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橫沙黎氏修祠堂繕族譜,不負630餘年歷史傳承

黃埔橫沙黎氏修祠堂繕族譜,不負630餘年歷史傳承


詳細記載著黎氏一族由來與發展的黎氏族譜,是黎氏一族的驕傲。從明洪武年間始祖子善遷址橫沙後,黎氏族人修祠堂繕族譜,已經在橫沙生息繁衍630多年,傳至21代。“雖然黎氏在橫沙的歷史不長,但縱觀整個黃埔區那麼多姓氏宗族,很少像我們黎氏一樣,有這樣一本較為完整的族譜。”黎氏後人黎國威說道。


兔籠中發現黎氏族譜


在黎氏第19代後人黎國威的帶領下,記者走進了黎氏宗祠,其向記者展示了已經傳承268年的黎氏族譜。記者看到,黎氏族譜分為兩卷,封面寫有“一七四八年(乾隆十三年)修”、“一八二零年(嘉慶二十五年)重修”以及“一九九九年五月複製”的字樣。


黎國威告訴記者,這本族譜是1971年他16歲時,在自己家閒置的兔籠中發現的。彼時,族譜滿是被蟲蛀了的孔,字跡模糊。為了將書蟲清除,幼時的他想了不少辦法,最後將族譜放入辣椒幹中才成功驅蟲。“這本族譜是1825年最後一次修訂,之後因為戰亂等原因就再無人主持修譜。沒有了族譜,到了我這一代甚至連太公的名字都不知道。所以當時跟父親確認過該本書冊為族譜無誤後,我特別高興。”黎國威說。


此後,這本族譜被黎國威仔細地保存了起來,他花了近半年的時間重新整理抄錄了一遍。“以前沒有機器,都是手抄的。一是為了整理族譜,二是為了學習家族歷史。”


1999年,黎國威買了一臺掃描儀將整本族譜掃描了一遍。4年前,他又將族譜掃描刻錄成光盤,交給廣州圖書館收藏。“縱觀整個黃埔區那麼多姓氏宗族,很少像我們黎氏一樣,有這樣一本較為完整的族譜。這是歷史,是黎氏的驕傲,當然要努力保護好。”


黎氏一族始於南雄珠璣巷


橫沙黎姓聚居橫沙村西。據族譜記載,橫沙黎氏遠祖原居於粵南雄珠璣巷,南宋紹興元年(1131)因胡妃之厄,黎氏遠祖兄弟9人隨貢生羅貴等三十三姓、九十七戶南徙,定籍於新會岡州。元至正年間(1341~1368),太始祖從彥又由岡州徙居番禺車陂,從彥生二子,長子成,次子善。明洪武(1368~1398)初,始祖子善苦於軍役遷址橫沙,長房原貴居巷尾,二房原顯居新屋。此後,黎氏在橫沙630多年,生息繁衍,至今已傳21代。至2008年,橫沙黎氏在冊村民計有458人。


位於大沙街橫沙社區北正街的黎氏宗祠,始建於光緒元年(1875),2004年曾重修過一次,將祠內地面改鋪防滑地磚,四周牆壁貼上了1.5米高的綠色瓷片。祠堂為磚木結構,坐東朝西,三間三進,建築佔地總面積412.5平方米。


記者看到,祠堂門前有一塊曠地,兩側分別立有一對桅杆夾石,上面刻著“道光乙酉(1825)科拔貢連科中式第十五名舉人孫黎國光立”。據村民反映,桅杆夾石是後人從黎氏太公山上移來的。


祠堂木門匾上書“黎氏宗祠”無款識,據說是後人仿原匾所書。中堂建築面積112.5平方米,後堂建築面積112.5平方米。中堂和後堂前天井兩側的捲棚廊均被改為水泥混凝土構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