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權激勵100問之第3問:做了股權激勵,老闆是不是就賺得少了?

吳總從事技術軟件開發工作,2013年從單位離職,自己創辦了一家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吳總編程技術過硬,加上前期積累了一定的客戶資源,公司自成立以來,業績一直不錯。2017年他給自己定了目標:公司業績指標達到1000萬元。但是以公司目前的實力,似乎有些吃力。經朋友介紹,他向我諮詢股權激勵方案,但是又有些擔心:股權激勵制度導入後,自己是不是就賺得少了?


作為老闆,常常希望自己能百分百控股,擁有絕對的決策權。但是,縱觀國內外優秀企業家比爾.蓋茨、巴菲特、柳傳志、任正非、王石、馬雲······沒有一個人在自己所在企業佔股比例超過5%,而且他們每個人都深諳股權激勵之道。有很多老闆在企業持股超過20%甚至超過50%,但每到發工資的時候,他們還在到處籌錢解決員工本月的工資問題。即便如此,每次股權激勵課程結束後,還會有一些處於事業起步期的老闆來問我:“給員工分了股份, 我這個當老闆的是不是就賺得少了?”

股權激勵100問之第3問:做了股權激勵,老闆是不是就賺得少了?

漢語言文化博大精深,有一個詞用來形容這種情況再貼切不過,叫作“吃獨食”。須知,“吃獨食” 肯定無法吃出偉大的事業。從字面意思來看,股權激勵好像是員工分走了老闆的利潤,其實不然。股權激勵並不是一種福利,而是一種激勵制度, 用一個事先設定好的預期目標來激勵員工創造更多的價值。用這些價值所創造的利潤去激勵創造價值的員工,對於老闆而言,收穫的不僅是比預期多得多的利潤,更是一個個有歸屬感、有責任感的優秀員工······。


這就像做蛋糕一樣,公司原本每天能做10個蛋糕,老闆有100%的所有權,也就是老闆一個人就能分到10個蛋糕。然後老闆制訂了股權激勵制度,達到考核條件的優秀員工能分到20%的蛋糕。於是公司員工每天非常賣力地工作,一天竟然做出了20個蛋糕,優秀員工拿到了20%,也就是4個蛋糕,老闆每天還能分到16個蛋糕。

股權激勵100問之第3問:做了股權激勵,老闆是不是就賺得少了?


經過股權激勵後,老闆從原先分到的10個蛋糕變成現在的16個蛋糕,還多出了6個蛋糕,這就是股權激勵的魅力。通過分配股權的方式,發揮了員工的最大潛能,把未來的收益作為分配條件,本質上是種共贏的機制。


有一句話叫“火車跑得快,全憑車頭帶”。但今天完全憑車頭帶的火車到底跑得快不快呢? 相比動車就不快了,因為動車每節車廂都有發動機。同樣的道理,全憑老闆帶動發展的企業,跑不過老闆和員工上下一心的企業。要知道,格局決定結局。

股權激勵100問之第3問:做了股權激勵,老闆是不是就賺得少了?


當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時,光靠一個人的能力,或者一個家族的財力已經很難再有新的突破。此時,如果在企業內部建立科學合理的股權激勵制度,讓更多優秀的人才加人企業,對於企業來說無疑是裝了臺加速器,企業的業績也會突飛猛進。

不僅是發展中的企業, 對於創業初期的企業,股權激勵也是有效的整合資源手段,技術人才、管理人才、銷售人才,大家各持股份,有錢出錢,有力出力,齊心協力,把一個沒有價值沒有錢的“零存在”,演化為有實力、有盈利的企業。在這從0到1的過程中,股權激勵功不可沒。


股權激勵不等於福利,福利是建立在企業已有收益基礎上的獎勵,這種獎勵短暫而不持久,容易讓員工麻木。而股權激勵更多的意義在於“分出去,賺回來”。通過達到一個預期目標而激勵員為公司創造更大的價值,然後從中分出一部分利潤給員工。因此,真正的股權激勵是先有貢獻,後有獎勵。

成熟的股權激勵方案,目標應該是團隊和員工的成長,-一個擁有獨立人格和主人翁意識的團隊才是企業不可或缺的。當股權激勵做得好時,員工會為了企業未來的發展提出意見甚至與老闆爭辯,這時的員工才真正地把自己當作了企業的一分子。

股權激勵100問之第3問:做了股權激勵,老闆是不是就賺得少了?

由此可見,企業做股權激勵並沒有損害老闆的利益,而是鼓勵員工為未來創造價值。這就像“空手套白裝”,套到了白狼,人人有份。當然,這裡所謂的“空手”並非真正的空手, 而是企業和員工的實力體現。如果企業員工沒有本事,那麼股權激勵就無用武之地,更談不上賺多碰少的問題了。

股權激勵100問之第3問:做了股權激勵,老闆是不是就賺得少了?

在聽取我們的意見後,吳總在公司導入股權激勵制度,將20%的股權用於激勵核心管理層。2017年年底,公司完成了1500萬元的銷售業績,遠超過1000萬元的指標,而吳總原本預計扣除經營成本後能拿到500萬元,結果拿到了600萬元,比導入股權激勵制度前分到的還要多,這讓吳總笑得合不攏嘴。

延伸閱讀:

股權是企業的根本,不懂股權激勵,人才無法凝聚;

不懂股權佈局與控制權設計,股東不和,公司失控,老闆出局;

不懂股權融資,資金難進入,資源難整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