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枷锁》:关于人性的几重枷锁,这几点早知道越好

小说《人性的枷锁》,作者毛姆。原名《史蒂芬·凯利的艺术人生》,首次出版于1915年,是作者毛姆的半自传体小说。

小说讲述了主人公菲利普·凯利从孤儿到长大成长的故事。小说以菲利普的人生经历,强调了奋斗的意义,传递战胜挫折的额勇气,弘扬善良忠诚的美好品质,也让我们看到了他一生中如何打破重重枷锁,重获新生。

菲利普天生身患残疾,年幼丧双亲,由做牧师的大伯收养照顾。因残疾导致他从小养成了自卑内敛懦弱的性格,受尽各种嘲笑和屈辱。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生活有了切身的体会,经历不同的职业选择、情感经历和生活阅历后,最终摆脱了几道枷锁的桎梏,迎来了崭新的人生。

那么,菲利普挣脱的“人性的枷锁”到底有哪些?通过小说的阐述,主要的枷锁有五个。

《人性的枷锁》:关于人性的几重枷锁,这几点早知道越好


1.信仰枷锁

菲利普在被接到神职人员伯父那里生活后,牧师告诉他,要笃信上帝。于是,菲利普每周会跟着大伯去教堂做祷告。

“他已经意识到袭击是由上帝创造的恶,而上帝则非常青睐于让他的信徒吃点苦。”——《人性的枷锁》

伯父告诉他,只要心诚就能托上帝的庇佑。菲利普诚心诚意信仰上帝,祈求上帝治好他的跛足。尝试了一次又一次后依然没有结果,这使他对上帝感到极大的失望。

伯父希望菲利普能按照他的安排,毕业后考上牛津学习神学,毕业后当一名牧师,但他坚决拒绝了。他觉得,信仰并不能将信徒的愿望实现,也就下定决心不再信仰上帝。

没有信仰枷锁的桎梏,不再受到束缚,他渐渐接受生活中的一切,遇事自己解决,自由自在,做自己的主宰者,

有人说,人生没有信仰,既不可怜,也没有可骄傲的,只是没有这个需求罢了。

信仰到底是什么?它只是人的一种精神寄托。人需要有信仰,但不能被信仰所束缚和限制。

《人性的枷锁》:关于人性的几重枷锁,这几点早知道越好


2.情感枷锁

菲利普前后有四段感情经历。为了初尝禁果,满足欲望,他撩拨勾引威近40岁的威尔金斯小结。

随后在巴黎学画画时期,抛弃了威尔金森,遇到了酒吧侍女米尔德里德,并深深爱上了她。米尔德里德并不爱菲利普,并抛弃了他,跟着其他男人跑了。

伤心欲绝的菲利普遇到了第三个女人诺拉,并且从那里得到了无微不至的关怀。接着,米尔德里德遭到男人的抛弃,回来找菲利普。此时的菲利普依然深深爱着她,便毫不犹豫离开了诺拉。

无奈,自私、庸俗、虚荣的米尔德里德,爱上了菲利普的好朋友,并一而再再而三地伤害菲利普,践踏菲利普对她的爱。

菲利普一度想到自杀,但经历过医院的学习和生活的磨炼后,他终于放下了对米尔德里德的爱。他对米尔德里德前后经历了“爱-狂热-迷恋-平静-同情-不爱-放下”,从感情中走了出来。

后来,他爱上了好朋友的女儿萨利,在萨莉的怀抱中他领悟到爱情的感觉,是那样的自然而然,幸福甜蜜

至此,他挣脱了爱情的枷锁,最终收获了幸福的爱情。

真正的爱情,绝不仅仅只停留在激情之爱,而是发展成心与心的默契,在相爱的岁月里彼此心有灵犀。

《人性的枷锁》:关于人性的几重枷锁,这几点早知道越好


3.道德枷锁

菲利普摆脱了信仰枷锁,但信仰下的道德观念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久而久之成为困扰他的枷锁。

比如,人性中的善良和美丑。

菲利普在学画画期间,认识了画友普利斯。她生活贫穷,曾向她的哥哥借钱却被拒绝,最终因吃不上饭而被活活饿死。

普利斯的哥哥是一位橡胶商人,不顾妹妹的死活,把亲情丢在一边。他抱怨妹妹的死对自己是一种伤害,用冠冕堂皇的理由推卸责任。

普利斯的哥哥骨子里是一个吝啬之人,在亲情面前,一毛不拔,请菲利普吃饭却慷慨大方。他深深体会到人性中行善者少,伪善者多。

在菲利普因为炒股赔尽存款后,他第一次尝到了贫穷的生活,无钱上学,忍饥挨饿,流露街头。他知道,改变现状只有继承伯父的遗产,他一度产生了“希望伯父早点咽气”的想法。

“他天天想,日日盼,到头来竟变得有些偏执。”——《人性的枷锁》

在医院当助理医师期间,菲利普接触了很多贫穷的病人,他对待病人友好善良,也从他们的身上一次次感受到了善良。

菲利普放弃了人生信条,在信条为基础的伦理观上生活,他发现人性是如此的悲劣,他发现,人的每一种德行中都藏着享乐的欲望,人人做事都是先为自己。

道德并非外在的教条,而是内心的坚守。只不过,有些人选择了善,有些人选择了恶。

道德本身并不是枷锁,如果我们将道德凌驾于一切之上,而忽略了内心最真实的声音,它便成为枷锁。

突破道德枷锁,忠于自我,不会因外在的教条而放弃自己内心的声音,接受人心之善,宽容人性之恶,遵循自己的内心,才能找到内心真正想坚守的东西。

《人性的枷锁》:关于人性的几重枷锁,这几点早知道越好


4.生活枷锁

毛姆说:理想与现实,到底哪个来得更加实在,更加重要?究竟是要仰着脖颈欣赏暗夜里钉着的明月,还是要低下头颅捡起道旁一枚闪着寒光的六便士银币?

六便士,是我们日日追求的物质生活,在《人性的枷锁》里,菲利普体会到了贫穷带来的痛苦。

他看到了喜欢画画的普利斯因为饥饿而饿死,米尔德里德为了生存做了妓女,亲身体会流露街头的艰难日子,体会到求职谋生的艰辛,看到了底层若是群体为生存而苟延残喘地卑微地活着。

贫穷就像一种难以启齿的疾病,让他羞愧得抬不起头来。

在他贫穷的日子里,一次次面试,一次次失望,最终在朋友的帮助下找到工作,避免饥饿。

他曾一度地挥霍无度,直到亲身体会生活才知道其艰辛;他继承了伯父遗产,重新回到学校完成学业,顺利成为一名医生。

在经历困难、穷苦和饥饿后,他对生活所给的痛报以微笑,最终摆脱了生活的枷锁。

生活不能处处叫人满意,但我们依然要热情地活下去。也许,生活对大多数而言,是一道无法摆脱的枷锁,但我们时刻也要带着希望和热情勇敢地生活。

《人性的枷锁》:关于人性的几重枷锁,这几点早知道越好


5.生命枷锁

生命的意义是菲利普人生中最后一重枷锁。

菲利普的好朋友曾告诉他,生命就像一条地毯。那时的菲利普,并不懂其中的意义,为此,他一直在寻找答案。

他当过会计、学画画、学医、做商场售货员、做医师助理,看到了人生百态,体会到贫穷生活,看到一个个小生命到来,一个个又离去,目睹朋友的死亡,在卸下了信仰枷锁、情感枷锁和道德枷锁后,他终于找到了答案,领悟到生命的意义就是没有意义。

“生而受难,久难而终。生命没有意义。人活着没有目的。一个人是否降生在这世上,是否还活着或已经死去,这些都是无关紧要的事。生命微不足道,死亡更无足轻重。”——《人性的枷锁》

生命就像一条地毯,我们生命中的每首插曲都使地毯中复杂的图案更加精密,当日子终了那天,我们会因这幅图案的完成而欣慰不已。

在这世上,最为珍贵是寻常。出生、工作、婚姻、生育、死亡编织出的最简单的形状才是最完美的模样,才是生命的意义。

菲利普对生命的领悟,超越了宗教的奴性,超越了哲学和对幸福的追求,超越了人生意义这个终极问题,最终到达了幸福安宁的彼岸。

他从生命的枷锁中解脱了,感受到了彻底的自由。

胡适先生说:"生命本没有意义,你要能给他什么意义,他就有什么意义。"

人生的意义存在于我们心中,我们所珍视、追求、编制的一切,便是我们存在的意义。

《人性的枷锁》:关于人性的几重枷锁,这几点早知道越好


6.

小说以菲利普的人生经历诠释了人性的几重枷锁,除了信仰枷锁、情感枷锁、道德枷锁、生活枷锁和生命枷锁,还有职业枷锁,选择枷锁,欲望枷锁,习惯枷锁,理想枷锁等等,而这些,是我们终其一生都无法避免无法逃脱的枷锁。

人性本就是很复杂的,菲利普勇敢打破了人性的枷锁,实现了涅槃重生。我们呢,当枷锁一点点破局,我们也就离真实的自己也将更近一些。

愿我们都能勇敢迈出第一步,在不断的成长中打破内心的枷锁,活出最好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