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文化,聰明≠智慧。學以致用,造福社會才是目的。對嗎?

俏漁妹海鮮


首先贊同這個觀點,且聽我一一道來:

(一)知識和文化

知識是人類在實踐中認識客觀世界(包括人類自身)的成果,它包括事實、信息的描述或在教育和實踐中獲得的技能。

文化是智慧群族的一切群族社會現象與群族內在精神的既有,傳承,創造,發展的總和。簡單說就是除了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

兩者的關係簡單點說就是知識包含於文化之中,所以知識≠文化成立。

(二)聰明和智慧

聰明和智慧個人覺的在佛教裡面論述的最好,也最為完整。

聰明,要麼指對待某事物有好的想法或者邏輯,要麼就是通過一定方法手段,達到某種目的或態度。相比於智慧,聰明可以通過後天學習來提高,而智慧非也!

智慧,在佛經裡面叫“般若”,意為“終極智慧”、“辨識智慧”。專指:如實認知一切事物和萬物本源的智慧,並對智慧有詳細的分類。並且相對聰明來說,它既有先天的,也有後天的成分在裡面,這是和聰明的一個區別。其次,聰明只是停留在思想邏輯,或做事手段“術”的層面,而智慧卻是在大象無形“道”的更高層次了。

打個比方來形容聰明和智慧。聰明就像是月球,地球,太陽,亦或者整個銀河系,而智慧就是整個宇宙,兩者沒在一個數量級上,所以聰明≠智慧。

(三)學以致用

學以致用包含了兩個方面,一是學以 自用,修身明德。二是學以 他用,造福社會。其最高境界包含兩個方面,一是“上士聞道,勤而行之”;意思就是要身體力行,真理領實踐,實踐出真知。二是“學以致用,不離大道,善貸且成,善始善終”。也就是所說的學以他用,造福社會。

綜上,此觀點沒毛病,本人雙手贊同!


知聞是你


認可。我和單位小領導聊天,問他:腦力勞動者對社會貢獻大呢還是體力勞動者?他就這個問題和我辨識幾年了。因為期間他說過,要用幾年的時間提高自己,包括地位和金錢。但幾年過來了,他還是他。可還是嘴硬,最常說的就去:那我那幾年大學白唸了?哈哈,我非有諷刺之意,倒也希望他飛黃騰達。可在我看他那麼努力,不到四十歲就白了頭,很是傷感。並非學識不夠,並非不努力,也非品行不好,但卻和仕途無緣。或許,這輩子他就會這樣了,不會改變。


蜂回


沒有知識,肯定不能算有文化;光是頭腦聰明,還是稱不上智慧。學以致用,造福社會是目的,但只是其中之一,實現自已的人生價值,包括為自身及家庭創造生存與發展的能力和空間,而這恰恰是可以造福社會的前提。

知識是否等同文化,我們舉個最簡單例子,就連小孩子也知道在城市裡過馬路要走斑馬線,且紅燈停綠燈行,而有個研究生經常不按上述交規,任意穿行,不顧紅綠燈,你能說他沒知識嗎?至少他的學歷也不低,其實這種行為顯示的就是沒文化。所以知識不能全部等同於文化。

而聰明也不能等同於智慧。聰明代表著生物有靈性,智力發達,可以是綜合性、整體性的,也可以是某一方面的。而智慧是在聰明基礎之上系統性的高級素質能力,一般還需要知識、觀念、表達與技能等多個系統加持下才能構成。比如說,我們國內的三馬(馬雲、馬化騰、馬明哲),就可認同為有智慧,也是我們所稱的智人。而日本動畫片中的人物——小和尚一休,就被認作是個聰明的小孩。因此我們也常常用小聰明,大智慧來形容。

總而言之,無論一個人的知識面有多寬,文化程度如何,都可以做到學以致用,即通過自身的學識與能力,以及逐步提高的智慧水平,去爭取做好每一件事,也盡力去造福社會。





天高雲淡17


書上的各種知識,經典名言。知道的人很多,因為從小就開始學習和聽別人說了。但是能夠領悟用到生活中的人很少。學以致用,我們學很多時候是為了用。知識是為了用的,文化是精神上的東西。

所以和別人講書上的各種道理,別人就反感,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別人認為你開始洗腦了。

稱讚別人有大智慧,和說別人有小聰明的區別就知道聰明和智慧不一樣了。

古代人讀書是為了做人做事,現在的人讀書是為了明白道理,西方人讀書是為了做學問。


黃昏的夕陽


一、先說知識≠文化。

知識分為書本知識和實踐知識。

1、什麼是書本知識?

書本知識是從書本上,識字學文上的知識,又稱理論知識。比如:在學校或私塾裡學到的,語文、數字、地理等。

2、什麼是實踐知識?

實踐知識是從實踐中認識總結出來的知識,又稱“無字真經”。比如:人與人交往相互為達到某種目的處事方式,包括察言觀色、投其所好、看菜下飯等社會經驗。

二、再說聰明≠智慧。

聰明分為大聰明和小聰明。

1、大聰明=智慧。

自古以來,流芳百世一般稱為大聰明。比如:斷案如神、鐵面無私的包拯;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的諸葛亮;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的譚嗣同等。

2、小聰明≠智慧。

天下萬事,有正有反。既有大聰明必然就有小聰明,遺臭萬年的一般稱為小聰明。比如:殘賢害善,大奸臣秦檜;為了一己之私,大貪官和珅;鴉片戰爭後,賣國賊李鴻章 等。

三、學以致用,造福社會才是目的,對嗎?

這個觀點見仁見智,有的人為了讓社會造福自己而奮鬥終身,常幹損人利己的事情,它認為是自己的目的。有的人為了造福社會而奮鬥終身,常幹捨己為人的事情,他認為也是自己的目的。

綜上,流芳百世的是大智慧的人,是對的,令人欽佩。遺臭萬年的是耍小聰明的人,是不對的,令人作嘔。本人與題主的認為,高度一致。歷史經驗告訴我們,當前者的力量大於後者,民族必興;反之,當後者的力量大於前者,國家必亡。


大才21


對!我不是大學生,卻閱讀過古今中外名著,以及古今中外各種文學書籍。我是四川地震志願者,天津爆炸志願者,天津日行一善志願者,天津白血病患者志願者,天津智障兒童志願者,甘肅貧困山區兒童助學志願者,遼寧養老院慈善愛心公益志願者,微博詩社微信詩社網絡平臺資助貧困詩友以及貧困患者志願者。











中華福苑詩詞


知識當然不等於文化,知識裡面既包括科學知識,也包括文化知識。不過如果一個人沒有什麼知識,當然也就必然沒有文化知識。

聰明當然不等於智慧,但聰明是智慧的生物意義上的智力基礎。生物意義上智力足夠聰明的人,在符合其意願的情況下才有能力用更“智慧”的方式來思考和行動。但即便智力卓越的高智商人類,如果出於情感與公義,又或者為了完成某種犯罪目的,而不願或不能進行理性判斷,當然也就不可能表現出任何智慧。

學習本身對某些人來說是快樂的,這倒不見得跟學以致用、造福社會有關,而是因為人類天生的求知慾和探索世界的好奇心。如果說有些學有所成者在價值觀的導向下,用自己的一技之長成了造福社會的積極貢獻者,那也只是無心插柳,和其它非智力領域擁有一技之長的崗位上造福社會的貢獻者並無差別。

簡而言之,知識貧乏者必然也沒有文化,已經在人類社會的智力競爭中被淘汰的廢物,當然沒資格談什麼智慧!


歡笑笑


知識本來就不等於文化!

很多人學歷非常高,但不代表他有文化!文化包涵了教養、休養、知識幾個方面,知識只是文化的一種體現!

聰明人很多,能稱得上智慧的卻非常少!

智者必是聰明人,而聰明人未必是智者!

聰明用於市井之利,只能是一個市儈;聰明用於學業,可成為高知;聰明用於溜鬚拍馬,可成為閹人;例子太多,無需再舉!

知識、文化、聰明和智慧,都可造福社會,也都可以為禍社會!如何去判斷,取決於人的道德層次!

核技術可用於能源發展,同樣可用於人類毀滅;基因技術可造福於人類,同樣也可以毀滅人類!

高級的文化,是一種文明,推動人類進步,而極端的文化,會成為恐怖,使歷史倒退!s



古長安守望者


知識和文不同屬於一個概念範圍。

知識強調的是認知方面的東西,比如對事物的和感知和認知;對經歷的事情總結出自身的經驗和教訓;對事物的特點和屬性的認識和記憶;對事物的操作性技能知識熟練運用。

 

1、  對經歷的事物總結出自身的經驗和教訓。我們都知道,錢是流通貨幣,具有支付功能,我們可以用來購物和消費。在沒有接觸到錢的時候,我們肯定是不知道錢的效用,但第一次花錢購物和消費後,我們知道錢的效用,從而有了經驗。這算是知識。

 

2、  對事物的特點和屬性的認識和記憶。我們喜歡的事物,我們會主動的去認識,比如說興趣愛好方面,喜歡打籃球的人,肯定對籃球本身有認識,知道籃球的規則和籃球比賽的規則,籃球怎麼訓練,關於籃球的種種認知就比較喜歡去了解,這些算是知識。

 

3、  對事物的操作性技能知識的熟練運用。同樣以籃球為例,打籃球是一項需要體力和技巧的運動,打籃球過程中的技巧就屬於操作性技能知識,知道怎麼帶球,怎麼投三分藍。

 

 

聰明和智慧,同樣不屬於同一範疇。正所謂聰明為術,智慧為道,詳解如下:

1、概念不同

道:是自然運行的規律,也是人修身養性之本。

術:是人遵行自然規律的做事方式,也是人的駕馭之道、進取之道、防禦之道。

 

2、出現時間不同

道,在人沒有出現的時候,就已經存在了,只是有實無名罷了。而術,除了動物界的弱肉強食之外,唯有人把它更進一步地發揚光大了。

3、邏輯不同

道決定了一切行為的根本思想邏輯,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底層邏輯。具備很強的普適性和理論性。而術決定你做什麼行為方法邏輯,甚至是你行為的本身。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玩法

對於自身和社會而言,能夠提升自我修養和促進社會發展,幫助眾生的就是好的,太多的概念和定義性的東西永遠只在學術層面。


行走在滇西


一是自用,修身明德。二是學以 他用,造福社會。那麼,問題來了,學以致用的最高境界是什麼呢?

關於學習的目的,我國文人曾做過總結,那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我國知識分子,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志向不小一且學有所成,便希望有一天可以為國出力,為民效勞。孔子也認為,讀書就是為了更好地做人、立身、處世,要把學與用相結合,只有這樣,才能有益於國家,有益於社會。所以,學習的最終目的就是“行”,就是學以致用就要求我們要把所學的東西用到生活中的各個方面。學習是種改造思想的行為,但卻不是脫離實際,陷人空想。再美的理想,也必須立足於現實;脫離了現實,只能結出失敗的苦果。所謂“致用”,除了將知識用於生活之外,還要學會變通。生活總是在變,知識自然也要隨之而改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