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样看待三国时期的司马懿这个人物?

生命的绿色V


司马懿,在三国这个人物,是非常了不起,一个军事家,政治家,司马懿,他出身,非常了不起的家庭,他的祖父,父亲,都是汉朝,做大官的,到了司马懿这一代,年轻时,他投靠了曹操,做了曹操,养马,头头,书上是这样记载的,在三国后期,司马懿,才越深,V曹操的谋士,出谋划策,再立新功,关羽,走麦城,就是司马懿,向曹操献的连环计,使关关羽,走麦城,最后被孙权拿住,最后杀了,都是司马懿,献的连环计,诸葛亮六出,岐山,能挡住诸葛亮的,只有司马懿,他是诸葛亮的克星,民间有种说法,马前诸葛亮,马后司马懿,诸葛亮死五丈原,以后司马懿,回潮,待等天时,后来装病,一语篡夺了曹魏大权,最后他的子孙,统一天下,可以说司马懿,运筹帷幄,绝胜千里,是一个,军事家,政治家,战略家


北斗星3557


《三国演义》是以蜀汉刘备为第一视角写的,所以可以这样说,在《三国演义》这本小说中,男一号是刘备,反男一号是曹操和孙权,诸葛亮、关张等人算是准男一号。

至于司马懿......

在小说中,司马懿只能算是一个配角,因此作者着墨不多。

既然作者是以蜀汉为正统来写的,其余两家都可以理解为反面角色,曹家窃取大汉江山自立魏国,后来魏国又被司马氏篡权,站在正统这一面来看,没一个好东西。

但是司马懿有一点比曹操好,就是在原著中,作者呈现出的司马懿至少是一个腹有良谋,又有野心,却懂得韬光养晦的人,不像曹操那样锋芒毕露、霸气外露。

《三国演义》,第160回,魏主曹睿临终前将曹芳托付给司马懿,本来就是指望司马懿效仿孔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原话说得十分感人“昔刘玄德在白帝城病危,以幼子刘禅托孤于诸葛孔明,孔明因此竭尽忠诚,至死方休:偏邦尚然如此,何况大国乎?朕幼子曹芳,年才八岁,不堪掌理社稷。幸太尉及宗兄元勋旧臣,竭力相辅,无负朕心!”

此后,司马懿与同为托孤重臣的大将军曹爽内斗,曹爽智计不如司马懿,在权利斗争中落败,司马懿掌握魏国朝政,曹爽封其为丞相。

于是和曹操类似的事情发生了。

嘉平三年秋,司马懿病逝。

司马懿死之前也没有篡夺魏国皇位,但是精明如他,绝对不可能不知道他儿子们的想法,于是司马懿病逝之前,将儿子们叫到床前,嘱咐道:“吾事魏历年,官授太傅,人臣之位极矣;人皆疑吾有异志,吾尝怀恐惧。吾死之后,汝二人善理国政。慎之!慎之!”

意思就是做最后的提醒,至于儿子们听不听,这就管不着啦......


娱乐壹百


感谢推荐!

司马懿其人,是三国时期争议较大的一位人物,为什么说争议大呢?无非是假如司马懿没活那么久,又能否夺得曹魏大权呢?尽管司马家族结束了三国鼎立的乱世,却开启了五胡乱华的乱乱世,他是罪人。下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司马懿的生平。

司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政治家、军事谋略家,魏国权臣,同时也是西晋王朝的奠基人。司马氏是高阳之子重黎的后裔,即夏官祝融。远古至商朝世代袭承夏官这一职位,到了周朝,夏官改称司马。司马氏是高阳之子重黎的后裔,即夏官祝融。远古至商朝世代袭承夏官这一职位,到了周朝,夏官改称司马。据此可知,他也算是官好多代了。

记得初次了解司马懿其人时,是在大学期间,那时我觉得诸葛亮有点搞笑,六出祁山、劳民伤财的,完全是没事找事。后面才知道六出祁山时是司马懿将其阻挡的,于是对司马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马上去看了新版《三国》的80几集开始看了大概十集。就是单纯看司马懿和诸葛亮对战的剧集,个人觉得倪大红演的司马懿最好了。其次就是17年的《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中吴秀波饰演的司马懿,这个把司马懿演得很细致。“静水流深”“鹰视狼顾”更被吴秀波演得凌淋尽致。

有人说司马懿只是活的久而已,才把能镇的住自己的曹操、曹丕、曹叡都给熬死了,后面才能成功夺权。我想说的就是人家能活的久也是一种本事吧?再说了,人家能夺权成功怎么会没本事呢?也许有人会说电视剧《军师联盟》里司马懿看透了诸葛亮的空城计是夸张了,但是“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又有几人不知,再说了,三国志记载,司马懿根本就没和诸葛亮交锋过。

接下来再说五胡乱华。五胡乱华是指在西晋末期游牧民族趁西晋衰弱之际进入中原地区这一历史事件。这一期间实在是太惨了太黑暗了。可是这也怪司马懿、司马昭、司马伦吗?历史哪里能往回推呀?人家怎么知道五胡会乱华呀?人家还以为世世代代都是姓司马呢!

总之!个人觉得司马懿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三国人物之一,甚至超过了曹操、诸葛亮。他的“静水流深”思想在今时今日仍然适用的。还有个人很喜欢《新三国》中司马懿说的一句话:“我出剑用了一天,但是磨剑却用了几十年”。








徐燚


司马懿之所以能够成为三国后期最大的赢家,就是因为他善于隐忍,善于屏蔽自己的锋芒,他曾经也是曹操手下一员大将,但是后来却逐渐失去名气。

因为曹操招降了来自敌方的将领。

这些将领,曹操出于笼络人心,自然会对于新加入的将领们委以重任而对于司马懿这样的元老级将领,却只能让他退居幕后。

但即使是这样,也依旧能够保持不卑不亢的个性 ,不会去争权夺利。

任何人像司马懿一样曹操手下做事,无不想要出人头地。

其实他怎么做都只是为了更远大当然将来还有目标而作打算。

后来成为了取代曹魏,建立晋朝开国皇帝,看出是司马懿的野心真是如此可怕令人难以想象。

司马懿能够三国后期最大的赢家,还是需要靠一点运气,就像任何人做事一样,同样是做一件事可是为什么有人能够成功,而有些人却注定会失败,就是因为没有在恰当的时间内抓住恰当的机会。

而司马懿做到了把握住了那份运气把握住了时机和机会。

曹操一直没有司马懿,委以重任,曹操对于司马懿一直就没有放心过。

曹操去世之后,面对逐渐强大的蜀国,东边还有个吴国狼子野心,有可再次联合起来,那将是对曹魏的灭国之灾。

同时十七手下能征善战的将领也大都凋零待尽,曹操的儿子曹丕不可能不知道危险,曹丕在司马懿老年的时候启用了他执掌兵权,当任兵马大元帅。


多次阻挡蜀国诸葛亮的进攻,但司马懿已经获得兵权,从此将会改写曹魏的命运。

曹丕真的不理解父亲曹操为什么一直没有重用司马懿的原因,直到他临死的时候可能都还不知道。


乱世史诗


司马懿怎么评价呢,只能用用晚节不保来形容。司马懿本来是和诸葛亮齐名的重臣,安邦定国、忠心耿耿,说他是曹魏的诸葛亮也不为过。然而晚年的他,在发动高平陵之变后,没有还政于曹家,而是让司马家掌控了曹魏,这才是司马懿人生最大的污点。

如果司马懿诛灭曹爽后,能及时还政于曹家,而不是谋朝篡位,那么后世对司马懿的评价将会好得多。

劳苦功高

司马懿自曹操时代,就是曹操身边的谋士,不过那时曹操身边大神级的谋士很多,司马懿虽然聪明,但并不突出,显得有些暗淡。

正因为曹操身边大神级的谋士很多,所以司马懿发挥才智的空间不大。曹操时代,司马懿唯一一次亮眼的表现,就是在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时,建议曹操派人联络孙权,两面夹击关羽,以解樊城之围。

曹操表示同意后,派人联络孙权,孙权也同意了。这才有了吕蒙白衣渡江,斩杀关羽。曹魏也因此解了樊城之围。

除此之外,曹操时代的司马懿,再无亮眼的表现。

真正让司马懿走上历史舞台,发挥才华空间的人是曹操的儿子-魏文帝曹丕。曹丕在做太子时就和司马懿关系友好。曹丕称帝后,立刻重用司马懿,对司马懿信任有加。

曹丕两次亲征东吴,都是让司马懿留守后方、坐镇许昌,替曹丕看守大后方。足见他对司马懿的信任。曹丕临终前,遗命司马懿、曹真、陈群为辅政大臣,共同辅佐魏明帝曹睿。

曹睿刚继位不久,孙权派军攻击曹魏,司马懿率军反击,成功击退孙权军队,并“斩首千余”。

及孙权围江夏,遣其将诸葛瑾、张霸并攻襄阳,帝督诸军讨权,走之。进击,败瑾,斩霸,并首级千余。迁骠骑将军。-《晋书·宣帝纪》

这是司马懿第一次领兵作战,就能取得如此战绩,可以看出司马懿的军事才华也很出色。

蜀汉叛臣孟达叛逃到曹魏后,三心二意,又和诸葛亮勾勾搭搭,并试图再次反正,回归蜀汉。司马懿闻此消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千里急行军,再没有报请魏明帝批准的情况下,突袭孟达,并斩杀之,替曹魏清除了反复无常的奸臣。

再往后,就是司马懿和诸葛亮的对垒了。司马懿数次率军抵挡诸葛亮,并成功阻止了诸葛亮进军的步伐。虽然司马懿没有大破诸葛亮的蜀军,但诸葛亮也无法突破司马懿的防线,司马懿大军坚守不出,诸葛亮也无可奈何。

因为这些军功,司马懿的地位越来越高,成为曹魏举足轻重的重臣。随后司马懿又率军斩杀了公孙渊,平定了辽东。

魏明帝临死前,遗命司马懿和曹爽共同辅佐齐王曹芳。司马懿的地位进一步提高,还得到了各种礼遇。

朝议以为前后大司马累薨于位,乃以帝为太傅。入殿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如汉萧何故事。嫁娶丧葬取给于官,以世子师为散骑常侍,子弟三人为列侯,四人为骑都尉。帝固让子弟官不受。--《晋书·宣帝纪》

后来,孙权派大军进攻曹魏,司马懿再次出兵抵御,又击退了孙权,大破孙权的军队。成功保护了曹魏的安全。也是大功一件。

韬光养晦

司马懿和曹爽共同辅政时,刚开始两个人还能和睦相处,曹爽对三朝元老司马懿也很敬重,“以父事之”,但是后来曹爽在何晏、邓扬、丁谧的怂恿下,大肆排挤司马懿,并以明升暗降的方式,打压司马懿。

面对曹爽的打压,司马懿选择了装怂,“称疾不与政事”,远离了朝堂。从此以后,曹爽和他身边的亲信把持朝政,把朝廷搞得一团糟。

为了试探司马懿是真病还是装病,曹爽派人试探了一番,司马懿以高超的演技骗过了曹爽,让曹爽以为司马懿命不久矣。

曹爽从此放心大胆地胡作非为,自以为高枕无忧,整个曹魏被曹爽搞得乌烟瘴气。引起朝廷有识之士的强烈不满。

司马懿看到了机会,借曹爽陪曹芳到郊外祭祀魏明帝之机,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之变,控制了京城,随后拿下了曹爽。刚开始只是罢免了曹爽的官职,但不久又灭了曹爽三族。

既而有司劾黄门张当,并发爽与何晏等反事,乃收爽兄弟及其党与何晏、丁谧、邓扬、毕轨、李胜、桓范等诛之。蒋济曰:"曹真之勋,不可以不祀。"帝不听。--《晋书·宣帝纪》

司马懿韬光养晦了十年,最终兵行险招灭掉了政敌曹爽。虽然很大程度上,司马懿是险胜,或者说是侥幸取胜。不过归根结底还是曹爽的原因,他一没才华、二没本事,三没威望,和司马懿合作是上上策。

然而曹爽却为了一己之私,迫害忠良,祸乱朝纲,让司马懿抓住了把柄了,最终弄死了他。

身败名裂

司马懿在诛灭曹爽后,大权独揽,成为曹魏的实际掌权人,他大肆提拔司马家的人进入朝堂,司马家大有控制曹魏朝廷的趋势。这引起了一些曹魏重臣的不满。

太尉王凌试图联络曹操的儿子-楚王曹彪,除掉司马懿,但是刚出手就被司马懿平定了。司马懿随后灭了王凌三族,并赐死了曹彪。

司马懿这个举动,标志着司马懿彻底黑化了,他不再是那个忠心耿耿的司马仲达了,而是掌握了生杀予夺大权,还要谋朝篡位的权臣。他也因此被看作是西晋王朝的奠基人。

司马懿掌权后,不仅没有还政于曹家,而是力图让司马家的人掌控曹魏,还对曹魏忠臣大开杀戒,更是杀害了曹魏开创者曹操的亲儿子。司马懿算是彻底身败名裂了,不管他从前多么劳苦功高,多么忠心耿耿,但终究还是走上了篡权之路,是个不折不扣的乱臣贼子,完全和诸葛亮没法比。

虽然司马懿没有称帝,他的两个儿子也没有称帝,但是曹魏的天下,还是让司马懿的孙子换成了司马晋。

司马懿身败名裂,再也无法洗清奸臣的身份。

结语

司马懿的人生,以高平陵之变为分水岭。

高平陵之变前,司马懿以“曹魏诸葛亮”的身份,展现在世人面前,他对曹魏忠心耿耿,辅佐了曹丕、曹睿两代帝王,毫无二心,多次有安邦定国之举。

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以权臣的身份,出现在世人面前,他大权独揽、屠杀忠臣、重用亲信,让司马家的人纷纷出任曹魏的显要官职,奠定了西晋的基础。

就像我前文分析的那样,如果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能及时还政于曹家,并和群臣共同兴复曹魏,而不是谋朝篡位,那么后世对他的评价,将会大大改观。即便不能与诸葛亮齐名,至少在名声上,不会输诸葛亮太多。

可惜曾经栋梁之臣的司马懿走了一条黑化之路,让自己彻底身败名裂。就像《晋书·宣帝纪》评价的那样:

及明帝将终,栋梁是属,受遗二主,佐命三朝,既承忍死之托,曾无殉生之报。天子在外,内起甲兵,陵土未乾,遽相诛戮,贞臣之体,宁若此乎!尽善之方,以斯为惑。夫征讨之策,岂东智而西愚?辅佐之心,何前忠而后乱?

袁卫宇


司马懿,字仲达。是三国时期龙凤鬼冢四大谋士之一的冢虎,其谋略不在诸葛亮之下,从诸葛亮七次北伐都无功而返就知道,而且诸葛亮也心知肚明有此人在曹魏,蜀国很难统一中原,足见其经天纬地之才!


从曹操时候开始,司马懿就在慢慢得谋划着,但是在精明的曹操面前,司马懿当然不敢下手,所以只能一直忍着,等待机会的到来,终于,司马懿等死了奸诈的曹操,等死了精明的曹丕,等到了大魏的兵权。司马懿更成功的是,他自己没有篡位当皇帝,而是把江山留给了自己的司马家族,三国混乱近百年,你争我斗,都是在为司马家族一家打拼罢了,比起卧龙凤雏鬼才的忠心,司马懿却一举拿下江山,虽然名义上不太正道,但却确确实实是人生赢家啊!


但是也有些人觉得司马懿是失败的,因为把三国这样一个大混乱时代的吴蜀魏强行统一起来,致其孙司马炎半个世纪的荒淫无道的统治,以及其间接导致的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让中国历史停滞不前百年之久。所以后人也有谩骂司马懿的,不过这只是居少数,绝大多数都为司马懿的谋略和胆识称之为人生赢家!


学于古今


司马懿是《三国演义》中著名的军事家之一,有雄才大略,但是他人品不好,是一个大阴谋家和“恩将仇报”的小人,他的一生刚好证明诸葛亮的伟大人格魅力。司马懿的性格和行为一个字可以证明就是一个“奸”字,这样的人太可怕了。


司马懿及他们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家几代最大的恩人就是曹操父子爷孙几代人,曹操、曹丕、曹睿、曹芳等。

司马懿自幼“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常慨然,举孝廉。

可见,司马懿青年时期便与众不同,有与众不同的能力。开始的时候郡守用他为郡上计掾(会计宫),这个时候,曹操发现了司马懿的才能,就开始使用和提拨司马懿。他们爷孙三代怎样提拔司马懿的:


曹操怎样提拨司马懿的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开始,曹操被献帝拜为臣相始,派人请司马懿出仕,刚刚开始辟司马懿为文学掾(文牍之官)开始,先后过迁(黄门侍郎、转议郎、丞相东曹属、及主野簿;)司马懿三弟也被曹操征辟.....后迁太子中庶子,司马懿迁太子中庶子。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曹操死,由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至(公元220年)止短短十二年时间,曹操提拨司马懿共计五次之多;


曹丕是怎样提拨司马懿的

曹操死时司马懿办丧事井井有条

曹丕接曹操丞相位开始封司马懿为河津亨候开始到(公元226年)去世,仅6年时间便封封司马懿4次;

曹睿于(公元226年)十二月接任为魏明帝封司马懿为舞阳候开始至(公元239年)病重去世,仅十三年时间又封官加级司马懿4次;

曹芳于(公元239年)接位后共加封司马懿5次,其家人封候达十一人之多,最高职位到丞相,又加封二子司马彤、司马伦为候。(公元249年)司马懿杀曹爽夺去了曹家的政权。

终上所述,曹操家人来几代人对司马懿家可以用恩重于山来说不为过,从来没有处罚过他们家,反遭司马懿暗算抢走政权并杀害了曹家子孙。可见司马懿是一个“恩将仇报”的小人和阴险的“奸”人。


昆仑之柏瞧历史


我个人认为从三个方面来评价这个人:

一、司马懿是个非常聪明,智谋深远之辈。

司马懿深通谋略,在第一次和诸葛亮过招时,就发现街亭是战争的关键,是蜀军咽喉。当然诸葛亮也看到了。但是诸葛亮却派了个庸才马谡去。结果还是被司马懿抓住了机会,搬回了局面。而且之后的就是诸葛亮的空城计,司马懿那次差一点就捉住了诸葛亮。可见,第一次北伐,司马懿一出手,局势就完全改变了。之后的多次交战,也和诸葛亮打的有功有守。是同一重量级的战斗。别人根本没在同一重量级上。

而且智谋非常深远。因为笑到最后的就是司马懿。不管是拖死诸葛亮,还是扳倒曹爽都是这样。司马懿忍了十年,一朝就把曹爽扳倒了,可见其计智之深远。别人看到三年,他可以看到十年。

二、能忍,心理素质好。

能忍就不用说了吧。谁都知道司马懿能忍。心理素质也是非一般人能做到。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诸葛亮送了件女人的衣服给司马懿,以表示司马懿像个女人一样不敢出战,做缩头乌龟。司马懿除了开始有点震怒以外,很快就恢复了平静。还和蜀国使者喝起了酒,聊起了天。最后还聊到:“诸葛亮食少事烦,焉能久乎!”预见了诸葛亮的死亡。估计他一开始就是打的这个注意,拖死他诸葛亮。这个也能说明他的智谋之深远。

三、不忠

司马懿野心极大,而又凶狠贪婪。“为国忠君”的思想可以说在他那没有什么市场。做人做事首先考虑的是他自己。一些大义凌然的举动多半是用来迷惑别人,做给别人看的。曹操就评价过司马懿,说:“司马懿鹰视狼顾,不可付诸以兵权。否则。久后必为国家之大祸患。”这也没冤枉了他司马懿。不管出于什么原因,他最后还是反了。

司马懿其实更像曹操。曹操是“宁可我付天下人,也不可天下人付我!”。其实司马懿也差不多。他们的价值观都是“唯我独尊”,而又智谋深远。


七匹狼评论


对于司马懿其人,众说纷纭,褒贬不一。有人说司马懿是辅佐了魏国三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乃是一代忠臣;亦有人说司马懿一家野心勃勃,权倾朝野,推翻了曹魏,乃是乱臣贼子。历史上对一个人的评价如此大相庭径的,除了司马懿,怕是也找不出几人来了。

司马懿年少时确实是胸怀大志,有着建功立业之心,被曹操征召,与曹丕交好,成为曹丕的谋士,将曹丕送上了帝位。

可惜这曹丕也是个短命的主,220年登基帝位后,短短六年,魏文帝曹丕便驾崩,魏明帝曹叡继位,司马懿成为了四位辅政大臣之一,不可不说是朝中重臣,退孙权、斩孟达、抗西蜀、平辽东,可谓是战功赫赫。位极人臣,战功赫赫,但当时的司马懿却依旧是魏臣,推行军屯、兴修水利,使得连年战乱的中原之地,逐渐恢复了往日的富饶,曹魏的国力也得以增长。

政治上司马懿与陈群的“九品中正制”虽然使得后来晋朝的时候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状况,但是在当时,九品中正制的出现的确是抑制了宗亲势力的增长,使得天下士族有更多能人被任用,例如邓艾、钟会等等。

249年,魏帝曹芳离开洛阳去祭扫魏明帝的坟墓高平陵,大将军曹爽、中领军曹羲、武卫将军曹训均从行,司马懿乘机上奏郭太后,请废曹爽兄弟。这就是历史上的“高平陵政变”,司马懿的名声就是这时候臭起来的。

司马懿却违背诺言,以谋反的罪名杀曹爽及其党羽何晏、丁谧、邓飏、毕轨、李胜、桓范等,并灭三族。从这之后,司马懿权倾朝野,一统军政大权,架空了魏室,独断专权,朝野上下莫敢不从。

公元251年正月,太尉王凌企图发起对于司马懿的政变,司马懿竟以73岁高龄亲自征伐。终究王凌失利,被司马懿诛灭三族,王凌被剖棺暴尸,四朝老臣王凌终究是落得如此凄惨的下场。

这时,司马懿俨然就已成为了人们眼中的奸臣,为了司马宗族的利益,自从“高平陵政变”开始,司马懿便不再会有忠臣之名,司马懿的确是没有推翻曹魏,但司马懿夷了曹爽、王凌三族。

司马懿是忠臣吗?然也,非也。司马懿是奸臣吗?非也,然也。我只能说,司马懿是权臣。

四十余年,死前的司马懿终究只是魏臣,历经了四朝的更迭,司马懿有无数可以自立称帝的机会,他没有,他的一生可以说是为了曹魏呕心沥血。

不过司马懿终究不是可以轻易驾驭的人臣,早先的“狼顾之相”让曹操心悸,晚年的司马懿为了保护司马宗族的利益,终究还是做了些许僭越的事情,虽然他的孙子司马炎也推翻了曹魏与他无关。

《魏晋世语》中魏明帝曹叡曾与大臣陈矫有这样一段对话。曹叡问:“司马公忠正,可谓社稷之臣乎?”陈矫说:“朝廷之望,社稷,未知也。”司马懿确有朝廷之能,但终究还是没能成为社稷之望吧。

所以说,说司马懿是权臣更为合适吧,或者说,其实他骨子里也是曹操一般的枭雄,这是司马懿比曹操更懂得隐忍。


戏谈历史


司马懿一生波澜壮阔,逢凶化吉,忍辱负重,装疯卖傻、文韬武略,建功立业,为晋帝国的开国主要奠基人!

司马懿躲过了雄才大略的曹操,躲过了阴险的曹丕,曹睿时期,为了能持续生计下去,司马懿还活跃投合曹睿的喜好,当诸葛亮死后,曹睿认为最大的威胁现已不见,便大举吃苦,大修宫室,魏国大都大臣劝阻曹睿要勤政爱民,这儿却没有司马懿的声响,他采纳缄默沉静支撑的态度,曹睿对他放下了戒心。

就这样司马懿度过了这一关,曹睿却自以为得计,埋下了祸患。

曹睿死后,司马懿果然把持了朝政,清除异己,大权独揽,但始终没有越过篡位这条界限。

司马懿逐渐浸蚀着曹氏政权,司马懿才是真正的一代奸雄! 而且曹睿的才能还比不上曹丕,更不用说曹操了。哪里能看得出司马懿最后会篡夺权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