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頭條裡的三農大多數都是農村生活,而並非專業的農業?

樂壹先生


農民其實都不是專業畢業。都是和我一樣普通農民。普通人只能拍一些簡單視頻上傳。假如真的拍農場的話。可能就是農技員或者是老闆在拍。或者是有團隊幕後,農民拍視頻是最原創性的。應該大力支持。







王么哥


我是一名村幹部,關注頭條有幾年時間了,之前也只是在上面看看新聞,當做一個瀏覽器,閱讀工具,後來頭條上越來越多自媒體出現了,因為我們工作在農村,所以關注的也基本上都是三農領域的,挺喜歡一些源自農村的樸實的視頻,記錄了最真實的農村農業生活。農村生活最容易讓人接受,通俗易懂,專業的農業一般都是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性和技術性比較強,看起來枯燥無味,所以很多自媒體的創作者都記錄的是農村生活的點點滴滴,而專業的農業比較少。

就拿我自己來說吧,玩頭條也有一兩年的時間,之前發的信息比較少,自去年開始,我們官塘村在我的提議之下,開始實施鄉村振興項目,我認為我們可以利用頭條以及抖音等網絡平臺去宣傳報道我們官塘村,把我們官塘村的名氣傳播出去,從而帶動我們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帶動村民農副產品的產供銷的問題。至目前為止我的粉絲量才200多一點,我試圖申請加黃V,4個問題已經通過3個,再接再厲,希望在一個月的時間能夠過,希望在通過黃V之後,能增加粉絲數量,當然了,內容持續更新也很重要,在今後的日子裡,我一定會記錄我們官塘村村級工作的點點滴滴,當然了也會記錄村民以及我個人的工作以及生活的點點滴滴,希望能給廣大的頭條朋友們帶來更加真實的農村,也願意把官塘村如何振興的過程展現在大家面前。











鄉村振興—官塘村


我是一名農學的研究生,相同的問題在我上學的時候也一直困擾著我,農學這個專業需要自己下地勞作,到底我們的同學是因為啥選了這個專業,我本人十分喜歡在土地上種出屬於自己果實,難道他們也一樣嗎?同道中人?大學四年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現在的我有了自己的理解。

1、大家都熱愛這片土地,看著新生命的迸發和成長是一個很有成就感的事情,就像我每次看見自己種的水稻或者油菜豐收的樣子就很滿足,我想這是大家有會有的一個心情。哪怕你出生在城市從小沒有接觸過這些都會被這一株株植物所吸引!

2、自己在拍攝和記錄農村生活或者農村生產場景的時候會有一種歸屬感,可能因為自己是從出身的原因,比起城市的高樓大廈我更喜愛農村的小橋流水,農耕生活……我想大多數人都應該有農村情節,出身農村吧。所以想要拍攝三農題材的農村生活記錄一下不僅是給自己一個留念,也是希望有更多的人去關注自己的鄉村,帶給大家不一樣的體驗。

3、農村是一個動手實踐的好地方,但是有許多的專業知識需要學習都要在城市裡專業的地區去進行,城市或者互聯網也會有更多教授去傳教理論知識的地方和自己獲取的各種消息技術之類的,很多三農領域的人也希望藉著平臺將自己的知識傳播出去去幫助別人,提高自己。這也是原因之一。

近些年來呢國家對鄉村的改革也提出了很多計劃,讓農民富起來,鄉村美起來,國家強起來是我們的目標,許許多多的人也加入到了鄉村振新的行列中來,每個人都希望以自己方式為鄉村出一份力,實現鄉村振新!






山風大叔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我認證的就是三農領域。三農就是農村,農業,農民。頭條三農作者大多和我一樣都是在農村長大,生活在農村,熟悉農村的生活,是地道的農民。我接觸頭條有三年多了但一直沒有深入瞭解,我愛好讀書看報,不管是新聞還是故事類偶然接觸到頭條就被它深深吸引,她蘊含的內容多,各個領域都有,在這裡會找到你想要的答案。

頭條豐富的內容成了我離不開的朋友,在工作之餘自娛自樂偶爾會發表自己的看法,自己的看法被點贊,得到認可還是很開心的。

因為一直當做業餘愛好雖然接觸頭條三年了但一直沒有認證。今年由於疫情整天足不出戶才想到興趣認證。

農村生活有大量的寫作素材,每個人每件事都體現農村的縮影所以頭條湧現出大量的農村生活的作品。雖然頭條裡的三農大多農村生活但真正接觸專業農業的很少,可農業的專業知識是嚴謹的,直接關係到農民的切身利益是不容小覷的,頭條三農深知這一點所以他們寫這方面的內容少。



充實快樂著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關於頭條裡的三農,大多數是農村生活,而非專業的農業這個問題,我註冊的也是三農領域,我把我的想法和你分享一下,有不妥之處,請指正!

一、我註冊的時候,一開始是想註冊vlog領域,記錄自己生活的點點滴滴,後來又覺得平時的生活太平淡,沒有能吸引人的地方,可能人們看過一次兩次,覺得沒有新意,看這個人的生活,過的還不如我呢!就不再關注你,這樣想到,我就改註冊了三農領域。

二、為什麼選擇三農領域?自己生活在農村,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如果讓城裡人看,會讓他覺得,奧,原來他們平時的生活是這樣啊!農村條件現在這麼好,有機會我也去看看;如果是農村人看了,也會讓他想,我家的這塊地也可以種這個,我家的院子也可以這樣收拾,我家今天中午也可以做這個飯吃。互相借鑑、互相學習,大家都有興趣看你拍的視頻,像現在比較出名的林區大雷,前段時間和女朋友分手了,那天的評論就達到上千條,因為很多大雷的粉絲,都在關注著大雷的日常生活,從他女朋友來,到分手,人們就像追電視劇一樣,關注著他,如果大雷天天發怎麼種木耳,你想想看,播放量有這麼高嗎?你還會追著他看嗎?


三、太專業的農業知識,都比較枯燥無味,受眾群體較小,比如如何防治大棚柿子葉子發黃?可能真正去看的只有種植柿子的人,他們也沒有時間看,大棚蔬菜生病了,專業的技術人員早就上門解決了,他不敢從百度或視頻裡找解決的辦法。人們喜歡你的視頻,願意看你拍的視頻,是想著輕鬆一下,不是來聽你說教的,更多的人關注的是你生活的樣子,像林區大雷,你看著他賣榛子、賣大米、賣蜂蜜、賣木耳,你不可能關注他,大米是怎麼樣從一棵小苗到秋天收貨這個過程,可能視頻裡會一帶而過,人們更注重農村生活的另一面。


不知我的說法對不對?請在評論區留言,一起討論!


靜雲的小院生活


答:在目前情況看自媒體又屬三農領域最火。

今日頭條發佈了國內移動互聯網首份三農信息白皮書,並宣佈推出補貼三農信息的金稻穗計劃,擬在一年內至少投入5億元補貼三農創作者,助力三農信息普惠。

網上有一個段子是說,城市套路深,我要回農村,現在給你一個回農村的理由啦!回吧。

在中國現在的農村基本都是沒有年輕人的,很多年輕人都選擇了到城市打工,而農村有時候有豐富的資源未被發現,以及當地的很多優秀的產物和特產本身都是對全國的人來說都是有一定價值的。

所以深度挖掘價值是一個很重要的事情。

其實很多年輕人是很有想法的,在城市處處受到了碰壁和傷害,甚至對於城市的壓力是苦不堪言,但是又不敢離開城市,到了農村能幹嘛?

而回到農村是否能夠受得了鄉村鄰里鄰居的流言蜚語,這無疑就是年輕人回到農村的一個巨大的考驗!

第二回到農村做什麼?

說句實話,80後到90後甚至現在的95後那種吃苦耐勞的精神已經少了,例如很多累活髒活都是年紀比較大的人,是70後和60後在幹著,例如建築、農村種地,例如最近我看說華山上的挑夫基本都是年紀比較大的人。

而在很多父輩和爺爺輩的眼裡,就是這些活也不希望年輕人去幹了,希望他們尋找更好的出路,這樣的影響導致了這兩年很多產業的不均衡,有些行業大量的年輕人,有些行業大量的老年人,甚至在建築上有些超過60歲的人都還很多……

其實做三農自媒體從去年開始也有一批吃螃蟹的人,而且他們效益還不錯,例如歡子TV,為90後和80後挖掘童年的記憶和發現鄉村美食,一年在頭條平臺掘金50萬。

例如廣西的婦女巧婦9妹,以分享農村生活、美食和特產為主要,為當地特產銷售帶動了很大的效益,從原來的50萬提升到了150萬,這次今日頭條的發佈會就放在了巧婦9妹的那個村子發佈的。

目前頭條在三農領域給予這麼大的補貼力度,此時不行動,更待何時?

利用頭條操作三農領域自媒體

項目簡介:

在今日頭條上開通賬號,專注於三農領域的內容輸出,拍家鄉的特色美食,農家文化,農民生活,風景等等。

項目分析:

1、平臺補貼力度大

今日頭條發佈國內移動互聯網首份三農信息白皮書,並宣佈推出金稻穗計劃:未來一年,至少投入5億元,補貼三農創作者,助力三農信息普惠。

今日頭條將向全社會公開招募30位致力於三農信息普惠事業的“三農合夥人”。

每位“三農合夥人”,將至少獲得價值100萬元的站內流量,用於扶貧。

“三農合夥人”,是指願意和今日頭條一起,推動三農信息普惠,助力國家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志願者。

任何有志於三農信息普惠事業的志願者,不論是個人還是機構,只要有意願、有能力建設服務鄉村,都有機會成為今日頭條“三農合夥人”。

並不侷限於今日頭條平臺,也不只是三農創作者。

目前,在今日頭條APP內,搜索“三農合夥人”,即可申請報名。

2、今日頭條開啟付費通道

近日不少頭條號運營者收到了開通付費專欄的邀請,從今日頭條的通知來看,用戶可以通過“功能實驗室”上傳付費專欄,並通過今日頭條APP分發,而用戶可選擇購買和訂閱。

此前頭條號的作者收益來源於廣告分成收益,今後頭條的變現方式將越來越多元,付費用戶會成為內容變現環節中最有價值的部分。

3、流量基礎

今日頭條有大量的用戶量,因此不用擔心流量問題,再者頭條也會重點扶持三農領域。

項目具體操作:

1、輸出方式

相對於文章來說,更加推薦做視頻,對比文章,視頻更簡單,不用很華麗或深刻的文筆,最原始的拍攝更容易被分享還有傳播。

視頻更直觀,更有趣。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在農村更是有很多好玩的事情,特色美食,農家文化,農民生活……用視頻的方式呈現給全國觀眾,非常直觀,現在是視頻時代,短視頻也非常火,視頻是記錄這個時代最好的方式。

視頻收益相對高。

如果是好看的視頻,播放量會很高,那麼收益也很高,原創的視頻收益更高,還可以參加視頻類獎項的評比,如果獲獎,收入會更多。

相對而言,文章的閱讀量要少些,收益就低些。

寫文章難度大,拍視頻相對容易。

在三農領域,寫出深度好文章並不容易,好的文章有時候不一定能被分享和傳播。

而拍視頻相對簡單些,一頓美食,在田地幹活,農村那些事……不需要深刻的思想,不需要優美的文字,原始記錄真實的農村,就是好的視頻。

2、所需工具

一臺攝影機或者是一部有高清拍攝畫質的手機、一個拍攝的小夥伴(如果經費有限,身邊沒人,一個三腳架,自己一個人也是可以完成拍攝的)、剪輯視頻的技能等。

3、操作

歸根到底,一定要有帶有商品光環,什麼意思呢?自己家鄉有茶山,拍茶山,有茶葉,賣茶葉,有養蜂呢?拍養蜂日常,賣蜂蜜。

如果沒有這些資源呢?那就去創造,如果是茶葉,找到有種茶的地方,協商好,多待幾天,教好茶農拍視頻,跟茶農要茶葉賣,甚至是改良包裝,優化茶葉,做到價值最大化。

如果是蜂蜜,也是一樣的道理。

這樣的操作還要下鄉,雖然有點麻煩,但是能從源頭控制好商品的質量,視頻的質量,保證項目後續長期以往的發展。

因些創作三農的人也許不是做三農的,但是也要深入三農的方方面面才能創作出更優質的文章出來,雖說創作不容易,為了持續優質的創作,堅苦也並快樂著


苗音藝園


題主說的這個問題本人是深有感觸。

本人上學時是在河北農大,畢業後從事農業方面的工作,本人也在農村生活。對作物的病蟲害和農村的一些現狀看的多,見得多,瞭解的也多,所以也寫了一些東西,並且回答了這裡很多問題。

從我寫的東西的瀏覽量來看,專業的知識方面瀏覽的人非常少,通常在百十個以內,有些僅僅才有幾個閱讀量😎甚至一個閱讀量。所以一些真正專業的東西確實很枯燥,並且不是專業人士看一些東西根本看不懂,就和看天書一樣,自然不願意看了。

而一些反映農村生活的事情和評論。用大家都能看的懂,聽得懂的話表達出來,還是有很多閱讀量的。雖然比起一些大v要差人多,但是也能到兩萬多的閱讀量。也是比較滿意的。只是後續如何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如何提高閱讀量還需要努力。

因此在平時的寫作中要寫一些農村農業中大家都容易理解,都感興趣的東西,不能總是寫一些專業性太強的東西,畢竟我們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真正的專業人士很少,這裡只是一個大眾的交流平臺,不能當成學術交流來寫。

寫作就要寫可以引起大家共鳴的東西,畢竟親民的才是世界的。最後祝大家都取得成功,瀏覽量都上萬😛


農村農業農民1


這個問題也是我弄不懂的問題。當初我進入頭條時,看見有許多三農作者還是企業人員,我還以為眼花,後來仔細一看,真的是加V的國企員工的三農創作者。

我選擇三農,就是因為自己是農業人員,加入了三農領域以後,我才真正的瞭解了三農的意義。

雖然說三農包括農村農業和農民。要知道真正的農民有一定的季節性農活,他們有時早出晚歸時間上不規律,讓他們沒有多佘的精力來答題,再者有的農民沒有多大的文化水平和理論來講述農業的基本要領,再者對於農業的問答大家也不感興趣。

這就是說有實際經驗的農民沒有理論作支持,也沒有精力和時間在網上探討這些農業問題,還有就是對農業的關注率降低,使農民無法做到熱情。這就是真正的農民對農業以及農業問題的回答減少的原因。


平靜珍惜


專業的農業根據產品領域是很細分的,而且越描述越深入,適合小眾群體閱讀和學習,生命力是不強的,作為自媒體三農創作者,我們公司的熱泵烘乾設備是提供給農產品加工者使用的,反而容易提供一些普通大眾看不到的生產加工現場,但是加工好的幹品又是每個普通消費者隨處可見的,這樣就會有更多的非專業人群關注,這也是我公司自媒體工作者的初衷,傳播知識,鑄造價值,這個應該是每個自媒體工作者的工作主軸線。





智烘熱泵烘乾設備


為什麼頭條裡的三農大多數都是農村生活,而非專業的農業?

 

 

頭條作為自媒體,要求寫作,必須具有一定的文字功底,更重要的是對於農村、農民、農業具有比較深刻認識的人來寫做;其次寫作需要語言能力、邏輯性,把一個問題講清楚、講透徹。對於一般農民有較大的難度。要做好頭條,硬件要求也得有電腦、手機,這些對於農民有一定門檻,不應每家都有這些設備。

農業的範疇較大,我國目前農業是龍頭企業為引領,合作社家庭農場迅速發展,以及廣大的農村剩餘較大年齡的農民為主體的的農業。龍頭企業和合作社、家庭農場往往不一定是單一的種養殖或者農機等合作社,他們生產、銷售、還有的部分經營農資,都可以自己或者委託他人建立頭條號等宣傳自己、宣傳產品,提升產品和服務的知名度和美譽度。而一般農民在這方面需求小得多。專業做農業的人還有返鄉創業者,他們一邊學習,一邊實踐,開始做一二三產業融合的事情,可以說是他們最懂農業,有人不願意分享他們的實踐真知,當然有的人願意,又怕分享出來許多人不理解、不接受,乾脆不分享。

農村生活大家較為熟知,俗話說,向前推三代,許多人都是農民出身,或者都有農村的生活經歷,加之我國本身是一個農耕文化最為發達的國家,文化傳承中較大成分為農耕文化。

其次農耕文化、農村生活容易喚起人們的記憶,讓人非常親近,拉近了讀者和樓主距離。第三許多作為農業行業自媒體的人,現在不是農村人,是曾經有農村生活經歷的城裡人,現在已經不是很熟悉農村和農業了,更不知道現代農業發展的具體情況。

     農業設計的面很寬,從種養殖技術、儲存與加工、農產品包裝與運輸、農產品市場營銷、農村電子商務,農業項目規劃、農業項目資金申請、農產品質量技術提升等等誰又是全才和通才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