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枷鎖》:關於人性的幾重枷鎖,這幾點早知道越好

小說《人性的枷鎖》,作者毛姆。原名《史蒂芬·凱利的藝術人生》,首次出版於1915年,是作者毛姆的半自傳體小說。

小說講述了主人公菲利普·凱利從孤兒到長大成長的故事。小說以菲利普的人生經歷,強調了奮鬥的意義,傳遞戰勝挫折的額勇氣,弘揚善良忠誠的美好品質,也讓我們看到了他一生中如何打破重重枷鎖,重獲新生。

菲利普天生身患殘疾,年幼喪雙親,由做牧師的大伯收養照顧。因殘疾導致他從小養成了自卑內斂懦弱的性格,受盡各種嘲笑和屈辱。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對生活有了切身的體會,經歷不同的職業選擇、情感經歷和生活閱歷後,最終擺脫了幾道枷鎖的桎梏,迎來了嶄新的人生。

那麼,菲利普掙脫的“人性的枷鎖”到底有哪些?通過小說的闡述,主要的枷鎖有五個。

《人性的枷鎖》:關於人性的幾重枷鎖,這幾點早知道越好


1.信仰枷鎖

菲利普在被接到神職人員伯父那裡生活後,牧師告訴他,要篤信上帝。於是,菲利普每週會跟著大伯去教堂做禱告。

“他已經意識到襲擊是由上帝創造的惡,而上帝則非常青睞於讓他的信徒吃點苦。”——《人性的枷鎖》

伯父告訴他,只要心誠就能託上帝的庇佑。菲利普誠心誠意信仰上帝,祈求上帝治好他的跛足。嘗試了一次又一次後依然沒有結果,這使他對上帝感到極大的失望。

伯父希望菲利普能按照他的安排,畢業後考上牛津學習神學,畢業後當一名牧師,但他堅決拒絕了。他覺得,信仰並不能將信徒的願望實現,也就下定決心不再信仰上帝。

沒有信仰枷鎖的桎梏,不再受到束縛,他漸漸接受生活中的一切,遇事自己解決,自由自在,做自己的主宰者,

有人說,人生沒有信仰,既不可憐,也沒有可驕傲的,只是沒有這個需求罷了。

信仰到底是什麼?它只是人的一種精神寄託。人需要有信仰,但不能被信仰所束縛和限制。

《人性的枷鎖》:關於人性的幾重枷鎖,這幾點早知道越好


2.情感枷鎖

菲利普前後有四段感情經歷。為了初嘗禁果,滿足慾望,他撩撥勾引威近40歲的威爾金斯小結。

隨後在巴黎學畫畫時期,拋棄了威爾金森,遇到了酒吧侍女米爾德里德,並深深愛上了她。米爾德里德並不愛菲利普,並拋棄了他,跟著其他男人跑了。

傷心欲絕的菲利普遇到了第三個女人諾拉,並且從那裡得到了無微不至的關懷。接著,米爾德里德遭到男人的拋棄,回來找菲利普。此時的菲利普依然深深愛著她,便毫不猶豫離開了諾拉。

無奈,自私、庸俗、虛榮的米爾德里德,愛上了菲利普的好朋友,並一而再再而三地傷害菲利普,踐踏菲利普對她的愛。

菲利普一度想到自殺,但經歷過醫院的學習和生活的磨鍊後,他終於放下了對米爾德里德的愛。他對米爾德里德前後經歷了“愛-狂熱-迷戀-平靜-同情-不愛-放下”,從感情中走了出來。

後來,他愛上了好朋友的女兒薩利,在薩莉的懷抱中他領悟到愛情的感覺,是那樣的自然而然,幸福甜蜜

至此,他掙脫了愛情的枷鎖,最終收穫了幸福的愛情。

真正的愛情,絕不僅僅只停留在激情之愛,而是發展成心與心的默契,在相愛的歲月裡彼此心有靈犀。

《人性的枷鎖》:關於人性的幾重枷鎖,這幾點早知道越好


3.道德枷鎖

菲利普擺脫了信仰枷鎖,但信仰下的道德觀念卻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久而久之成為困擾他的枷鎖。

比如,人性中的善良和美醜。

菲利普在學畫畫期間,認識了畫友普利斯。她生活貧窮,曾向她的哥哥借錢卻被拒絕,最終因吃不上飯而被活活餓死。

普利斯的哥哥是一位橡膠商人,不顧妹妹的死活,把親情丟在一邊。他抱怨妹妹的死對自己是一種傷害,用冠冕堂皇的理由推卸責任。

普利斯的哥哥骨子裡是一個吝嗇之人,在親情面前,一毛不拔,請菲利普吃飯卻慷慨大方。他深深體會到人性中行善者少,偽善者多。

在菲利普因為炒股賠盡存款後,他第一次嚐到了貧窮的生活,無錢上學,忍飢挨餓,流露街頭。他知道,改變現狀只有繼承伯父的遺產,他一度產生了“希望伯父早點嚥氣”的想法。

“他天天想,日日盼,到頭來竟變得有些偏執。”——《人性的枷鎖》

在醫院當助理醫師期間,菲利普接觸了很多貧窮的病人,他對待病人友好善良,也從他們的身上一次次感受到了善良。

菲利普放棄了人生信條,在信條為基礎的倫理觀上生活,他發現人性是如此的悲劣,他發現,人的每一種德行中都藏著享樂的慾望,人人做事都是先為自己。

道德並非外在的教條,而是內心的堅守。只不過,有些人選擇了善,有些人選擇了惡。

道德本身並不是枷鎖,如果我們將道德凌駕於一切之上,而忽略了內心最真實的聲音,它便成為枷鎖。

突破道德枷鎖,忠於自我,不會因外在的教條而放棄自己內心的聲音,接受人心之善,寬容人性之惡,遵循自己的內心,才能找到內心真正想堅守的東西。

《人性的枷鎖》:關於人性的幾重枷鎖,這幾點早知道越好


4.生活枷鎖

毛姆說:理想與現實,到底哪個來得更加實在,更加重要?究竟是要仰著脖頸欣賞暗夜裡釘著的明月,還是要低下頭顱撿起道旁一枚閃著寒光的六便士銀幣?

六便士,是我們日日追求的物質生活,在《人性的枷鎖》裡,菲利普體會到了貧窮帶來的痛苦。

他看到了喜歡畫畫的普利斯因為飢餓而餓死,米爾德里德為了生存做了妓女,親身體會流露街頭的艱難日子,體會到求職謀生的艱辛,看到了底層若是群體為生存而苟延殘喘地卑微地活著。

貧窮就像一種難以啟齒的疾病,讓他羞愧得抬不起頭來。

在他貧窮的日子裡,一次次面試,一次次失望,最終在朋友的幫助下找到工作,避免飢餓。

他曾一度地揮霍無度,直到親身體會生活才知道其艱辛;他繼承了伯父遺產,重新回到學校完成學業,順利成為一名醫生。

在經歷困難、窮苦和飢餓後,他對生活所給的痛報以微笑,最終擺脫了生活的枷鎖。

生活不能處處叫人滿意,但我們依然要熱情地活下去。也許,生活對大多數而言,是一道無法擺脫的枷鎖,但我們時刻也要帶著希望和熱情勇敢地生活。

《人性的枷鎖》:關於人性的幾重枷鎖,這幾點早知道越好


5.生命枷鎖

生命的意義是菲利普人生中最後一重枷鎖。

菲利普的好朋友曾告訴他,生命就像一條地毯。那時的菲利普,並不懂其中的意義,為此,他一直在尋找答案。

他當過會計、學畫畫、學醫、做商場售貨員、做醫師助理,看到了人生百態,體會到貧窮生活,看到一個個小生命到來,一個個又離去,目睹朋友的死亡,在卸下了信仰枷鎖、情感枷鎖和道德枷鎖後,他終於找到了答案,領悟到生命的意義就是沒有意義。

“生而受難,久難而終。生命沒有意義。人活著沒有目的。一個人是否降生在這世上,是否還活著或已經死去,這些都是無關緊要的事。生命微不足道,死亡更無足輕重。”——《人性的枷鎖》

生命就像一條地毯,我們生命中的每首插曲都使地毯中複雜的圖案更加精密,當日子終了那天,我們會因這幅圖案的完成而欣慰不已。

在這世上,最為珍貴是尋常。出生、工作、婚姻、生育、死亡編織出的最簡單的形狀才是最完美的模樣,才是生命的意義。

菲利普對生命的領悟,超越了宗教的奴性,超越了哲學和對幸福的追求,超越了人生意義這個終極問題,最終到達了幸福安寧的彼岸。

他從生命的枷鎖中解脫了,感受到了徹底的自由。

胡適先生說:"生命本沒有意義,你要能給他什麼意義,他就有什麼意義。"

人生的意義存在於我們心中,我們所珍視、追求、編制的一切,便是我們存在的意義。

《人性的枷鎖》:關於人性的幾重枷鎖,這幾點早知道越好


6.

小說以菲利普的人生經歷詮釋了人性的幾重枷鎖,除了信仰枷鎖、情感枷鎖、道德枷鎖、生活枷鎖和生命枷鎖,還有職業枷鎖,選擇枷鎖,慾望枷鎖,習慣枷鎖,理想枷鎖等等,而這些,是我們終其一生都無法避免無法逃脫的枷鎖。

人性本就是很複雜的,菲利普勇敢打破了人性的枷鎖,實現了涅槃重生。我們呢,當枷鎖一點點破局,我們也就離真實的自己也將更近一些。

願我們都能勇敢邁出第一步,在不斷的成長中打破內心的枷鎖,活出最好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