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華為聯想中芯國際深之度等公司聯合組建一個新公司是否可行?

卓越V超越


現在應該拆份,而不應該整合湊大堆。企業越龐大目標越大,被美國打壓的可能性越大。同時企業過於龐大,經營成本高運作效率低。一旦出現決策失誤會迅速衰敗。現在製造業發展的顯著特點是專業化,分工越來越細。每個企業只要把自己的分內事情做好了就行了。貪多嚼不爛,把有限的資本和技術集中用在自己的專業領域才會有大的突破,才有可能成為行業領導者。像瀋陽機床那樣鋪大攤,胡亂拼湊外強中乾,到頭來一地雞毛。機床行業分工越來越細,大部分部件都應該由專業廠生產,而不應該整合在一起都自己生產。這樣一旦市場波動,企業就萬劫不復了。而實行專業化生產,一個專業廠可以同時接不同廠家的訂單,東方不亮西方亮,企業就有能力經受得起市場的波動。樹大招風,像華為這種企業其實應該考慮拆分,把雞蛋放進幾個籃子 。這樣也許能夠走得更遠。


無藏南即951W


為什麼要組建這樣一家公司?是想要華為的芯片設計能力,中芯國際的製造能力,聯想的整機能力和品牌,深度的操作系統,然後一起打造出一家真正的中國自主的電腦企業?

一、明顯不可行

我明白題主的意思,就如上面所說的這樣,整體這四家公司,然後打造出中國自己的自主可控的芯片、系統、電腦等。

但很明顯這是不可行的,首先在芯片設計,華為並不是頂尖,目前也就僅在手機SoC上表現突出一點,在電腦CPU上,華為還是落後很多的。

其次中芯國際的芯片生產水平,也不是最頂尖的,中芯國際14nm,臺積電7nm,英特爾10nm,AMD 給臺積電代工,是7nm。

深度的linux,雖然叫好,但不叫座,其實也沒什麼人用,生態不行,這是個硬傷。聯想不好說,畢竟主要是組裝電腦。

那麼這幾個公司組合起來幹什麼?生產出一臺二流的甚至三流的、四流的所謂的真正的國產電腦?給誰用,誰又會買單,最多騙騙補貼之類的,估計個人消費者是不會買的。

再說了,4家企業組建一家四不像的公司,又有什麼意義呢?可以說是完全不可行的。

二、也沒這個必要

另外其實也沒有這個必要,上述企業合作,計劃是從上游到下游,一家企業通吃,這在商業行為中是不可取的。

一般而言,一家企業把某一個領域的某一細項做精做透,然後發展上下游,大家共同發展,一起賺錢才是正道,一家企業把上下游的錢都賺了,沒有誰和你玩了,你自己和自己玩吧。


互聯網亂侃秀


這個提法顯然是不可行的。無論從公司治理的股權層面,到無法調和的業務層面都是如此。具體如下:

第一,華為已經全面進入PC產品領域,和聯想已經形成直接的競爭關係。華為本身的研發能力強,積累深厚,沒必要也不屑跟聯想搞什麼合資,因為聯想對華為來講,沒什麼價值。

第二,從中芯國際的業務層面來講,是做芯片代工。如果和華為搞這種合資捆綁,那麼其它客戶的生意還要不要接了?代工廠有代工廠的規矩,不能站隊,上門都是客。像富士康當年那麼大力站隊蘋果,喊打三星,是因為三星做事太獨,供應鏈垂直整合能力強,動了富士康蛋糕,兩家再不可能有合作富士康才那麼幹的。一般情況下,OEM代工廠商相當於一個公共製造平臺,不會去和客戶搞合資,雙方研發領域和方向不一樣。

第三,搞這麼個大合資從目的上看是想提升中國芯片能力。但不是這麼個搞法。現在產業分工越來越細,尤其芯片產業,需要各自在自己專業化領域發力,而沒必要搞這樣大一統的整合。

綜合以上,題主提出的合資公司幾無可能,也無必要。


Simon叔的商業觀察


謝謝您的問題。華為與中芯國際可以成立股份制公司,不過沒有必要,還有風險。

合資合作的目的。雙方合資合作的目的,就是讓長板更長,短板消除,合作的基礎是長短板互補。比如美團收購摩拜,美團需要補齊共享出行的業態,摩拜需要資金,雙方長短板各有所需。


不聯合成立公司會怎樣?中芯國際的長板是晶圓代工和技術服務,是內地技術最先進的集成電路晶圓代工企業。華為是全球領先的信息與通信技術解決方案供應商。他們的交集是芯片產業,他們在芯片產業鏈上是甲乙方關係,有著不同使命。華為與中芯國際始終是獨立的市場主體,不用非選對方才能活得更好,他們之間不存在業務長短板互補,沒有對方助力,自己也會在自己戰略上越走越遠。只生產不設計芯片、只設計不生產芯片,本身就是產業鏈的協同,合作關係不需要合資公司形式維持。


成立聯合公司會怎樣?芯片只是華為很小的一個零部件,華為的眼裡是全棧全場景AI解決方案。中芯國際的眼裡是更高製程的芯片、更加廣闊的市場。華為與中芯國際,有了聯合公司的利益平衡,可能還會限制彼此業務拓展與戰略實現。彼此滲透到對方的核心技術、打破彼此的技術壁壘,讓彼此的技術秘密不是秘密,真是好事嗎?


追科技的風箏



公司間的重組、合併、收購,從戰略意義來說無非是兩種目的:

第一種是抱團取暖防止被頭部企業完全打垮。比如說前面諾基亞併購了朗訊,成立諾朗公司,目的就是在通訊服務商市場跟華為和愛立信做對抗,合併後立馬就超越了愛立信成為全球第二大通訊服務商。
第二種是強強聯合形成近乎壟斷的局勢。比如說中國互聯網百團大戰後,內容最多的大眾點評和應用場景最好的美團進行了合併,成立“新美大”。合併後的企業成為了中國在團購領域擁有絕對話語權的企業。

華為聯合新公司意義不大


我們這裡就著重講一講華為以及目前大家最關心的消費者業務吧。其實從消費者業務的角度來說,華為與其它公司合併的意義沒有那麼大。畢竟目前華為已經基本上形成了自己的生態閉環優勢,而這種優勢一旦建立,外界資源的進入反而不利於其發展。


華為目前的個人消費者業務。從硬件、軟件、生態鏈來看:


硬件上華為最大的戰略勝利,就是堅持自研SOC和基帶芯片。前後十幾年的努力換來了今天麒麟系列芯片的堅強壁壘。有了麒麟芯片,有了自己的基帶芯片,華為就不再像小米、OV那樣在手機業務上受制於高通這樣的芯片巨頭。就可以像蘋果那樣在空窗期發佈產品,在高通還沒有現貨供應的情況下提前半年左右的時間先收割市場用戶。同時華為最近幾年在拍照領域的不斷投入,也為自己的手機業務帶來了另一層技術壁壘,至少目前全球手機市場來看,能夠在拍照上完全超過華為的品牌,暫時還沒有。


軟件上,其實是華為目前最頭疼的地方。但遺憾的是沒有任何一家廠商是可以幫助到華為的,除非庫克腦子抽風了把IOS給華為用。目前由於某些特殊原因,華為在海外的谷歌服務已經被關停,這樣的結果就是海外用戶使用華為手機將無法正常使用谷歌旗下的軟件服務。這樣就約等於你在中國無法使用微信和支付寶是一樣的難受。不過還好華為已經有了自己的解決方案,並且已經開始緊鑼密鼓研發自己的“鴻蒙OS”系統,以及成熟應用在手機上的方舟編譯器。你要說國產廠商裡誰可以幫助華為?還真沒有。


生態鏈上,華為的打發很明顯就是在按照類似蘋果的佈局。蘋果的產品線佈局其實就是把消費者使用的屏幕全部佔領,就可以形成生態優勢。從最小的智能手錶Apple Watch,到可以直接投放屏幕的Apple TV。華為目前也在做類似的嘗試,筆記本電腦業務已經越來越成熟,受到不少辦公人群的喜愛,電視和智能手錶業務也一直在緊鑼密鼓開展著。華為的終端業務沒有小米那麼豐富,但是主要該有的硬件都有。


因此從這個層面上來說,我們再給華為幾年的發展時間,等到鴻蒙系統正式使用(現在是安卓套個殼),硬件佈局完成,擁有自己的開發者和應用生態,華為成為另一個蘋果不是沒有希望。

真正的弱點在於供應鏈


其實對於華為乃至整個中國的企業來說,真正的技術弱點其實在於供應鏈和技術上的壁壘。這也是為什麼中國廠商成立聯合公司意義不大的核心原因。我們就拿一部手機來舉例子。


屏幕來說。目前手機屏幕,OLED材質全球最大的廠商是三星,並且技術上面目前沒有任何一家廠商可以短時間內超過。即便是LG這種面板企業可以生產OLED屏幕,產能不足也只能夠使用在Apple Watch這樣的設備上。而中國廠商中,一個是京東方,一個是柔宇,前者是華為在扶持,後者是小米在扶持。但是目前從產量、質量、成本上都要落後於三星。並且目前三星已經在摺疊屏上全面發力,旗下的Galaxy Fold已經開始正常供貨(某寶上現貨,24期免息分期),而華為的Mate X少量發售後一直缺貨(京東方);小米的MIX Alpha跳票到現在也沒消息(柔宇)。因此國產手機廠商依舊需要使用三星的OLED屏幕。而三星都知道其實是華爾街控股的企業。


芯片來說。雖然華為掌握了處理器的設計能力,但是生產上並沒有中國的廠商可以代工華為的麒麟芯片。因為全球掌握了7nm製成工藝的企業只有兩家,一家是臺積電,一家是三星。而三星又是主要以閃存芯片這種規則電路為主的;主要是臺積電專注於邏輯電路的生產。因此,無論是高通還是華為還是蘋果,只要是目前7nm的旗艦處理器,都只能給到臺積電或者三星做代工。在沒有製造能力的情況下,即便你能夠設計出處理器,做不出來也白費。而臺積電本身,雖然是臺灣企業,但是背後控股方,也是美資。


攝像頭來說。目前對於手機而言,拍照是消費者看中的很大的賣點。而決定手機成像質量最關鍵的兩個技術:一個是傳感器,另一個是算法,都不在中國廠商手中。傳感器來說,全球最好的就是索尼的傳感器,包括華為、蘋果的旗艦機器,全部使用的都是索尼的傳感器;其次是三星的傳感器,包括小米的1億像素傳感器,都使用的是三星的HM系列。算法來說也是一樣,拍照的算法全球最優秀的企業是谷歌,大傢俱體可以瞭解一下Pixel這款手機,鏡頭的數據很低,但是成像質量相當不錯。


現實來說就是:華為、聯想、中芯國際等等企業,看起來很大,但是最基本的核心技術,或者說跟上游的供應鏈,其實還在外企手中。這一次川普又準備再搞一次操作,可能會影響臺積電對華為提供代工服務,或者給出一些限制,如果真的是這樣,那麼造成的影響就會比較糟糕了。


PM宋先生


聯想做技術?人家壓根就沒有想過!!北大方正,就是聯想的榜樣,遲早都要破產!隨著手機不斷髮展,功能越來強大,大有替代PC之勢!華為和中芯國際聯手已經開始了!!!


科達一刻


一切商業行為都是基於利益考慮,如果他們要走在一起,這些公司的利益必須一致,那麼大的公司要達成共識並不容易,無論是價值觀還是企業文化都有很大的差異。

當然一切都有可能,如果這些公司真能合成一個公司,對推動中國科技進步將是一個大的里程碑。


CK鄔


公司越大,業務越多,越不利於公司發展,當年諾基亞就是業務太多,船太大轉不過來彎,才涼涼,而後把累贅的產品線全都賣了,主做通訊設備,現在又緩過來了。

現在最好的方式就是小而精,才能做大做強。


老楊說說


不可行,因為有股權之爭。中芯國際是一家上市公司而華為不是模式都不一樣。


愛你們1314


股權架構在那裡,你說的不現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