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历史其实是反映一个个家族史从兴起到衰亡的过程吗?为什么?

布仪


马克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就是我们的经济状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就是政治制度,法律,文化,宗教等等。那么大家注意,从秦朝我们老祖宗铁犁牛耕。男耕女织,到了大清朝,还是铁犁牛耕男耕女织,所以决定了我们的这个封建的政治制度啊,都是没有什么本质变化。都是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皇帝一言九鼎,唯我独尊。文化就是家里妻贤子孝,家外精忠报国那一套。没有什么新的创新。治国的理念没有什么创新,所以一个朝代覆灭了,我们只能引用上个朝代的治理方式,别的没什么变化。

治理国家的时候,第一代统治者对农民有所敬畏,知道权力来之不易,所以一般都励精图治。往后几代,一代不如一代。愈发骄奢淫逸。忘记了前辈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古人讲勤俭方能持家。最终国库空虚,搜刮百姓,官逼民反。最后代虽偶有明君奈何时不待我,亡羊补牢,为时已晚。大厦倒塌,天命重有所归。新的王朝开启。

就像历史学家说的那样,奴隶们造反推翻了奴隶主,那么造反后的奴隶变成新的奴隶主。他们还得控制一群奴隶为自己服务。直到这群奴隶受不了了,重新走奴隶主以前的老路。我古代的历史实际上就是王朝的更替。是李家,换了刘家,刘家换了张家。


雷哥讲古今


细读史书,学无止境。你好,我是史山泛舟,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中国古代历史其实就是一个反应一个个家族史从兴起到衰亡,这句话是对的。

我国从夏朝开始,自从禹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启之后,就标志着家天下的开启,之后中国历史王朝其实就是一个家天下的过程。细数历朝历代,只要不涉及朝代的交替,皇位的传承均是由上任皇帝的儿子或者直系血亲接替,从来没有说从别的地方找皇帝的。

比如汉高祖刘邦年轻时,他父亲常说他不会置办家业。等到刘邦登基后就问他父亲:“以前,你总说我不会置办家业,现在父亲看看,我和二哥谁的家业更大?”实际上这就是刘邦认为天下就是他的家业,在古代这样的说法并没有不合适。

如果我们把皇帝看成族长,那么皇室就是嫡系,别的一个个人,组成一家家依附与皇帝这个族长,组成一个大家庭。也就有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句话。

而一家家的兴衰决定着皇帝这个主家的兴衰,当下面的人家因为生活变得支离破碎之时,也就证明这个族长没有负起责任,那么下面的人只能重新推选族长。“家国天下”,有家才有国,当自家没有之后,也就不会考虑皇家这个大家。


史山泛舟


中国古代的历史,就是一个个家族从兴起到衰亡的历史。这一个个家族,可不是普通的家族,而是君主帝王家族。他们“家天下”,那天下就是他们自己的,是主角,是主演。记载的历史,也以他们为中心,因此有人说,那些历史书籍就是帝王家谱。好,下面具体去看看吧。

从夏朝开始,“家天下”也就开始了。前面的尧舜禹还是禅让制,谁有德才谁做老大。可是大禹把位置传给自己的儿子启之后,一切都变了。启建立了夏朝,从此由自己的后人继承大位,一代又一代。夏朝末年,商汤兴起,灭了夏朝,建立了商朝,这天下又成了他家的天下,代代相传。商朝不行了,又轮到了周朝,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也是家族相传,容不得他人。秦朝统一后,秦始皇归天后,他的继承者是他的儿子秦二世胡亥。

刘邦消灭秦朝后,建立了汉朝,他就是汉高祖。汉高祖的儿子汉文帝、孙子汉景帝,共同开创了“文景之治”。汉景帝的儿子汉武帝,好大喜功,同匈奴打得不亦乐乎,搞得国家困苦,人民遭殃。他的儿子汉昭帝,采取了和平政策,恢复国力。汉武帝的重孙子汉宣帝继位后,很是不错,有了“汉宣中兴”的美名。后来他的儿子汉元帝、孙子汉成帝,都不行。再后来,王莽就把汉朝刘家的天下夺去了。可是王莽也不行,又被汉高祖刘邦的后代刘秀消灭了,重新建立了汉朝。历史上把刘邦的叫做西汉或者前汉,刘秀的称为东汉或者后汉。不管它什么东西、什么前后,反正都是人家刘家的汉朝、刘家的天下。

……

唐高祖是唐朝的第一任皇帝,他的接班人是儿子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之治”是他的丰功伟绩。唐太宗的儿子唐高宗上台后,比较软弱,他的皇后武则天,很有野心。唐高宗病故后,武则天不想让她李家的儿子做皇帝,自己称了帝,国号周,想要变作武家的天下。结果武家没有结果,天下还是回到了李家的手中,她的儿子唐中宗、唐睿宗先后登台。唐睿宗的儿子唐玄宗继位后,前期是“开元盛世”,后期是“安史之乱”,是历史上有名的前明后昏的君王。“安史之乱”沉重地打击了唐朝,渐渐不行了,李家又传了几代,衰亡了,玩完了。

后面的宋元明清等朝代,虽然时间有先有后、有长有短,具体的皇帝不一样,具体的过程不一样,但是“家天下”的实质没有不同,都和上面的汉唐等朝代一样,是自家相传,是赵姓朱姓等家族的兴起到衰亡的历史。


胡l


中国古代历史之少表面上呈现出了一个个家族从兴起到衰亡的历程。

第一个朝代夏,这个家族从夏禹传了十四代,十七个君主。从兴到亡。夏禹的儿子启拉开了家天下的帷幕。此后一个个朝代的更替,表面上就是一个个家族的更替,你方唱罢我登场。此消彼长。犹如长江的浪潮,后浪推前浪。

十年河东十年河西,没有什么能永恒不衰。

新生事物取代旧事物,是必然的。但随着时代变迁,曾经的新生事物也终会被当下的新生事物所取代。新旧循环往替。天道轮回。


变化的史不变的历


从狭义的角度看,确实是这样。古代王朝的更替就是一个家族代替另一个家族统治的历史,而广大劳苦人民的生活并没有多大改观。

这是由封建社会私有制的制度所决定的。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演,莫非王臣”,私有制注定了是一种剥削制度,推不翻私有制,这种现象就不会改变。


风停雾染在人间


认同,但是这个话应该反过来说。

是单个的家族史兴衰反映了历史变迁。

举例:明清时期,山西多富商,经营遍及全国,时人称之为“晋邦”。而介休县的风气是“重徒服商贾”。历来是出外经商者多,尤以经营边疆贸易出色。范氏早在明代初期就活跃于蒙古边贸。史载,范氏远祖范至刚历经七代传到范永斗,成为明末清初活跃在满蒙地区的大富商,深受当时的满族上层信任。清王朝建立后,即召范永斗承任内务府皇商。 \r

顺治初年,范家被赐产在张家口定居,正式入了内务府籍,顺治帝还要赐给范永斗官职。清王朝更以特许经营等方式,给皇商范氏带来种种经济特权。

范永斗是范氏家族承任内务府皇商的第一代,在其子范三拔襄助下,成为内务府诸皇商中最得力与最受宠的。范家最初受清王朝委托,往来于关内外进行边贸。随着爱新觉罗氏君临全国,又受委托大规模经营铜、盐,这些生意属于独占性商业。当时,范家“运铜、铅于诸省,国用流通”。 \r

从康熙到乾隆初年,范氏家族在经济和政治上达到鼎盛的时期。其中,范三拔的三个儿子(范氏入关后第三代的三个代表人物),为清王朝运送军粮,有力地支持平定准噶尔叛乱,建立重大的功勋,因而大大提高范氏家族的政治地位。

据《清史稿》记载:范氏故巨富。康熙中,师征准噶尔,输米馈军。六个年(1721年)再出师,范氏请以家财转饷,受运值视官运三之一。雍正间,师出西北二路,怡亲王允祥荐范氏主饷,累年运米百余万石。寇犯北路,失米十三万余石,范氏斥私财补运,凡白金百四十四万。 \r

据乾隆《介休县志》记载:“康熙六十年,西征准噶尔,道远粮运,范氏辗转沙漠万里,不劳官吏,不扰闾阎,克期必至,且省国费以亿万计。” \r

《参政范公墓志铭》记载:“公壮而敢为,倜傥有大志。转粟北塞也,先后凡八年,涉危险,驰绝漠,声震朝野。 \r

范氏成功地输送大量军粮到西征准噶尔前线,卓越完成后勤供给,这是一桩了不起的功劳。尤其是出私财数百万两支援军需,在官商史上更是前所未见,正如《清史稿》作者赵尔巽等人所说:“范氏出私财助军兴,几倾其家而不悔,求诸往史,所未有也。”

但是范氏却也随着清王朝的衰落也衰落下去

清朝晚期满皇帝没有感恩之心不再照顾范家生意,导致范家败落,清政府杀尽支持他的晋商,也导致他们自己没有财力后盾的支持而加速满清政府自己的灭亡。明朝后人报复范家血洗范家和军阀等战乱,后人逃亡离散,新中国成立后的土改和四清,文革运动导致全国各地土地房产丢弃无主。为保平安和舆论的围困以及对晚清皇帝的不满,范家闭嘴隐忍。祖辈从不上坟祭拜是传授所致,只供养看坟人看守,各地范家坟没有例外。以致后人大多不知坟地位置。也就没有了清明聚会上坟而断了联系。没有了远亲。

新中国成立前靠各地房产维持生活,不做生意,男性主持家务减少,大都读书玩乐,吃祖遗留,女性占主导地位,也是范家后人男性不抱团取暖,家族意识淡薄,以致后人大多更加没出息。

还有比如,红楼梦中四大家族的衰败,也从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衰落。


君意图南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实为华夏一脉为基点的扩展与包容。

从时间顺序、历史发生、性灵推演,华夏一脉拥有最为纯粹的性灵。

华夏一脉,地理位置在山西省的晋南地,包括运城市、临汾市界。

尧舜禅让境界,开启了华夏一脉的史迹。

本人撰写《千古帝乡》百万长篇,就是将华夏一脉的性灵推演,期待出版发行。


薛红娟


这个理解比较狭隘。


就像鲁迅说不同的人读红楼梦一样——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对于已经发生的事情,不同的人会根据当下自己所处于的境况和个人的学识修养去理解和分辨。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解读。


中国历史博大精深、时间久远,可供研究的也太多太多。如社会学家、生物学家、考古学家、科学家、文学家、历史学家乃至医学家都会从自己的角度去进行考究和解读。


你所说的家族兴衰,很可能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去解读的,是一家之言,未必全面。


而且,一个家族可能在历史进程中有很大贡献,但不可能一己之力完全推动历史。


青年毒舌晓声说


这只能说是历史的一部分,朝代的变更,可能会有一部分世家,因为各种政治的原因衰败。但还有很大一部分世家,依然活跃在历史舞台上!比如孔子的后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