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二月二”

一、二月二的歷史

農曆二月初二是我國的傳統節日,這個節日文獻記載中最早見於盛唐時期。如唐李林甫《唐六典》(撰成於739年)卷二十二提到中尚署令(“中尚署”,古代皇家機構,掌管祭祀等工作。“中尚署令”即中尚署的負責人。《草原神山》注。)每年二月二日向皇上提供“鏤牙尺及木畫紫檀尺”,因為皇上要在節日期間向身邊的大臣賞賜這些尺子。玄宗時的宰相張九齡有《謝賜尺詩狀》文,這應該是節日期間的賞賜活動。唐代的鏤牙尺現今存世的不少,後人多稱為“撥鏤牙尺”,製作方法是把象牙染成紅綠諸色,表面鐫刻上各種花紋並塗上色彩,十分精美。日本奈良正倉院藏有唐代紅牙撥鏤尺六把、綠牙撥鏤尺和白牙尺各二把,是當時日本遣唐使或唐朝使者從中國帶去的。

紅、綠牙撥鏤尺

二月二為什麼要賞賜尺子呢?仲春二月是日夜平分的月份,古人順應天時,選擇在二月份校正度量衡器具,認為這樣可使度量衡器公平準確。皇帝給臣下賞賜尺子,是希望臣子們辦事公正,權衡協調好各種關係。

二月二在唐代詩人筆下也有記述。如白居易《二月二日》詩:

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時生。

輕衫細馬春年少,十字津頭一字行。

這些記載表明,當時二月二已成為一個流行的節日,主要習俗是尋花覓草,踏青遊樂,所以又叫踏青節。一般在郊外踏青的同時,順帶挑一些野菜回家。唐代李淖《秦中歲時記》:“二月二日,曲江採菜,士民遊觀極盛。”所以二月二又稱“挑菜節”。

唐代在二月二還舉行“迎富”活動。五代韓鄂《歲華紀麗》卷一“巢人乞子以得富”注:“昔巢氏時,二月二乞得人子歸養之,家便大富,後以此日出野田採蓬葉,向門前以祭之,雲迎富。”這一天人們都要吃“迎富貴果子”。宋代龐元英《文昌雜錄》卷三:“唐歲時節物,元日則有屠蘇酒、五辛盤、咬牙餳,人日則有煎餅,上元則有絲籠,二月二日則有迎富貴果子。”“果子”後世寫作“餜子”,是一種油炸糕點。

宋代沿襲了唐代二月二的風俗,節日過得卻更加隆重。

元代對唐宋時期的一些習俗仍沿襲不廢。如明代曹學全《蜀中廣記》卷五十八:“《順慶圖經》雲:每歲二月二日,郡人隨太守出郊,謂之迎富。”明代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卷二十:“二日,士女皆戴蓬葉。諺雲:‘ 蓬開先百草,戴了春不老。”這都是唐宋時期迎富習俗的延續。不過元代以後人們又給節日注入了新的觀念,那就是普遍以二月二為“龍抬頭”的日子,民間流行著“二月二,龍抬頭”的諺語。這一觀念使二月二變成了以引龍祭龍為主的節日,人們因此還把二月二稱為“青龍節”、“春龍節”。

把二月二跟龍聯繫到一起的觀念興起於宋元之際。元代釋萬松行秀《從容庵錄》卷二第二十四則《雪峰看蛇》:“今

朝二月二,暫放龍抬頭。”元代佚名《朱太守風雪漁樵記》雜劇第三折:“元來那相公寬洪大量,他著我抬起頭來,我道:‘老漢不敢抬頭。’他道:‘你為甚麼不抬頭?’我道:‘我直到二月二,那時可是龍抬頭,我也不敢抬頭。’”這些說法表明宋元之時民間認為二月二是龍抬頭的日子。

那麼“龍抬頭”是什麼意思呢這一說法是怎麼來的呢?一般認為“龍抬頭”的說法來源於天象。

古代星象學家(天文學家)把天空裡的恆星劃分成“三垣”、“四象”七大星區。在“三垣”外圍分佈著“四象”:也就是人們經常說的“左(東)青龍、右(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這是古人發揮想象命名的,東方的星象如一條龍,西方的星象如一隻虎,南方的星象如一隻大鳥,北方的星象如龜和蛇。由於地球圍繞太陽公轉,天空的星相也隨著季節轉換。每到冬春之交的傍晚,青龍顯現;青龍頭部“角宿”.上有兩顆星:角宿一和角宿二,它們是青龍頭上的犄角。“角宿”後的4顆星是“亢宿”(龍的咽喉),後面4顆星排成簸箕狀的“氐宿”(龍爪)。其後的“房心尾箕”分別是龍的心臟和尾巴。

“青龍”星圖

二月二這天,角宿一、角宿二先升出東方地平線。角宿一(龍頭) 放射著藍色光芒。1小時後,“亢宿”也升至地平線以上。子夜時分,“氐宿”出現。這就是“龍抬頭”的全過程。這之後,“龍抬頭”的時間會逐日提前,每天提前4分鐘。這樣,經過一個多月的“提前”,到4月份晚上9時左右,整個“龍頭”就“抬”起來了。

“青龍七宿”示意圖

天上“龍抬頭”的同時,春天也來到了人間,雨水也會多起來,大地返青,春耕從南到北陸續開始。

二月二日,明清兩朝皇帝要率領百官,到先農壇進行隆重的祭祀先農神和“皇娘送飯、御駕親耕”儀式。

雍正帝祭先農壇圖

清代年畫《天子耕田圖》

二、內蒙古中部(呼包地區)過二月二習俗

早在清朝統治時期,內蒙古中部(呼包地區)的居民們有“引錢龍”(諧音乾隆)的風俗,這一習俗基本流傳到改革開放前後。初二日的早晨,家家戶戶用一根紅線,串一個乾隆年的制錢,放在擔水桶內,挑回水來後,燒香、敬紙,寓意把“錢龍”(財神)引進家裡。

另外,在二月初二日吃餃子,叫做“安龍眼”,吃烙油餅,叫做“扯龍皮”,不論是大人和小孩在這天準要剃頭,叫做“剃龍頭”,都把龍認為是吉祥如意的象徵。

二月二最重要、最紅火的活動要數“遊九曲”。

據傳,“遊九曲”是紀念週武王伐紂被困“九曲黃河陣”。

傳統的“九曲”要選一塊大而平坦的地方,按照固定圖式畫好點線,再在固定的點上挖好坑,然後栽好360根木頭杆子,再用上下兩道繩子羅結“九彎九曲”,留下人行的道路。再在每一根木杆子頂上,設置一個四方小斗燈,用紅、黃、綠、絳各種色紙糊成燈籠,有條件的還在木杆子上綁些柏葉。在很早以前,燈籠都是用瓷燈瓜子,點麻油,後來改為點蠟燭。在九曲的中門上,搭一個牌樓,掛一塊大匾寫著“九曲聖會”。進門後,兩邊標著“進口”“出口”,以指揮來人遊轉的路線。

改革開放以前,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都很貧乏,因此,“遊九曲”活動也就很受人們的歡迎。當年,許多地方都還沒有通電,所以,夜晚“九曲陣”點亮各色燈籠的景象就覺得特別震撼。

九曲陣,顧名思義,是一個曲折盤桓的迷宮,是很不容易走出去的,走不出去的,沒辦法就從繩子的空隙中鑽了過去抄近路,被人們稱為“鑽狗洞”。在走完“九彎九曲”路線後,就到了中央的老杆。老杆頂上有用紙做的“混元金斗”,中間有麒麟送子。人們傳說,不生孩子的婦女,抱九曲陣的“老杆”,能生“貴子”;有的婦女遊九曲,要偷一盞燈,回去家裡燃點,如果生下小孩,第二年不但把瓷燈瓜子送去,還要送去三斤或五斤素油,作為佈施還願。

一、二月二的歷史

農曆二月初二是我國的傳統節日,這個節日文獻記載中最早見於盛唐時期。如唐李林甫《唐六典》(撰成於739年)卷二十二提到中尚署令(“中尚署”,古代皇家機構,掌管祭祀等工作。“中尚署令”即中尚署的負責人。《草原神山》注。)每年二月二日向皇上提供“鏤牙尺及木畫紫檀尺”,因為皇上要在節日期間向身邊的大臣賞賜這些尺子。玄宗時的宰相張九齡有《謝賜尺詩狀》文,這應該是節日期間的賞賜活動。唐代的鏤牙尺現今存世的不少,後人多稱為“撥鏤牙尺”,製作方法是把象牙染成紅綠諸色,表面鐫刻上各種花紋並塗上色彩,十分精美。日本奈良正倉院藏有唐代紅牙撥鏤尺六把、綠牙撥鏤尺和白牙尺各二把,是當時日本遣唐使或唐朝使者從中國帶去的。

話說“二月二”


紅、綠牙撥鏤尺

二月二為什麼要賞賜尺子呢?仲春二月是日夜平分的月份,古人順應天時,選擇在二月份校正度量衡器具,認為這樣可使度量衡器公平準確。皇帝給臣下賞賜尺子,是希望臣子們辦事公正,權衡協調好各種關係。

二月二在唐代詩人筆下也有記述。如白居易《二月二日》詩:

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時生。

輕衫細馬春年少,十字津頭一字行。

這些記載表明,當時二月二已成為一個流行的節日,主要習俗是尋花覓草,踏青遊樂,所以又叫踏青節。一般在郊外踏青的同時,順帶挑一些野菜回家。唐代李淖《秦中歲時記》:“二月二日,曲江採菜,士民遊觀極盛。”所以二月二又稱“挑菜節”。

唐代在二月二還舉行“迎富”活動。五代韓鄂《歲華紀麗》卷一“巢人乞子以得富”注:“昔巢氏時,二月二乞得人子歸養之,家便大富,後以此日出野田採蓬葉,向門前以祭之,雲迎富。”這一天人們都要吃“迎富貴果子”。宋代龐元英《文昌雜錄》卷三:“唐歲時節物,元日則有屠蘇酒、五辛盤、咬牙餳,人日則有煎餅,上元則有絲籠,二月二日則有迎富貴果子。”“果子”後世寫作“餜子”,是一種油炸糕點。

宋代沿襲了唐代二月二的風俗,節日過得卻更加隆重。

元代對唐宋時期的一些習俗仍沿襲不廢。如明代曹學全《蜀中廣記》卷五十八:“《順慶圖經》雲:每歲二月二日,郡人隨太守出郊,謂之迎富。”明代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卷二十:“二日,士女皆戴蓬葉。諺雲:‘ 蓬開先百草,戴了春不老。”這都是唐宋時期迎富習俗的延續。不過元代以後人們又給節日注入了新的觀念,那就是普遍以二月二為“龍抬頭”的日子,民間流行著“二月二,龍抬頭”的諺語。這一觀念使二月二變成了以引龍祭龍為主的節日,人們因此還把二月二稱為“青龍節”、“春龍節”。

把二月二跟龍聯繫到一起的觀念興起於宋元之際。元代釋萬松行秀《從容庵錄》卷二第二十四則《雪峰看蛇》:“今

朝二月二,暫放龍抬頭。”元代佚名《朱太守風雪漁樵記》雜劇第三折:“元來那相公寬洪大量,他著我抬起頭來,我道:‘老漢不敢抬頭。’他道:‘你為甚麼不抬頭?’我道:‘我直到二月二,那時可是龍抬頭,我也不敢抬頭。’”這些說法表明宋元之時民間認為二月二是龍抬頭的日子。

那麼“龍抬頭”是什麼意思呢這一說法是怎麼來的呢?一般認為“龍抬頭”的說法來源於天象。

古代星象學家(天文學家)把天空裡的恆星劃分成“三垣”、“四象”七大星區。在“三垣”外圍分佈著“四象”:也就是人們經常說的“左(東)青龍、右(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這是古人發揮想象命名的,東方的星象如一條龍,西方的星象如一隻虎,南方的星象如一隻大鳥,北方的星象如龜和蛇。由於地球圍繞太陽公轉,天空的星相也隨著季節轉換。每到冬春之交的傍晚,青龍顯現;青龍頭部“角宿”.上有兩顆星:角宿一和角宿二,它們是青龍頭上的犄角。“角宿”後的4顆星是“亢宿”(龍的咽喉),後面4顆星排成簸箕狀的“氐宿”(龍爪)。其後的“房心尾箕”分別是龍的心臟和尾巴。

話說“二月二”


“青龍”星圖

二月二這天,角宿一、角宿二先升出東方地平線。角宿一(龍頭) 放射著藍色光芒。1小時後,“亢宿”也升至地平線以上。子夜時分,“氐宿”出現。這就是“龍抬頭”的全過程。這之後,“龍抬頭”的時間會逐日提前,每天提前4分鐘。這樣,經過一個多月的“提前”,到4月份晚上9時左右,整個“龍頭”就“抬”起來了。

話說“二月二”


“青龍七宿”示意圖

天上“龍抬頭”的同時,春天也來到了人間,雨水也會多起來,大地返青,春耕從南到北陸續開始。

二月二日,明清兩朝皇帝要率領百官,到先農壇進行隆重的祭祀先農神和“皇娘送飯、御駕親耕”儀式。

話說“二月二”


雍正帝祭先農壇圖

話說“二月二”


清代年畫《天子耕田圖》

二、內蒙古中部(呼包地區)過二月二習俗

早在清朝統治時期,內蒙古中部(呼包地區)的居民們有“引錢龍”(諧音乾隆)的風俗,這一習俗基本流傳到改革開放前後。初二日的早晨,家家戶戶用一根紅線,串一個乾隆年的制錢,放在擔水桶內,挑回水來後,燒香、敬紙,寓意把“錢龍”(財神)引進家裡。

另外,在二月初二日吃餃子,叫做“安龍眼”,吃烙油餅,叫做“扯龍皮”,不論是大人和小孩在這天準要剃頭,叫做“剃龍頭”,都把龍認為是吉祥如意的象徵。

二月二最重要、最紅火的活動要數“遊九曲”。

據傳,“遊九曲”是紀念週武王伐紂被困“九曲黃河陣”。

傳統的“九曲”要選一塊大而平坦的地方,按照固定圖式畫好點線,再在固定的點上挖好坑,然後栽好360根木頭杆子,再用上下兩道繩子羅結“九彎九曲”,留下人行的道路。再在每一根木杆子頂上,設置一個四方小斗燈,用紅、黃、綠、絳各種色紙糊成燈籠,有條件的還在木杆子上綁些柏葉。在很早以前,燈籠都是用瓷燈瓜子,點麻油,後來改為點蠟燭。在九曲的中門上,搭一個牌樓,掛一塊大匾寫著“九曲聖會”。進門後,兩邊標著“進口”“出口”,以指揮來人遊轉的路線。

改革開放以前,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都很貧乏,因此,“遊九曲”活動也就很受人們的歡迎。當年,許多地方都還沒有通電,所以,夜晚“九曲陣”點亮各色燈籠的景象就覺得特別震撼。

九曲陣,顧名思義,是一個曲折盤桓的迷宮,是很不容易走出去的,走不出去的,沒辦法就從繩子的空隙中鑽了過去抄近路,被人們稱為“鑽狗洞”。在走完“九彎九曲”路線後,就到了中央的老杆。老杆頂上有用紙做的“混元金斗”,中間有麒麟送子。人們傳說,不生孩子的婦女,抱九曲陣的“老杆”,能生“貴子”;有的婦女遊九曲,要偷一盞燈,回去家裡燃點,如果生下小孩,第二年不但把瓷燈瓜子送去,還要送去三斤或五斤素油,作為佈施還願。

話說“二月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