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书法家说:“练习书法如果不临帖,练再多也白练”,为什么呢?

大圣福来借人说理


书法其实是对前人知识的传承,我们现在所有的学习的这些书法知识,几乎都是前人经过千锤百炼总结出来的。

无论是书法的欣赏还是书法的练习,还是书法的创作,如果没有前人的这些经验和相关的见解,那么我们后人对书法的评价是不全面的。

我们知道目前虽然已经有了硬笔书法,但是硬笔书法的欣赏和审美也都是脱胎于软笔书法的。

所以说离开了传统,离开了继承,书法也就不可能称之为书法。现在有些人用国外的字母代替中国的汉字进行书法创作,但那不过是昙花一现,根本激不起多大浪花来。

临帖的过程就是学习古人知识的过程,任何一个书法家从他们开始学习书法的时候,都是从临摹前人的基础上开始的。中国的书法经过几千年千锤百炼的考验,流传下来的都是前人的知识和经验以及智慧的结晶。尽管书法的书体有甲、金、隶、楷、草、行等书体,同时又有灿若星河的书法名家。

但是所有的书法都是有来历,有渊源的,而且形成了相对固定的笔法,章法,结构,体式。后来要想创作,也必须是在前人的这些书法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变化和改变,但是整体的太大的突破基本上是不可能有的,就像我们的汉字,可以写出来无数优美的文章,但是用的字还是那些字,只不过是字与字之间的排列和组合变化而已。

因此一个人想独出心裁,独创一种字体或者是标新立异想要把书法变成一种随心所欲的杂耍,那除了自己自娱自乐以外,是不可能得到社会承认的。


素心明月


我是初学者,但同时也是临帖受益者。练字三年半,我感受到了认真临帖的好处。我认为字帖就是一位老师,临摹字帖的过程就是向老师学习的过程。老师讲的知识,学生不认真学怎么能交出满意答卷呢?不按字帖练字,等于把错题重复写千百次,没任何意义。

我的一些朋友看我练字有进步,纷纷买笔墨学习起来,也常常发照片我给看。这其中就有不按字帖练字的人。有些是不用心读贴,随心所欲抄字帖的。也有会读贴却带着批判意识练字的。并且振振有词:我觉得字帖某个字或笔画,写的不漂亮,所以不想这么练!

后来我也思考这个问题,书法家在写字时的确可能有不完美的地方。但大多数时候是我们的审美观问题。就拿服装款式来举例吧,三十年前的衣服现在看很土,可是六十年前的款式却又流行回来了,循环往复。所以对待字帖也是这样,不能用当下审美标准去评判它,用尊重的态度进行学习,时间久了,自会发现它的不寻常。如果永远都是满足于自我眼光,这和坐井观天有何区别呢?

临摹是分为几个阶段的,初学就是追求形似,不仅是结构像,更要细节像。而要细节像,就必须研究其笔法,笔法正确才能正真做到形似。每个书法家都有自己独到的结构笔法及章法奥秘,认真临帖就是解开奥秘的钥匙。书法是需要传承的艺术形式,临摹前人优秀作品等于站在巨人肩膀上,何乐而不为。

到目前为止通过三年半的学习,我主要临摹过三本字帖,最开始是《灵飞经》练习两年多、然后是文征明《草堂十志》、最近开始王宠《游包山集》。认真临帖让我受益良多。


墨淡花开


书法艺术是中国独特的文字书写艺术,所谓艺术,他不单单的是写字,字的结体美,形体的成形,也是几千年智慧沉淀集存的成果,不是一代两代人能完成的,我们习字有了临帖之路,可不走弯路,便捷,速达目标!临帖,要从形似,到神似,这要求我们,从结字形体变化,到运笔方法,用心体会,达到意在笔端,运笔自如,出上等作品,

临帖的选择,要临古帖,它是经过时间检验的,今人近代之帖,不可取。正可为,取其上,得其中,临其中,得其下,所以取其高古,也未必得其精髓,

初字分布,但求平正,即能平正,务追险绝,即能险绝,复归平正,通汇之际,人书俱老。,

书法作品,是写字结体的升华,是艺术,,

所谓艺术他涵养许多!浓,淡,干,湿,大小错落有致,布白,虚实,这是要文化内涵的,正可为,功夫在字外了。

创作文字,是要求有情,传神,正能量!




中阳寺河山


这个是书法中的共识问题,但是圈外的人大多不赞成。但凡提到书法,临帖是不可少的步骤和环节,简单点说「书法是学出来的,不仅仅是埋头苦练」。刚才说到圈外,就是不学习书法的人,他们的思想是只要字好看就是高手就是书法家。写字和书法不同,写字是技巧,书法是文化。

再聊一下为什么临帖 :

就像我们做人,要向品格高尚优秀的人学习一样,我说的这类人当然是公众认可的人物。书法中的字帖碑帖都是文化遗产,是书法历史上的上品,我们需要从中学习汲取营养。书法中说的「取法乎上」就是说的就是要学习经典字帖,你可以借鉴今人的学习方法,但最好是临写古人的法帖。

当然,如果不在书法范围内探讨,写字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啦,公正清晰足以够用了。真正的学习书法,还是要对这个文化有敬畏之心。

自己的一点体会,不妥之处请见谅!





枫墨园


所谓临帖,就是以碑帖或者别的法书为榜样,来对照着模仿练习,它是学习书法的必由之路。任何一种艺术,都是有其固有的法则和规律,都有其表现艺术效果的技巧和方法,书法也是如此。学习书法首先要弄明白自己所学书体在结构、用笔和章法等方面的法则、规律,其表达其艺术效果的方法和技巧。

一.书法艺术的法则和技巧,同现在一般的写字原则和方法是有很大的不同的,它有特殊的要求,而这种特殊的要求,又不是每个会写字的人都自然具有的,需要经过专门的学习和培训。我们现在一般人学习书法又与古人不同,古人学识(习)字,就是用毛笔学写当时通行的规范字体(篆书、隶书、楷书)等,又有先生的“口讲指画”久而习之,自然有法度可观。而我们现在,一上学识字,便往往用铅笔或钢笔,写“横平竖直”的仿宋体,字的结构和用笔与传统书法的要求相去甚远,久而久之形成我们学习书法的两个任务:一是去掉不合书法要求的方法和习惯。二是从头学会书法艺术所要求的法则和技巧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临习前人优秀的碑帖法书。

二.学习书法也如同学习音乐不论学什么乐器,开始总要练一些高明的乐谱,拿这些乐谱来练习各种技法,培养自己好的习惯,练得熟了自己演奏起来就会有新的创造了。临帖就好比音乐练习乐谱,只有反复进临摹和练习,才能使自己下笔就合辙就范,写出的字具有传统书法的法度和神韵。

如果不临帖老是按照自己原有的写字方法和习惯练下去或者随心所欲、那么其结果只能背道而驰,越练越糟。这正如孙过庭在《书谱》中所说:“任笔为体,聚墨成形,心昏拟效之方,手追挥运之理,求其妍妙,不亦谬哉!”学习书法跟别的艺术一样开始总得有个临摹的过程,从临摹中去体察领悟其所以然(既造就此种艺术的法则和技巧)不可能一上手就搞创作。


—临渊草堂—


我是雨夜构想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我基本上同意书法家的说法,练习书法不临帖基本上实在做无用功。

为什么说基本同意书法家的说法呢!就是还会有一种特例产生,那就是有一种人天赋秉异,无师自通,对书法有很强的感悟能力,不必临帖只要看上几眼就已经烂熟于胸,完全不必临帖也可以挥洒自如。当然这只是个例,我们要说的还是普遍的大多数人,大多数人是没有这种天赋的,所以练习书法还是要临帖。

不但要临帖还要背帖,这些都是必要的功课,可以说缺一不可。不临帖不叫练习书法,只能叫练习写字。没有技术的支撑,练习的再久也只是在练习,进步缓慢不说,还有可能失去对书法的初心。什么是书法的初心呢!那就是一颗秉承古法的心,既然已经不临帖了,那就一定不能掌握先辈给我们留下的技法,这种技法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书法的初心。

一旦抛开字帖自行练习,还会出现一个后果。就是不知道自己的字体出自何处,也就是所谓的专家们说的,练的再多也是白练。练习书法的人讲究每一字每一笔都有出处,脱离字帖以后你的每一笔都不知来自哪里。这就是脱离了大众的范畴,离开了群众基础,以后的路极其不好走。或许有些人可以不临帖,就能把字写到大师级水准,更有甚者到达了开宗立派的境界。这样的奇才是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之内的,所以,既然没有开宗立派的本事,还是老老实实的回到临帖这条路上来吧。

专心致志的练习临帖,不要有非分只想。书法练习没有捷径可以走,唯有专注学习。


雨夜构想


临帖,作为学习书法的首要途径,也是唯一途径,已经有千年的历史。书法大家很多都有终身临帖的习惯那么,临帖的意义到底在哪,应该如何临帖呢?我们面对字帖,就是面对我们的老师,初学者都是在临习古代经典,那就是面对历史上的书法大师。有句老话说的好:不尊敬老师的人,永远都学不到老师的真本领。不尊重经典及其创造者,一样不会学到这个帖的精髓。

尊重,不是盲从。很多经典的名帖也有一些不甚妥当之处,有些拓本,也有不清楚的地方,那么这些地方,作为初学者,是可以绕过去的。

这是学习书法的必经之路,自古以来皆如此,书圣王羲之也是出入百家之后才形成自己的风格,才有我们现在所见的神品《兰亭序》和那么多美轮美奂的经典手札作品。古往今来,凡有大成的书法家无不是重视临帖并身体力行笔“临”不辍的。

清人《临池管见》有言:“初学不外临摹。临书得其笔意,摹书得其间架。临摹既久,则莫如多看,多悟,多商量,多变通。”

书法临帖其本质就是模仿,但目的并非单纯的把某一个字模仿成某一种既定的样子。更重要的是临摹字帖的过程,在临摹字帖时,对双眼可见的字型要做有效解读。

“书法是中国传统艺术,讲究的是意韵、气息、境界,临帖最重要的是得古人神韵。

中国画更是如此,古人云“画不师古,如夜行无烛,便无入路。故初学必以临古为先。”就算是体育运动,也都有经验丰富教练告诉运动员该怎么做才会更好,给他指明训练方向。在书法学习中,字帖亦是无言良师,是我们的取法对象,可以不断从中汲取营养。临帖就是熟悉古人的书写法度,学习前人的书写技巧,不断积累书写经验,最后方能结合自己的认识与感悟写出新意,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易小道侃古今


书法家说:练习书法如果不临帖,练再多也白练的说法是非常正确的,没有谁生下来就会写字、写书法,就连王義之、王献之来说一出世就是书法大家,这是不可能的,他们也不例外也是从临帖学习书法的,经过长期的努力刻苦学习最后成为一个大书法家。现在我们学习也是一样,学书法从临帖开始学习,除了临帖没有捷径可走,这是通往书法成功的必经之路,只有认真临帖,学习古人的笔法、间架结构、行与行字与字的巧妙安排,真正学到了古人的书法精随,通过这样的学习、临帖还要我帖,使你在创作作品时得心应手,创作出的作品里有自己的笔法又不失古人的笔意,只有这样才能一步步走向成功。





1王永民


说的一点没错,每一位学习书法的人,包括所有书法家都是要临帖的,旨在每个字的笔画里有古人的痕迹。俗话说的好无规不成方圆,写书法也一样:无古人痕迹不成书法。公认的好书法肯定有古迹,无古迹的书法肯定不是好书法。

建议临帖:

1、小篆 秦代 李 斯

汉代 许 慎

唐代 邓石如

2、隶书 唐代 邓石如

3、楷书 现代 田英章

4、行书 东晋 王羲之

唐代 欧阳询

唐代 颜真卿

唐代 柳公权

元代 赵孟頫

北宋 米 芾

5、草书 唐代 张 旭


翰墨and雁北老翁


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可以说是书法领域、书法教育传承方面具有指导性的论断。

正如我们从小到大学习任何一门学科都是要首先学习前人已经创造出来的知识成果,其根本就是学习客观的原理、方式方法形成一种个体处理问题的思维方法。

学书法也是一样的,书法字文字产生以来(我们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殷商的甲骨文)已经有几千年历史,先后产生了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五种主要书体。大大小小的书家数之不尽,碑帖也是满目琳琅。书法的内涵非常之丰富。

问题当中提到了“书法”,所以要理解和明确什么是书法?要对书法的内涵和概念加以发掘,才能很好的去理解“为什么联系书法一定要临帖”。我认为,综合上面所提到的,书法的概念首先是书法史,就是文字、书法艺术产生产生、变化发展的总的历史过程。那么历史的演进归根结底是人在推动着的,这里必须还要强调人在这个历史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就是人的活动。所以书法的第二层含义我认为就是在这个总的历史过程中由历朝历代众多书法家学习创作实践活动以及实践创作活动而产生的他们的优秀作品,这个优秀的作品就是今天展现在我们眼前、印在书上、陈列在博物馆里的碑帖。有篆书的碑帖,楷书的碑帖、隶书的碑帖等等,篆书的碑帖有《石鼓文》、秦丞相李斯《绎山碑》、唐代李阳冰的《三坟记》,隶书有婀娜多姿的《曹全碑》,隶中大草《石门颂》、《华山碑》,楷书,草书,不胜枚举……

所以一定程度上书法艺术这个概念就是整个书法史,就是所有书家和他们碑帖的总和,就是张三的碑帖1+碑帖2+碑帖3+李四的…,

所以我们要练习或者说要学习书法艺术,就是要探求历史,接近书法史。就是要首先学习古人,系统的学习继承他们的优秀的作品,探究里面的笔法(用笔的方法、规则)、章法(每种书体布局的方法、规则)、精神面貌、格调气质,其他的都不能称之为书法,可能只能叫做用毛笔在用自己不自觉的、潜意识的方法写汉字,没有继承性很难达到书法艺术的领域和高度,最后附上一些优秀的作品照片,希望能对你有所启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