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出"三王並封",政治家遇到"無賴"皇帝也是難辦(四)


上文說到王錫爵勉強認可萬曆"三王並封"的旨意,但是要加上皇長子認皇后為嫡母的意思,卻沒有料到自己埋下抄家滅門之禍。

明白人的勸諫

自古以來,涉及立儲乃國之重事,所以才稱儲君是國本。儲君就是未來的皇帝,如果站隊成功,來日雞犬升天,如果站隊失敗,貶官回鄉,碰見狠點的皇帝,可能發配邊疆,性命不保。


搞出

刑場


大臣們找王錫爵理論是不認可首輔為什麼要退讓皇帝,皇長子本來就是應該確立為太子,退一步太不符合大明官員強顏直諫、爭得廷杖的性格。然而剛剛考上進士的李騰芳卻是瞭解的。他參與過國本之爭,也瞭解其中的艱難,明白首輔在努力向前推進立儲。但是李騰芳看出了其中隱含的巨大風險。他直接到內閣朝房向首輔遞了 "紙條":

"公欲暫承上意,巧借封王,轉作冊立。然恐王封既定,大典愈遲。他日公去而事壞,罪公始謀,何辭以解?此不獨宗社憂,亦公子孫禍也。"

這句話意思是說,首輔大人想暫時秉承皇帝的旨意,巧妙地藉助封王,轉換為冊立。然而恐怕封王經確定後,立儲大典會更遲。日後待您離去後事情敗壞了,追究您開始謀劃的罪行,您用什麼話來解釋?這不單單是宗廟社稷的憂慮,也關係到您子孫的禍福。


搞出

明朝文官


王錫爵看完以後,十分震驚,這位年輕人剛進朝堂卻看透自己"三王並封"的苦心,然而為什麼會禍及子孫,王錫爵真的不明白了,他急忙請進李騰芳,不可及待問道:

"諸人詈我,我何以自明?如子言,我受教。但我疏必親書,謂子孫禍何也?"

意思是眾人責備我,我怎麼樣才能讓大家明白我的苦心?像你所說的意見,我接受。但是我的密揭(包括請皇長子認皇后為母)是親自撰寫的,怎麼談得上子孫的禍患呢?

李騰芳不僅哭笑不得了,首輔大人還是不明白其中的關鍵問題,他答道:

"外廷正以公手書密揭,無由知其詳,公乃欲藉以自解。異日能使天子出公手書示天下乎?"

正是因為你上的是密揭,所以眾官員看不到,不明白你的真正用心,首輔大人卻想憑藉這個解釋自己的真實意思,但是如果真的到了萬不得已的時候,您能確保皇上給大家看你當時寫的密揭嗎?


搞出

萬曆


王錫爵沉默了,他一切的設定太理想了,想想萬曆的人品,商量好的事轉臉就不認了,日後能夠指望他讓皇長子認嫡母,讓大家看自己當時的密揭嗎?這"三王並封"的旨意是萬萬不能下的啊。

錫爵憮然淚下,明日遂反並封之詔。

“三王並封”的風險

假如皇長子上臺,回想自己本來可以直接立為太子,可是王錫爵非要迎合皇上搞出"三王並封",與兩個弟弟回到同一起跑線上,實在可惡。假如皇三子上臺,會因為"三王並封"的事情犒賞王錫爵嗎?不會的,本來皇三子上位就是不符合祖宗之法,皇三子一定羞於提及因為"三王並封"的事件佔得優勢,可以假想的是,為了避嫌,新皇很有可能斥責王錫爵甚至更嚴重的舉動來證明自己對王錫爵並沒有感激之情。


搞出

朱常洛


因此王錫爵的"三王並封"只是一廂情願了,背後卻隱含了殺身之禍。經驗豐富的政治家碰見不按常理出牌的萬曆,也只會是"亂拳打死老師傅"了。

“三王並封”後續故事

後面在王錫爵的一再請求下,萬曆終於答應讓皇長子出閣學習,期間又想反悔,最終被王錫爵拒絕,最後在萬曆二十二年,命皇長子出閣讀書,邁出了立儲實質性的一步。最終被確立為太子已是萬曆二十九年,經過長達十五年的國本之爭,大臣們取得勝利,皇三子朱常洵封為福王,離開京城去河南就藩,一輩子不得回京城。疼愛皇三子的萬曆悲痛欲絕,從此遠離朝臣,懶政怠政。


搞出

農民起義


國本之爭消耗了帝國太多的政治力量,使得本來就在走下坡路的大明王朝加速了滅亡。然而天意弄人,歷經15年國本之爭,做了三十八年皇子的朱常洛,即位僅僅一個月就駕崩,留下了一個被父親萬曆折騰的千瘡百孔的國家。


搞出

崇禎帝

一直不受父皇寵愛,十三歲才出來讀書的朱常洛命運如此悲慘,他的兒子們的日子更是可想而知。朱常洛的兒子天啟皇帝,也被稱為“木匠”皇帝,大字不識,最有名的手下的魏忠賢。另一個兒子就是崇禎皇帝,性格多疑、猜忌、不自信。這都是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下長大造成的性格缺陷。國本之爭,也敲響了帝國滅亡的又一聲喪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