是摔跤和相撲,並不是所謂的現代武術,所以說傳統武術是戰場生死搏擊術並不是瞎說。所謂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也可以說是對傳統武術的準確描繪,傳統武術對決也就是一分鐘之內決勝負。傳統武術想上擂臺必須改良,擂臺可沒有給你一擊必殺的理由和條件。


龍69258242


年輕人,你這個問題其實問得不錯,本來不想回答的,因為懶得打字,但是看看回答的人說什麼的都有,懂行的不出來說兩句,過意不去。為什麼中國沒有一手持盾,一手持槍的武藝?那外國有嗎?其實外國也沒有,這個外國包括了歐洲,亞洲,美洲,非洲這些地區,在各種外國的典籍中,劍鬥,雙手劍,或者劍盾,刀盾格鬥是作為武藝被記錄和描繪下來的,唯獨沒有槍盾術。因為槍盾只在戰陣中使用,長達4米以上的槍架在上面有弧形缺口的盾上,叢槍戳來,叢槍戳去,基本就幾個動作,這種槍陣怯者不得退,勇者不得前,講究紀律向前推進,是毫無武藝可言的。那中國不是有大槍嗎?雙手持那種。是的,有大槍的武藝,大槍基本在3.6米以內,在這個範圍內可以用武藝格鬥,大槍在古代其實比起四五米的戰陣槍還算短槍,用來前面四五米槍叢被突破的時候或者自己要突破對方時候進行某個面格鬥用的,用的是絞壓對方槍桿再突刺的技術,都是精於槍術的精兵。大槍的技術後來作為武藝流傳下來。這個時候你設想一下,3.6米的槍長,沒有馬匹,你要單手持槍,另一隻手持盾,根本抬不起槍做動作。假如換成2米槍持盾,是能做動作了,但是有1.6米的距離差距,持長槍的能夠做5,6個突刺動作了,而且雙手持槍的力量比單手要大得多,再加上力距,分分鐘把單手槍絞飛。盾槍無論是跑動,動作,技巧都遠遠不如雙手持長槍的人,沒有人會拿自己生命開玩笑,所以無論中國還是外國,壓根就沒有盾槍這種武術流傳,盾槍只存在戰陣中。


最厲害的叮噹


先搞清楚什麼是槍什麼是矛再說,西方用的是長矛,矛杆沒有彈性,插上去就折斷了,槍桿是有彈性的,可以斜挑。

中國古代騎兵也有重裝騎兵,每個人都有長槍,有弓箭、盾牌和腰刀。盾牌和腰刀組合是下馬步戰的時候用的,弓箭和長槍組合是騎馬時候用的。

西方騎士的盾牌上有個缺口,是用來架矛的,因為騎士長矛太長,甚至有七米多長,你可以試試自己拿著一頭懸空七米的木棍啥感覺,所以左邊衝鋒的時候長矛是架在盾牌上,盾牌架在馬鞍上,右邊衝鋒的時候夾在右邊胳肢窩下面,盔甲在右後背有個鉤子可以託著長矛。長矛斷了調頭回陣地,僕人再給新矛繼續衝。萬一被包圍了才掄劍,對方如果有鎧甲就用連枷或者流星錘。

我國騎兵沒那麼奢侈,長槍要一直用,所以兩隻手那槍可以左右來回挑,槍尖對著對方肋下位置斜著抽過去,利用騎兵速度直接把對方開膛,再利用槍桿彈性直接抽出來,就像用竹條掃地一樣,還不會折斷長槍,這個動作必須兩隻手操作。

所說的單手持盾單手持槍的重裝甲步兵,主要是指古典時代馬其頓和希臘步兵。要明白一個問題,首先長矛方陣不是都拿長矛,第一排是重盾手,拿短劍的,第二排開始是長矛手。如果對方是騎兵,那麼步兵組成盾牆,前排長矛抵在後排盾牌上形成堅固的長矛陣,等著對方騎兵衝過來。如果對方是步兵,那麼長矛手會把長矛藏在兩個盾牌之間,等對方步兵接近的時候刺殺出去,對方則無法突破前排盾牆。

中國從商周開始就是混合軍陣,秦軍前排盾牌手,中間是戈手,後排是弩手。對方衝鋒之前弩手在前,殺傷敵軍,等敵軍靠近以後盾牌手組成盾牆,戈手負責殺傷對方士兵,等對方撤退的時候再用弩手補射。因為這種組合軍陣,所有士兵都使用單一武器,所以雙手武器更多。長槍一直不是中國士兵的主力武器,流行也要從清軍開始。因為槍術特別難練而且對兵甲殺傷有限,組建軍隊很難,所以宋軍更喜歡用大錘和大斧,元軍用鉤鐮槍,明軍是火槍配長刀,只有主力是騎兵出身的清軍才喜歡長槍配弓箭。


Hein7


小哥出品,必屬精品!

其實,一手持盾,一手持長矛(長槍)的步戰方式,並不是西方影視劇為了讓畫面看起來宏偉大氣,而特意構思出來的,它是真正存在的一種作戰方式,大家稱之為“馬其頓方陣”!

最早時期的戰爭,兩軍交戰,以大刀等短兵器為主,近身搏鬥為主要形態,並且主要是步軍作戰,後來,隨著騎軍的加入,短兵器的步軍就很被動,因此,開始出現一些長的兵器,如長矛,長棍,長刀,同時,因為弓箭這種兵器的大規模製造,盾牌應運而生,盾牌不僅僅可以抵禦弓箭,同時還可以抵禦騎軍的衝擊,阻擋敵人的兵器!

隨著戰爭的戰術發展,在歐洲,出現了“重騎兵”這樣的兵種,就是以騎軍為主,士兵全副盔甲,馬匹也是身覆鎧甲,士兵用的都是重型兵器,作戰的時候,採取衝擊波的作戰形式,一波一波衝擊,可以說,在重騎兵的衝擊之下,普通士兵根本無法阻擋,在這種情況下,“馬其頓方陣”作為對抗重騎兵的作戰隊形出現了!

而在我們國家,也有這樣的重騎兵!

秦始皇為什麼能滅六國,統一全國呢?因為他的軍隊非常強悍,首先是兵器做了改進,也就是秦矛,不單單是矛了,兩邊還帶著鐮刀,再就是長度也進行了設計,更加符合人體力學,使戰士在實戰中發揮更加靈活,殺傷力更大!



中國武術~槍法!

武術的發展,最早是以強健體魄,延年益壽作為目的而出現的,可以說,傳統武術和軍隊格鬥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就拿武術槍法和戰場矛法來說,武術槍法講究的是“扎,彈,點,挑,刺”,而長矛講究的是“擋,刺,砸”,很多人分不清長矛和長槍的區別,其實長矛和長槍的區別,主要在兵器的杆子上面!

長矛的杆子,基本上是沒有彈力的,也就是硬度非常高,而長槍則不同,是以白蠟杆做成,所以彈性和韌性非常好。這也體現是傳統武術和戰場搏鬥的區別,傳統武術健身為主,戰場搏鬥是以殺敵自保為主!

謝謝大家!

喜歡的記得點關注哦!


古梁鏞


作為曾經的軍人,和武道愛好者,我覺得可以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從歷史文化上來講,中國軍人和西方軍人的思維模式是不一樣的。中國古代兵法就強調“兵者,水也,無常勢。”有水平的將軍都會強調靈性指揮和帶兵,厭惡打死仗和呆仗。那麼原本就顯得笨重的兩件兵器組合,槍與盾就更加呆板。盾要大盾才能抵擋弓弩攢射,槍要長槍才能抵禦騎兵步兵衝擊,要發揮效用,這兩件武器不是一隻手就能玩轉一件的。長槍更是超過三米,不是武術表演和電視劇裡的那種短紅纓槍哦,一隻手根本操作不過來,只能進行威力有限的直刺,這讓中國將軍是很討厭的。要麼能快速刺殺,要麼是專門盾牌手能扛,這種不上不下的兵種,是不能容忍存在的。

其次,從操作使用上來講,中國古代軍隊的威力展現,主要有幾種形式。第一是弩,用威力強勁的弩箭和箭陣,加上人數優勢,那是橫掃四方,與之能夠爭鋒相對的,就是大型盾牌,大型盾牌防箭,而一旦貼身,戰刀就能滿足使用。第二是刀,以漢代環首刀和唐代陌刀唐刀乃至宋朝的朴刀,都是砍人的利器,是經歷了大規模戰場的考驗的。第三才是槍矛,而槍矛的使用,大多數是相互戰陣已經破損,開始貼身作戰的時候使用,用於快速刺殺消滅敵人,雙手持槍無疑更能提升效率,盾牌在混戰中無疑會拖累長槍手的能力發揮。

最後來說,中國武術槍法,本身就是戰場殺人槍法提煉出來的。相比較中世紀歐洲農夫自籌武器去戰場,認為身上裝備越多、長矛越長、保護盾牌越大,就越安全的理念,中國士兵更認為只要自己苦心練精通一種兵器,在戰場上靈活殺敵,一招制敵,才是最好的保護自己。


天下榜


不請自來的回答下這個問題。

一手持盾,一手持長矛的步戰方式在西方影視中很常見。

這個情況是有的,不過這個情況主要集中於古希臘時代。當時希臘方陣的主要作戰方式就是一手持盾一手持矛進行作戰。而且要說明的是,希臘方陣那種不是長矛,而是短矛。

當時一個希臘武士的裝備是這樣的:

18公斤重的胸甲,在小腿上穿上脛甲;直徑一米,包裹著青銅的阿爾戈斯盾是他們的左手武器。1.5米或2.5米的白臘木短矛是他們的右手武器。

而當時希臘方陣的主要作戰方式是古希臘重步兵列陣衝鋒。而給造成敵人嚴重傷亡的真正殺手鐧,其實是由一面面沉重盾牌所組成的盾牆,以及其所帶來的衝撞、擠壓和踐踏。

希臘方陣的集群衝鋒就像一排排盾牌和長矛組成的波浪,依靠重裝士兵的裝備優勢和密切配合擠壓對方的陣線,讓對手的戰術無從施展。具體到每個士兵身上由於阿爾戈斯盾牌只能保護士兵的左側,因此希臘方陣中所有的士兵都必須盾牌相互交疊,靠著自己戰友的保護衝鋒,靠著盾牌頂著盾牌,肩並肩地向前推擠。當成排的盾牌擠壓過來之時,敵人個人的武勇也無從發揮。而在這種緊密隊形下,希臘士兵也無法在身側使用長矛,因為缺乏使用的空間,而且矛尾鋒利的青銅尾釘還可能傷到身後的戰友。因此,希臘士兵基本只能將長矛舉過頭頂來刺殺,更多則是用矛尖或尾釘殺死被擠到的敵人。

顯然,這種戰術非常簡單笨重,是一種“一力降十會”的套路。特別適合古希臘那種多山地丘陵,中間有間或有小平原的地形。因為這樣的地形,你不需要考慮側翼和身後,平推過去就可以了。

一開始,後來著名的馬其頓方陣和羅馬軍團也都使用這種盾牌+短矛的戰術。

但隨著騎兵的發展和作戰環境的改變,馬其頓方陣因為需要在大平原作戰,採用了雙手長矛的戰術,最後裝備了著名的4~5米,甚至長達6米的薩里沙長矛。

與此相對應的是,中國兵馬俑的一號坑,也以類似這樣的長矛步兵方陣為主。體現了當時中國北方軍隊的特點。

而羅馬軍團由於需要在崎嶇的山地和密佈的森林裡作戰,於是走向了劍盾兵之路。

與此相對應的是,中國在春秋時代,南方的軍隊就開始走劍盾兵之路了。“吳師皆文犀長盾,扁諸之劍,方陣而行”。

說到底,戰術和武器都是為作戰環境服務的,中國地域廣闊。歐洲有的地形,中國有,歐洲沒有的地形,中國也有。所以,武器和戰術的異同就很明顯了。


那麼,中國就沒有一手持盾,一手持長矛的步戰方式了嗎?

這說法可太武斷了。

首先,“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大家都聽過吧?

裡面的人可是一手矛,一手盾的。當時要沒有這種戰術和武術,他這麼拿和這麼賣幹嘛?

其次,明代兵書上就有一手持盾,一手持矛的作戰方式與記載。

所以有時候說話不要武斷,因為有時候很多事物不是沒有,而是說這話的人不知道而已……


冷兵器研究所


西方影視中的武士一手持矛、一手盾牌,是一種很奇怪的組合。在中國古代沒有,與之相似的,是刀與盾牌的組合。

我們先說說長矛。

西方影視中的矛、盾組合,所用之矛不能太長、太重,方便單手使用,握矛的位置為中間偏後,以刺為主,需要的時候也可以拋擲殺敵,這一點很像現代體育中的標槍。

再看看中國古代的長矛,最早是與兵車相結合的一種長兵器,一輛兵車上面配有一柄長矛,“左人持弓,右人持矛,中人御”,這種長矛的長度為二丈,也有更長一些的,將近三丈。

這也是後來的長槍,中國古代軍隊使用的長槍的槍身更長,槍柄更粗,整體更重,需要雙手使用,後端握槍,根本無法騰出手來持盾牌。

東漢末年的興平元年,曹操和呂布在濮陽大戰,雙方纏鬥,一直膠著,曹操要打破僵局,派典韋率領幾十位勇士,身披重甲,手持長矛,不用盾牌,取得大勝。

所以,後代的實戰當中,當防禦和進攻不可兼顧的時候,有時會完全以鎧甲充當防禦,解放雙手大力進攻。

再看看盾牌。

盾牌是冷兵器時代必不可少的單兵防禦工具,可以格擋敵方的刀槍,尤其可以防護箭矢,大大減少傷亡。

中國地域廣闊,古代各地軍隊所用的盾牌多種多樣,比如東南吳地軍隊所用的盾牌又大又平,稱為“吳盾”,而云貴川軍隊所用的盾牌中間鼓起,稱為“滇盾”。此外還有羗盾、步盾、狹子等等。狹子的形狀又窄又短,屬於比較小的盾牌,主要給盾車上的士兵使用。

從材質上劃分,盾牌有木質的,竹質的,藤編的,也有蒙上犀牛皮的,多種多樣。

我們這裡重點要說的是其中的步盾,步盾一般會做得又窄又長,實戰中,士兵可以把它插在地上,遮擋身體,騰出雙手射箭。

中國古代的軍隊一般是把盾牌與刀或者劍相配合,比起矛和盾的結合,更為合理。

劍、盾組合的最典型例子是鴻門宴上的樊噲。當項莊在劉邦面前舞劍時,樊噲急忙闖了進去,當時他拿的就是劍和盾牌,當大帳外面的衛士們伸出兵器要攔擋他時,他“直撞入”,靠的就是手裡的那一面盾牌。

進入大帳以後,項羽請他吃生肉,樊噲就把生肉放在盾牌上,用劍切割來吃。

古代更常見、更實用的是刀、盾的組合,有許多軍將把這種組合練得爐火純青,比如南朝宋時,有一位益州刺史名叫劉豪,最擅長使用刀、盾,勇冠三軍。

南朝齊也有一位王宜興,身材短小,但勇力異常,一旦他把刀、盾舞動起來,十幾個人圍著他潑水,他的身上都不會溼,說明他防護的密度之嚴,水潑不入。但他後來做了劫匪,大批官兵把他團團包圍,卻奈何不了他。

時代越晚,單兵盾牌越來越少,更多采用集體防禦,將士們披掛戰甲,同時依託盾車、戰車防禦敵方的炮石、火銃、箭矢。


於左


真不明白,為什麼有那麼多戰場白痴總是推崇西方的長矛陣,長矛陣固然有很多優點,但它的缺點也是很明顯的。長矛在大方陣、平原地帶作戰優點多多;但如果出了這些地區,一旦進入了山區、樹林或是比較狹窄的地域,那麼長矛陣就是送菜的命運了,更為重要的是他不便於快速行軍,這在戰場上時間就是生命的地方是非常要命的!



風隱之神


戰爭是講究成本的,也是最講究實際的,另外一個大鐵盾需要足夠的防禦能力要多重?就算用紅木的也要30-50,更別說鐵的,輕點的呵呵防禦力差很多,和盔甲差不多,如果盔甲防不住,那盾拿了也白拿。

其次,古代生產力落後,中國古代最強盛漢唐,年產鐵也就十萬斤,算去耕具菜刀等必需品,給到軍用的能有一半就很了不起了,而士兵(全國所有軍隊)都是有50萬+,平攤給每個軍人每年就1兩,一個矛頭就要2兩,還有大量箭頭也要鐵,將軍的武將鎧甲都20斤+,等等。。。能還每個兵人手一把鐵頭矛就不錯了,再者古代生產工藝落後,大多是鑄造,不是鍛造,不是沒有這種技藝,而是沒有足夠的工匠,百鍊唐刀唐代就有百鍊技法,也只有少量裝備精銳部隊,這就好比我們現代都知道飛機導彈好用,航母戰鬥群強大,可即便美國那麼強盛也就十艘在編,造不起,更養不起。

至於電影,那都是編的,古代歐洲比中國差距更大,一個重裝騎兵很牛,但養活至少他需要100個人,騎兵的全身重甲大概在80-100斤鐵,武器一把大劍,一把騎槍(騎槍木質約15斤),馬甲20斤左右,全部用鐵100斤+,按鐵礦石5成的富鐵礦算,要200斤礦石,純人力挖礦大概要3-6月,加運輸冶煉等,還有馬匹一般配2-3匹,放馬草料等等。。。。100個人力只少不多,而整個歐洲都是小城邦十萬人口的城市都少的可憐,能養多少重騎兵?一個十萬人口的城市拼盡全力也就只能養1000重騎兵,對於如中國古代動則十萬以上兵力的大戰,只能稱之為村戰。


饕餮大豬


西方影視中常見的一手持矛一手持盾的步戰方式,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同樣也非常常見,只不過國內的影視水平太差,沒有能力表現出來而已。別說步兵作戰方式這種比較深入點的內容,最簡單的古代服飾復原的比較好的都很少。像國內影視業拍攝了無數的清宮劇,但最基本的清代辮子是什麼樣的都基本沒有弄對的。

(韓國電影《南漢山城》中的清軍辮子,比起來國內拍清宮劇的人要臉的該羞死)

一手持矛一手持盾的步兵作戰方式,西方最著名的是大名鼎鼎的馬其頓方陣,別的回答已經介紹了很多,就不細說。作為一種比較常見的冷兵器時代步兵作戰方式,在中國古代其實也比較常見。西漢的楊家灣步兵俑、漢朝畫像石、歷代壁畫等都有一手持矛一手持盾的步兵形象。

門神尉遲敬德加入唐軍後的成名之戰,就是在與王世充作戰中救下李世民接著大破王世充的排矟兵。王世充的排矟兵就是很典型的一手持矛一手持盾的步兵。

辛巳,世民以五百騎行戰地,登魏宣武陵。王世充帥步騎萬餘猝至,圍之。單雄信引槊直趨世民,敬德躍馬大呼,橫刺雄信墜馬,世充兵稍卻,敬德翼世民出圍。世民、敬德更帥騎兵還戰,出入世充陳,往返無所礙。屈突通引大兵繼至,世充兵大敗,僅以身免。擒其冠軍大將軍陳智略,斬首千餘級,獲排矟兵六千。

李世民率領唐軍討伐王世充時,不小心帶領500騎兵被王世充步騎兵萬餘人圍困。戰鬥中,王世充軍猛將單雄信殺到了李世民身邊,李世民生命危急,尉遲敬德趕來救援,一槍將單雄信刺下馬,救援下了李世民。之後唐軍大將屈突通帶領唐軍主力趕到,王世充大敗,被斬首千餘級,精銳的排矟兵六千被俘虜。

(尉遲恭)

排矟兵有的地方也寫作排槊兵。矟和槊都是指的比較特殊的一種長槍,排指的是盾牌。排矟兵自然是一手持矛一手持盾的步兵。王世充軍中的排矟兵被特意提起,說明是王世充軍中比較精銳的步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