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前深蹲和颈后深蹲,二者效果到底差在哪里?在于微妙的背部角度

在力量训练呈体系化发展的岁月里,我们对身体各部分肌群有了更加精细的区分,并根据每个肌群的生理运动特点衍生出让人眼花缭乱的动作。而深蹲作为发展下肢力量的黄金动作,已经成为力量训练者、健身爱好者们必须掌握的基础。

在深蹲动作的分类中,根据深蹲时杠铃器械在体前体后的位置差异,出现了颈前和颈后深蹲的说法。

颈前深蹲和颈后深蹲仅仅是杠铃的位置变化么?二者的真正差别在哪里?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进一步探索两种不同深蹲模式。

颈前深蹲和颈后深蹲,二者效果到底差在哪里?在于微妙的背部角度

我们都知道深蹲最理想的姿势是让杠铃重心、身体重心和足部中心在同一竖直线上,即呈现“三点一线”的力线分布。这样的模式不但确保了蹲起过程中身体的稳定,同时也能募集身体更多的力量来对抗杠铃下压的阻力,增加深蹲负荷。

首先建议大家尝试不使用杠铃的“徒手深蹲”。

颈前深蹲和颈后深蹲,二者效果到底差在哪里?在于微妙的背部角度

在下蹲的过程中身体或多或少会出现向前或向后晃动的情况,这是身体基于重心改变做出的正常调整。身体向前倾则我们身体的重量会更多压在前脚掌上,身体向后则需要用脚跟拄地维持稳定。

如果再尝试着改变上半身和地面的角度,你会发现自己身体重量在下蹲时会出现不同的变化——

第一种:上半身前倾一定角度下蹲。下蹲过程中髋关节后移的幅度更大,上下半身的重心基本上和腿部在同一竖直线上,膝关节不需要前引,但身体可能会向前倾需要借助脚尖部分维持稳定。

第二种:上半身呈竖直状态下蹲。下蹲过程中髋关节后移的幅度小,但可能会伴随着膝关节的前移,由此造成身体重心向后侧倾斜,身体需要借助靠近脚跟的部分来稳定身体。

如果想在第一种模式的基础上增加负重,考虑到安全性和稳定性,杠铃必须和重心、脚掌重心在同一力线上,因此将其固定在上背部(中下斜方肌处)比较合适,由此呈现的其实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颈后深蹲。

颈前深蹲和颈后深蹲,二者效果到底差在哪里?在于微妙的背部角度

第二种模式则需要考虑增加身体前部的重量,起到稳定身体的效果。我们把杠铃放在肩部锁骨位置高度,以双臂作为支撑,这样的模式构成了颈前深蹲。

所以我们仔细去看两种深蹲模式:上半身倾斜度对于身体稳定性的影响,决定了杠铃放置于身前还是身后更妥当。

颈前深蹲和颈后深蹲,二者效果到底差在哪里?在于微妙的背部角度

谈完稳定性,我们来看下二者的训练效果差异。

在上周的臀部训练文章中,我们提到了髋关节铰链和后链肌群强化的必要性。深蹲正是这样一个需要髋关节主导的动作。

想要通过深蹲刺激到臀部肌群和大腿后侧肌群,深蹲的幅度必须够深,这样在蹲到最低点时后链肌群处于离心拉伸状态,通过有效参与动作而有机会变得强壮。颈后深蹲可以满足这样的幅度,给下肢全面刺激。

这时候我们来观察颈前深蹲,在这个过程中髋关节位移的程度更小,同时大腿后侧的腘绳肌处于等长收缩状态,这样的幅度使得臀部肌群和腿部内收肌群辅助蹲起,而不能有效募集腘绳肌的肌群参与动作。这也正是很多训练者纠结的“颈前深蹲只能练大腿前侧(股四头肌)”。

颈前深蹲和颈后深蹲,二者效果到底差在哪里?在于微妙的背部角度

综上来看,颈前深蹲和颈后深蹲的位置差异与身体蹲起角度息息相关,同时刺激的目标肌群也并不相同,但这并不能判定颈后深蹲要优于颈前深蹲——

对于希望强化股四头肌、蹲不到最低点的训练者,颈后深蹲的效果可能并不如你预期的那么完美。

这个时候你需要增加对膝关节、髋关节的了解(这在往期的内容中都有提及),选择适合自己的动作和重量,在安全训练的前提下稳步提升深蹲水平。

关注中国健体那些事,训练知识、健身资讯、健美健体,总有内容适合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