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阿里18罗汉50万起家时候,蔡崇信年薪百万美元,为什么他不出个百万做大股东?

Long春播秋收紫气东来


蔡崇信没有直接投资阿里是因为他知道阿里能够成功,他希望阿里能够走得更远。

阿里创业时的十八罗汉就是马云创建阿里巴巴时所聚集的18个人的核心团队。这18人中,有马云的同学,有马云的朋友,也有马云的学生。他们可能彼此并不认识,但是一致的是他们都认为马云的个人魅力很强,他们对马云有着一种深深的信任感。

这18个人可以说完全是被马云的个人魅力所集结在一起的,所以在这样一个团队当中,信任和使命感是最为重要的。

蔡崇信,是马云创建阿里最需要感谢的一个人,投行出身的蔡崇信也可以说是最有眼光和方法的投资者。他利用自己的人脉优势去帮助马云创业,并且并没有直接投资来影响阿里创业的步伐。

原因一:创业初期的团队只有原创始人和团队才有可能带领公司走向发展壮大。企业初创时期面临着很多的不确定性,产品、商业模式以及公司的规章制度、市场体系还没有建立。

在这个时候如果创始人和团队不占大股、不能为自己说话和决策,会丧失主人翁意识,从而影响这一个阶段工作任务的完成,是制约整个创业能够成功的关键阶段。而阿里的18罗汉,更是完全被马云个人魅力所吸引到一起的,此时如果马云失去领袖地位,18罗汉失去话语权和领航者,将会给阿里带来致命的打击。

原因二:蔡崇信对自己有着清醒的认识。蔡崇信总结自己在这一创业团队中的地位时说:“我曾是律师,懂得如何构建公司、筹集资金。我拥有别人没有的知识,所以他们在这些方面很信任我。在擅长的世界里,我非常自信、自如。但我没想过大包大揽,我知道自己的角色是什么。”

所以说蔡崇信对自己的比较优势有清醒的认识,他选择了自己能够做得更好达到最佳效果的方式和领域去投资这次阿里的创业,后期事实也证明,蔡崇信的人脉资源为阿里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可能。

原因三:蔡崇信对风险的规避。因为蔡崇信本身是投行出身的,他深刻明白创业存在的风险和机遇,虽然他十分认可马云本人,但是投资有风险。

综合以上原因,蔡崇信不做大股东也是非常有眼光的行为。


50计划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蔡崇信当年的选择看似让人不解,实际上体现出,蔡崇信遵循了创业成功的普遍规律:领军人物决定创业成败。

阿里巴巴的领军人物马云,是如何吸引投资精英蔡崇信的呢?

1995年,蔡崇信进入总部设在瑞典的AB投资公司工作,主要负责该公司亚洲私募股本业务,年薪70万美元。

1999年,蔡崇信代表AB投资公司去杭州,去看要不要投资马云的阿里巴巴。

蔡崇信发现,当时马云公司都没成立,只有一个运行了几个月尚未盈利的网站。

蔡崇信第一次去看马云的工作环境,被一群着了魔一样的年轻人惊到了,他喜欢那种创业氛围,也看到并佩服马云从中展示的领导力。

于是,1999年末,蔡崇信第二次带上怀孕的妻子一起去见马云,他们在西湖泛舟时,蔡崇信主动提出加入阿里巴巴。

蔡崇信的妻子其实不希望他加入阿里巴巴,但她对马云说:“如果我不同意他加入阿里巴巴,他一辈子都不会原谅我的。”

蔡崇信加入的阶段,正逢马云筹资的50万元几乎耗尽,连500元的工资都快发不出来,已然陷入绝境。

蔡崇信为什么冒险加入这家“钱”途茫茫的小公司呢?

从目前已知的公开资料来看,蔡崇信后来的总结主要是两点:

一是他认定马云是领导愿景的领导者,他当时谈的都是大梦想、大愿景,让18罗汉为之着魔般努力工作。
二是他有能力承担风险,“如果我去阿里巴巴,公司不行了,我还是可以再回头去干税务律师或者做投资”。

可见,蔡崇信是被马云的领导力所折服,主动放弃高薪、有能力承担风险去追随马云。

每一个初创企业的成功都源于其领军人物,其作用没有任何人替代。

这种作用,借用一个历史典故就很容易理解,韩信带兵打仗多多益善,刘邦最多能带兵10万,为什么韩信还要臣服于刘邦?

因为韩信虽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善于用兵打仗,但刘邦却善于驾驭将才,正如刘邦对韩信所说,“汝能将兵,吾善将将”。

创业同样是带领一群人做一件不确定性很大的风险事件,可以说九死一生,只不过不像打仗那样牺牲性命。

这就要求创业必须有且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军人物,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成功的。

阿里巴巴如果出现马云这样两个以上的领军人物,要么分家,要么失败。类似的例子很多。

成功的例子是,当年的万通六君子分家了,各自都实现了更好的发展;四川刘永好四兄弟分家了,公司才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失败的例子是,当当的俞渝和李国庆,一直在争夺控制权,使得当当错过了很多发展机会;真功夫的两个创始人多年持续争夺控制权,导致经营困难。

马云曾经说过,当时蔡崇信一年的工资就可以买下好几个阿里巴巴了。

但是,就算蔡崇信真的出个百万成为大股东,马云能同意吗?很可能不会同意。

那么早就布局电商,具备罕见商业眼光的马云,能看不到蔡崇信也成为跟他一样的大股东之后,接下来的控制权之争吗?

如果马云同意,蔡崇信加入阿里巴巴的方式,是出资百万买下阿里巴巴的股份,成为大股东,那么阿里巴巴的领军人物就不是马云了,要么变成蔡崇信,要么变成马云和蔡崇信两强相斗。

假设蔡崇信也有马云这种领军人物的能力,他能比马云更好的团结18罗汉吗?如果不能,那他怎么经营公司呢?如果能,那么阿里巴巴到底谁是老大?

蔡崇信显然很清楚自己的角色和定位,他是去追随马云,是去做二号人物,而不是去跟马云争抢谁是阿里的大股东,谁才是老大。

总结:

创业成功的普遍规律:领军人物决定创业成败。蔡崇信认定马云是阿里巴巴的领军人物,所以选择追随马云,而不是成为大股东。

也许当年的蔡崇信不一定看透了这条规律,但他做出的选择有意无意的符合这条规律。

这对每个人事业发展的启示是,一要认清自己的角色和定位,二要跟对人。


财富商学


蔡崇信一直是阿里的二号人物,作为CFO为阿里的融资上市都出了不少力。

当年加入阿里的时候,其实就已经想好了,并且有信心拿到一笔大的投资。至于蔡崇信刚进入阿里有没有拿过一笔小钱,让马云过渡一下,这个可能性还是有的。

但是蔡崇信至少是没有直接作为投资人投资阿里是肯定的,这样做的原因有几个。

一、蔡崇信是要加入阿里而不是投资

蔡崇信当时看中的是马云的领袖气质,想作为合伙人加入到阿里,而不仅仅是作为一个投资人,只做股权投资。

蔡崇信当时不是投资机构,即使自己有这么多钱,也不能依靠自己完成资本融资,而是要找到更加专业的投资机构。

因为你找到的投资人,会直接影响到后面整个融资规划。前面的投资人越“大牌”,后续的融资越容易。

二、蔡崇信就是融资“发动机”

当年蔡崇信在华尔街也是非常有名气的,以蔡崇信的信誉作为背书,融资其实是一件并不难的事情。

所以蔡崇信加入阿里最大的意义也在于融资与财务规划。对于他是否拿资金出来投资,这并不重要。

加入阿里后,蔡崇信帮助马云进行了4次重要的融资,包括高盛、软银、GGV、雅虎等。

如果让马云自己去融资,恐怕是很难搞定的,说蔡崇信一个人支撑了阿里巴巴的财务来源也不过分。

三、为了阿里更加健康的发展

如果蔡崇信拿了很多钱投资阿里巴巴,那么必定会占到很大的股份份额。这不仅会让马云失去公司的核心地位,也会让后续的投资商保持警惕。

蔡崇信认为马云是个天生的领袖,而自己只想全力的帮助和辅佐马云,如果占股比例太高,就失去了加入阿里的意义。

蔡崇信是非常专业的金融大咖,绝对不会做出这样不专业的事情。所以为了公司的健康发展,自己就算有这个资金实力,也不能喧宾夺主。


小渔的创业信条


首先蔡崇信是阿里巴巴唯二的永久合伙人,另一个是马云,他也是马云最感谢的人。在中国三四十年的商业历史上,蔡崇信和马云的相遇,合作无疑是非常传奇的创业故事。

一个是法律专家、商业经营。年薪过百万的高级投资经理。而另一个有着天马行空一样商业头脑的电商鬼才。马云也曾说过:当时的蔡崇信用一年的薪水就可以买下整个公司。”

两人西湖同游划船的时候,蔡崇信也是被马云谈论的伟大愿景所深深吸引,同时让蔡崇信感到诧异的是,马云并没有去说明商业模式、盈利或者其他业务上的东西。据当时蔡崇信所了解的马云创业有着三次的失败经历,但是在马云身上依然可以看到创业的精神。这对一个屡败屡战的企业家来说非常难得。同时也为两个人的第二次见面埋下了伏笔。

第二次见面,蔡崇信看到黑压压的小屋里坐着20多个人,所有人不顾形象,像着了魔一般充满激情的工作。因为蔡崇信是台湾人,从小家境优渥,应该不了解,大陆有着一种神秘经久不衰的组织,那就是传销。如果换做其他投资方看到肯定会扭头走开。但蔡崇信却被这一群斗志昂扬的人深深吸引。

之后蔡崇信所在的公司否决了对马云的投资,而蔡崇信却告诉马云:“那边我不干了,我要加入阿里”!听到这句话的时候马云也是震惊的,马云:“你到我这里,每个月500块,我养的起你?你还是考虑考虑吧!”但是说完马云看到蔡崇信坚定不移的眼神,他才确定眼前的这个人绝对是认真的。

蔡崇信帮着注册公司,当时最基本的登记都没有,蔡崇信询问马玉那些人可以成为股东,当马云给了他一个名单后,蔡崇信看到几乎屋里所有人的名字都在上面。而且大部分的股权都让给了创业团队。换做一般企业家肯定会说,我想要多的股份。马云的这种成就合伙人的格局,再一次让蔡崇信坚定了自己的选择。阿里还未成功之前,正常人肯定会感觉马云和蔡崇信都是个疯子。

马云与蔡崇信的星座,在星相学上来说也是绝配。一个处女座,一个天蝎座。正是因为有了蔡崇信的加入。阿里才可以依托蔡崇信的资历和影响力为背书,获得了几轮投资。度过当时的行业寒冬。从而一步步走到了今天。

马云和蔡崇信是商业合作伙伴,同时也是英雄之间的惺惺相惜。彼此也是互相尊重的知己。由此也不难看出,当时两个人都是非常的有格局,都愿意与对方携手共进。但凡两人有一个私心太重。阿里也不会走到今天。对于蔡崇信为何没有投资阿里作为最大的股东。笔者认为是两个人的品性相投,价值观高度一致。正如三国时期的刘备与诸葛亮,刘备病逝之前托孤与诸葛亮,让其辅佐幼主。才有了后来流传至今的《出师表》。要问为何诸葛亮不取代乐不思蜀的刘禅。这应该就是知己的真正意义所在,也是一般人所不能理解的。


ThirteenMonths


蔡崇信他自己不是机构,他只是一个投资人的代表。虽然他当时的收入也很高,号称年薪上百万,但是他毕竟是出能力的那种人,而并非是出钱的那种人。

直白的说他是一个个人不用出钱,但是他能够带来巨大投资的人。这属于是专业型人才。在蔡崇信加入阿里巴巴之后,马上就为他获得了软银孙正义的2000万美元。

而这又远比他个人直接拿钱投要划算得多。在一个公司的创始团队当中,有出钱的,有出力的,有出资源的,在蔡崇信这种角色是处于出力的,而他在出力当中又属于细分当中的和资本融资挂钩的。

在互联网企业当中早期的融资很少有投资人去占大股的。在整个天使早期的投资当中都是如此。创始人以及团队必定是占大股的。否则创始人就变成打工的了。企业在发展的早期是面临非常多的不确定性,它整个产品和商业模式和公司的制度市场体系都没有建立起来,所以这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是一个从0~1的过程。创始人及其团队如果不占大股的话,是很难完成这个阶段工作的。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投资机构在早期投资的时候,很少会去占有一家企业的大股。一般都是占股20%左右。然后再经过几轮不断的融资,不断的稀释。创始股东的股份一般都会被稀释到50%以下。

而那种要占大股或者说绝对控股的投资,一般常常出现一些并购当中或者产业投资处于PE投资的阶段。这种被投资的企业往往是处于他的商业模式和产品市场已经比较成熟稳定了,所以对于团队而言并没有那么重要。

最直接的就是最近被收购的摩拜单车。美团收购摩拜单车,其实你也把可以把它看成是一种并购或者说是收购。这也是属于一种股权投资。投资人是要绝对控股的。


壹号股权


蔡崇信是一个很洞察事理的人,他没有自己出钱做大股东是有其原因的。


为马云的人格魅力折服

蔡崇信在耶鲁毕业,做过律师,加盟阿里巴巴之前是某国际投行的亚太区负责人。他这样的牛人能毅然放弃自己数十万美元年薪,去到阿里巴巴只领500元人民币月薪,这足以说明马云的人格魅力。

坚定地看好中国互联网发展

当时中国互联网方兴未艾,市场潜力大,他认定未来国内互联网事业,有马云这样前瞻性人物在创业在推动,一定能蓬勃发展,他自己本身也会有大展拳脚的地方。因而坚定地看好拥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国内互联网市场。再加上阿里巴巴是马云一手创立的,但他确实没有马云在互联网圈摸爬滚打的实战经验,马云是老板,他要跟着深刻了解国内互联网市场的老板创业下去,才是正确的。

为了业界声誉

他自己拥有深厚的法律知识及投行经验,若蔡崇信他自己出钱成了大股东,相当于架空了创始人。其次,他投行出身,自己也清楚地明白,公司创始人才是带领公司走向发展壮大的重要核心,蔡崇信虽然有钱,但经验告诉他,不能这么做。再假设讲,若是他真成了阿里大股东,万一阿里创业不成功,蔡崇信他自己岂不是落下了个夺取公司控制权的名声,那以后业界声誉就难讲了。


后来,事实证明,蔡崇信做对了,阿里巴巴成就了蔡崇信,蔡崇信也成就了阿里巴巴。


财思思


朋友们好!

你这个问题真的是值得深思。蔡崇信加盟阿里巴巴,没有出资百万拥有阿里巴巴更多的股份,这是一个明智的选择。首先是蔡崇信是跟着马云干的,股份不能超过马云,然后蔡崇信也留了一条后路,还有几十蔡崇信拥有的股份已经够多了。

1

蔡崇信也不能超越马云的股份

蔡崇信虽然是跟马云一起创业的,但是蔡崇信对于马云是充分信任的,也是非常佩服的。蔡崇信深知,只有跟着马云,自己才可能在将来更加富裕。这个说明蔡崇信的眼光是看的非常远的。

蔡崇信既然是跟着马云干,那么股份肯定是不能超过马云的。这体现了一个从属的关系问题,也是体现了马云的权威。如果蔡崇信超过了马云的股份,可能在股权关系上就没有这么顺畅了,而且可能阿里巴巴也不会发展这么顺。

还有一点就是蔡崇信对于马云是很尊重的,也是很推崇的,不拿更多的股份也充分体现了蔡崇信对于马云的尊敬和敬重。

2

当年蔡崇信可能是想留一条后路

当年蔡崇信虽然抛弃了百万美元的年薪,来到阿里巴巴进行创业,但是毕竟还是要给自己留一条后路的,虽然百万美元工作可以放弃,但是家里面的资产一般也就不会再冒风险进行投资的。

因此,当时蔡崇信虽然是百万美元年薪,但是可能也舍不得把家里面的财产拿出来投资阿里巴巴的。而蔡崇信是动用了自己的关系,为阿里巴巴拉来了一些风险投资,后来又拉来了软银入股,这样才让阿里巴巴慢慢发展起来的。

因此,可以看出来当年蔡崇信可能是有点犹豫的。

3

蔡崇信拥有的股份已经是很高了

蔡崇信在阿里巴巴拥有的股份已经很高了。现在蔡崇信大概持有阿里巴巴2%的股份,这些股份大概相当于马云股份的三分之一。

这样的股份大概值800多亿港元,如果未来阿里巴巴继续快速发展的话,那么蔡崇信的资产超过1000亿,可以说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了。

这些股份也足够蔡崇信成为千亿资产富豪了。

因此,当时蔡崇信也知道,自己的股份是马云的三分之一,确实是已经很高了。

4

结论

蔡崇信加盟阿里巴巴,没有出资百万拥有阿里巴巴更多的股份,这是一个明智的选择。首先是蔡崇信是跟着马云干的,股份不能超过马云,然后蔡崇信也留了一条后路,还有几十蔡崇信拥有的股份已经够多了。


如果您喜欢我的观点,欢迎您关注我,也欢迎您加入我的免费投资圈子,可以进一步交流。欢迎大家多多评论,点赞,关注!

睿思天下


此问题好比三国时期的刘备和诸葛亮,刘备是蜀的发起者和领导者,拥有张、关、赵等合伙人,诸葛亮虽然以谋士加入此集团,但是凭借着自己在才能和功绩最终成为了蜀的第二号人物—丞相。成功不必一定要做第一,成为第二也是成功,但是如果总想成为第一,那原来的第一又会处于何种位置?这种心态会成为团队中最不稳定的定时炸弹,最终大家都无法成功,成功是要靠团队而不是个人,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作用并放在合适的位置才能成功。马云和蔡崇信亦是如此,如果二者位置和角色互换也不可能有今天的阿里巴巴!




千日逆袭


我觉得蔡有三点考虑:一当时他也不敢确定阿里巴巴一定做的起来,万一失败他可以继续回华尔街上班。二初创企业股份肯定发起人占最多,蔡刚来,能力再强,和团队没有化学反应,马也不可能同意他加入合伙人。三蔡是来创业的,不是投资。最终结果还不是蔡除了马股份占最多,所以他当时的做法是明智的!


梦想家秦一笑


主要投资有风险啊。就是马云也没法知道自己能这么成功啊。而且联合创始人确实不适合比主创始人持股更高。当然了,最最主要的还是考虑到风险!

而且老蔡动用资源拉国际资本进来投资更利于阿里发展。你想想第一笔500万美元的融资也不是高盛独一个啊,高盛也考虑到风险,阿里也考虑到多些国际投行多些出路。

因为国际投行资源肯定是更强大的。也更方便日后再融资。

后来就是第二次软银想投3000万美元持续30%股份。阿里管理层及其他股东并没有同意。最后结果是软银投2000万美元,富达等5家投500万美元。国际投资企业越丰富,越有利于之后继续融资。

当时应该主要一个是考虑到风险,二是有利于创始人团队凝聚力,三是想引进国际资本,便于日后发展融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