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孩子的家庭,如何做到平衡?尤其是兩個孩子打架的時候,小孩子都是不講道理的?

春暖花開的一天


你好 我是七寶 很高興回答樓主的問題。

樓主說的是兩個孩子的家庭生活問題,看似是小事,一旦處理不好會給孩子的性格或者成長有不良的引導,就像我家孩子小時候和我外甥,兩個孩子不見面挺想的,一見面就掐架,用我孩子的話說就是一天打七十二回,也是困擾我許久,最近也是看了一些這方面的書籍,分享給需要的家長朋友。

孩子們在一起玩發生點小矛盾小摩擦很正常,不嚴重的話假裝沒看見,把矛盾留給孩子自己解決,較嚴重時可以簡單的拉開,也不必計較孩子吃虧了還是佔便宜了,可以總結為不生氣,不介入,不怕吃虧。

這個方法看似消極,意義卻非常積極。避免了成人破壞性的參與,可以給孩子一種:兒童有能力自己解決相關問題,

一般遇到這種問題,媽媽開始的處理辦法就是問清楚打架的原因,判斷誰做的不對,就打誰的手,或者關小黑屋,並告訴為什麼要這樣做,但是實際上可以發現,這樣的矛盾並沒有減少,反而越來越多,這讓家長朋友們很是抓狂,甚至兩個小傢伙還會推諉責任,把過錯推到對方身上,於是這個媽媽換一種說法,一邊忙自己的事情,一邊笑著對孩子們說,哈!又打架啊 ,以後打架別找媽媽了 你們自己的事情自己解決吧,媽媽有點忙 沒時間管哦。這個時候孩子肯定不會停下來,還會大哭,這個時候媽媽可以說:寶貝們,這邊太小了 伸不開手腳,想打就去客廳打吧,並把孩子送到客廳,這個時候可以看下 孩子也許就不再打了 ,並且很快又玩到了一起,因為他們學會了自己協調,其實這是一個真實的案例,而且現在基本上也不再找他告狀,頭痛的問題輕鬆的解決了

很多的家長抱怨說現在的孩子不懂的忍讓,歸因是獨生子女的問題,或者是溺愛,其實是家長介入 太多了 ,好像家長不出面就沒有盡到責任,或者別人說自己管不好孩子,其實不當的介入,會把孩子的矛盾刺激放大,孩子沒有機會解決人際關係,還容易讓孩子斤斤計較,心胸狹隘

還有一個案例就是,兩個孩子在一起玩耍抱在一起,結果小孩子摔了一下,大點的孩子不知所措,很羞愧,這時,孩子的媽媽擔心對方的家長不高興,立即沉下臉批評孩子,要求給小孩子說對不起,大孩子可能有點害怕和委屈,不知聲,媽媽在旁邊還不斷的給孩子講道理,要求道歉,而小孩子的媽媽也安慰自己的孩子:小哥哥不是故意的,道個歉就沒事啦。小孩子一直也哭不停,這個時候大人可能還會說小孩子就要勇於承認錯誤之類的話,大孩子哇的一聲哭出來,開始發脾氣,亂跳亂打媽媽,要離開這個現場,這個場景估計大家都很熟悉的

讓我們體會一下孩子的心情:抱起小孩子,一定是出於一種好的願望,或是表示對弟弟的喜愛,或是想要展示一下哥哥的強壯,或是想要大家的某種讚賞,結果卻是闖 了禍,可想而知孩子當時多尷尬,多沒面子,也很擔心,而那個小孩子或許得到了道歉,內心深處是否會埋入一些得理不饒人的俗念?

假如媽媽換一種方法給孩子一個臺階下,效果肯定不一樣:可以對小孩子說:小哥哥是想試試能不能抱的動你,不小心摔了,來讓媽媽給吹一吹,一會就不痛了之類 的話 而大孩子呢可以說:寶貝現在力氣小,可能抱不動,再過三年就可以啦 說不定弟弟都能動你呢 之類安慰的話,孩子也會覺的輕鬆,然後告訴兩個孩子:好了,沒事了,你倆再去玩吧!

這樣的處理或許有人擔心以後孩子會沒有教養,又回到了主題,孩子有能力自己解決相關問題,只要他們成長中獲得友善和尊重,目睹過得體的禮貌和修養,就會得到這樣的滋養

相比於孩子的純潔與美好,大人不必要的介入與其說是愛孩子,不如說是出於計較和報復,中國傳統智慧吃虧是福,被無數人奉為一種生存哲學,強調的不是忍氣吞聲,而是以豁達之心看待世事,所以他不是來自壓抑,而是來自氣度和容量,當然也沒必要走極端。

以上觀點希望能幫助到樓主及各位家長朋友。


我是七寶


做到公平真的很難,我對我家的我也做不到,其實心裡面是一樣愛她們的,但是就打架的時候就做不到,大的都被罵的多,好像不對的都是大的一樣。

今天晚上她們又打架,大的不讓,小的不懂,大的非要打小的,我就假裝打了一下給大的看,她就不鬧了。

小的搶東西不給大的,我會想辦法騙過來或者直接拿過來分給大的。當然先好好商量,同意了就沒有後面的了。

如果小的被大的欺負了,當然是讓大的不要欺負小的。

只能說盡量做到公平,有時候兩個都給敲一下做懲罰。如果是誰過分了就敲誰。




胖乎乎的毛毛蟲618


我家姐弟四人,小時候父親偏愛大弟,母親偏愛小弟,而我和二弟屬於爹不疼娘不愛的那種。記得有一次家裡發生了什麼事,我和二弟很自然的成了父母的出氣筒,當晚,夜很黑,我和他站在院子裡,流著淚看著天上的月亮,謀劃著離家出走。那一刻的感覺,我至今仍清晰的記得。如今,隨年歲增長,雖然我也看懂父母並不是不愛我們,只是有一點厚此薄彼罷了,但心裡的坎,包括從小留在心裡的不安全感影響了我的一生。

所以,你這個問題我最有發言權,我覺得你可以不要用對錯來區別對待兩個孩子,你可以一視同仁。一個人犯錯,兩個人一起受罰,並告訴他們,錯的人是因為做錯而被罰,那個無辜的人,是因為不知道糾正對方的錯誤而被罰。讓他們知道他們是一個共同體,榮辱與共,風雨共擔。這樣,不僅解決了你的困擾,也可以使他們親密無間,更懂得親情的重要。


千予斐


首先,這個回答不是給答主看的,而是給搜到這個問題,且第一個孩子已經有獨立思考的能力的父母看的。

——————————————————————

認為高贊答主的“引導老大到育嬰事業來”不能一概而論。

個人經歷(我18歲時,母親懷孕,她與繼父試圖瞞著長年在外的我,但中途被我發現,最終生了名男性)而言,如果:

你的子女本身與你就沒什麼情感聯結/你在有二胎之前與你的子女就矛盾重重,極難化解/二胎前對子女本身就愛理不理,雙方很少接觸。

那麼真的沒必要刻意去平衡,這樣只會讓第一個孩子覺得莫名其妙/麻煩,你們也不大可能趁這個機會和好如初。

這些情況下,不要試圖將第一個孩子帶入育嬰事業中。如果你不多此一舉,對方可能覺得無所謂,但是如果讓他們覺得添了麻煩,那就不好說了。

個人認為,只要不給我添麻煩,不要讓我沒事就抱抱弟弟/親親弟弟(我不喜歡小孩),那麼和諧相處Ok,我對他們以及他們的孩子無感,也不會有什麼“啊我的愛被分走了”的搞笑念頭;但是如果給我添麻煩了,讓我自身利益受損了,那我做出什麼就不好說了。

並不是我對二胎有偏見,任何人做了給我添麻煩的事,我都會用類似的方法處理。


玩樂一分鐘吖


花姐姐問題分析:

兩個孩子的家庭,如何做到平衡?

尤其是兩個孩子打加時候,小孩子都是不講道理的?

花姐姐問題解析:

我們可以把這個問題換成另外一個問題,如何讓孩子和諧相處?

如何讓兩個孩子和諧相處?

答案是承認出生次序給會給孩子帶來不同的前提下,讓孩子承擔與其年齡相匹配的能力與責任。

也就是說要注意以下兩點:

第一,出生次序本身就會影響孩子的性格養成;

第二,不要讓孩子承擔與之年齡不相匹配的責任,例如,不要因為老大大就要求老大總是讓著老二,也不要因為老二小,就總是寵溺老二。

美國心理學家凱文·萊曼博士是專門研究排行理論的專家,他經過大理的研究發現,孩子的出生次序會對孩子的心理和性格造成巨大的影響。

排行老大的孩子,通常會有這些特點:

領導能力強、積極進取、任勞任怨、有條理、幹勁十足等等,這使得他們常常能夠擔任領導職位,做出事業方面的成就。但同時,老大幾乎不可避免的都有完美主義傾向,而這可能會制約他們的發展。

如果引導不當,那麼很多排行老大的人,最終都會變成一種”沮喪完美主義者“,他們可能對自己和別人都過度的批評挑剔、無法接納,他們會拖延、抗拒接受新事物和挑戰。

例如,最近熱播的電視劇《都挺好》中,蘇明哲就具有這樣的性格特點,總是想要把蘇家的事包攬在自己身上,任勞任怨的做事,當自己工作遇到問題的時候,不願意接納事實,隱瞞真實情況,當事實暴露後,大發脾氣。

而排行老二,並且老二是家裡最小的孩子,他的性格特點中會包含以下幾點:

富有魅力、交友廣泛、喜歡成為眾人的焦點、性格單純、有創新能力、敢於冒險和獨闢蹊徑,他們也很可能不是特別守規則、過度以自我為中心、為博得關注而譁眾取寵、容易被家人寵溺。

所以,當我們知道了這些特點後,我們會發現,假如一味的地讓老大讓著老二,那麼老大可能會比較有責任感,有擔當,但同時,他可能不會爭取自己的權益,也不會說不,甚至在潛意識裡還會一味的尋找需要幫助和保護的對象,而這可能會給他的生活造成一些影響,現在的社會,對一個從來不會說”不“的人是不會給予鼓勵的。

而二寶,家裡的人總是護著他,那麼他就很難鍛煉出獨立自主、責任感,容易變得無助、缺乏力量感,總是需要別人的幫助和保護,而這也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首先,讓老大在承擔更多的責任時要注意責任與能力相匹配;

我們要求老大要讓著老二,不要僅僅是因為他是老大,而是因為他在頭腦和身體發育方面,在能力上要強於老二,所以,當有衝突發生,老大要承擔的責任要與他的能力水平相符。比如,二寶把老大的作業畫了,這時老大要理解二寶不是故意搗亂,而是因為他這個年齡段喜歡畫。

那如何解決這個事情呢?

我們可以對老大說:“我們之前談過,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使用哪些技巧和辦法去幫助二寶,例如,我們是不是說過,把作業寫完就收起來,如果二寶堅持要畫,你可以拿張紙給他,對不對?”

所以,與其讓老大讓著老二,讓老大和老二對抗,不如我們換一種思維,讓老大幫助老二成長,這樣不僅培養老大的責任心,同時還培養孩子的解決問題的能力,碰到問題不要想著對抗,而是要多多想想解決問題的方法,不要總是讓一方做出讓步、委曲求全,做為父母要引導每一個孩子明確地表達各自的感受和期望,這樣大家都能接受。

所以,家裡有多個子女的父母我們可以讓老大承擔更多的責任和任務,但這僅僅是因為他們的能力而強一些,但是更重要的是,一定要記住多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其次,培養老二責任感和獨立自主的能力。

跟很多父母聊天,會發現大部分的二寶都會成為家裡的“搗蛋鬼”。

其實這是孩子在用另外一種方式吸引父母的注意。

每個人在幼年時期都希望獲得周遭人們的好感,那麼要如何才能取得他人好感呢?孩子會想辦法摸索、學習。

但是對於老二來說,從他出生起,他似乎永遠也無法超越比他們早出生幾年的超人般的哥哥姐姐,在他們眼裡,哥哥姐姐永遠都比自己的能力強,凡事都搶佔先機。

甚至有些父母會跟老二說:“你姐姐在你這麼大的時候就已經......了。”

大人說這話可能沒什麼問題,但是對於二寶來說,他會認為父母覺得他沒有能力,正面努力吸引不了父母的關注,於是就用反向的方法吸引父母的注意力。

所以,家長要多多欣賞孩子,多多發現孩子的獨特點,並且隨著二寶的長大,我們也要記得給他分配一些符合他年齡的任務和責任。

例如,很多家長忙起來,首先就會想要找老大幫忙,做一些鎖事,但是這樣做對老二是不公平的,在我們分配給老大一些任務的時候也要記得分配一些與老二能力相當的事情,讓老二也能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和價值。

最後,我們要記得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既然孩子因為我們而來到這個世界,我們就要儘自己的最大的努力讓他們發現他們獨一無二的價值。


我是花姐姐,家庭教育指導師,如果您覺得我的回答不錯,請關注“花姐姐家庭教育”,並點個贊。


花姐姐家庭教育


兩個孩子的家庭,如何做到平衡?尤其是兩個孩子打架的時候,小孩子都是不講道理的?

您好,我是高級孕嬰師奶嘴媽媽,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現在有很多的家庭都有兩個孩子,也就是二胎家庭。有兩個孩子的家庭,更容易出現教育問題,一不小心就可能把兩個孩子養成兩個極端。要想如何養好兩個孩子,讓兩個孩子之間平衡,主要還是得看父母怎麼做。

一、兩個孩子的家庭,如何做到平衡呢?

1、孩子間的矛盾根源,就是大的認為有了弟弟妹妹後,自己會受到父母冷落。所以,家長在有了第二個孩子後,得給予兩個孩子關注度,雖然無法做到不偏不差,但不能偏得離譜,讓大的孩子直接感受到。

2、小孩子有,大孩子也必須有。孩子的心思是最為敏感的,一旦家長偏向哪邊,孩子就會很沒有安全感,認為爸爸媽媽是不是“不喜歡他了”等,給孩子心理帶來一定的傷害,這種傷害是無法彌補的,而禮物卻是能買得到的,所以在給小的買禮物時,也不能忘了給大的準備禮物。

3、不要拿兩個孩子做對比。兩個孩子的特長和興趣不同,不能一味地拿兩個孩子做對比,這對於弱勢一方的孩子來說,是在把孩子的自信心扼殺在搖籃裡。

4、可以試試誇獎大孩子,讓大孩子給小孩子做榜樣,從這培養大孩子的責任心,認為自己也能幫到父母,不是沒用的。

5、若兩個孩子都哭了,小孩子還很小,就由媽媽安慰,大孩子由爸爸安慰,不要讓大孩子覺得爸爸媽媽更喜歡小的,自己沒有存在感,都不來安慰他。

二、家裡兩個孩子打架時,家長應該如何處理?

1、在兩個孩子打架時,安全範圍內不要插手孩子間的矛盾,由兩個孩子自行解決。也不要總說“大孩子必須讓著小孩子,因為弟弟妹妹還小”之類的話。

2、兩個孩子打架時,小的孩子哭了,得先安慰小孩子,再問問大孩子,小孩子是因為什麼才哭的。不要一味地去責罵大孩子,認為弟弟(妹妹)哭了,就是大孩子的錯。

3、不允許大孩子做的事情要直接向孩子挑明,說說為什麼不允許他做某件事情的原因,不能說因為你是大孩子,所以不能去做。

4、若兩個孩子打架得厲害,絲毫沒有停手的意思。家長就因阻止,先不問打架緣由,直接表明打架就是錯誤的,讓兩個孩子學會將心比心,站在對方的立場考慮,相互承認自己的錯誤。

如果我的回答對您有幫助,請關注【奶嘴媽媽育嬰師】。你想了解的兒童心理、親子關係、兒童成長髮育、家庭教育、母乳餵養、疾病護理,都能在這裡找到答案。


奶嘴媽媽育嬰師


兩個孩子的家庭,如何做到平衡?尤其是兩個孩子打架的時候,小孩子都是不講道理的?


小孩子都是不講道理的,對的!小孩子本身還小,他們對道理這件事兒是懵懂無知的。所以家長要有一個非常正確的引導,以身作則。


1、兩個寶寶的家庭,一定要一碗水端平!

我記得之前我曾經發過一個育兒小視頻,絕對不能因為二寶小,家長處處護著;更不能因為照顧大寶的情緒就疏忽了二寶;所以這就需要家長能夠定製一個非常嚴格的標準,比如說打架這件事兒,給兩個孩子制定標準是:誰先動手,誰不對!媽媽爸爸就要懲罰誰,不會因為你是哥哥或者弟弟就偏袒你!

2、爸爸媽媽要嚴格遵守制定的標準。

我記得我兒子小時候,總是欺負他的表弟。我每次都會說我兒子,後來有一天我發現,我錯了!兒子的小表弟特別淘氣,總是在兒子身上亂塗亂摸還動手會捏人,這樣導致了兒子對他大打出手……兒子因為這個事情一直覺得我這個媽媽做的很差勁兒,都不分青紅皂白的就批評他,而且都沒搞清楚狀況。我後來也針對這些深刻的反思了,也向兒子坦誠的表達了我的錯誤,並告訴他:以後媽媽不會這樣了,一定是再搞清楚狀況後,再根據犯錯的原則去懲罰和批評犯錯的那個!

3、兩個孩子打架,不能訓斥不聽話的那個,而是應該訓斥犯錯的那個!

孩子不聽話不能就代表孩子是過錯一方。家長們切記一定是在一個是非分明的基礎上做到賞罰分明,這樣就是給孩子樹立標準和原則。那個口口聲聲說:媽媽不愛我了的孩子。家長可以這樣講:現在這件事兒是這樣,每個人犯了錯誤就要有懲罰,爸爸媽媽不會偏向任何一個,也不會縱容任何一個!大家都是一樣的。


所以,爸爸媽媽們不用擔心。按照標準來做,就好。懲罰孩子一樣,愛孩子也要保持一碗水端平哦!兩個孩子的愛也是應該給予一樣多的!


15歲男孩的媽媽,這些年中不斷和孩子鬥智鬥勇……關注我!瞭解更多育兒心得!也歡迎留下您的育兒心得,一起探討!

晨兒媽Tina


總有家長問我:家有二寶,如何做到公平公正,一碗水端平?

每當聽到這個問題,我都想起一部電影《唐山大地震》中那個令人心碎的情節。

電影開頭時,家裡只有一個西紅柿了,因為弟弟小,媽媽就把唯一的西紅柿給了弟弟。

後來地震發生了,兩個孩子被壓在水泥板下方,撬開姐姐這邊弟弟就會被壓死,要救弟弟,姐姐就會沒命。


媽媽跪下,哭著說“救弟弟。”

理由是,丈夫已經在地震中喪生,必須為了方家留下香火,所以得救弟弟,理所當然,殘酷無情。


“救弟弟”這三個字,就寫在了姐姐的耳朵邊上。


三十年過去了,作為倖存者被幹部家庭收養的姐姐,拿著媽媽賠給她的那個,虧欠了幾十年的西紅柿,泣不成聲。


當年,媽媽可以讓自己把番茄讓給弟弟,媽媽也能讓自己為了弟弟把命也豁出去。


那個壓在石板下,那個最無助,最絕望,痛徹心扉被母親犧牲的孩子,一直都住在姐姐的內心深處。

其實,我認為,這碗水是不可能絕對的端平的。

因為你公平的時候,不一定正義,而正義的時候,也並不可能公平。

不如各位家長閉上眼睛,問自己一個非常殘酷的問題:

當你面臨抉擇時,你會救哪個孩子?

首先,我們來看看,造成這種“不公平”的原因有哪些。

第一,家長面對2個以上的孩子時,情感親疏存在差異。

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可能是因為性別,比如傳統觀念較重的家庭,真的會更傾向於對兒子更好,各種資源向兒子傾斜。就像是《都挺好》裡明玉的父母對女兒的虧待,《歡樂頌》裡樊勝美家庭對她的剝奪,都是為了讓家中有限的資源留給哥哥;


可能是因為孩子的性格。比如父母更疼愛活潑的、乖巧的、聰明的、聽話的孩子。那麼相比之下,另一個孩子分到的關注可能就真的沒有那麼多。

還有人乾脆說自己和孩子八字不合、星座不合、氣場不合...

第二,要同時撫養多個孩子時,父母能提供的資源是有限的,分配存在差異。

父母也是人,金錢、時間、精力都是有限的,總會不自覺地將資源按利益最大化的原則去分配。


比如蘇明玉的媽媽說,明玉是女孩,將來要嫁人,自己老了以後還是得靠哥哥,所以只在哥哥身上投資。


再比如,我們單位就發生過,同事記得去幼兒園接二寶,卻忘了去小學接大寶,老師打來電話了,才一拍腦袋想起自己還有一個孩子。時間有限,精力有限,哪個孩子更小,更需要人照顧,那麼就下意識地傾注更多的關心。

第三,在家長眼中,每個孩子的“意義”不一樣。

孩子來到這世上,不是自己的選擇,而是父母帶他們來的。他們的誕生,當然對於每一個家庭來講意義非凡。


有些孩子是愛情的結晶,有些孩子是期盼已久的奇蹟,有些孩子是意外之喜,還有父母會半開玩笑地說:生二寶就是為了陪大寶呀。


孩子們因何而來的原因不一樣,那麼對於父母來講他們的意義是不一樣的。


孩子長大後的性格、能力的差異,也會讓父母對他們的定位不一樣。比如,特別聰明的學習好的孩子,可能就是父母的驕傲;性格好,嘴甜的孩子,可能就是父母的心肝寶貴;勤勞的孩子,可能就會成為父母的小幫手。

以上解釋了這麼多,無非是想讓家有二寶的爸媽們,不必過度焦慮,也不必追求絕對的平衡和公平。


那麼,接下來要做到的,就是如何在育兒過程中,如何分配家庭的資源,才能讓孩子們在有限的資源範圍內,成長得更好。

我有這麼一些不成熟的,逆向思維的小建議:

第一,在二寶還小的時候,請對大寶更“偏心”一些。

在1924年,弗洛伊德自己這麼寫道:“他非常不歡迎這個妹妹的到來,對母親身體裡可能潛藏著更多的小孩,充滿不安和焦慮。”

大寶會本能地覺得,弟弟或者妹妹的到來會分走父母的愛,自己和新生兒之間存在著一種競爭關係。而且,這種擔憂和焦慮都不是空穴來風的。

我的另一個同事有次跟我說,生了弟弟之後,還在上幼兒園的女兒表面上很開心,和弟弟非常地親,可是有一次週末,女兒怯生生地對她說:“媽媽,今天我們出門玩,能不帶弟弟嗎?就是爸爸媽媽和我去遊樂園玩,向從前那樣。”

這就讓她意識到,已經有了自我意識的女兒,其實內心深處是焦慮不安的。所以他們夫妻真的就把二寶留在家給老人看了一天,單獨帶著女兒出去,並且那之後的很多決策都傾向於大寶。

而尚在襁褓中的二寶,根本察覺不到父母的這種“偏心”。他們對二寶還是一樣的愛,一樣的好,只是在孩子最在乎的父母的“陪伴”與“關注”上,更偏向於“大寶”。

這樣,大孩子充分感受到了身為“老大”的優越感,而且對二寶的“敵意”也減弱了。甚至後來還主動要求帶著弟弟一起。

第二,兩個孩子都懂事之後,處理孩子間的矛盾要對事不對人

因為弟弟妹妹小,哥哥姐姐就要讓著,兩個人一旦發生矛盾,就要大孩子讓著小孩子。這是萬萬不行的呀。


女孩一上臺就訴說著自己受到的欺負,聽著女孩的遭遇,也讓周圍的人一陣唏噓。


結果,臺下的外婆竟然喊話孫女:“你是姐姐就應該讓著弟弟”,聽完外婆的回應,女孩摘掉眼鏡就開始痛哭起來。


其實無論家裡是獨身子女還是,兒女成群,父母長輩,處理事情的第一原則就應該的針對事情的事實去指出問題,解決問題。


讓孩子明白自己的言語行為中的不當之處,並且為自己的行為道歉。


而不能說什麼哥哥姐姐因為年長就要讓著,那麼你最終會獲得一雙這樣的兒女:不講道理的弟弟妹妹和滿心怨恨的哥哥姐姐。


而且批評不是人身攻擊。我舉個例子:你這個孩子怎麼這麼壞?這麼愛欺負人?搶弟弟的玩具,你還有臉沒有?


這句話裡,只有“搶弟弟玩具”這一個是客觀事實,其他的都屬於人身攻擊,是父母在給孩子下判斷。


那麼孩子打架這件事,首先當然是要問清楚事情的前因後果,讓兩個孩子明白各自的問題,犯的錯誤到底是什麼,而不是劈頭蓋臉先罵一通,各打手心50下。也不能只聽一家之言,冤枉了另一個。


錯在哪兒?如何能不再犯。這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第三,父母要接受孩子之間的差異,為孩子做定製化的成長方案。

同一對夫妻生的娃,基因沒有很大差異,但是性格還是會有很大差異的。


在養育孩子上,不能把養大寶的那一套,完全copy在二寶的身上,很有可能並不合適。

比如大寶性格爽朗,自尊心較低,被父母嚴厲批評也非常皮實地很快就能恢復心情。如果二寶性格內向,自尊心很高,捱了批評可能會很受傷。


在教育孩子上,也要因材施教。針對孩子們自身的興趣點和優勢來制定培養方案。


想讓家裡同時出好幾個科學家、醫生、律師???讓孩子在自己更熱愛的領域發光發熱吧。

一個人在自己擅長的領域才比較容易成功。

第四,弱化子女間的競爭關係,強化合作關係

其實子女直接肯定是競爭、合作,這兩種情況同時存在。


但是家長要弱化他們的競爭關係,最好不要在言語和行為上將兩個孩子做比較。

值得鼓勵的是,兄弟姐妹之間的團結互助和友愛。


比如,哥哥考了班級第一名,當然應該表揚,滿足孩子的一個小心願。


但值得更大的表揚的是,哥哥在學習上幫助了弟弟,讓弟弟的成績取得了顯著的進步。哥哥弟弟都有更大的更多的獎勵。


之前在另一篇文章中,我提到過正確地獎勵孩子和懲罰孩子的方法。那麼這裡也可以用上了,我們強化的是互相幫助和合作的行為,懲罰的是惡性地競爭和疏離。


如此這般強化多次之後,孩子們就懂了,什麼行為是父母樂意看到的。

第五,父母的自我提升,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

很多時候不是父母不想公平,而是因為資源有限,錢、時間、精力有限,那麼自然會有所取捨。而且經濟條件更好的時候,父母自己生活也更好,情緒也更穩定,更容易和孩子理性地溝通,也更有耐心。


如果父母能再努力一點,讓家庭的物質基礎更強一些,那麼我想,其實很多問題都不是問題。


除了經濟實力的增強,父母也要持續學習,除了提升自己的育兒能力,這種學習的狀態,更是有助於培養孩子的自律和好學。


孩子們聽不懂父母的說教,他們只是去模仿父母,建設良好的家風、學風,家長的責任重大。不要再在孩子上學後,抱怨孩子為什麼愛玩手機,不愛寫作業,請先看看自己下班回家後在幹什麼吧。


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公平,只能給孩子們相對的公平,無論如何,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真誠的,如果能恰到好處地去表達,孩子們一定會感受得到。



家庭教育有意思


首先,家長應總結分析兩個孩子發生衝突的事件,什麼樣的情況事件 壓力 會讓一個孩子動手去打人。然後能在孩子情緒積聚時及時幫助孩子疏導他的不良情緒。

比如,是你的手想打人對不對,我們去看看森林中哪隻怪獸願意出來迎戰你的小嫩手。

你心裡的怪獸在失控了,先把它鎖住,媽媽來幫你解決問題了。

第二,家長需要反思自己的言行,在生活中有沒有喜好依靠暴力解決問題的習慣。

父母的言談舉止是兒童最佳模仿榜樣。

第三,孩子們在面對憤怒 嫉妒 難過等情緒時,有沒有好的疏解方法。

定義情緒 接納情緒 疏導情緒。

家長可以和每個孩子單獨 開誠佈公的談談公平 的問題。如實告知不可能有絕對的公平。世界本就是不公平的。媽媽已經盡了最大力量來照顧大家的感受。我們要互相包容和支持。

第四,家裡需要新的規則來管理衝突。規則由父母定。規則約束大家 服務大家。

第五,家長可以安排單獨與孩子的陪伴時光。同性別家長的陪伴很重要。這樣就可以規避一定程度的忌妒之心。

第六,讓運動來釋放孩子旺盛精力。踢球 游泳 滑板 騎車等等。有的運動強調合作,有的運動更強調堅持和耐力。讓運動釋放多餘的精力,讓孩子在運動中體會合作和競技精神。

第七,在家裡可以有一間屋子提供給孩子,讓孩子可以安靜的獨處一會兒。


父母技能研習社


我家有兩個男孩,大的6歲,小的2歲。談一下我的感受。

第一,因為都是男孩,所以不存在重男輕女的問題,但有時候會表現出喜歡女孩的意思,女孩乖巧可愛,男孩調皮搗蛋。

我檢討,以後不讓孩子感受到我不喜歡他們。

第二,根據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德勒的研究,孩子的出生順序會明顯影響父母的態度。老大從獨享變成分享,心理上接受不了,有時候還會說媽媽不愛我了。而我只是覺得老二還小,需要更多的照顧。

心理學家說,老大為了發洩不滿,或是想要重新吸引父母的關注、確認父母的愛,老大很容易採取一些錯誤的行為方式。時間久了,父母也會覺得這個孩子變得不太可愛了、總是不讓人省心,對待他的態度自然也會隨之改變。如果將這個責任完全推給老大,的確是不太公允,但在現實中,很多父母與老大之間的關係,就是這樣慢慢陷入了惡性循環。

所以我檢討,不能因此而忽略了老大,的確很容易讓他因為父母的“偏心”而心生怨恨。

第三,針對他們制定相同的規則。犯錯後,同樣懲罰。

第四,告訴老大,生老二是為了陪你玩,你們能相互陪伴,弟弟還小,我們一起照顧他,等他長大點,你們一起上學。現在,好多壞事,老大都慫恿老二去做,等他們長大,也是美好的回憶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