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提倡仁義禮智信,卻忽略了人的自私,儒家思想扭曲了人性嗎?

流氓也愛國c


仁義禮智信,可以用仁字來概括。仁就是愛人,是最科學的“自私”方式。愛人包括兩個方面:愛自己,愛別人。愛自己是仁的終極目的,講白了就是自私。愛別人也是為了愛自己。愛別人,才能最好地愛自己,為自己提供最好的自我保護,以及獲得最多的外部支持。因為,愛別人,可以減少敵意,贏得友愛。為什麼說和氣生財?不說兇惡生財或自私發家?因為,如果你不和氣(也有愛別人的意思),別人不跟你合作,你想直線達到自私(愛自己)的目的,是很難的;某人槍殺了多個取錢的人,自私極了,但結果被處死了。被處死了,顯然沒能實現自私(愛自己)的目的,反而是愛別人的人間接實現了自私的目的,他發財了或者避免了被殺、被傷害、被孤獨之類的悲劇。仁的本質,實際上包含了雙贏的意思,是極其科學高明的“自私”,赤裸裸的、直接的自私常常事與願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是對仁的精確註解,這句話明確告訴我們:要真正實現自私的目的,必須學會愛人(真心真意地愛),雙贏才是真的贏。怎麼說仁義禮智信不關心自私的人性呢?你沒覺得孔子是何等高明嗎?


特斯拉2019


這個問題的說法有點錯誤,儒家思想並沒有忽略了人性的自私,而是更清楚的知道了人性的私,儒家文化的核心就是用仁義禮智信的道德規範來制約人的私,要人們克己復禮。

我們批判儒家文化的弊端並不是反對仁義禮智信,而是批判儒學中的愚民意識,因為整個儒家思想中只提倡人們修身,而不提倡人們的鬥爭精神,所以在中國的封建社會,儒家文化宗旨就是保持帝王的絕對統治,人民的道德法則都是為穩定社會而服務的。所以在中國的歷史上,每遇外敵入侵,總是一敗塗地,宋朝與明朝的滅亡就是例子,儒家文化幹不過叢林原則。

在抗日戰爭中,先開始也是一敗塗地,但後來有了毛澤東的鬥爭思想,我們取的了偉大的勝利,當然之中也有國際關係的因素。

現在世界上帝國主義又企圖用叢林原則征服中國,當然我們用儒家思想是打不嬴這些狗雜種的,必須還用共產黨的鬥爭學說來對付他們。

但是儒家思想並不是沒有可取之處,仁義道德那始終是正確的,你想構䢖一個和諧社會沒有誠信是可能的嗎?








泰山124453211


儒家思想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工具,儒家認為統治者可以凌駕於法律之上,強調被統治者必須無條件地服從統治者,做兒子的要絕對服從父親,兒女的婚姻由父母作主,男人可以休妻的封建傳統制度。孟子說:“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他認為物質財富的生產者天生就是要受人統治的。毛主席說:“紅旗捲起農奴戟,黑手高懸霸主鞭。”他就是要讓物質財富的生產者坐到統治者的位置上去。孔子說:“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民。”就是說法律,條令等強制性的規定不是用來約束統治者的,是用來治理勞動者的。毛主席主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主張幹部群眾、上下級之間,在政治上、經濟上建立一種平等的關係。孔子宣揚禮教,強調被統治者必須無條件地服從統治者,做兒子的要絕對服從父親,女人出嫁以後要絕對服從丈夫,夫死從子。毛主席反對這樣的盲從,他認為下級發現上級有錯要反對,學生髮現老師有錯也要反對,當父母的如果說得不對,做兒女的可以反對。因此,現代社會應該大力宣傳毛澤東思想,也不是宣揚孔孟之道。





雷火地——老兵


頭條號上有好多關於儒家思想儒家文化的提問、回答。當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其中不不乏真知灼見。

儒家思想究竟是什麼?我們通俗的理解儒家思想,就是“仁義禮智信”“天地君臣親”“三綱五常”,這些在老百姓中口口相傳的內容。有的是教育我們處理人際關係的,有的是要求社會秩序的,有的是處理家庭朋友關係的,還有社會信用,社會道德等,涉及社會方方面面,涉及千家萬戶的家風家傳。

我們目前日常生活中,許多約定俗成、習以為常的行為規範和行為準則的形成,都可以追索到儒家思想,比如孝順父母,尊重師長,愛護國家,鄰居和睦,長幼有序等等。

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里,儒家思想絕大多數時期都是被統治階級利用,作為統治思想,成為禁錮人們思想的工具。

所以,儒家思想對我們國家社會和歷史,包括我們普通百姓來說,影響是根深蒂固,也是方方面面的。

儒家思想和儒家文化強調積極“入世”,參與社會治理,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主張“三綱五常”,特別突出“忠君”思想,都符合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容易為統治者接受,被統治者用來統一人們思想,成為統治社會的工具。

如何對待孔子和儒家思想,歷史上一直存在爭論爭議。學術界有爭論,社會上也有不同看法。

儒家思想忽略了人的自私了嗎?

這實際上還是一個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批判”問題,我們主流觀點一直都是,對傳統文化,包括儒家在內,要吸取有用精華,好的東西要繼承發揚,對不好的東西剔除其糟粕。


學文說話


話怎麼說呢,任何教派經意教義第一任教主留下的都是對的,也是最跟本的,但是你架不住歪嘴的和尚呀!是他把經念偏了,就拿我來說,本人去書店買了本金剛經說什麼的書看了很多,但是發現說的讓人五迷三道,根本就不知道他寫的是啥,書到是厚,可是看著不明白錢白花了,後來我去寺廟找了本,比買的書薄一半,但是他說的通俗易懂,看著能讓我去反思理解。


風起刀落


呃~

你這個“無視人的自私”,是個什麼意思?既是宣揚仁義禮智信,那麼本身就是宣揚“不要自私自利”,這本身就是面對“人的自私自利”在宣揚。你從哪看出孔子天真到看不到人的自私自利?如果沒看到“自私自利”,那孔子有啥必要宣揚仁義禮智信?

哦,是不是孔子沒把“自私自利”當成“本性”、沒讓你在自私自利時有託辭藉口,讓你尷尬了是吧。

不,自私自利本來就是人的一時錯念,是貪小利而失長遠大利,是一時的衝動,是一時的鬼迷心竅,是一時的不理性。正常人,正常思考事情的本末始終、情勢趨向,權衡利弊之後必然會趨向仁義禮智信啊。人孔子始終就是在論證仁義禮智信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本來就是在對自私自利的人論證仁義禮智信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上哪去“無視自私”?

更具體的說,自私自利與大公無私都是具體的方式方法和行事宗旨,是有意識的選擇,可跟“本性”沒關係。

孔夫子一生什麼沒經歷過,還“無視自私”?你也是夠可愛的。

“扭曲人性”?這帽子夠大的呢。這帽子一扔,就是在設定人都是必然的自私自利的預設前提呢。話說哪個才是“扭曲”?是“自私自利”還是“仁義禮智信”?說你仁義禮智信是在扭曲你,還是說你自私自利是在扭曲你?

對了,你也知道“扭曲”是錯誤的呢,那你是自私自利,還是仁義禮智信呢?自私自利者會以扭曲為錯誤麼?

再者,你這大力宣揚“自私自利”的“人類本性”,是在自私自利還是在仁義禮智信?你的這個行為本身,是自私自利麼?是扭曲了人性麼?

其實,說“所有人都是蠢材”的潛臺詞,是“只有我最聰明”。

——無陳詞濫調,無不知所云,無酸腐雞湯,無繽紛喧囂,唯有一點赤誠真意,一點犀利深刻;君若有得,乞輕落玉指點贊、高抬貴手轉發;若有相左之真知灼見,請評論中不吝賜教。

長風浩蕩


首先想說說對這個提問的看法,這個提問要分兩層意思來看,儒家提倡“仁義禮智信”卻忽略了自私,是一層意思,後面應該是一層意思。在提問者看來自私是人性的正常表現,沒有自私的人是扭曲了的人性,這個看法不敢苟同。當然,人的自私是一個人與生俱來的本性,只是在後天的社會生活中不同的人會發生不同程度的變化。這個問題不加多分析。重點說說前一個問題。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三綱五常”,“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即“仁義禮智信”。孔子提出“仁、義、禮”,孟子提出“仁、義、禮、智”,到董仲舒擴展為“仁義禮智信”,以後就形成了儒家的“三綱五常”的封建倫理觀念,五常”的核心又是“禮”。“禮”乃正人身之法。“克己復禮”是儒家思想終極目標。就是要確立和維護法定的封建社會尊卑貴賤的等級序列,由此強調等級的不可逾越;遵循“三綱五常”的社會倫理,社會各方面的關係就不再是相互、相對的,而是依附的、絕對的,只有卑者、下者對尊者、上者的服從敬順,沒有了尊者、上者所應承擔的責任和義務。所以,對這一政治倫理,正迎合了封建時代的正統思想家的口味,他們都毫不例外地擁護它並圍繞著它來進行思維。並逐漸把它推向絕對化、神聖化,塑孔像,修孔廟,使之廣佈於人心,從而使之成為中國封建社會(尤其是後期)人倫關係的基本行為準則和道德規範。以此來麻痺人們的思想。唐代時,通過尊孔讀經,大力推行儒家思想,並把它作為治國理念。後代的封建統治者就一直沿襲下來作為維護封建統治的思想工具。不過,封建統治者儘管極力宣揚“三綱五常”這一政治倫理,但他們主要是要求卑者、下者遵循。從這個意義上說,儒家的“仁義禮智信”並沒有忽略了自私,而是正好迎合了封建統治階級的自私心理。成為了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思想工具。

從歷史來看,儒家思想的“三綱五常”雖然起到了穩定封建統治和專制政治的作用,但到了封建社會後期,隨著封建社會的沒落和衰敗,“三綱五常”逐漸凝固化,它的束縛人們思想和行動的精神枷鎖的負面作用更加突出,明清時代許多進步的思想學家對“三綱五常”進行了批判,“五四”時期,一些進步青年面對一些人的尊孔復古行為,響亮地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號,經過“五四”運動,,逐漸失去了社會影響力,然而,科學與民主不是一蹴而蹴,“三綱五常”的封建幽靈仍然在封建制度被推翻之後時不時地顯現出來,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和行動,這是不容忽視的。我們今天說,批判地學習和繼承傳統文化,是指學習古代文化的精華,對儒家的封建正統倫理思想是應該旗幟鮮明地堅決抵制和批判。





政195269258


他不是故意而是有意,像孔子這麼聰明的人不可能不知道。因為在他看來,只有上等人才配擁有自私。而仁義道德、無私奉獻是說給下等人聽的,這樣掠奪人民財富的強盜才不會使用暴力行徑來獲取財富,這叫什麼原始積累,只要你乖乖的、聽話的,一切都好說!



用戶104688047319


儒家提倡仁智禮義信,本身並沒有任何錯誤。只是後人在理解和傳播過程中,左傾或者右傾了,很多思想被政治界裡利用,人們被道德綁架!

其實中國所有的思想都來源於道,這個道當然是廣義的道,不是特指道教。

儒家作為傳久遠的思想,忽然有他嚴謹的思想和邏輯,只是我們後世要正確理解不要偏差,或者被綁架!

其實道德經有一章專門講聖人“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絕仁棄義,民復孝慈。”關於仁義的內容,仁義沒有什麼不好,為什麼還要絕,還要棄呢?在我們那個年代,人們已經摸不到道的門了,他們能抓住的最好方法,就是仁義,但人們往往在突出了仁義後,而忘卻了其他,甚至把它們與利益相對立,所以他們往往把講仁義的人叫做君子,重利益的人叫做小人。在仁義的旗幟下,“假大空”會盛行,不論是什麼事情,他們都以仁義作為評判標準,上綱上線,就像程朱理學一樣,得出“餓死事小,失節事大”那樣的謬論。

一個家庭也好,一個個體也好,生存條件都保證不了,還有什麼仁義好談。如果能把仁義與利益和諧統一起來,既有仁義等理性方面的約束,又有物質生活條件的保證,人們的生活就可以安居樂業了,父慈子孝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絕巧棄利,盜賊無有。”從道層面上來說,義與利應該是相互對立、相互制約、相互平衡的,過多地強調義的重要而否定利的存在,肯定會出問題。在“大公無私”的年代,誰又能真正做到大公無私,那些喊得最兇的人,可能背後謀私更多,很多人當面一套,背後一套,表面文章很漂亮,而實際上是最自私自利的人。在這種環境下,人們不弄虛作假,幾乎都無法生存,這就造成了人們不能務實的生活作風與工作作風,而一個不務實的社會,經濟不可能得到很好的發展。

但過多地強調利而忽視義,也會出現問題,人們的私慾會膨脹,集體觀、全局觀會遭到破壞,各種巧取豪奪的行為就會產生。在社會物質條件一定的情況下,如果過多地講巧、講利,勢必會造人們心理上的失衡,雖然人們在各種能力上有所差距,但並沒有多少人認為自己比別人差,爭權奪利的事情會不可避免地發生,而那些強勢群體勢必會控制社會上絕大部分資源和財富,相反,弱勢群體他們連生存都會有困難,如果社會沒有一個好的福利保障體系,不產生盜賊才怪呢?“飽暖思淫慾,飢餓起盜心。”人沒有生下來就想當盜賊的,很多人是迫不得已而為之,即使有些人成了慣偷,主要原因還是家庭經濟原因或家庭不幸造成的。

這就是道德經開悟儒家的仁智禮義信,聖人都是不自是,不自見,所以聖人才彰和明!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幫助。


清陽易學


讀懂儒家對極端思考者太難了,用哲學辯證去理解,就是中庸不走極端,精髓是仁,義,禮,智,信,在當代能缺那一個。君臣父子在仁,義,禮,智,信前提下,各守其道而不越矩,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君管好臣不貪公正,父教育好兒子綱舉目張,君善臣直父慈子孝需不需要,尊卑不是階級之分,是君象個君管好臣,臣忠君為國死諫武官死戰,同時兼愛天下,老吾老幼吾幼克已復禮,現代公交車上層出不窮,老人霸道辱罵他人以自我為重,爭搶座位讓自已孫兒坐。過站打罵司機搶方向盤,喪失了克已復禮好不好呢,喪失了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中國用儒家治國進入封建社會,西方還是奴隸社會。孝悌是尊長輩兄弟姐妹謙讓,兒子打罵父母兄弟姐妹反目成仇,這是社會倒退誰能接受,孝梯就是倡導團結互助友愛,每個人都需要但做到很難。如果以上做不到,就是暴君亂臣賊子,天可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