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寧嘉祥曾子墓及南武城故城遺址

濟寧嘉祥曾子墓及南武城故城遺址

濟寧嘉祥曾子墓及南武城故城遺址

曾子(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5年),名參(shēn),字子輿,春秋末年魯國人。孔子的晚期弟子之一,與其父曾點同師孔子,是儒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修齊治平的政治觀,一日三省的修養觀,以孝為本的孝道觀至今仍具有極其寶貴的社會意義和實用價值。曾子參與編訂了《論語》,著寫了《大學》、《孝經》、《曾子十篇》等作品。 曾子在儒學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被後世尊奉為"宗聖",與顏回、子思、孟子配享孔廟,地位崇高。孔子託孤曾子,孔子73歲去世,孔子臨終將其孫子孔伋(字子思,孔鯉之遺孤)託付於曾參,當時曾參27歲。子思師從曾子,受曾子教導,也成為一代聖人,子思子著寫了《中庸》,被尊為"述聖"。他的弟子又傳業給孟子。所以說,曾子是孔子學說最重要的繼承人和傳播者,上承孔子,下啟孟子。"四書五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載體,更是中國歷史文化古籍中的寶典。四書指的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指《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五部。五經都是孔子編訂的,而四書分別是曾子、子思、孔子、孟子著作的。

濟寧嘉祥曾子墓及南武城故城遺址

嘉祥縣宗聖像

曾子墓位於山東省濟寧市嘉祥縣滿硐鄉南武山村西南,從曾子廟西約1000米,坐北面南,南北長117米,東西寬60米,佔地7000餘平方米,四周林牆高3米。1985年,濟寧市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5年8月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原有中門一座,角門兩座。內建有更衣所、齋房、饗堂各3間。濟寧嘉祥曾子墓及南武城故城遺址

濟寧嘉祥曾子墓及南武城故城遺址

曾廟與曾子墓衛星圖

濟寧嘉祥曾子墓及南武城故城遺址

曾子墓衛星圖

據記載:曾子墓位於"專廟迤西一里餘,與武城東西相距約五里許,元寨山東麓,群山迥合,馬鬣長封"。唐貞觀《重修武城譜系》記南武城"西有曾子墓"。曾廟內有明天順四年(1460年)《重建郕國宗聖公廟記》碑,碑文由時任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文淵閣視事的許彬(山東寧陽人)撰寫,碑文中就有"今廟東南有'耘瓜臺',西有曾子墓"的記載。

濟寧嘉祥曾子墓及南武城故城遺址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甲辰,增建宗聖林翁仲、石獸、華表及神道坊。

敕修曾子墓始於明成化初年(1465年至1467年)。時山東守臣上言:"嘉祥縣南武山西南,元寨山之東麓,有漁者陷入穴中,得懸棺,碣曰:曾參之墓"。明憲宗下詔加以修治,因即瘞碑而為之塋。舊《志》:墓側有富民範氏不知書,以宗聖墓表甃壁。後一儒生謂曰:"此宗聖墓表也,用之非法。"其人懼,碎火為石灰。明孝宗宏治十八年(1505年),山東巡按金洪表建曾子墓,得以重修。清世宗雍正七年(1729年),奉旨行查宗聖墓是否歲久傾圮。嘉祥知縣李松勘系僅存遺址,無從修葺,遂未詳細聲明,以至歷任相沿,未經造報。

濟寧嘉祥曾子墓及南武城故城遺址

省保碑

濟寧嘉祥曾子墓及南武城故城遺址

享殿

濟寧嘉祥曾子墓及南武城故城遺址

宗聖曾子墓

乾隆二十年(1755年),宗子博士曾興烈以曾子墓享殿門垣歲久傾圯,呈請重修,所有應蓋享堂、牌坊、大門、圍牆等項需工料銀六百三十二兩餘。山東巡撫諮報工部,奉部議,聖賢祠墓遇有損壞坍塌,所需在千金以下者,俱准以藩庫公項報部修葺,凡重建之案,應令該撫奉請辦理。八月,山東巡撫白鐘山奏準,以山東庫存公銀予以修葺,越年告成,準報銷銀兩三百三十二兩有零。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道府捐修書院餘資,復就葺補。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嘉祥縣祁請帑重修宗聖廟林,由撫院明諮報戶、工二部。歷被風雨,漸有殘缺。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甲辰,增建宗聖林翁仲、石獸、華表及神道坊。

濟寧嘉祥曾子墓及南武城故城遺址

曾憲梓博士

嘉慶元年(1796年),被黃水泡倒林牆及饗堂、齋廳、儀門。嘉慶四年,嘉祥縣臺士佳遵例請修,藩臺全以司庫不充,著先將林廟破損殘缺之處籌議粘修。嘉慶五年,宗子博士呈請,撫院蔣兆奎批:宗聖曾子林廟既經坍塌,自應亟為修理,以昭誠敬。但應委何員勘估,應動何項興修,仰布政司查議詳奪。嘉祥縣隨造具估冊,取具金鄉縣勘結,由州金湘申道,王朝梧加結移司,全藩臺仍以司庫不充辭。嘉慶十二年(1807年),督糧道孫星衍署理藩篆,宗子博士曾毓墫移請,嘉祥縣知縣王德修查案徑詳,請動用閒款。九月初七日,由護撫部院楊志信批:本署司詳送估修宗聖曾林廟冊勘各結如詳,在於漫工餘項下動支,給發修葺,以昭誠敬。由是啟聖祠、寢殿、門廡、林牆、饗堂等工皆得粘補。

曾子七十四代孫曾憲梓博士於2002年9月率家人拜謁曾子廟、墓,遂表捐資重修之意。2002年10月至2004年8月,曾憲梓博士捐資,重建林牆,加築曾子墓,復原享殿,重鋪甬路及林前廣場,添置甬路兩側石儀。又在林內栽植松柏樹,修築了通往林前的柏油路面。

濟寧嘉祥曾子墓及南武城故城遺址

曾憲梓博士在曾子墓植樹


嘉祥南武城遺址

《孔子家語》《史記》均記載:"曾參,南武城人。"曾子故里是春秋時期魯國南武城,在今嘉祥縣南部。這一點得到學界廣泛認可,如《中文大辭典》注:"南武城,春秋魯地,在山東省嘉祥縣南武山下。"

濟寧嘉祥曾子墓及南武城故城遺址

民國上海中華書局石印本《孔子家語》


南武城故城遺址,2012年被濟寧市人民政府公佈為市文物保護單位。新中國成立後,山東省濟寧市文物局文物普查隊先後對嘉祥南武城故城遺址做了四次調查,並給予認定。1998年濟寧市文物局又組織專業人員再次對南武城故城遺址進行了調查考實:"南武城故城,位於嘉祥縣滿硐鄉南武山村東南1000米……。故城遺址呈方形,子午向,面積約250000平方米。故城東北、東南城牆角在1970年尚存。原殘高約4-5米,後被群眾取土造田所破壞。在這次考察中,通過調查剖析,我們發現了殘存的故城東城牆和具有春秋時代特徵的夯土夯層窩。調查中還發現了大量春秋至兩漢時期的筒瓦、板瓦、鬲、豆、盂、罐等器物陶片。殘存的東城牆,南北長約100米,寬約8米,高3-4米,上面現已被群眾耕種。我們在城牆中段西側距地面1米處和城牆南端距地表1.5米處,分別作了城牆局部剖析。……(城牆)夯土層中包含少量西周晚期和春秋時期陶片,未見春秋以後時期包含物。這種時代風格與曲阜魯國故城、洛陽東周王城。山西侯馬晉城同期城牆極為相似。(見齊魯出版社《曲阜魯國故城》,文物出版社《新中國考古發現和研究》)據此認定:南武城該期城牆為春秋時期所築,築造時間不晚於春秋中晚期"。南武城旁有耘瓜臺,西北有曾廟、曾子墓等文物遺址,歷史上早有記載。為什麼叫南武城呢?因為當時魯國有"北武城"。唐代司馬貞《史記索隠》註釋說:"武城屬魯,當時魯更有北武城,故言南也。"瀋陽師範大學劉兆偉教授也提出魯國當時有北武城的觀點。(見濟寧市史志辦公室所編《曾子及其裡籍》一書)。 當時魯國確有"北武城",這個"北武城"在《論語》《孔子家語》《史記》上稱作"武城",是孔子聞絃歌之地。

濟寧嘉祥曾子墓及南武城故城遺址

《論語》記載:"孔子之武城,聞絃歌之聲。"這個武城的長官——孔子的弟子子游,把這個彈丸之地治理得很好,一派歌舞昇平氣象。孔子開玩笑說"割雞焉用牛刀",意思是子游這樣的大才,治理這小地方是大材小用了。這裡還是澹臺姓的發源地,孔子弟子澹臺滅明故里。《孔子家語》《史記》均記載:"澹臺滅明,武城人。"明代地方誌就有記載,至今這裡有澹臺山、澹臺祠等遺蹟。

此"武城"位於嘉祥縣中部嘉祥村一帶,有遺址。1981年文物普查時,在嘉祥村東南1公里處,燈臺山之西,發現約東西寬300米,南北長400米,佔地12萬平方米的地方,有碎磚殘瓦和石柱基礎等遺物。此地古代很多方誌記載為"郗城",其實應該就是"武城",詳見中國文史出版社2015年版《曾子故里》一書有關論述。

此武城始建於魯襄公十九年(公元前554年),《春秋》載"襄公十九年城武城"。此地位於魯國西北,魯、齊邊界,是為防備齊國而建的,當時齊國多次從魯國北部、西部攻打魯國。因為這裡緊靠魯武公墓,故稱"武城"。魯武公墓在清代嘉慶年間被發現,出土了當時周宣王任命魯武公的冊命丹書,即任命書。詳見光緒版《嘉祥縣誌》。此"武城"應比"南武城"晚,但由於它跟魯國國君魯武公之墓有關,起到護墓的作用,所以較為尊貴,應稱"武城",而南武城只能加"南"以別之。

濟寧嘉祥曾子墓及南武城故城遺址

南武城故城遺址舊照

南武城的由來應該跟世居嘉祥縣的武氏家族有關。據嘉祥縣東漢時期武氏祠武斑碑記載:"昔殷王武丁久伐鬼方,元功章炳,勳臧王府。官族分析,因以為氏焉,武氏蓋其後也,商周假藐,歷世壙遠,不隕其美。漢興以來,爵位相踵。" 是說以前商王武丁長時期攻伐鬼方部族,立下了彪炳史冊的大功,功勞計入國家檔案。後來武丁後人有了分化,武姓大概就是其後裔,歷商、周曠遠的歷史以來,家族的美名仍未衰落。漢代興起以來,爵位相踵不絕。這裡記載了嘉祥縣武氏家族的顯赫歷史,其家族墓地武氏祠靠近南武城,很有可能南武城就是春秋時期或之前武氏家族的封邑。

濟寧嘉祥曾子墓及南武城故城遺址

65歲的嘉祥縣原政協副主席楊存義(左一)講述南武城歷史


南武城因宗聖曾子故里而聞名。歷代文人墨客來此訪古憑弔,留下不少吟詠詩篇。其中以明代監察御史吳弘濟的詩為著名:"白雲片片鎖青山,神氣瀰漫豈等閒?一點靈根依聖域,千秋道種闢賢關。武城風氣佔當住,東魯章縫咄不還。憑眺龍門艱咫尺,尋源流水枉潺湲。"(見明代呂兆祥《宗聖志·藝文志》)這首詩表達了對宗聖曾子的無比景仰之情,譯文為:白雲片片鎖住了青山,神異之氣氤氳瀰漫,豈是尋常一般?一點天地靈氣的根,依靠著孕育了聖人的土壤,您道德學問的種子,千古不朽,開闢了入仕做官的門徑。南武城的風水、靈氣不愧能孕育聖賢,可惜古魯的儒者一去不還。登高遠望曾子啊,難於近在咫尺而無法達及,欲尋道德學問的根源,卻無法接近,只好眼睜睜看著流水潺湲!

北宋曾公亮所作《曾氏族譜》"有曾西鑄於南武山"之語。北宋晁補之《金鄉張氏重修園亭記》中有"下馬牛嶺,北望南武、七日諸山,…"一句。南武山因南武城得名。金鄉張氏園位於嘉祥南武山之南。

元至元二十一年所立魯秋胡廟(位於嘉祥南武城之南平山)碑,碑文中有"蓋嘗考《列國志》,秋胡子,魯南武城人"之句,指認此地為南武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