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讀唐詩,品好茶


茶文:讀唐詩,品好茶


飲茶貴在品,“三口”為品,含分享之義。由《全唐詩》統計,題茶字詩者達103首詩,其中描寫茶宴、答茶會約佔一半,可見“分享”對古人飲茶的重要性。讀唐詩,可穿越式體驗古人以茶為載體,分享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全唐詩》與陸羽相關的詩就有40多首。梳理陸羽朋友圈,我們不難發現,陸羽是在與朋友們分享茶的快樂中,形成了寫作《茶經》的想法。從陸羽朋友的茶詩中,人們還可以肯定,他們在享受陸羽親手煎茶VIP待遇的同時,也為他認識茶葉、寫作茶經提供了幫助。這些才華橫溢的詩人,通過詩向各個社會階層介紹陸羽和他的茶,併成為茶加持文化的光環。

佛學大師皎然,與陸羽亦師亦友。據《全唐詩》考,其中有皎然大師詩八卷542首,其中專門寫尋訪陸羽、談茶的就有11首,《尋陸鴻漸不遇》還被收入唐詩精華本《唐詩三百首》中。他對茶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彌補了陸羽《茶經》專業性有餘而文化性不足的缺憾。其“一飲滌昏寐,情來朗爽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的句子,堪比盧仝“七碗之句”。

茶文:讀唐詩,品好茶


除皎然大師,當時名士顏真卿、劉長卿、皇甫冉等人,也是陸羽茶友,如果沒有這些富有思想和文才茶友經常的切磋分享,陸羽青燈古佛獨飲苦茶,寂寞胸懷狹隘環境之下,如何能寫出《茶經》的鴻篇鉅製呢?

李白、杜甫、白居易,是唐朝詩人群星中最耀眼的星辰,被後人推崇,從流傳下來的作品看,人們能感受到他們分享茶飲時“茶興與詩情齊飛”的興致。

李白一生作詩無數,其茶詩可能多散失,今天能看到的只有一首。公元752年,李白與中孚禪師在南京棲霞寺偶遇,中孚禪師熱情地與李白分享自己所藏的茶,他回贈《贈族侄僧中孚玉泉仙人掌茶序》。這首詩加上序共有300多字,堪稱是一篇寫茶的短文。李白在序中介紹“仙人掌茶”的產地和環境,茶的品質和功效,介紹了茶的加工方法和製作人。

詩聖杜甫會種茶製茶,崇州、大邑、西嶺雪山等地至今還留有杜甫採茶製茶的記錄,成都杜甫草堂也發掘出土唐代茶壺。杜甫寫茶詩結合日常生活,展示了普通人飲茶場景。如《重過何氏五首》之三:“落日平臺上,春風啜茗時。石鬧斜點筆,桐葉坐題詩。翡翠鳴衣檸,婧立釣絲。自逢今日興,來往亦無期。”落日平臺之上,春風拂面,鳥語花香,與友人品飲春茶、桐葉題詩,是詩聖作品中難得的輕鬆之作。

茶文:讀唐詩,品好茶


白居易一生寫2000多首詩,其中茶詩就有63首,數量居唐人之冠。白居易“食罷一覺睡,起來兩碗茶”“遊罷睡一覺,覺來茶一甌”,自稱“別茶人”,愛茶之趣可見一斑。他那首載於《全唐詩》443卷《山泉煎茶有懷》常被後人引用:“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塵。無由持一碗,寄予愛茶人。”從詩意中可以看出,白居易非常樂於與人分享好茶,他在杭州時,經常招韜光禪師來陪他喝茶:“命師相伴食,齋罷一甌茶”。經常有人投其所好,給白居易寄來各地的好茶,從他茶詩的題目就能看得出來:《蕭員外寄新蜀茶》《謝李六郎中寄新蜀茶》《晚春閒居楊工部寄詩、楊常州寄茶同到因以長句答之》等,一些詩句在直白淺意中抒發著茶人的開心:“蜀茶寄到但驚新,渭水煎來始覺珍”“閒吟工部新來句,渴飲毗陵遠到茶”。贈茶得詩,茶引詩興,分享讓白居易和愛茶的朋友皆大歡喜,也為唐詩和茶文化留下了多彩的一筆。

唐朝是詩的朝代,也是茶的高峰,詩人通過分享好茶,詩詞唱和,在茶葉流通貿易之外,另闢一條文化傳播渠道。翻閱《全唐詩》中的茶詩,幾乎可以看到關於茶的一切。

此外,《全唐詩》還留下了“茶子、茶果、茶瓜、茶湯、茶色、茗宴、茗粥、茶器”等數不勝數的與茶相關之詞,為茶文化增添了難得的史料與興味。

茶文:讀唐詩,品好茶


茶人愛分享,文化共傳承。“分”是傳播之道,“享”是美好之味。如果不是分享,人們怎麼能看到這麼好的茶書、讀到這麼美的茶詩。分享,已成為當代中國茶文化核心要義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今天愛茶、讀詩、談茶文化,也應繼承古人分享之遺風。通過弘揚共享精神,把中國茶和婁底茶傳播到世界去,讓中國茶文化走向世界,讓更多人分享一杯婁底好茶。為此,我們應該從現在起,大踏步地走進茶園。因為——

茶園,是一個萌發生命之芽並烙上名山大川永恆印記的搖籃;一個造就油鹽柴米醬醋茶最柔軟詩境又春天最先開始而茗香千里的地方;一個以綠色鋪展而享受雲霧繚繞並溫馨無限的古老叢林;心中有茶的人永遠不會孤獨,而茶園就是那個讓翠嵐流淌且含韻雋永的源頭,無論生前,還是身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