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落地應用尚存疑 四方精創股東及管理層忙套現

這是《中國經營報》為您分享的第1001篇原創文章;我們只發有態度,有乾貨的原創。

区块链落地应用尚存疑 四方精创股东及管理层忙套现

區塊鏈概念潮起風行,去年年底更是引爆資本市場。對於其真實應用效果,各界也一直保持著高度關注。

在最近三個月內,深圳證券交易所(以下簡稱“深交所”)投資者涉及區塊鏈的提問達到900多條。

根據Wind統計,截至2月20日,99家區塊鏈概念上市公司中,市盈率超過100倍的共有21家,其中有多家公司曾受到監管對其區塊鏈業務可行性以及研究應用階段情況的關注。

2月19日,有投資者向上述21家公司中的四方精創(300468.SZ)提出區塊鏈利好消息對公司股價具體影響的相關疑問。

自去年10月24日以來,區塊鏈迎來重大利好,相關股票普遍上漲。但截至2月19日收盤,四方精創股價相較2019年10月23日,達到102.84%漲幅,實現股價翻番,這種情況仍屬較為少見。

《中國經營報》記者注意到,投資者在深交所平臺上向四方精創拋去的涉及區塊鏈的問題至今已達到400多條。那麼,透過其二級市場的熱度與投資者的熱切心情,四方精創在區塊鏈上有哪些佈局?行業迎來利好後這一年來又有何進展?

股東數次減持

股價翻番背後,四方精創盈利水平態勢平穩。

四方精創2019年半年報顯示,其營業收入、淨利潤同比分別增長0.66%、2.32%,達到2.12億元、3163.86萬元。在三季報中,報告期營業收入、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淨利潤同比增長4.33%、-6.99%,分別為1.16億元、2176.43萬元。

雖然盈利能力與行業前景向好,但Wind顯示,近六個月來,四方精創管理層及相關人士與股東多次減持股票。在2019年11月至2019年12月底,多位股東發生數次減持。

在提及區塊鏈的最新定期報告2019年半年報中,對於經營情況概述,四方精創表示,公司結合自身經營情況,一直致力於通過創新驅動戰略,加大力度研發分佈式架構、區塊鏈及支付類等新技術,為金融機構客戶持續創造價值。公司積極投入金融級分佈式PaaS平臺研發、通過容器化微服務框架組件來構建具備面向開放式銀行業務能力的解決方案;通過與全球不同的區塊鏈聯盟、商業機構與高校的合作,不斷在區塊鏈領域實現創新與突破;積極研發多種方式的跨境支付解決方案;為公司的業務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為全球金融機構客戶快速創新和持續發展注入新動力。公司繼續推進落實全資子公司深圳前海樂尋坊區塊鏈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樂尋坊”)的發展規劃,目前已推出國內首家基於區塊鏈的人才互動平臺“樂尋坊”,並在報告期內獲得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以下簡稱“網信辦”)的區塊鏈信息服務備案,前海樂尋坊也成為首批在國內取得該備案的企業,積極探索基於技術創新下的業務模式創新,促進公司的長遠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網信辦在公佈備案清單的同時也強調,“備案僅是對主體區塊鏈信息服務相關情況的登記,不代表對其機構、產品和服務的認可,任何機構和個人不得用於任何商業目的。”

發“類穩定幣“

四方精創在經營概述中唯一點名提到的區塊鏈落地應用“樂尋坊”運行情況究竟如何?

事實上,在深交所互動易及股吧等平臺上,有投資者曾對樂尋坊的“蜂幣”(TBC)是否是數字貨幣感到疑惑,還有投資者希望求證樂尋坊的“蜂金”(TBB)可以提現為人民幣,與人民幣保持1:1的永久穩定兌換比率的情況真實性。

對於上述情況,四方精創董秘並未正面給出回應,僅表示,關於公司全資子公司樂尋坊運營的具體問題以及通證設計,參閱前海樂尋坊官網上發佈的“樂尋坊白皮書”。

記者就樂尋坊情況也向四方精創發去採訪函希望瞭解,但截至發稿,尚未收到回應。

據樂尋坊白皮書介紹,樂尋坊是以人才為中心,基於區塊鏈技術和通證經濟激勵體系,為人才用戶提供求職、培訓、活動以及人才群體之間的交流互助等服務的人才互動平臺。蜂幣與蜂金共同組成了樂尋坊公眾聯盟鏈的雙層通證模型。兩個通證在一個體系當中流通,蜂幣是權益通證(可參與分配平臺收益),而蜂金則是兌換通證(可穩定兌換人民幣,用於平臺收益計價)。

亦來雲社區(CR)委員會籌備委員會委員、萬商天勤律師事務所合夥人張烽向記者介紹,在雙通證模型中,權益通證通常代表項目或經濟體創造的價值,比如分紅等。這類通證往往數量恆定,價格會隨著項目或經濟體的發展而升高。

“蜂金在體系內相當於是取代貨幣角色的通證,它的發行總量是靈活的,具有增發和回籠機制,蜂金價格是穩定的,可以視作為穩定幣,主要是在平臺有實際營收或推薦獎勵等相關業務場景中支付或流通。”樂尋坊白皮書中寫道,一方面用戶通過完成平臺激勵任務(簽到、競猜大盤漲跌、體育賽事、電子競技)獲得蜂幣,蜂幣再通過回收銷燬與權益分紅模式參與蜂金收益分配。

業內有觀點認為,token(通證)是為虛擬貨幣。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區塊鏈工作組組長、中國銀行原行長李禮輝曾公開提到,把通證定義為虛擬貨幣更為貼切。“我們應明確虛擬貨幣沒有合格發行責任主體,沒有實體資產支撐,沒有足夠的信任背書。”

張烽指出,根據國際監管邏輯,發行穩定幣需要提供100%的備付金,且報有關監管機關備案。“我國目前還沒有這種通證的合法發行通道。”

有長期研究數字經濟的行業人士坦言,是否是穩定幣,具體要看其模式與實際效果。“兌換通證以1:1比率兌換人民幣,其信用來源於人民幣,所以本質上是法幣的替代物。”

亦有專業人士持有相似觀點,“穩定幣通常1:1錨定現實世界中的法幣。通常需要注意其機制與過程是否透明,是否有被操縱風險。在國外,機構發行穩定幣,通常會尋求第三方財務審計機構參與,作為信用背書。”

值得注意的是,我國對於區塊鏈中“幣”的監管政策始終呈現高壓態勢。

那麼蜂金與蜂幣的存在有何意義?

“企業購買樂尋坊人才服務並支付費用後,智能合約將在鏈上自動發行人才服務收入對應數量的蜂金。該筆蜂金將按比例分配給參與各方。個人用戶通過完成各種與樂尋坊共同創造價值的任務或者參與樂尋坊蜂金收益分配,就可以獲得一定數量的蜂金。用戶擁有的蜂金達到提現條件後,可以將蜂金提現為人民幣。用戶提現成功後,智能合約將在鏈上自動銷燬對應數量的蜂金。”樂尋坊白皮書顯示。

張烽提示,上述通證模式中需要注意的重點問題有,一是獲取權益通證的方法是否科學,因為這是一種通證發行機制,需要科學透明,否則會存在操縱。二是要注意兌換通證是否有能力確保穩定,即兌換通證能否在任何時候兌換回其承諾的相應錨定法幣價值。三是要考慮招聘者或求職者通過使用這個系統能否真正降本增效,平臺能否真正為各個參與方實實在在創造價值。

關於蜂金收益分配原則與蜂幣權益分紅方案,以及平臺使用區塊鏈、設計通證的意義,解決人才互動場景痛點成果的數據佐證等,記者向四方精創發去採訪函希望瞭解,截至發稿,未有回應。

上述人士認為,“分紅即投資回報。雖然權益通證未向投資者進行資金籌集,但用戶通過響應社區任務(簽到、競猜等)的勞動產出換取權益通證,發掘其本質,勞動換取所得,權益通證仍是投資物。”

跨界、生態未見優勢

專業人士坦言,搭建區塊鏈生態平臺並非易事,企業在行業中的地位與資源十分重要。

事實上,人才招聘並非四方精創主業。因此,也有投資者公開提問董秘關於樂尋坊如何與58同城、智聯招聘、趕集網等大平臺競爭,如何能在眾多競爭對手中佔有一席之地的問題。董秘回應,樂尋坊是以人才為中心,基於區塊鏈技術,為人才用戶提供求職、培訓、活動以及人才群體之間的交流互助等全方位服務的人才互動平臺。

但根據2020年2月13日與2月18日晚間兩次統計,樂尋坊發佈的社會招聘需求分別為90多件、60多件。體量與投資者所言平臺確實相距甚遠。

記者嘗試在樂尋坊中向包括樂尋坊在內的14家發佈招聘的企業發去求職疑問,但過去一週未見有任何被問企業回覆。

結合天眼查信息不完全統計,在2月13日,樂尋坊發佈招聘需求中的企業被當地監管部門列入經營異常名錄且未移出的有3家,在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中無法查詢到的有1家,另外還有1家已經被工商局吊銷營業執照。

據瞭解,用戶通過投注蜂幣、競猜上證指數漲跌、詩詞小遊戲、簽到、定期翻牌抽獎等均可獲得蜂幣獎勵。至於消耗方式有打賞其他用戶、競猜等,比如在競猜體育賽事方面,猜對獲得投注數額×賠率的蜂幣,猜錯則不返還投注蜂幣。

“兌換通證的信用來自於法幣,若不與法幣掛鉤,它本身並不具備信用。平臺需要吸引企業去源源不斷買入兌換通證,如果企業購買意願降低或者消失,平臺很可能會面臨難題。”上述人士進一步強調與解釋道,“投資者通過投資勞動力投資平臺,平臺負責吸引貢獻勞動力的投資者。企業現金充值兌換通證以獎勵平臺中的行為,企業本身才是平臺本身產值的產出方。平臺不通過權益通證募集資金,而是通過收取交易手續費,將兌換通證的盈利分配給投資者。雖然在理想狀態下,平臺用戶活躍,企業買單,但其中信息不對稱性風險也不容忽視,因為企業通常無法分辨用戶(投資者)參與平臺的目的,究竟是為了獲取兌換通證的收益還是真實使用需求。如果企業發現平臺中的用戶是為賺錢而非完成其自身核心目標,企業將不再購買兌換通證。”

互鏈脈搏研究院研究員元尚指出,區塊鏈產品的產品設計者們在通證(積分)模型的設計上,對於勞動量的定義太過隨意。首先,用戶的消費行為不能視為勞動。很多所謂區塊鏈產品把用戶的消費行為視為勞動,代價就是其自身的通證一文不值。其次,用戶對產品方單方面的勞動貢獻,不具有市場價值。

一些產品號召用戶為產品拉人頭,然後給予通證激勵,但產品方不用真金白銀回購,那麼通證的價值也將歸零。最後,在系統內消化通證,通證的能量會越來越低。

記者 鄭瑜

中國經營報旗下垂直於互聯網金融領域的全媒體平臺。已經入駐微信公眾號,今日頭條,一點資訊,百度百家,網貸之家,新浪財經頭條、網貸天眼、網易、騰訊等媒體平臺。致力於為互聯網金融從業者和投資者提供有價值的內容產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