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家上網課,父母與其總是後悔打罵孩子,不如學會正確表達憤怒

孩子們開學的時間還沒有定下來,很多孩子被要求在家上網課,我的幾個教師朋友開始向我傾訴:自從開始上網課以後,朋友圈的家長們不是後悔打罵了孩子,就是在煩惱自己被孩子氣得不輕卻不能說什麼,畢竟是自己親生的。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因為有部分孩子還沉浸在遊戲中無法自拔,作息時間不規律,上網課也是敷衍了事,做家長的自然是看不過眼,有親子衝突是很正常的事情。就像網友說的:

  • 孩子第一天上網課靠嘮叨
  • 孩子第二天上網課靠說教
  • 孩子第三天上網課靠恐嚇威脅

孩子第四天上網課忍無可忍,什麼女子單打,男女混合雙打,恨不得手腳嘴並用,自此開啟打罵教育。結果可想而知:父母容易就陷入“不打不行,打了又後悔”的焦慮中,孩子捱打捱罵心中自然不爽,一旦累積到了臨界點孩子就會用語言或者實際行動反抗父母,這種情況之下很容易就引起親子衝突。


宅家上網課,父母與其總是後悔打罵孩子,不如學會正確表達憤怒


上網課為啥會讓父母發怒引發親子衝突?

1.孩子上網課的態度差、效率低

以往在寒假開學前,我們做父母的都會做一些措施,來幫助孩子收心,調整到最好的狀態去進行新學期的學習。

但是這一次的特殊情況,開學時間一再延遲,而且 目前還沒有完全戰勝疫情,大人和孩子每天活動的範圍有限,長時間宅在家裡,心態情緒方面難免會有些緊張起來。

再加上之前都是9點多快10點的時候才起床,現在上網課突然要早起,孩子不在狀態,有時候網課已經開始了,他們才懵懵懂懂的準備起床,這種狀態,自然是會影響學習效率和質量。

不僅如此上網課的時候還總是坐不住,老是分心或者是走神,在聽課的時候偷偷玩遊戲、和同學玩聊天。

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其實是很正常的,因為在心理學上有一個專門的名詞叫做“固著效應

,是指人們把某種功能賦予某種物體的傾向。手機、平板、電腦,通常都是孩子用來玩遊戲、看視頻的。現在突然被用來學習,孩子們一時之間無法適應,難免會有分心。這個時候家長盲目的動怒只會引起孩子的無聲的反抗。


宅家上網課,父母與其總是後悔打罵孩子,不如學會正確表達憤怒


2.父母本身的生活壓力大

很多中小型企業在疫情的影響下選擇裁員,減薪等方式來自保,而這個時候最危險的就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房貸、車貸、孩子的興趣班,沒有一樣不是要花錢的,但是開工時間延遲,坐在家裡乾著急。

面對生活的壓力,家長沒法向孩子發洩和傾訴,多數是獨自承擔和自我消化,但是絕大多數的人並不具備內化情緒的能力,只是一味的在壓抑,如果這個時候孩子或者是眼前的事物不小心觸發了家長的情緒機關,父母就容易動怒發脾氣,就像俗話說的“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

還有一種情況是父母知道自己沒有辦法實現夢想過上理想的生活,就會選擇在孩子身上下功夫,也就是俗稱的“雞娃”。我們發怒其實是分為三個進程,分別是“注意到這件事-判斷值得責備—災難化思考方式”

父母發現孩子上網課態度不好,效率低的現象,說教沒有效果之後便開始進行判斷,再加上身為父母本能的災難化思考方式,會想到說現在不趕緊糾正孩子,以後孩子考不上大學出社會找不到工作怎麼辦?自己是為了孩子好他還不聽,越想越氣,憤怒之下自然是容易作出讓自己後悔的事情,比如打罵孩子。


宅家上網課,父母與其總是後悔打罵孩子,不如學會正確表達憤怒


父母為什麼要學會合理的表達憤怒?

現在很多網絡熱文不斷告訴大家:憤怒是我們的敵人,它是無能的象徵,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我們要消除它,轉移它,然後換位思考理解別人,只要做一個內心強大的人就能消除憤怒。

事實上這些話只是聽起來漂亮,實際一點作用都沒,在我看來真正內心強大的人應該是懂得與情緒做朋友的。比起在憤怒的時候如何隱忍,我們真正應該學習的是如何表達憤怒。有一部經典的心理學電影叫《以怒制怒》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我印象很深的是電影中的心理醫生說的一番話:

這世上有兩種憤怒的人。一種是外爆型憤怒,一種是內爆型憤怒。外爆型是那種因為收銀員不收他們的優惠券就對收銀員大吼大叫的人,內爆型是那個成天默默不說話,最後持槍掃射店裡的每一個人的收銀員。

對於這一點我深有感觸,年前在公司因為同事沒有交代清楚,我被老闆問責,我說清楚原因之後老闆還是很生氣的衝我發了脾氣,我沒有進行辯論,壓下了內心的不滿與怒火。

但是當我回到辦公室之後,那個失誤的同事向我道歉,這個時候我沒有忍住,說出來傷人的話,直到我看見了她臉上的淚水我才冷靜下來,我為什麼不敢反抗老闆的誤解,卻要對道歉的同事咄咄逼人呢?

當我看完《以怒制怒》之後就明白了,原來我們的憤怒是不能完全被消除的。因為<strong>憤怒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東西,大腦這個操作系統是不會允許用戶修改或刪除核心系統文件。假如我們強行刪除,就會損傷系統,導致運行異常。


宅家上網課,父母與其總是後悔打罵孩子,不如學會正確表達憤怒


我們在面對孩子的時候也是如此,情緒心理學的一個基本理念就是,負能量如果不能及時化解,就會泛化和移情。生活中,這樣的例子很多:

  • 有的人在公司受了老闆的氣無力反抗,回來就那家人出氣
  • 有的老人在家受到子女的情緒虐待,出了門就倚老賣老各種撒潑
  • 有的父母看完育兒科普文就盲目執行“理性教育”,一味壓抑怒火,卻陷入壓抑-爆發-後悔-壓抑的惡性循環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因為人們總想著壓下怒火,做個不動聲色的大人”,卻從來不曾想過該如何正確的表達憤怒。

要知道人的心理空間並不是一點都不能壓縮,只是當我們的心理空間面臨持續壓縮的時候,就容易越過我們的臨界點,一旦錯誤的情緒處理行為突破了臨界點整個情緒系統就會坍塌。這個時候,心理空間如同大海一般,只要你面前的人或事物稍微不順眼,就會在你的心底掀起驚濤駭浪。

心理學家曾發現,面對憤怒,無論是爆發的方式還是壓抑的方式對我們的身體都存有很大傷害。所以學會正確的表達憤怒是我們做父母的必修課。


宅家上網課,父母與其總是後悔打罵孩子,不如學會正確表達憤怒


作為父母我們該如何正確向孩子表達憤怒?

《父母怎樣和孩子說話》的作者,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海姆·吉諾特博士總結出了父母表達憤怒應遵循的“三條原則”:

1.不對孩子進行人身攻擊,就事論事。

抽象的道理對孩子來講不僅是強大的壓力,還會容易讓父母陷入自己的負面情緒中,影響教育的效果

父母很容易在憤怒的時候對孩子進行語言上的人身攻擊,比如常見的幾個表達方式:

  • “我辛辛苦苦為了你好,你還學成這樣,養條狗都比養你好”
  • “你這寫的都是什麼啊,怎麼跟你爹一副德行,幹啥啥不成”
  • “說了那麼多遍你還不改,真的是笨”

事實上我們可以換個方式表達,不僅可以讓孩子更容易理解,還能夠幫助父母冷靜下來,根據自己的親身經驗我總結了一個憤怒的表達公式:<strong>問清原因+給出事情或是行為帶給自己的感受+表達自己的期望

  • 可以先問清楚孩子會這樣子上網課,沒休息好還是沒有準備好?
  • 接著告訴孩子他這樣上課造成的影響,比如沒有掌握該掌握的知識,讓你傷心難過。
  • 然後表達你對他的期望,希望他能夠加以改正,如果需要幫助可以向你求助,比如讓你提醒他休息,幫忙打印作業內容之類的。

這樣的表達方式不僅可以解決問題,表達憤怒,還能讓孩子感受到你對她的愛。


宅家上網課,父母與其總是後悔打罵孩子,不如學會正確表達憤怒


2.表達感受的時候不批判自己也不批判孩子。

我之所以會把這一點單獨拿出來講是因為很多父母在表達自己憤怒的時候會選用批評的方式,不管是反語式的批判自己,還是陳述式的批判孩子。比如:

  • “看到你上課的樣子我都是氣,你以為讀書都是讀給我?你以為我願意管你啊”
  • “你這是在上課嗎?一點上課的樣子都沒有”

我們在向孩子表達感受的時候可以換一個方式,採用這個公式:孩子的行為+你的感受。儘量選用陳述式的短句,便於孩子理解。只有孩子理解你說的話才會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並加以改正。


宅家上網課,父母與其總是後悔打罵孩子,不如學會正確表達憤怒


3.接受孩子的平凡,接受自己的平凡。

紀錄片《零零後》上映之後,導演在接受採訪的時候有人曾問他:“你能接受自己的的孩子過平凡的一生嗎?”

導演當時的回答讓我印象深刻:“為什麼不能?我就是很平凡的人,但我也沒煩惱,這是我拍這部片子最大的收穫。”

是的,我們都是平凡的人,平凡人都會有自己的情緒,改變情緒的表達方式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當我們察覺到自己憤怒的時候可以允許自己暫停3秒在做決定。

對孩子也是一樣,我們可以接受孩子的平凡,但不能接受孩子做什麼事都不努力、隨隨便便放棄而導致的平庸。

當孩子因為怕苦怕累而不想上學,甚至隨隨便便放棄自己的興趣愛好時,我們當然不能隨意縱容了,可以選擇告訴孩子“再堅持一下”,而不是急於向孩子表達憤怒。


宅家上網課,父母與其總是後悔打罵孩子,不如學會正確表達憤怒


有位哲人兼心理學家這樣說過:“人只有當他表達了自己,當他利用了他的力量時,他才真正是他自己”。不能合理的表達自己的憤怒的人,解放自己的出路,就是要表達自己的情緒,利用自己曾經被壓抑的攻擊衝動的力量。作為父母也是如此,如果你總是後悔向孩子發脾氣,但是又控制不住自己,那不如正確的向孩子表達自己的憤怒,給自己和孩子一條全新的出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