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時下隸書盛行的“棺材體”是倒退還是進步,有何高見?

古董一尊


從沒聽過說過隸書是“棺材體”,我想可能是一種象形的比喻吧。個人覺得還是慎用。其實隸書是漢字中比較常見的一種字體,從字形上看,顯得比較莊重而又飄逸,從結構上看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講究“”、“一波三折”。隸書最早起源於秦朝,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書法界有“漢隸”之稱。也有說法稱隸書起源於戰國時期。

作為一種字體,能流傳下來自然是深受人民喜愛的結果,有句話叫存在決定意識。人類在不斷走向文明,時代不斷的發展進步,有些東西不適應時代發展就被淘汰了,有些閃耀著文化和文明智慧的創造卻歷久彌新,越來越被人民接受,併發揚光大,這就是歷史瑰寶的魅力,我想現在隸書流行,除了書法愛好者的喜歡外,恐怕也與它所體現和表達的寬闊豁達又不是灑脫飄逸有關吧。

作為一種中國文化,傳承非常重要,那都是祖先智慧的結晶,正是這些積澱,讓我們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綿延不斷,五千年文明古國屹立於世界之林,熠熠生輝!


心底映雙紅01


哈哈!”棺材體”有意思,多麼豐富的想像力?

意思是對當今書寫隸書結體不端正的諷刺吧?

是的,現代人寫隸書的一種流行傾向,他們不遵守傳統隸書的端莊方正,而選擇了左右高低不平,七長八短,以表現書法的動感,或是現代人對隸書書法審美觀念的價值取向吧!

這是正常的,現代人寫隸書很忌諱平行線,忌呆板,忌布算子,尋求一種靈動,自然,天真爛漫,是現代人的藝術審美觀,是藝術的想像力,隸書藝術的自然發展,是一種必然趨勢,不必大驚小怪,稱作“棺材體”很形象,但是這是對新思維方式的不尊重,或是諷刺,現代隸書書寫者也不必在意,時代在發展,歷史在前進,任別人去說吧!做自己想做的,任意而為乃正道。





苦廬居士


棺材體,就是說筆畫像棺材板,字體像棺材殼。一頭大一頭小,傾斜取勢,從不正面示人。總的來說,這是一種展覽體,能得獎。如果按照漢碑的字體來寫,你就是寫的累死,那也拿不了獎。




手機用戶草塘驚鳧


“棺材體”,什麼是“棺材體”,我特地搜了百度,也看了些答題,原來是在隸書的古樸粗拙的基礎上,加了靈動。記起來我有兩個好友是寫隸書的,他們的隸書都不是那種最初的隸書,能感覺到靈動之氣,打上了自己個性烙印。沒錯,現在寫隸書得人幾乎一律的“棺材體”。

隸書很美,古樸淡雅,現代人張揚跋扈之氣在筆下能稍稍收斂,又能在古意古法中滲透自己的個性。“棺材體”當然很好,創新、個性、古韻三者一體,我們欣賞就是。

書法只要不離開線條的藝術,這個基礎的設定,任何的變化創新,我們都是包容的讚賞的。如果走邪門歪道瞎折騰,什麼醜書、吼書、射書,很多人都會“火冒八丈”的!



劍氣如霜武哥


樓主,解釋一下“何為棺材體”?隸書,至東漢而大成。而隸書之肇端則早於戰國後期,可看看出土文物之楚簡秦簡。可見早期隸書之爛漫質樸,今之隸書多取法於此。











伍增傑書法詩詞


這裡所說“棺材體”是為小範圍比較新奇形象的比喻,要說其源,應自於某國展評委善隸的那位,自此初始,是為創新,可對於書法之貢獻,唯有變體,章法,墨法稍有可取,格調稚拙顯樸,點線生趣,其餘不足。故有西施,其媚也豔,然世有東施皆效之,其一頻一舉難棄造作,初見驚眼,再見生煩。因立意於時下盛行,眾人皆去走獨木橋,失去真我,不求古意,不承傳統,難再古之氣韻,生命力短促,必不久,就此論,是退步。


師尚誠


書法是一種文化藝術,每個人都有寫字的權利,每個人寫字的筆法都有所不同,喜好和審美觀點也不同,有喜歡大篆的,有擅長小篆的,有專攻隸書的,有喜歡正楷的,有喜歡行楷的,有喜歡行書的,有愛好章草的,還有以寫沒人讀懂的狂草為樂的。因為書法門類眾多,每個人不可能都是以寫字為業,精力有限,所以,即使是善書高手,也難以做到面面俱到。每個書法種類,都有鍾情於此種字體的善書善練的行筆熟手,成為行家裡手,他們以自己審美觀念定義著此種字體的筆法規則,如果脫離了這些行家裡手的規則,照貓畫虎,就會出現五花八門的字形,從而形成每個寫字人自己的特點。每種字體,只要有人專心去練,就有存在的理由,因為別人練什麼字不需要經過你的批准,縱使寫得不好,法律也管不著。每個人寫的字只要自己沒把它揉碎了放著就有流出的可能,有的人喜歡自己的字別人收藏,有的人害怕別人收藏自己的字出醜,害怕自己萬一不能流芳百世,落得個遺臭萬年。我們不能說某某人寫得字,因為我不喜歡他就應該從世界上消失,因為人在字在,不能因為他寫的不好就把他給滅了!字形字體本沒有高貴低賤之分,因為區分字形的目的是為了表達字義,只要字形在,字義就在,好看歹看都不影響本質的含義,你管他進步還是倒退,有什麼現實意義嗎?你看那中國歷史上有多少文人墨客留下筆跡,人們喜歡的,想方設法的使其流傳時間長遠。不喜歡的也許擦屁股怕弄一腚黑,生火缺引火時,扯過這張紙來引火也算物盡其用了,隨著寫字人離開世界,就再也看不到那種字體了!

寫字是一種愛好和修養,作公職有閒暇來陶冶情操,也算是修身養性的一種手段。我這裡絲毫沒有反對非公職人員有練字的愛好,因為寫字屬於我們中國人自小學上學就應該練習的家庭作業,屬於文化基礎的童子功。只是對文化的追求時間有長有短。而公職人員文人出身的比較多,學歷比較高,寫字的歷史自然也就長了,所不同的是使用什麼筆寫就不一定了。因此,能堅持寫毛筆字的當然多數是有點文化水的人了。人人都有寫字的權利,之所以稱為文人,除了需要寫字水平外,還有很多其他的文化素質。會寫幾筆漂亮的毛筆字充其量算個寫字匠,往文人縫裡鑽,還差點其他的功夫!太平盛世,寫得好看了,有人捨得用白鵝來換;遇到災荒歲月,一張字換不來半碗高粱米!得勢時,幾個醜字能值千金,失勢時,縱使王羲之再世,逃不脫叫化子的宿命。如果大家不信,世上有多少真正的叫化子滿大街寫著漂亮的字作為乞討的手段?如果把他們西裝革履打扮起來請到大學講臺教授書法課程,恐怕其寫字的技術有的會勝過今天許多大學講臺上的書法老師。而又有多少人肯出一頓飯錢來宴請一下叫化子?而寫的字不好看還在大學講臺上講書法的人難道真得比不上會寫字的叫花子嗎?我看也未必如此。大學的大門不是什麼人輕而易舉可以進的,尤其那三尺講臺,沒兩把刷子,你傍不上前,縱使有幸登上大學的講臺,誰又能保證自己的後代世世代代都能永恆的站在講臺之上?如果後代以書法為業,就怕真正是一朵鮮花世代插在牛糞上,別錯打了算盤!

自古以來,中國人科舉制度使用毛筆答卷,寫毛筆字成為文化交流的工具,也成為錄取的必要條件,才顯得那麼重要。隨著科技的進步,那種骨骨拽拽寫毛筆字的速度慢效率太低,人們很少普遍練習了,會寫毛筆字的才顯得稀罕。其實,就那麼點小的技術,就像我們用筷子吃飯一樣,沒多大的本事,就是個習慣。又何以有讓政府出資養活的必要?這算什麼鳥部門?

珍惜生活,紮實農耕,尊重自然,善待他人,睦鄰友好,才上對得起先人,下對得起子孫,萬事順遂,那書法是文人的童子功,是行文的工具,現在行文,多使用電腦了,誰還拿著毛筆字當寶?如果有人刻意懷舊,則只能走市場選擇的道路,縱使有聘你書寫的部門,只要他能出得起聘資,且市場有持續的需求,你儘可以去應聘,可政府的稅收不應該有贍養單獨以寫字為業謀生的人的義務!或者是三百六十行,書法是每行從業者的基礎童子功,不能單算一行,該精簡的就應該簡掉!即使學校有專業教授學生寫字的教師的需求,也是有崗位數量限制的,並不是會寫幾個字國家稅務就必須承擔起贍養責任來!


我為大王來巡山


在過去學習隸書時,老師強調的是“蠶頭,燕尾,”逆鋒起筆,中鋒行筆,逆鋒收筆。這樣寫出的隸書莊重,漂亮。

時下流行的“棺材體”我不知確切定義是什麼,但時下流行的錄書我覺得也是有藝術價值的,書法作為一門藝術也是要演變發展的,但必須給人美感,就象國畫一樣,現代國畫既傳承了傳統的皴法和結構,又加進許多其他元素,使其更具美感。

但是隸書和其他書體一樣,行筆必有基礎,不能任意發揮,胡寫一氣,那就不是書法,更不是隸書了。

總之,傳統的東西不能丟,推陳出新有必要。


探文海


尊重傳統文化,尊重古人精典,我們學習隸書書法,取法於古人,在熟練撐握的情況下,可以加雜些時代感,與時俱進,抒發自己的情趣,慢慢形成個人的特點。



用戶649051903188鶴鳴


謝謝!書法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也是中國文化的主要表現形式,千百年來,湧現出來很多名家,書法大家前赴後繼,如果都一成不變的,很難達到百家爭鳴的大好形式,一次次改革一次次創新,造就了很多書法新體開拓者,我只想舉一個例子,北宋徽宗的瘦金體更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難道說這是書法的倒退嗎?我覺得肯定不是,時下流行的官材體隸書肯定有他存在的價值,只是喜好問題,談不上是進步和倒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