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監是怎麼來的?

高培楓


導語

1996年,中國最後一個太監孫耀庭去世,標誌著宦官這個封建時代的產物徹底終結。作為我國曆史上一個重要的文化特徵,宦官制度隨著晚清的滅亡徹底消失,而在中國傳承了三千年之久的宦官(太監),到底是怎麼來的呢?

首先澄清一個問題,宦官或者宦官制度,並不是我國所獨有,同時期的埃及、希臘、羅馬、波斯等文明都出現過宦官。只不過這些文明宦官制度較早的退出歷史舞臺,沒有我國延續的久,也沒有我國的影響力大。

01封建皇權的產物

我國古代經歷過漫長的封建帝制社會,在綿延數千年的封建社會中,皇權一直代表著至高無上。皇帝后宮的宮女后妃都屬於皇帝的私人“財產”,是繁衍子孫後代的“工具”。

而後宮女眷眾多,皇帝又不能保證雨露均霑,如果允許成年男性侍從出入皇宮,穢亂宮闈的事情在所難免。為了保證皇族血脈的純正,保證皇帝在深宮中這一特權,失去生殖能力的太監也就產生了。

這樣一來,失去生殖能力的男子,在皇宮在皇宮中,皇帝不僅可以獲得男子的勞動力,又可以保證後宮佳麗的“貞潔”。在皇權至上的封建社會,延續了幾千年的宦官制度,竟無一人覺得其殘忍無道。

太監這一特殊皇家侍從的人群,是宣告皇族至高無上的一種表現,也可以說是封建帝制下一種畸形的產物。從秦漢時期興起,到清亡結束,宦官制度的興亡,與我國封建制度的興衰息息相關,也更映證了二者的關聯性。

宦官制度發展到頂峰的明朝,皇帝之所以重視宦官的運用,以至於宦官遍佈各主要崗位,其重要的原因是皇帝認為宦官無後,不會為子孫謀,也就會任勞任怨的為皇權服務而不作亂,這一目的的出發點依舊是維護皇權統治。

而對於宦官的稱謂,歷朝歷代也是變化頗多,比如“寺人”、“閹人”、“腐人”、 “中官”等等。而太監這一稱謂起源於明代,因明代設宦官十二監,每監設太監一員,左、右少監各一員,開始稱宦官為太監。

在皇權下產生的畸形,太監這一特殊群體,在歷朝歷代有過影響時代發展的大作為,當然這一作為大都是負面,從秦朝的嫪毐開始,在之後的歷朝歷代宦官干政導致朝代更迭的例子屢見不鮮。

為穩定皇權而產生的畸形群體,最終卻成為了皇權穩定最大的威脅,也是非常諷刺的結局的。但不論結局如何,宦官制度依舊同皇權、同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同生同滅,宦官制度依舊是為維護皇權而產生的,二者的因果關係是固定不變的。

02太監的早期來源——宮刑(萌芽與發展階段)

閹割作為一種對性功能的殘害,對人精神意志的殘害,沒有人會心甘情願的接受,尤其是在宦官(太監)的出現的早期,這一時期以宮刑處罰的犯人、奴隸為主要的宦官來源,一直髮展到唐代,這一時期才算結束。

早在《詩經》、《周禮》、《禮記》中,就出現了對宦官的記載,《詩經·秦風·車鄰》中記載:“未見君子,寺人之令。”這裡的寺人指的就是宦官。《周禮》、《禮記》中也存在著相關的記載。

而與宦官的產生最直接的關係,就是宮刑的產生,根據考古發現,甲骨文中就已經存在“宮刑”二字,再考慮到西周時期就已經有了成熟的宦官制度,那麼基本上可以確定宦官早在商朝就已經產生了。

而最早期的奴隸社會以及封建社會早期,奴隸主或者自由人是不會主動自宮的,宮刑主要針對奴隸和戰俘。從早期戰爭中抓獲奴隸和戰俘只是一味的屠戮,到利用這些奴隸戰俘獲得更多的生產力,宦官也因此而生。

為了將這些抓獲的戰俘和奴隸分門別類,也方便於強迫這些人勞動,根據當時的五刑,受不同刑罰者從事不同的勞動。《周禮》中記載:“墨者使守門,劓者使守關,宮者使守內。”此時就已經反映出將宦官用於王室服務。

而太監的最早期來源,就是虜獲的奴隸,而後又發展為對犯人的處罰,對反抗皇權統治者的懲罰,這也就發展出了我國曆史上最早的宦官群體。而後雖然奴隸隨著歷史的發展消失了,但是宦官這樣制度卻被歷朝歷代繼承了下來。

宦官發展至秦漢時代,已經成為了宣示皇權的一種手段,比起殺人令臣民外敵恐懼,宮刑這種精神上的摧殘與恐嚇,更是讓臣民與敵人畏懼。所以歷朝統治者在運用宮刑壓迫對手上,手法嫻熟。

  1. 比如帶領秦朝走向滅亡的趙高,就是因其父犯罪,其被處以宮刑,家族女性被罰為奴,趙高與其兄弟均被處以宮刑成為了宦官。

  2. 再比如《後漢書·宦官列傳》中記載:李延年“坐法腐刑,給事監中。”;石顯,弘恭“皆少坐法腐刑,為中黃門,以選為中尚書”。可見當時對犯罪之人處以宮刑,再任用為官,也是一種恩威並施的方法。
  3. 而作為威懾敵對者的手段,將手下敗將的家眷施以宮刑,更是勝利者的一種顯示威嚴的手段。比如明朝初期著名的大太監鄭和,其父就是在對抗明朝的過程中被殺,而他則被閹入宮,成為服侍燕王朱棣的太監。

03太監的後期來源——自宮(鼎盛與滅亡階段)

這裡所說的自宮,不是指自己切自己,而是指自願接受閹割,或者從小閹割就為當宦官培養的這一類人。發展到明清兩朝,太監已然成為了一種貧苦人改變命運的好途徑,也是有錢人家貯備前途的方式。

發展到唐朝時期,宦官已經不單單是下層人群被迫去做的職業了,也不是懲處犯人所做的,而是成為了一種資源。達官貴人之間會以向皇帝貢獻能力出眾的宦官為討好皇帝的手段,比如唐朝的高力士,就是這類宦官。

宦官極少數是成年以後才接受閹割進入皇宮的,其中的絕大多數是在年幼時就接受了宮刑。這種情況都是有專門性目的培養宦官的,多為有錢人購買幼童,從小淨身,學習各種禮儀知識,在十歲左右就送入皇宮。

窮苦人家的孩子也是一樣,有父母簽字畫押送到專門給這類人淨身的機構,其實相當於一張賣身契,但與賣身契又不同。這類小太監和專門訓練的小太監起點不同,入宮後也不一樣,後者通常能夠進入皇宮內院,成為小皇子身邊侍奉的太監。日後若皇子發達,則前途不可限量,這也是這些人花錢培養太監的原因。

發展至明代,廠衛制度的設立,宦官的權利達到頂峰,出身貧苦又無一技之長的人,自宮後進入東廠或是西廠,同樣能位極人臣,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之人。所以在明朝和清末,有著野心的人不少都自宮做宦官。

比如明朝的王振、魏忠賢,晚清的李蓮英,就都是這類人。其中以魏忠賢為古代宦官的巔峰了,可稱“九千歲”,皇帝不過是“萬歲爺”,可見地位之高。《明史》中記載:魏忠賢“少無賴,與群惡少博,不勝,為所苦,恚而自宮。”但是文化背景註定宦官不被認可,權力再大死後也是遺臭萬年。

明清也是宦官制度發展到極盛之後,瞬間轉為衰落的階段。明朝的東西廠,使宦官制度達到了巔峰,清朝建立後以前朝宦官干政為誡,迅速縮減宦官規模,以致整個清朝,除了李蓮英就沒出過干政的大太監。清朝也成了太監存在的最後一個王朝,宦官制度由極盛的狀態瞬間進入衰亡。

小結

宦官由最初的懲處奴隸、犯人,發展到明清時期的主動自宮,宦官這一身份可謂從極卑微,發展成為了一個可以升官發財的好路子。可見在利益的趨勢下,好像沒有什麼不能接受的。尤其是成年男子為升官發財而自宮,可以說為了利益一切都可以拋棄,這類人一定是心狠手辣之人。

但是自古宦官也並非都是像趙高、魏忠賢、李蓮英這樣的奸佞,以宦官的身份建功立業的人也不在少數。比如太史公司馬遷受宮刑後著《史記》,蔡倫改進了造紙術,為文明的傳播做出了巨大貢獻。

不過不管是出於何種目的產生的宦官,宦官制度終究是在封建帝制中存在的一個畸形產物,宦官是那個特定社會環境中的特殊群體,是人類文明中的一種悲哀。不過好在封建王朝的統治結束,中國的宦官曆史也隨著最後一個太監孫耀庭的去世結束了。

參考文獻

①《中國“閹史”緣何最長》

②《小議宦官制度在中國古代社會的發展過程》

③《我國宦官制度考略》


狼君歷史


在我國古代有一類深居宮牆大院之內,專門伺候皇帝及其後宮嬪妃的男性。歷史上把這類人稱之為“宦官”,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太監。

而這些入宮為太監之人,大都是出身貧寒,吃了上頓沒下頓,被生活所迫,走投無路,不得已而為之。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但凡有個出路,也不會去做這種最讓人鄙視的職業。

太監在進宮之前,生理上要經歷一次巨大痛苦,即需要閹掉自己的生殖器。

這期間熬過來的人,便進宮做了太監。又有很大一部分人,因為傷口處感染,尚未入宮,便慘死在閹刀之下。



(古代執行閹割示意圖)

而之所這樣做,一則是為了維護皇家血脈純正;二是防止他們穢亂後宮。

我們知道,皇帝往往是三宮六院,妃嬪眾多。而皇帝只有一人,面對這些后妃,不可能雨露均霑。而後宮除了皇帝,唯一的男性就是太監。

深宮大院,苦悶寂寞。

太監若沒有“淨身”,則很容易與後宮中那些失寵的皇帝女人發生關係。

到頭來給皇帝戴帽子事小,一旦懷孕,造成皇子以假亂真,惑亂朝綱的事情也不是沒有。

秦始皇的生母趙姬與男寵嫪毐就是這樣的例子。

史載,丞相呂不韋為脫離趙姬糾纏,用錢財賄賂秦內廷官員,將沒有閹割的嫪毐偷帶入宮中。嫪毐遂以太監身份隨侍太后左右,並與其在宮帷之中大興淫亂,後生下兩個兒子。

幾年後,嫪毐淫亂後宮的醜聞被人揭發,始皇得知嫪毐並非閹人後,下令滅其三族,嫪毐本人更是被車裂示眾。

在長達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裡,太監一直是一個特殊的群體。歷史上某些時期,太監甚至左右了王朝的興衰。

如我們熟知的東漢及明朝末年,彼時太監已不甘心深居內廷,而是直接插手朝政。有時連皇帝都要對其恭恭敬敬。這其中尤以明朝為甚。

明武宗時,民間盛傳“北京城有兩個皇帝,一個坐皇帝,一個站皇帝。”而這個站皇帝說的就是大太監劉瑾。

劉瑾早年倚仗明武宗對其寵信,目無法紀,結黨營私,陷害忠良,大亂朝綱,無惡不作。晚年被人檢舉,後被明武宗下令千刀萬剮,凌遲處死。

劉瑾之後,明朝另一位著名太監就是司禮監大太監魏忠賢。

相比劉瑾的惡跡,魏忠賢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只不過魏忠賢的下場要好於劉瑾,最後自縊而亡。

像劉瑾這些頗有“成就”的太監,往往是些精明能幹之人,他們善於察言觀色,能夠揣摩皇上心思,投其所好。最終使皇帝對其充滿信任,聽之任之,從而獲取巨大權利。



(晚年孫耀庭)

孫耀庭是公認的中國最後一位太監。

孫耀庭早年因生活所迫,在其14歲時便接受了閹割的手術。據其回憶,在“淨身”後,曾連續昏迷3天,差點就掛了。

僥倖活下來的孫耀庭,初在醇親王府當差,後入紫禁城,曾服侍過末代皇后婉容。

造化弄人,生不逢時,孫耀庭剛入宮沒多久,清王朝便覆亡了……



(晚清太監,中間為慈禧太后)

是非成敗轉頭空,幾度夕陽紅。

太監是封建社會,帝制時代,服務於皇宮內苑的一類特殊群體。自秦王嬴政稱帝開始,前後存在了兩千多年。隨著清王朝的滅亡,太監這個職業也徹底退出歷史舞臺。


小司馬說


大家好,我是炒米,很高興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關於太監起源的故事。

太監究竟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其實不太可考,應該是有人類的時候就可能已經有了。因為在甲骨文裡就有關於閹人的記錄。


(甲骨文是不是很形象?)

而且太監在四大文明古國的歷史裡都有記載,雖然最初的目的或許未必是為了服務皇宮,但是基本個戰爭有關。


一直到明朝我們的先人還在延續著一個傳統,那就是把戰爭俘獲的幼年男孩進行閹割,然後在分配到皇宮和王府。下西洋的鄭和就是明軍在攻伐雲南時俘虜以後閹割分配到燕王府的。


歷史記錄最早主動閹割的是易牙,為了討好齊桓公,狠下心不但把兒子烹了,給齊桓公吃;為了能夠留在齊桓公身邊,還一狠心把自己割了。真是個狠人啊!

雍巫有寵於衛共姬,因宦者豎刀以厚獻於桓公,亦有寵,桓公許之立無詭。


歷史上最後一個有名的主動自宮的太監,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李蓮英,不過李蓮英完全是因為活不下去了。


炒米視角


太監,一說起這個職業往往都是影視劇中的各種形態,娘娘腔、小白臉、風騷態等等,總之給人的感覺就是不爽,而很多影視劇也已太監的形象作為最終的壞蛋,總是說這個太監,那個太監的,那太監到底是怎麼來的呢?

太監原指宦官中的高級官員,而現今指古代被閹割生殖器後失去性能力的人,專供古代都城皇室役使的男性官員,太監則又稱宦官、閹人、寺人、內官等等。而他們的出現也是因為太監能做很多宮女做不了的事情,太監力氣也大於宮女,但皇室又防止太監與後宮嬪妃、宮女出現亂搞的情況,於是才有了自宮的出現。

  • 商周時期:最早的記載

太監的出現,最早至少是在商朝,因為甲骨文中就有對太監的描述。

而宦官的制度出現在先秦時期,在《詩經》、《周禮》、《禮記》中都有關於宦官的記載,周王朝和各個諸侯國都開始設置宦官,而在這時的太監,都被稱作為“寺人”、“內豎”等。

但是這時候的太監,大多數都是由戰俘和犯了法被宮刑之人中產生的,因為他們在當時的地位是最低的,只能做一些打雜、跑腿之類的活。

  • 秦漢時期:地位有所提高,但要必須閹割

到了秦漢時期,“官宦”一詞成為了太監的專屬名詞,而且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更是將宦官有少府管轄,這時的太監地位就有所提高,否則也不會出現趙高的“指鹿為馬”事件。

西漢建立之後,劉邦就吸取秦亡的教訓,以文人來充中常侍,以抑制宦官的勢力,這樣的做法確實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漢元帝之後,宦官勢力開始復萌。

東漢時,開始皇帝身邊的中常侍全部由宦官來擔當,這時宦官的地位又進一步得到提升,但是這時的宦官必須全部“閹割”,因為在東漢之前,只有接觸到後宮的宦官才需要閹割,其它的宦官是不需要的,實施全面閹割,也讓宦官們開始真正的形成自己的集團,而東漢時期的宦官開始為皇帝傳達詔令、掌理文書、幾乎時刻在皇帝身邊,而東漢外戚勢大,宦官也就成為了皇帝制約宦官的“工具”,也致使東漢末年出現“十常侍之亂”。

  • 唐宋時期:“太監”一詞出現

唐宋時期,宦官由內侍省、掖廷局、宮闈局、奚官局、內僕局、內府局管理多個機構進行管理,在唐太宗時期,宦官最高可官居三品,唐中宗時期的宦官,在七品以上的甚至高達七千多人,這也讓宦官從政達到了一個頂峰,而安史之亂之後,有的一些有功的宦官,甚至被封王爵,位列三公,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封王拜相的第一個宦官李輔國。

但是唐朝的太監一般涉及外庭政治,沒有多大的行政權力。唐朝的宦官對於全國的一般具體行政事物,對於財政事物,很少有干預。唐代宦官的專權,對於全國的影響,不像東漢和明代那樣嚴重。 宋代也設內侍省,由宦官主管。但宋代宦官干政的現象不如外戚專權嚴重。

而唐朝時期開始出現“太監”一詞,但是太監並不是形容所以宦官的,只有地位高的人才能稱之為“太監”或者“大監”,其餘的還是稱之為宦官。

  • 明朝時期:宦官的又一頂峰時期,“太監”正式成為代名詞

明朝,在宦官問題上大致分為兩個階段,明成祖朱棣之前和明成祖朱棣之後。

第一階段:因為朱元璋對宦官管理是非常的嚴格的,甚至禁止宦官兼職任何文武官銜,並將警示牌懸掛在宮中,且明示不許干政,在這一些階段的太監可以說又回到了最底層。

第二階段:明成祖朱棣繼位之後,因為啟用了不少宦官,最著名的當屬——鄭和,而皇帝的信任,也讓宦官的地位逐漸開始發生改變,在朱棣的支持下宦官甚至開始執掌東廠,從事特務活動。

宦官的當政,也讓明朝成為了繼東漢之後宦官當政的又一頂峰時期,有建立短命機構西廠的汪直,差點亡國的“土木堡事變”的王振,又有權傾朝野的劉瑾、魏忠賢等人,這些人的出現宦官的機構達到頂峰,不但設有外三監,另設內十二監,可以說國家方方面面宦官皆涉及到。

這時的宦官,稍微有權有錢的開始娶妻,產生了大量的“對食”、“菜戶”的現象,而明朝末年,太監已經完完全全成為了宦官的代名詞,宦官一詞正式退休。

  • 清朝時期:嚴格控制太監權利,反映出太監的艱苦生活

清朝時期雖然太監的人數達到了一個高峰,但是清朝也吸取明朝亡國的教訓,開始學習朱元璋所立的規矩,制定了符合自己的規定,同時也加大了對太監的管理,甚至違反規定者,內務府可先斬後奏,這也就是清朝大太監為什麼被直接處死的原因。這樣的做法也使得清朝在擁有大量的太監下,也沒有出現西漢和明朝那樣的宦官專權。

清朝時期,很多窮苦家人,都迫於生計,才將自己孩子往宮中送,這樣是為了有條活路,但是卻給孩子留下了一輩子的痛,清朝離現今時間比較近,很多照片以及太監們自己的口述,也反應出做太監的痛苦和艱辛,而很多倍驅逐出宮的太監,因為不能像正常人一樣,大多數人選擇了出家做和尚,以得棲息之地。就連清朝最著名的太監李蓮英在出宮後,也過得非常貧苦,死的很是悽慘。

太監的出現是皇家需求的產物,但是也反映出在封建王朝時期,貧苦人民的無奈和悲哀,給與他們身體上和心理上的極大摧殘。


歷史文武君


在中國的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對太監都大量使用,從甲骨文考證,中國古代對太監的使用在殷商時代已出現了。

為什麼會出現太監?太監之所以出現,原因也是很簡單的,為了防止給皇帝頭頂內蒙古大草原,宮中是不允許正常男子接近這些后妃的。但有些體力活又必須得男人做,這時就出現了女的體力跟不上,男的不保險的尷尬局面。於是,就只有犧牲正常男人的一些東西來解決這個問題。

大家可別小看這個職業,這職業是擠破腦袋都不一定進的去。清政府就規定:一家有五個兒子以上的,只允許一個割掉,還要在官方備案。但作為男人做這一行確實會被歧視的,不到萬不得已都不會幹這一行。明清時期,一百個閹人之中,只有少數幾個能光榮入宮。這錄取率和當今985高校錄取率不分伯仲。畢竟,這個職位所接近的人都是皇帝的女人或者皇帝本身。

“切除手術”是門技術活。古代皇宮招聘太監是有專門的“切除中心”的,不允許私自切,那個九千歲的魏公公就是私自切除的,可見其當太監的決心多麼堅定。在古代醫療條件有限的情況下,“切除手術”的死亡率是很高的,切的好就是東方不敗,切不好就見閻王。動刀前,接受手術的同學需禁食禁水幾天,排空腸道。 手術時,把人捆在椅子上,雙腿分開,之後在切除的部位塗上麻藥。 然後,手起刀落,毫不含糊!做了閹割手術的人需要在密閉的屋子裡防風、保暖、靜養100天左右,和坐月子差不多,只不過時間有些長而已。 當然,還有微創手術,甚至是無創手術。 比如“繩系法”、“揉搓法”。

溥儀在位時,仍有幾百名太監。他給太監們發了遣散費,讓他們走了。至此,在中國存在了幾千年的太監製度就此結束。


雁城流浪僧


太監本來代指的是一種官位,後來逐漸演化為廣義的形容喪失男性功能的,在皇宮之中負責大小事物的男性官員,其最早的起源要追溯到先秦時期,而且起初的太監並非是簡簡單單,何人都能夠擔任的存在!

歷史上真有未閹割的太監

在我國的先秦時期,當時的太監也就是宦官,並非完完全全由喪失男性特徵的男子擔任,本來就是專門供皇帝差使的京城內府官員,而且就連西漢時期也並非完全如此,但在當時隨著社會的發展,整個皇宮之中的男性官員,如果有正常能力的前提下,極易與深宮之中的皇帝嬪妃發生關係,這哪裡能使皇帝受得了,所以為了使得自己不再被綠,到東漢時期,皇帝們就下定決心,對整個宦官制度進行了一番大刀闊斧的改革,只要在皇宮中工作的男性官員,皆會進行閹割處理。

世界範圍內閹割制度都廣泛存在

關於太監這一職務,其實縱觀整個世界範圍內,也並非只有我國獨創,畢竟在那個生產資料不足的年代,男性之間對於繁殖後代的競爭是相當激烈的,也並非有現如今的一夫一妻制,這樣協同穩定發展,中國皇室用這樣的制度,保證了皇族血脈的純正,就拿深受我國文化影響的朝鮮和越南地區,也經常會採用這種方式,來對皇宮之中的內部侍衛進行處理。而且就連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埃及,以及現如今的人口大國印度,他們也都會採用此種方式。整個世界範圍內,當然也包括白人太監,只不過數量相對稀少而已。

身為太監也是好處頗多

這個世界本就該如此,有得自然有失,儘管宦官們失去了作為男人的基本權利,但同樣他們也不可能不被重視,歷史上我國就存在很多宦官干政的例子,本來在當初的設立初衷上,並不允許宦官的權力過大,也並不希望他們染指政治,但是宦官的特殊職位與作用,也讓他們在整個朝廷之中成為一股不可小覷的力量,所以逐漸的宦官們在整個朝廷之中都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不僅擁有大量的財富,而且地位也是達到了許多人無法企及的高度。

總體而言,太監就是在宮廷中當差,而且擁有一定實權,在皇宮中佔據重要地位,但卻喪失了男性生殖能力,不能夠繼續繁衍後代的一種皇宮御用內侍群體。


科技歷史說


太監,是古代一個特殊的群體。這些可憐的人一般來自寒門,為了生活無奈走了這條道,一般5、6歲就被閹割了。那些混出名堂的太監,一生榮華富貴名利雙收,例如鄭和。印度尼西亞爪哇島中爪哇省的一個城市還用了三寶太監的名字命名,不論怎麼說太監就是違背道德的一種畸形產物。


那麼古代的太監是怎麼來的呢?

古代的一些奴隸主和君王、貴族,一方面為了使自己的妻妾們對自己絕對的保持忠貞和保持子孫後代血統的純正;另一方面後宮有諸多的體力活需要男人來幹,例如抬轎、搬運重物、修葺宮殿、當禁衛軍日夜保護皇帝和後宮的安全等等。通過多方面考慮,這些統治階級就把男奴僕變為閹人,這樣就可以放心地使用他們的勞動力,這就有了太監這樣的產物。

  • 太監最早的來源

太監並不是中國獨有的產物,在希臘、半島、羅馬、土耳其、古埃及等等都有太監。世界上最早的關於太監記錄可能來源於一片甲骨文,根基甲骨文記載,最早的太監是為祭祀用的。殷代的武丁王把抓來的羌人閹割後祭神。統治階級把俘虜閹割後去祭奠他們心裡的神,古人迷信,他們用這種方式表達對上天的敬畏,或者贖罪或者祈求某種願望的實現。後來太監普遍為皇室所用。

中國第一個在歷史上留下名字的太監叫豎刁,他是春秋時齊國的宦官,擅長察言觀色,他為了表示對齊桓公的忠心,更為了以後的榮華,他自行“去勢”。古人奉行“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但“去勢”後也就意味著永遠無法再傳宗接代。管仲說的好,一個連自己身體都不愛惜的人,還會有真心去愛其它人嗎?最終,齊桓公死在豎刁的手裡,所以用宦官是有很大風險的。


太監的發展

周王朝及各諸侯國大都設置了宦官,這時的宦官一般有三個來源,一是來自於身分卑賤的下人,二是來源於被宮刑的罪人;三是來源於貧苦老百姓的幼子。秦漢以後,宦官制度全面發展,形成一股政治勢力,影響了許多朝代和政局。

而 “太監”這個名字是隋唐以後才有的。到了明代,宦官權勢日增,曾左右朝代的發展。明朝太監王振為了有一個更好的人生,他揮刀自宮。在皇帝身邊很會察言觀色,受到宣宗喜愛,英宗時朱祁鎮聽從太監王振的話,執意北伐,結果皇帝被蒙古人俘虜,他自己也腦漿迸裂命喪黃泉,被俘虜的英宗把皇帝位也給弄丟了。



東漢開始太監開始在皇宮當官。光武帝便全部選用宦官充當內廷郎官,東漢末年宦官一度專權引領國家政局。 半島、越南也引用了這樣的制度,但是日本寧願用女官也不用太監服務。

一些西方國家也喜歡用太監當差。對太監這方面的記載出現在希臘文明晚期。在古希臘的記載中,大約公元六世紀時波斯的東方專制君主把太監做後宮官吏。希羅多德的《歷史》記述,波斯人認為太監永遠不會再有自己的兒女,他們會全心侍奉主子,用太監更讓人放心。

最後一名太監孫耀庭,因家裡窮他的父親親自動刀閹割了他,三天後醒來聽到的第一句話:“大清亡了。”


小姐姐講史


太監最早出現至少是在商朝,甲骨文中就有太監的描述。然先秦和西漢時期的宦官並非全是閹人;自東漢開始,才全部用閹人;以明朝為最,人數多達10萬。太監的出現,一方面是為了防止後宮女人出軌,保持王室血統的純潔性,另一方面是因為宮中有大量的雜役活,很多事情不是宮女所能完成的。



一、太監製度的朝代演變

太監又稱宦官、內臣,是一類割掉生殖器後供皇室役使的官員。宦官制度伴隨著朝代的更迭而不斷變化和發展,其歷史悠久,可追溯到先秦時期,那時候各諸侯國都設置了宦官;秦漢時期,皇帝常利用宦官牽制外戚,出現宦官集團專政局面。

唐宋時期,出現了宦官染指軍權的現象,部分宦官擔任軍中職務,但宦官專權尚不嚴重;到了大明,宦官逐漸受到重用,形成閹黨,自此之後,宦官之禍迭起,武宗時期的劉瑾、熹宗時期的魏忠賢等,都是權傾朝野、勢力顯赫的權宦;清朝時期,宦官歸內務府管轄,具體由敬事房管理,宦官專權現象得到緩解;民國的時候,太監被驅逐出宮,宦官制度終結,這代表著不再有底層人被閹割,也是文明和民主的開始。



二、太監的變態心理

生理上的殘疾往往會帶來心理上的變態。漢朝人將處宮刑的地方稱為“蠶室”,一個詩意十足的名字,裡面藏著的是醜陋。閹割是文化的死敵,也是文化的一部分,閹割侵蝕著文化、吞嚥著文化、改造著文化。在皇宮那見不得天日的地方,太監們肆意發洩著他們變態的性慾、權力慾、貪慾。

嬪妃與皇帝的夫妻生活,深深地刺激著太監,他們雖然經過閹割而喪失了正常的“性”能力,但仍有一定的“性”要求。明末權閹魏忠賢與明熹宗的乳母客氏就是著名的例子。客氏是一個性欲旺盛的女人。她先和太監首領魏朝交好,後來聽說魏忠賢的性能力比魏朝強,便轉向魏忠賢求歡。客氏和魏忠賢求歡火熱,姦情甚濃。魏忠賢在客氏的幫助下,很快升為司禮監秉筆太監,權傾後宮。

太監的心靈是得不到歸屬的,他們就像邊緣人一樣,徘徊在男性身份和女性身份之間,不正常的性格導致了他們喜怒無常,卑躬屈膝。三、宦官之禍

紫禁城內不少下層小太監,終日辛苦勞動,到暮年離開皇宮,也沒見過皇帝一面,但也有不少權勢傾天的宦官。大明王朝就是我國曆史上宦官禍國最嚴重最慘烈的朝代。

王振、劉瑾、魏忠賢這些專權的太監,各行其道,在政壇上翻雲覆雨。可以說魏忠賢一人,做到了古代太監的巔峰,人們稱其為“九千九百歲”。當時的皇帝迷於木匠活中,沒空看清魏忠賢的真面目,國家大權實際上的確掌握在魏忠賢手上。眾多官員和豪紳開始紛紛為魏忠賢建生祠,可謂遍地開花!

任何事物、制度的存在和消亡必然有其發展的道理,有其利,必有它的弊端。按著歷史發展的自然規律,順時而為就好。


以史正衣冠


太監是一個群體,這個群體是被人為製造出來的,他們本來是正常的男人,但是,在他們小的時候,因為捱了一刀,把男人的命根子給切掉了。

這樣的人就被稱為太監。

太監的出現,是伴隨著階級層次的劃分而誕生的。一般太監都是最低等的人,他們就是用來伺候富貴人家的。

尤其是皇室裡,又或者是王爺的家裡,都是有太監的。

社會上之所以會誕生太監,就是為了保證皇家血脈的正統性,畢竟皇宮裡除了皇帝一個男人外,其它男人是不能留宿的。

太監因為要二十四小時伺候皇帝,所以,他們不能離開宮殿一步。因此,也就誕生了他們這一個群體。

這時候可能會有人說,用宮女不也一樣嗎,為何非要把男人給閹割了呢?

宮女是可以用,但是,宮女畢竟是女人,女人他們的力氣都是有限的,要知道宮裡也是有很多重活的。

一般他們做不了的重活,就必須要讓太監來做。

所以,太監就成了不可或缺的產物。

當然了一開始太監被定義為社會最低等的人, 但是,太監也是可以接觸到皇權的人,一旦他們和皇帝熟悉了,他們就有可能成為了人上人了。

秦國時期的趙高,他不就是連秦二世都不放在眼裡,還把秦二世給殺了嗎,這個趙高就是太監。

還有東漢末年的時候,太監也開始專政了,甚至東漢的滅亡也都是和太監有關。可見,太監的破壞力也是很大的。

當然了唐朝和明朝的時候,太監依然不能小覷,他們都是可以左右皇帝的一個群體,只不過他們就是身體有缺陷的一個群體,其它和正常人是沒有任何區別的。

當然了隨著封建社會的終結,太監這個群體也就不復存在了。太監在中國歷史上扮演的幾千年的角色,也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不才講史


太監不只是中國有,西方國家也有太監,例如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不僅有白人太監,還有黑人太監,甚至最後威脅皇族。

太監也是男人,只是被閹割了男性關鍵部位,專門伺候皇帝的家,也就是皇宮,整個皇宮唯一的男人可能就是皇帝了。歷史上有名的太監有秦朝趙高、東漢張讓、唐朝李輔國等。

太監來源方式眾多,主要有進貢、自宮、販賣、俘虜四種方式,太監產生的初始是伴隨皇權而產生髮展,皇權最集中的明清時期太監數量最多,明朝東廠西廠號稱有十萬眾。

一、自宮

現代人很難理解好好的男人居然自宮,失去男人的尊嚴去當太監,那是沒有被生活逼到無路可走。

古代百姓沒有現代極高的生產力,很多人連溫飽都無法解決,與其吃不上飯餓死,或者在社會上無處可去,自宮是改變人生的最後出路。

明朝建朝第一個大太監王振,並不是目不識丁,反而是一個私塾老師,曾經是個讀書人,多次科舉考試不中,又犯罪原本要去充軍。靈機一動自宮當太監,也是社會上已經沒有他的地方,當太監之後被明宣宗寵信,當然最後也就是他導致了土木堡之戰的失敗。

二、進貢

皇帝作為九五之尊,自然有很多人巴結。於是有邊疆地區的將軍和屬國進貢太監。比如有名的朝鮮籍太監和越南籍太監,明朝時候更有屬國琉球進貢太監。

琉球進貢太監在明朝時候還發生一件有趣的事,琉球國王看到強大的大明朝,馬上嚮明朝稱臣,並且進貢了一些琉球的太監,朱棣非常生氣,認為無罪而被宮刑很殘忍,最後在朝臣的勸說下接納,但下不為例,體現了朱棣的仁愛之心,賞罰分明。

三、戰爭俘虜

這個在古代也很常見,比如北魏時期的拓跋跬,在佔領一個地方後,會挑選樣貌好的年輕俘虜宮刑,隨後進入皇宮服侍。

歷史上著名的六下西洋的鄭和,就是通過戰爭俘虜的方式成為太監。洪武十三年,明朝軍隊攻入雲南,年輕的鄭和不幸被選為太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