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国文化?这个文化的概念怎么理解?

全球鹦双语王AI学习机


首先非常感谢在这里能为你解答这个问题,让我带领你们一起走进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什么是中国文化?这个文化的概念怎么理解?

首先,什么是文化?

我的理解:文化就是人类在生存和生活中总结的经验和教训。

其次,对于中国文化,简单理解有三:

一,个人的文化

文化本身就是古人们的经历记载。然后在经过后人们去理解、传承之后,久而久之变成了一种“文化”。

所以,在现代社会,如果要想做一个“有文化”的人,那么你除了要拥有高学历之外,还必须在社会实践中多学习、多锻炼。学得多,实践的多了,你的阅历自然也就丰富多了。

只有坚持这样,你才能成为一个集“学历、阅历”于一身的“文化人”。

二、国家的文化

说完个人,我们再来看一下一个国家的文化的含义。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它的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就相对比较广泛了。

如果说一个国家的国防和经济是它的硬件实力,那么文化绝对是这个国家不可或缺的软件实力。一个国家的文化通常包括:思想、行为、风俗、代表人物等方面。

同时,如果要对国家的文化进行分类,主要可以分为:物质文化、政治文化和文学文化三个类别。物质文化是指这个国家的物质文明,包括衣食住行所用到的所有可见的事物。

政治文化是指这个国家的制度和宗教文明,包括社会制度、生活制度、人文信仰等。

而文学文化就是指在文学方面所积累思想,主要包括书籍、影像、音频等内容。

三、中国的文化核心

对于中国而言,文化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而在这几千年中,我们的而中华文化也是在不断的探索中去寻求新的发现,进而得到新的思想。

而且,我们的文化涉及领域极其广泛。从原始的文字、语言,再到饮食、住宅,最后延伸到天文、地理等方面。在这其中,不乏有很多优秀的民俗,曲艺等。

比如:

春节、元宵、中秋等传统节日,还有书法、礼乐、曲艺、棋类等。但是,如果要总结出一个核心出来的话,那么中国文化的核心便是“和”。

其实从中华五千年的朝代更新交替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人无论是在战争时代还是在和平年代,都有着自己的“原则”和“追求”。

从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子文化开始,我们的主流文化就已经被“和”所占据。

比如:

孔子代表的儒家思想讲的是“仁义礼智信忠孝”,追求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老子代表的道家讲的是“阴阳”,是希望大家辩证地看待问题,最终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

墨家讲的是兼爱,渴望和平等等。而且到了现代,我们更是追求可持续发展,捍卫国家安全,渴望世界和平。这些思想都是在突出一个“和”字。

综上所述,小到个人,大到国家,文化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我们需要在提高硬件实力的基础上,不断优化软件实力才能让自己在社会、在世界中傲立群雄。

在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铁憨憨大兄弟


(一)中国文化的根本:爱国文化

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爱国,绝大部分中国人都有强烈的爱国情愫、家国情怀。

无论庙堂之上的高官,还是江湖之远的黎民百姓,不管是入世的传统儒士,还是避世的和尚道士,无论是有钱有权的上流阶层,还是穷困潦倒的贫苦农民,几乎没有人不热爱自己所在的这个国家,即使那些移民国外的有钱人,他们内心应该大多也是爱国的。

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基础,正因为有这个爱国的底色,所以才能在一次又一次的战争后涅槃,重新建立起以汉族为主体的大一统的中国。

(二)中国文化的具体实践:孝道伦理文化

孝道伦理文化跟爱国文化一样,是深入每一个中国人灵魂的文化烙印,每一个人从一出生就在这个文化氛围中浸淫成长。

孝道伦理文化的主要作用在于,传承良好家风,净化整个社会风气,对社会的基本单元——家庭的稳定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从而间接对社会稳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如果说爱国文化是中国人外在的社会文化表现,那么孝道文化则是每一个中国人内在的文化基因。

所谓忠孝礼仪廉耻,忠于祖国,孝敬父母,克自复礼,八荣八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

(三)传承五千年从未中断的中国传统文化渗入每一个中国人的灵魂

中华文明跟世界其他文明的最大区别正是在于,中国文化从未完全毁灭或断层,而是五千年来持续不断的丰富、发展。

这些传统文化涉及生活的方面,从哲学玄学、天文历法、语言文字、文学艺术、武术、饮食、人情习俗到医学、农业、手工业、科技等等,几千年来始终未曾间断,并且不断继承发展,涉及每一个中国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每一个中国人都产生了全方位的深刻影响,并且始终伴随每一个中国人的一生。


品味文化


这个题目太大了,它涉及各领域的政治、文化、科技、历史等内容,几千把字是说不清楚的。还是说说地方文化吧!

我的家乡青神文化灿烂,历史悠久,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物遗产。截止目前,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项,其中国家级非遗1项,省级非遗2项,市级非遗6项,县级非遗13项。这些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对传承和发扬青神优秀传统文化,实施文化强县战略和实现青神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还有红色文化,三苏文化,竹文化,掽柑文化,蚕丛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李好飞狐


这个问题有点大哦!目前也没有看见标准答案。只能是各抒己见,见仁见智。

我想可以从下面四个方面尝试性阐述一下个人观点。

1. 中国的文化两字来源与内涵 中文的“文”字,来源于奴隶制社会前后对牲畜和奴隶在身上用火或刀留下永久性疤痕,作为明确从属的标志。黥面,火烙印,以及纹(文)身都是以后的现实发展。文化这一词的意义就是:在相同群体留下共同的烙印。或者是:用共同的烙印集合统一群体。微缩聚焦来说,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可见。

例如以祠堂为核心的某姓宗祠所属人,无论是在五湖四海的国内,还是五洲四海的国外,都会相认归属并且互相帮助,体现出这种血缘宗系文化认同。

2. 中国文化传承特点 中国文化是当下全球唯一一个完整传承的文化。尽管经过四千年以上历史变迁,朝代更迭。但作为文化的主要基础:文字,信仰,典籍,语言,计数和计算系统都得以传承延续。

3. 中国文化包容特点 中国文化具有较大包容性,这是大多数文化排他性特点最大差异。到目前为止,汉语不仅有全世界最大的方言体系,而且汉语中含有大量蒙藏苗满等民族语言单词,更有英语,西班牙语,德语,俄语和日语的汉化应用。有次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同化力和包容性。

4. 中国文化多民族特点 中国是多民族国家。自远古中国文化的萌发,就有炎黄,东溟,西蜀,红山等文化相互影响,共同发展,最终走向最后融合的统一中国文化。这在其它欧美国家是完全不可能存在的文化现象。到现在五十多个少数民族,除了共同拥有并使用的汉语文化语言和文书体系外,各民族还保留发展着自己的名族语言和文字。这也是独一无二的文化现象。

中国文化是一个伟大的文化,是全世界中华儿女共同心灵烙印,是中华儿女的共同文化基因。让我们满怀骄傲,自信和荣耀,珍惜起来,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OF21212455064


艾青在文章中写道,"为什么我的眼里充满泪水,因为我对脚下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我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不同于历朝历代的统治阶级认同的所谓文化!我们脚下这片土地受到太多的磨难,儒家思想正反映出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为了天下太平,一直在忍辱负重前行!因而所谓的"谦虚"成了国人的标配!谦虚到不知眼前人!希望有一天,我们不需要隔着一层纱互相交流!希望有一天,我们可以自信地面对生活,不再畏缩前行!我崇敬每一个默默工作的人们,正是他们辛勤的付出,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人民万岁!


我不知自己是谁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另一方面,近代落伍了的中国正在现代化,虽然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中国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换和发展,但是这种转换和发展本身就是从传统开始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身具备文化科学价值。

那么什么是文化呢?又如何理解何谓传统文化呢?

“文化”的定义,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据美国文化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1952年出版的《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评考察》中统计,世界各地学者对文化的定义有160多种。从词源上说,在西方,“文化”一词源于拉丁文culture,原意耕作,培养,教育,发展,尊重。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其所著的《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的表述:“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等凡是作为社会的成员而获得的一切能力、习性的复合整体,总称为文化。”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谈到“在一个理性生物中,一种对任意选顶的目的(因而也就是按照他的自由选定的目的)的有效性的产生,就是文化。” 黑格尔“文化是绝对精神对自我外化出的人的教化过程,也即绝对精神自我认识的过程。”日本小学馆《万有大百科事典》(1974年版)表述:“日语的文化即文明开化”。《法国大百科全书》(1981年版)表述:“文化是一个社会群体所特有的文明现象的总和。”

在我国,“文化”一词,古已有之。“文”的本义,系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有文饰、文章之义。《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文。”其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以及文物典章、礼仪制度等等。“化”本义为变易、生成、造化,所谓“万物化生”(《易•系辞下》),其引申义则为改造、教化、培育等。文与化并联使用,则最早见于《周易•贲卦》之“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最先将“文化”合为一词而用的是西汉的刘向,他在《说苑•指武》中写道:“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晋束皙《补亡诗•由仪》称:“文化内辑,武功外悠。”南齐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中云:“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中国古代的这些“文化”概念,基本上属于精神文明范畴,往往与“武力”、“武功”、“野蛮”相对应,它本身包含着一种正面的理想主义色彩,体现了治国方略中“阴”和“柔”的一面,既有政治内容,又有伦理意义。其次,古代很大程度上是将此词作为一个动词在使用,是一种治理社会的方法和主张,它既与武力征服相对立,但又与之相联系,相辅相成,所谓“先礼后兵”,文治武功。有必要说明的是,“文化”一词在中国古代不很流行,现代意义的“文化”一词源于日本。近代以来,人们对文化概念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梁启超在《什么是文化》中说,“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之共业也。”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说:“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文化之本义,应在经济、政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庞朴主张从物质、制度和心理三个层面去把握文化概念的内涵,其中“文化的物质层面,是最表层的;而审美趣味、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属于最深层;介乎二者之间的,是种种制度和理论体系”。20世纪40年代初,毛泽东在论及新民主主义文化时提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式上的反映。” 《现代汉语词典》则把文化定义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从以上关于“文化”的概念我们可以看出,其实“文化”内涵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就广义而言,文化是人类生活的总和,或如梁漱溟先生所说,是“人类生活的样法”,它包括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极其广泛的方面。狭义而言,文化就是人的全部精神创造活动,是意识、观念、心态和习俗的总和。一般而言,我们更多的是在狭义文化的意义上使用“文化”这个概念。

以把握不同文化形态的特征。如根据文化的不同功能,可以分为礼仪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等;根据文化的不同形态,又可分为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还可分为西方文化、东方文化、中国文化、美国文化、海洋文化、大陆文化等等;也可从文化的历史演变,将其分为原始文化、古代文化、近代文化、现代文化、后现代文化等等。

中国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与鲜明的民族特点。探究传统文化,首先应该全面考察中国文化生成与演进的环境。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西北深入亚洲内陆,是一个海路兼备的国家。中国传统观念上的“天下”是由四海之内的诸夏和“四夷”共同构成。《论语•颜渊》“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在传统的“四海”范围内具有多民族内向凝聚力,并且奠定了中国文化独立发展的格局。《诗经•小雅•北山》中就写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清史稿•陶彝传》中:“普天率土,欢欣鼓舞。”中国古代历史上由于历代王朝总是以大国自居,并不重视在海洋的发展,在清朝时更是实施闭关自守的政策,从而形成了半封闭型的大河内陆文化。中国古代社会东部为农业区,西北部主要是游牧区,也由此使中国传统文化中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并存又相互补充。东部的农耕经济又占优势,这是中国传统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经济基础。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在宏观上主要强调“以农为本”、“重农抑商”,从而也形成了辉煌的农业文明。

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在历史性意义上,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也是我们从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遗产。它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生、演化的历史,而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制约着今日之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方式。中国传统文化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儒家文化,也不是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中华民族各种思想文化的总和,包括了各种观念形态和物质形态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然在其久远博大之中,却“统之有宗,会之有元”。若由著述载籍而论,经史子集、万亿卷帙,概以“三玄”(《周易》、《老子》、《庄子》)、“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周易》、《诗经》、《尚书》、《礼记》、《春秋》)为其渊薮;如由学术统绪而言,三教九流、百家争鸣,则以儒、道二家为其归致。东晋以后,历南北朝隋唐,由印度传入的佛教文化逐步融入中国传统文化,释氏之典籍〔1〕与统绪因而也就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儒、释、道三家,鼎足而立,相辅相成,构成了唐宋以降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南宋孝宗皇帝语,转引自元刘谧著《三教平心论》),明白地道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这种基本结构特征。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对中国文化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可以说,儒学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主流。儒家何以被称为“儒”?据《汉书•艺文志》说:“儒家者,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就是说“儒”是旧时对学者、读书人的称呼。《后汉书•杜林传》也曾说道:“博洽多闻,时称通儒。”

儒家创始人为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今山东曲阜)。孔子思想里,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礼”。所谓的“礼”只是纲常名教化的政治、社会秩序。《论语•子路》中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在孔子思想里,“礼”是与“德政”相结合的。在《为政》中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即主张礼治德化与政令刑罚相辅而行。另一重要内容即是“仁”。如《论语》中的“克己复礼为仁”、“仁者爱人”。“仁”既是孔子修己治人的根本原理,又是孔子实践道德的最高原理。“仁”作为一种精神品质,包含了多方面的伦理道德原则。除了是一种使人们自觉、主动地遵循礼的道德素养之外,还是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伦理准则。天命观,把天视为主宰一切的权威,并把它作为思想体系的终极依据,“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但另一方面,他也表现出一些理性精神,主张天人可以互相感通,强调在人事活动中去体认天命,强调人事有为。“不怨人,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宪问》)学习方法与认识论上也总结了不少经验。但其中有些糟粕,如知识来源,他肯定有些人“生而知之”。真正精华的是关于学习的问题,孔子认为学习本身是不断实践的过程,强调要反复地学习实践才能巩固所掌握所学的知识要“学而时习之”(《学而》)“温故而知新”(《为政》)。他还主张学与思并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还有就是其的“执两用中的中庸之道”,他在称赞舜“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子思,名伋,是孔子的孙子,他继承和发挥孔子的中庸之道,提出以“诚”为核心的人生哲学。孟子,名轲,子思的学生,提出了“性善”和“仁政”说。仁政里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朴素的民本主义观点。还有就是他的关于人的浩然之气即“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荀子,名况字卿,他提出的是“性恶论”,人为人性本恶。主张隆礼重法。到了汉代的董仲舒,他有以儒家为中心,吸取黄老之学以及阴阳、名、法各家。提出了“天人感应”说,还根据他的神学的人性论,建立起“三纲”、“五常”的道德观念,他在《举贤良对策》中,提出“独尊儒术,罢黜百家”。他所提出的这个思想文化专制方针,确立了儒家在我国封建社会意识形态中的核心地位。朱熹,字元晦,南宋徽州人。他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理学系统。首先是“理本气末”的理本体论。“形而上者,无形无影是此理。形而下者,有情有状是此器。”其次,是“格物穷理”的认识论,即格物致知,要知道抽象的理必要通过具体的物。他在知行关系上主张力行致知,“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还有学而知新的创新理论,“新是故中之事,故是旧时底,温起来以尊德性,然后就里面讨得新意,乃为道问学。”朱熹特别强调“天理人欲之辨”,认为人性有两重性,一方面人具有仁义礼智的天命之性,这是天理,即孟子所谓性善;另一方面,人又具有饮食男女的气质之性,这是人欲,即荀子所谓性恶。二者是对立冲突的,主张“革欲复理”。

概括而言,儒家思想体系充分体现在《大学》所讲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中,总的说起来就是,究天人之际,明修身之道,述治国方略,求天下为公,最终实现天人和谐的境界,即从哲学的高度认识宇宙,以伦理准则规范人生,落实到治国平天下,最终实现天人和谐。

道家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主要流派之一,它是中国哲学抽象思辨的奇葩,逍遥洒脱人生的精神资源。道家特别是《老子》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思想外化发展影响极大,可以说,《老子》五千言,上呈古代文化,下启白代之学,中国历史上各家学派,无不从其汲取学术思想养分。例如,它的天地观,经过孔子的发挥,成为魏晋玄学,又影响到宋明理学;它的无为观,应用于西汉政治,成为历代之统治术;它的玄德观,经孔子发挥,成为中国两千多年来德治主张的主要内容;它的用兵之道,经过孙、吴的发挥,成为变化莫测的军事理论;它的柔雌观,成为诡辩家的理论基础,造成了苏秦张仪为代表的纵横家;甚至中华武术、内家武功以及历代气功家,也无不从中受益。

什么是道家?所谓道家,最初见于汉代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司马说:“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瞻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知变,因变,应变”可谓道家之特长。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关于老子的姓氏与生活年代,历来说法不一,一般认为老聃即是老子,大约生活在春秋末年。“道”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关于“道”,《老子》二十五章中有简明的概括:“有物浑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名之曰大。”“道”的本位论,“道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谓“道法自然”,是说“道”是按自己的样子为法则的。老子还有其朴素的辨证思想。关于对立统一方面,“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关于量变质变,“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事必作于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关于否定之否定方面,“曲则全,枉则直、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感”。以“静观”、“玄鉴”为特征的直觉认识论。还有其特有的政治哲学,包括无为而治,所谓“小国寡民”,“不得已”而用兵。“无为而治”就是统治者应该少一点欲望,少一点作为,对人民听其自然,这样,统治才能稳固。

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在中国的历史条件下,开始生根、发展,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佛教是一种伦理道德色彩相当浓厚的宗教。佛教以人生为苦,因而它就把追求人生的解脱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为了实现理想便提出了一套去恶从善的理论学说和伦理道德准则,形成了有关宗教伦理道德的思想体系。佛教自传入中国以后,它的道德伦理思想,尤其是它的众生平等、出离家庭和超越当前社会秩序的观念与中国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及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引发了不断的摩擦斗争。佛教由于受到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制约和决定,也受到儒家传统观念的抵制和左右,从而沿着适应中国文化特点的轨迹演变和发展,形成了调和儒家思想、宣传忠孝观念的中国佛教伦理道德学说。佛教的一套心性修养途径也为唐以来儒家学者所吸取,并熔铸为儒家的道德修养方法。佛教从出世的角度论述了孝的极端重要性,从人生解脱角度阐发了禁欲主义思想,还从认识论和人性论相联系的角度提出了知、智慧是人心之体、人的本性以及一整套的修行方法。佛教以大慈大悲、利己利他作为伦理道德的出发点,这种道德训条和儒家的“恻隐之心”、性善论相通,和我国的国家本位与民本思想的文化传统相近,因而在历史上影响颇大。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条件下,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





福缘开运阁


什么是中国文化?这个文化的概念怎么理解?

首先,什么是文化?

我的理解:文化就是人类在生存和生活中总结的经验和教训。

其次,对于中国文化,简单理解有三:

一,个人的文化

  • 文化本身就是古人们的经历记载。然后在经过后人们去理解、传承之后,久而久之变成了一种“文化”。
  • 所以,在现代社会,如果要想做一个“有文化”的人,那么你除了要拥有高学历之外,还必须在社会实践中多学习、多锻炼。学得多,实践的多了,你的阅历自然也就丰富多了。

只有坚持这样,你才能成为一个集“学历、阅历”于一身的“文化人”。

二、国家的文化

  • 说完个人,我们再来看一下一个国家的文化的含义。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它的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就相对比较广泛了。
  • 如果说一个国家的国防和经济是它的硬件实力,那么文化绝对是这个国家不可或缺的软件实力。一个国家的文化通常包括:思想、行为、风俗、代表人物等方面。
  • 同时,如果要对国家的文化进行分类,主要可以分为:物质文化、政治文化和文学文化三个类别。物质文化是指这个国家的物质文明,包括衣食住行所用到的所有可见的事物。
  • 政治文化是指这个国家的制度和宗教文明,包括社会制度、生活制度、人文信仰等。

而文学文化就是指在文学方面所积累思想,主要包括书籍、影像、音频等内容。

三、中国的文化核心

  • 对于中国而言,文化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而在这几千年中,我们的而中华文化也是在不断的探索中去寻求新的发现,进而得到新的思想。
  • 而且,我们的文化涉及领域极其广泛。从原始的文字、语言,再到饮食、住宅,最后延伸到天文、地理等方面。在这其中,不乏有很多优秀的民俗,曲艺等。

比如:

  • 春节、元宵、中秋等传统节日,还有书法、礼乐、曲艺、棋类等。但是,如果要总结出一个核心出来的话,那么中国文化的核心便是“和”。
  • 其实从中华五千年的朝代更新交替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人无论是在战争时代还是在和平年代,都有着自己的“原则”和“追求”。
  • 从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子文化开始,我们的主流文化就已经被“和”所占据。

比如:

  • 孔子代表的儒家思想讲的是“仁义礼智信忠孝”,追求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 老子代表的道家讲的是“阴阳”,是希望大家辩证地看待问题,最终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
  • 墨家讲的是兼爱,渴望和平等等。而且到了现代,我们更是追求可持续发展,捍卫国家安全,渴望世界和平。这些思想都是在突出一个“和”字。

综上所述,小到个人,大到国家,文化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我们需要在提高硬件实力的基础上,不断优化软件实力才能让自己在社会、在世界中傲立群雄。


艳阳高照长安老师


中国文化起源洪荒。历尽千载有点遗失有的修改。原本的已经很少了。毕竟每朝每代都有新的思想和书籍。这个话题都可以写论文了


Dream一Lee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主要由儒、佛、道三家文化为主流组成。传统文化不仅思想深邃圆融,内容广博;更重要的是,儒家、佛家、道家三家文化,高扬道德,为国人提供了立身处世的行为规范,以及最终的精神归宿。儒家以仁义教化为核心;道学以顺应自然为核心;佛学以慈悲、大爱、解脱为核心,强调“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在儒、佛、道三家文化基础上派生出的各种艺术(如绘画、雕塑、书法、戏剧、节日等),是其具体表现形式。


慧耀秋燕


总而言之,是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而且,每个历史时期,又有变化。在古代,以儒家文化为主流价值观,兼容诸子百家的文化。在当代,以毛泽东思想为主流价值观,兼容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