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竹刻臂擱的形制與風格

竹刻臂擱在明清時期文人案頭必備的輔助用具之一,其基本形制、裝飾題材以及佈局和款識都有一定的範式,並可大致分為兩種雕刻風格:一類清新脫俗、素雅大方,一類精緻典雅、濃華妍秀。

明清竹刻臂擱的形制與風格

清乾隆 竹雕王梅鄰刻詩文人物臂擱


自宋出現至元代,臂擱的使用還不是很普及。到了明清,特別是明中後期至清中期之間,在文人的推動下,竹刻盛行,名家輩出,各類器物的形制、雕刻形式、裝飾題材、審美理念等也都形成了一定的範式,從而使竹刻上升為一門專門的藝術。在此基礎上,竹刻臂擱也迅速在文房中流行起來,成為文人案頭必備的輔助用具之一。

明清竹刻臂擱的形制與風格

清 竹雕詩文臂擱


當時的明清竹刻可籠統地分為實用器和賞玩器兩種品類。實用器以文房用具為大宗,而其中除了筆筒之外,數量最多的就是臂擱了。文房實用器因是文人使用,因而大多也兼有賞玩的意味,臂擱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它完美地詮釋了竹刻藝術“素雅而精緻”的風格特徵,是最能體現文人審美要求和藝術趣味的竹刻形式之一。


基本形制

扁長方形的竹片狀,長度一般在19釐米到40釐米之間,寬則一般在5釐米與9釐米之間,這是明清竹刻臂擱最常見的款式。這種形狀和尺寸體現了臂擱作為實用的文房輔助用具的初衷。除此之外,也有見少量臂擱做成竹節式、古琴式或書卷式。

明清竹刻臂擱的形制與風格

清 王梅鄰制指意詩文竹雕臂擱

臂擱有正、背兩面,竹刻風行之初,一般只在正面作雕刻裝飾。至淺刻普及之後,出現了大量正、背兩面都進行雕刻的臂擱,且風格一般較為繁麗。全光素不作雕刻裝飾的臂擱非常少見,但有正面光素,卻在背面裝飾的實例。

明清竹刻臂擱的形制與風格

清 竹雕松鶴臂擱(正面光素)


裝飾題材的演變

明清竹刻臂擱裝飾的雕刻題材一般直接移植於書畫,各個時期的主要雕刻題材有一個隨時間推移而演變的過程,大致可分為前、中、後三個階段。前期以警句、詩文、竹石、花卉等為主,這一階段的文人氣息濃厚,構圖和佈局較為清新素雅;中期出現了大量的山水、人物與詩文、竹石等題材結合的竹刻臂擱,有的在正面一起呈現,有的正面裝飾詩文,背面以畫面詮釋意境;後期則出現了以日常生活場景、事物等為題材裝飾的臂擱,相對來說具有了一定的生活氣息。三個階段大致以清初期和清中期為時間截點。

明清竹刻臂擱的形制與風格

清 刻詩句竹臂擱

除了上面提到的裝飾題材,臂擱還有一個常見的題材是摹古銘文或古泉幣。這種題材出現得較晚,約在清中後期,在扇骨中見得比較多,或是從此借鑑。另外,留青竹刻因其技法的特殊性,以留青技法雕刻的臂擱在題材表現上一開始就比較的豐富和精雅,所以也就不太適用上述的演變過程。

明清竹刻臂擱的形制與風格

清 刻父丁尊銘文竹臂擱


佈局和款識

就裝飾題材的佈局來說,也是非常嚴謹。例如正面全文字裝飾時,文字居中,一般上部的留白要比下部的留白多,類似於現在書刊排版的常見範式。又如正面圖文並茂裝飾時,佈局一般不會正居中,而是向左或右有一定偏移,甚至緊貼一邊,甚至偏居一隅,從而讓另一邊有更多的留白。這種佈局講究實際上也與書畫類似。

明清竹刻臂擱的形制與風格

清中期 瓶花賞石臂擱

款識的內容一般有雕刻的時間、地點、緣由、作者的字號等,有時還會刻上作者的印章。款識的位置按照佈局的需要沒有嚴格的規定,但一般的**慣還是靠左。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前期也即明中後期的臂擱留款識的較少。

雕刻風格

竹刻雕刻技法十分多樣,在臂擱而言,主要用到的雕刻技法有三種:一是陰刻,二是薄地陽文,三是留青。為了便於欣賞,筆者從運用的技法和題材最終呈現的效果兩方面考慮,把明清竹刻臂擱的雕刻風格分為兩類:


一類清新脫俗、素雅大方。這類風格的臂擱大部分以詩文竹石為題材,主要應用淺刻技法,刀法洗練,構圖簡潔。如下面這些作品:

明清竹刻臂擱的形制與風格

清乾隆 汪士慎作梅花疏影竹臂擱

明清竹刻臂擱的形制與風格

清中期 松溪高士圖臂擱

明清竹刻臂擱的形制與風格

清中期 梅花詩文臂擱

明清竹刻臂擱的形制與風格

清 周芷巖制竹雕叢竹臂擱

一類精緻典雅、濃華妍秀。這類風格的臂擱或文字整飭秀美,或圖文並茂,或表現山水風景,主要應用深刻、薄地陽文、留青等技法,刀法細緻,構圖較為繁麗。如下面這些作品:


明清竹刻臂擱的形制與風格

清乾隆 王子章竹雕精刻品茗圖文臂擱

明清竹刻臂擱的形制與風格

清乾隆 周芷巖制竹刻山水長題臂擱

明清竹刻臂擱的形制與風格

清 張希璜刻山水竹臂擱

明清竹刻臂擱的形制與風格

清 芷巖款留青雕山水人物臂擱

臂擱是古代書房的產物,跟古人的書寫**慣有直接的聯繫。當研墨揮毫不再成為主要的書寫方式,臂擱的實用功能也就不復存在了。如今,我們通過欣賞傳世的竹刻臂擱,仍能感受到明清時代文人的雅趣和品格,也難怪它能成為文房雅玩中的收藏熱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