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大道院士两年前怒批“以SCI论文论英雄”,再次引发社会关注

2018年,陆大道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在《以SCI论英雄的学术研究,其欺骗性已开始暴露》讲话中指出,国家科研方面的“巨额投入带来了低产出。以SCI论英雄、论人才、论业绩,这类量化指标的局限性、欺骗性已开始暴露出来”。他还认为,以SCI为主导的论文挂帅对我国科技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当时引起强大反响,各方也采取了许多措施予以引导。

事过两年之后,陆大道院士提出的观点再次引发广泛关注。这说明陆大道院士谈到的问题,虽然有所校正,但依然存在。这些年,不少专业人士吐槽职称评定中的某些做法,并在较大范围内引起了共鸣,也证明陆大道院士确实说出了许多专业人士的心里话。

本号长期接触这方面的事务,也是觉得一些吐槽是有道理的。在职务评定中,尽管各级职务申报包括诸多条件,但最终还是通过比拼论文定胜负。因为大家的起点基本相同,比如学历、年限、工作量等,最后只剩论文一项了。基本做法是,先比论文数量,再比刊物级别,SCI论文无疑分量最重,甚至以一当十。这就形成了“以SCI论文论英雄”或“SCI论文挂帅”的现象。

陆大道院士两年前怒批“以SCI论文论英雄”,再次引发社会关注

任何事情都有争议。争议不怕,通过争议可以统一认识、解决问题,主要是看争论各方谁有道理。如果提出异议的一方有道理,就应该采纳,如果没有道理,则要解释清楚。解释之后还是不能止息争议,作出规定的一方那就应该深入思考了。

论文有无作用?回答是肯定的。论文是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结果的书面表达,将结果发表出来是为了社会共享,造福人类。同时,别人也可以在现有成果基础上接力进行研究,进一步推进科学进步。人类就是如此一步一个脚印而进步的。

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武汉病毒所于2020年1月2日确定了新冠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1月5日分离得到病毒毒株,1月9日完成国家病毒资源库入库及标准化保藏,1月11日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交了病毒序列。这就是为了实现成果共享,使科技界共同进行病原鉴定、病毒溯源、病原检测、抗病毒药物及疫苗研制等方面的研究,应对疫情。

任何事情都怕片面化,也怕扩大化。片面化就是一刀切,扩大化就是将一个领域的标准用到另一个领域。“SCI论文”之所以引起广泛争议,就在于当成了学术成果和人才能力评价的唯一标准,当成了各个领域学术研究和各类人才评价的统一标准。物极必反,在“SCI论文”上也是如此。陆大道院士批评的也是“以SCI为主导的论文挂帅”,以SCI论英雄、论人才、论业绩,并未一概否定“SCI论文”,更未否定论文本身。

“以SCI为主导的论文挂帅”的现象确实存在。专业人士和相关工作人员对此最为清楚。在某些方面,“SCI论文”成了金指标,SCI论文越多,越被认为科研能力越强,学术水平越高,职称与“帽子”也随之而来,继而科研项目也“不请自来”。这又反过来促使科研人员追求“SCI论文”或是其他论文。

那么问题就来了,在“SCI论文”这个统一标准导向下,职称评定和人才评价就变成了一刀切,一些实践性非常强的技术岗位,晋升职称也要数论文。有的时候,这些岗位的技术人员即使再有实才实学,由于忙于工作没有时间写论文,早早就到了职称的天花板,各方面都受到影响,不利于调动人才积极性。

陆大道院士两年前怒批“以SCI论文论英雄”,再次引发社会关注

比如医生,金标准应该是医术高明,手到病除,而不是发表大量论文。当然,如果既是医术高明,又能将医术形成论文供他人共享,那是最好的。人们的吐槽点在于,医术平平、论文多多这种现象。还比如高校教师和中学教师,有的教学呱呱叫,事实上成为业务带头人,却因为没有论文,长期与高级职称无缘,旁观者都觉得不公平。

这只是“以SCI为主导的论文挂帅”在人才成长导向方面出现的负效应。陆大道院士则是站在国家层面观察分析问题,“以SCI为主导的论文挂帅”引发的问题自然更加严重。陆大道院士列举了许多方面的影响,不妨温习一下他的几个主要观点。

科技人才价值观被扭曲——论文数量和发表杂志的“档次”,特别是SCI类的论文,已经成为部分学者衡量自己价值、地位的象征及自己拥有的资源。论文成为他们思想深处的价值坐标系。所以,热衷于写论文特别是SCI论文的学者愈来愈多,已经不再有发挥集体作用的氛围了。

学术思想固化在西方模式之中——将外国人的研究方向奉为自己的方向,

研究领域、科学问题、研究思路等大都是从别人那里“引进”的。一部分迷恋“SCI”的学者,极其看不上将全部精力置于国家需求研究的学者,对他们的成果肆意贬低,斥之为“三无”学者(没有国外权威文章,没有国际头衔,英语水平差)。对一些学科任意斥之为“三无学科”,有的被严重打压。

科研有机体缺乏创新活力——论文造就了大批具有光环头衔的人才,他们由此获得相应的荣誉及地位。这些人才难以合作,大都寻求自立门户,形不成人才结构合理的梯队,难有学术民主,很难有学术思想的碰撞。而没有学术思想的碰撞,何能产生新的科学思想呢?

科技界的人才选拔与资金投向受到SCI的间接支配——各种项目的立项、验收、评审与奖励,各种头衔人才的选拔……这些关系到我们国家命运的科学事业的大事,使用的是一些西方人的方向、理念框架、标准、外国专家做的评价。SCI及西方杂志的编辑部,远程间接操纵了我们的人才选拔,间接支配与操纵了中国大笔资金的投向。

陆大道院士两年前怒批“以SCI论文论英雄”,再次引发社会关注

陆大道院士提出一个问题:我们在科技领域搞了这么多“国际前沿”项目,是国际化了,还是被国际化了?

陆大道院士认为,“以SCI为核心的论文挂帅,其客观结果是使我国的科学事业逐渐脱离‘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方向。当然,不可避免地扼杀科技创造力,导致我国科技界贫于创新、贫于思想。”

陆大道院士对于科技界的情况非常熟悉,他在文中提到的问题是经过较长时间的观察思考而形成的,更是他自己的深切体会。

鞋子是否合适,只有穿鞋的人才知道。人才是否有水平有能力,实践检验最有说服力。

论文不是没有用,而是不能一切“论文”化,将论文作为评价所有行业所有领域所有人才的统一标准或是唯一标准,而应该区别对待。

有的领域,人才能力体现在研究当中,因为其工作方式就是边研究边记录成果(论文),论文(包括SCI论文)确实是评价人才能力的主要标准。比如高福院士,35年间在各类期刊发表SCI论文超过450篇,因为他就是搞理论研究的。

有的领域,人才能力体现在解决具体实际问题当中,其工作方式就是不断发展和解决实际工作的具体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所依托的是既有知识的综合而又灵活运用,还有工作经验的积累,不具有太多的理论探索性。象前面所说的部分教师和医生(注意部分两字),他们的岗位实践性极强,论文并不代表能力。

有的领域,人才能力体现在通过理论研究而解决实际问题上,理论上研究通了,实践上验证过了,实际问题也就解决了。其特点是理论研究与解决问题同时进行,并同时取得成果。一些重大工程问题都是如此解决的。

无论哪个领域,国家利益都是至高无上的。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国家。任何国家在科技方面的投入都是出于为本国服务的目的,企业在科技方面的投入是为了取得可观的利益。我们国家在科研方面投入巨资,目的是满足国家建设与发展的需要,解决卡脖子的紧迫问题,绝对不是为了发表几篇SCI论文。如果巨大投资最终只是变成了SCI论文,这个投资也就打了水漂。

科研人员应该围绕国家需要选择课题而进行科研攻关,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就象当年“两弹一星”功勋们那样。也只有这样,科研人员才不至于贫于创新、贫于思想,也不会出现邯郸学步、东施效颦的情况。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这一点显示得非常充分。

陆大道院士两年前怒批“以SCI论文论英雄”,再次引发社会关注

陆大道院士两年前的观点再次引发关注,或许是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对科研的紧急需要,引发了人们的记忆和思考,也许另有原因。不管如何,陆大道院士的讲话直面现实,指出了科研界存在的问题,这也是公众非常关心的,再次引发关注也在情理之中。

2018年相关机构已经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问题。最近,相关部门对疫情科研应急攻关也提出了要求——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研究成果应用到战胜疫情中。

陆大道院士批评的“以SCI为主导的论文挂帅”现象再次引起广泛关注,必将进一步推进科技界的健康发展和快速进步,推动科学研究更加注重于解决建设和发展对科技的迫切需要,你说对吗?

(本文为原创;文中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