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對跑道,事半功倍

選對跑道,事半功倍


商業洞察 丨作者 / 劉潤 整理 / 萬青

選對跑道,事半功倍

做出正確的決定需要2個條件:

一個是“信息環境”,一個是“決策模型”。




1

信息環境


很多時候在網上回答問題,都是聊一個“思路”。

有的同學會覺得不解渴。

說:您可不可以直接告訴我,選A,還是選B。

我說,不可以,我只能告訴你怎麼選。

為什麼?

這要從什麼是“決策”開始講起。

什麼是決策?決策,就是做選擇。

選擇就需要兩樣東西:信息環境,和決策模型。

你現在做的產品怎樣?面臨哪些競爭?員工水平如何?有哪些獨特資源?

關鍵客戶忠誠嗎?行業格局怎樣?上游供應鏈是集中還是分散?

你的股東結構怎樣?有沒有一些債務?客戶滿意度如何?忠誠度呢?

你的行業有沒有面對技術衝擊?行業平均利潤率怎樣?等等等等。

這些,叫做:信息環境。

有的同學的問題,沒有提供信息環境:“潤總,我很想在2020年賺1000萬,怎麼辦?”

像這樣的問題,就很難回答。

因為沒有信息環境。

有的同學,提供了一些信息環境,但是是比較簡單的信息環境。

比如:“潤總,我的產品沒什麼競爭力,行業同質化嚴重,團隊戰鬥力也不行,成本越來越高,客戶老是要我們降價,怎麼辦?”

這個提問,就比剛才好一些。因為他至少提供了一些信息環境。

但是,這位同學提供的信息環境,都是自己的劣勢,都是讓他特別痛的問題,而沒有自己的優勢。

這是信息環境。




2

決策模型


什麼叫決策模型呢?

在諮詢的時候,我們會坐下來,說:來,我們把內部的優勢和劣勢,外部的機遇和挑戰都列一下。

你聽出來了,這就是SWOT模型。

SWOT模型,就是一種決策模型。

波士頓矩陣,波特的五力模型,都是決策模型。

決策模型的本質,是從信息環境中,生產出選項,然後過濾掉絕大部分明顯不合理的選項,把省下來的選項按照自己的價值觀、對短期利益、長期利益的側重,對員工、客戶、股東的平衡,做的排序。

然後,讓最終承擔結果的人,在排過序的少數選項中,做出決策。

決策模型,很多是有普適性的。

而加上各不相同的信息環境,決策就非常因人而異了。

回到最開始的問題。

當你沒有信息環境時,一個好的回答,通常就是一個“決策模型”,而不是一個決策。

你拿回家,自己套在信息環境裡,自己:

1)生產選項;

2)過濾選項;

3)排序選項;

4)做出決策。

而諮詢,就是走入你的公司,陪你走完這四步。




最後的話


關於“信息環境"和"決策模型",梁寧老師的《增長思維30講》課程中,闡述的非常詳細。

最近,我剛剛和梁寧女神通了1個多小時電話。

經濟按下暫停鍵,但終會重啟。

那時候,你在不在一條“增長的跑道上”?深受啟發。

以下是這次電話對談的精華。

看完之後,也許你會對信息環境和決策模型,有更近一步的感悟。

1)所有的改變,都在經驗之外。人對經驗之外未知的東西,往往感到恐懼。

2)一切的思考,都是可以有思考框架的。

3)公司組織要有“組織彈性”,什麼事都需要“大腦”指揮,組織就離死亡不遠了。

4) 老闆說話,老闆指揮,老闆來做所有決定,不是創新型組織。

5)打造全員面向用戶的組織,關心用戶訴求,讓“組織”可以“自組織”。

6)要有意識優化自己的"信息環境",使用“決策模型”處理問題。使用二分決策軸,比如高頻打低頻,困難容易+短期長期。

7)一切要圍繞“用戶驅動”,在“正確的跑道”上一路狂奔。

8)家長關心:孩子學習好不好,聽不聽話。

孩子關心:同學對他的看法,受不受歡迎,有沒有好朋友。

孩子關心和家長關心的根本不一樣。

9)讓孩子能看到自身“閃光點”,比孩子學習好不好,乖不乖巧更重要。

10)被人發現,被人看到,被人認可,獲得朋友,感受愛,這是一個孩子真正能夠獲得安全感和快樂的原因。

11)衝突的本質是什麼?衝突的本質就是利益不一致。

只盯著自己問題找解決方法,往往南轅北轍。

當你能看到對方的利益訴求是什麼的時候,深入挖掘思考,跳出衝突旋渦,才能想到解決的辦法。

12)做出正確的決定需要2個條件:一個是“信息環境”,一個是“決策模型”。

13)增長,來自“用戶擴圈”,之所以沒擴圈的原因,可能在於條件不完備或者不瞭解。

應該在有時間的情況下,用盡各種方法創造“接觸”和“訪談”你以前不瞭解用戶的機會。

14)正確決策的前置條件:是否搭建了相對客觀的信息環境。

15) 百姓無粟米充飢,何不食肉糜?信息環境越殘缺,離客觀真實越遠。

16)如果使用你產品的都是精英用戶,你接觸的都是高端人群,而你一心想做的是“全民級產品”,根據殘缺的信息環境,做出的一系列決策,就是很危險的決定。

17)有經驗的創業者,不會只關心自己,不會眼裡只有“我”的存在,他會一切圍繞用戶驅動,直面用戶訴求,然後實現“組織的自組織”。一個更有經驗者的創業者,他會談“產業鏈裂縫”,才能取得“大成”。

18)如果一個創業者不停的說我,我想怎麼樣,我計劃怎麼樣,我打算怎麼樣,我認為怎麼樣,我要怎麼著,眼裡只有“我”的視角,其實非常危險。

因為“想象世界”和“真實用戶世界”往往相差千萬裡。

19)作為老闆,可能因為各種原因,掌握的信息環境要多一些,也擁有很多的決策模型。

趁這段被關在家裡的時間,應該把信息環境同步給大家,有可能的話,拉上一些合作伙伴和客戶。

比如:覆盤公司過去一年做的事情,未來公司的走向,我們這些年為什麼存在?我們的核心價值是什麼?我們現在和未來的價值?客戶的鏈條,客戶接觸我們開始,每一步做了什麼?有什麼期待?

這就像看一個不透明的玻璃房子,人在裡面看不到外面,外面也看不到裡面,雙方信息決策就容易偏差。

當信息環境對稱之後,一切圍繞用戶驅動,哪個環節遇到了問題,自己找出斷點,然後員工發現屬於自己的問題來自主認領。

20)決策就是選擇過程,就是發散和收斂,如果信息決策環境有問題,發散就存在偏差。

面對人生大選擇,能夠列出選擇選項,本身就是一種能力。

很多時候選項是不完備的,所以選項的完備就是一系列的過濾過程,經過一系列的選項過濾之後,篩選真正關鍵選項(不要試圖所有選項都打勾),再將形成的可選方案,進行優先級排序。

21)很多時候,老闆擁有強大完善的信息環境,可以發現問題。

員工卻沒有。

老闆突然直接佈置任務的潛臺詞:是我覺得你做的不好。

信息環境的不對稱,導致員工此時會有牴觸心理,表面執行,內心卻不樂意。

但如果讓搭建好信息環境,讓這個問題被員工自己發現,而且發現後去解決,就可以真正幫助到別人,解決後用戶也會發自內心的感激。

同樣一件事情,信息環境和決策模型是否完備,導致的解決方式,就變成了員工發自內心的“自我驅動”和老闆指派“完任務式”的“他者驅動”。

22)很多時候,老闆有一顆堅強的心,往往不夠,還需要強悍體能,不能一跑起來,身體就碎了。

應該搭建好信息決策環境,全員面向客戶,讓“組織自組織”,大腦快速決策該往哪裡跑,身體選擇如何跑。

選對跑道,事半功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