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寶典:疫情信息大爆炸!沒染上肺炎,卻得了“腦炎”?

自1月中旬武漢肺炎被報道以來,發展至今已有大半個月。為了防止疫情進一步蔓延,全國人民響應國家號召,度過了一個最難忘的春節——

“雲過節”。常規的走親訪友活動取消,改為微信朋友圈拜年;大年初一要搶的頭香,改為在家裡插上三炷香;公園裡、小區內不見了往日的人群一片冷冷清清,就連馬路上的車輛也寥寥無幾。大傢伙一時間全變成了名副其實的宅男宅女。

抗疫寶典:疫情信息大爆炸!沒染上肺炎,卻得了“腦炎”?

“全民宅化”的精神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全國老百姓眾志成城抵抗疫情的決心!

但是宅的時間久了,事情似乎發生了一些變化。

做為一位精神科醫生,我本能的感覺到自己的異常,給自己的問題下一個結論:

雖然沒染上肺炎,但是可能患上“腦炎”

抗疫寶典:疫情信息大爆炸!沒染上肺炎,卻得了“腦炎”?

當然,絕對不是指神經科學上說的腦炎,不需要抽腦脊液確診,這裡只是一個表淺的比喻。

那麼,為什麼要給自己下這麼個”診斷“呢?大家看看有沒有和我一樣的”症狀“吧!

  1. 雖然身體沒有體溫,但是大腦長期處於對疫情的發熱狀態。
  2. 行為學改變:起床睜眼第一件事打開微信,刷新各種疫情相關信息,明明已經很眼睛已經很累了,但是手停不下來,不停的刷不停的看……刷無可刷了總可以歇歇了吧?並沒有,因為還有信息更爆炸的微博等著諸君繼續刷。巧了,正好朋友圈和微博除了疫情幾乎也沒有其他新聞了。除了刷手機,好像沒有什麼事情能做。
抗疫寶典:疫情信息大爆炸!沒染上肺炎,卻得了“腦炎”?

3. 情緒的改變:“哎呀,好感動啊,我哭了”

“蒼天啊,這是人嗎?氣的睡不著”

“原來還有這種事?太可怕了”

“不行了,太慘了,哭暈在廁所”

“我去,我要爆炸了,太沒良心了,是我在網上行俠仗義的時候了”

……

情緒在這樣的“感動-可怕-生氣-憤怒” 隨切換循環往復。感覺自己的心情已經不受自己控制了,而是和朋友圈息息相關。

抗疫寶典:疫情信息大爆炸!沒染上肺炎,卻得了“腦炎”?

4. 社會功能的改變:

復工的工作難以投入,坐在辦公桌前焦慮的不知道該幹嘛,“工作只能約束我的肉體,我的精神和朋友圈同在”。

沒復工(開學)的出現了強烈的厭工(學)情緒,明明積壓了不少在家也可以做的未完。


如果出現以上這些類似的症狀,可能你也和我一樣得了這種“腦炎”,你被你的焦慮情緒控制啦!

過度關注

人在感受到危險時,會激發杏仁核神經環路,並出現相應情感反應——焦慮和恐懼。動物實驗發現在刺激清醒動物的杏仁核,動物出現“停頓反應”,顯得“高度注意”,人類也是一樣。

您有沒有想過,其實不是微信微博只有疫情相關信息,而是你,甚至包括你的朋友圈,都處於全民焦慮中?焦慮使注意力產生偏差,對危險過度關注,隨之改變了我們的認知,讓我們更容易被有威脅性的事情吸引。這就是為什麼,在大眾感到前所未有的公共衛生壓力時,危言聳聽的言論更容易受到關注,繼而失去分析問題的理智。

抗疫寶典:疫情信息大爆炸!沒染上肺炎,卻得了“腦炎”?

在這裡要和各位喊話:你有選擇關注任何事件的自由,但是請一定不要失去獨立判斷問題的理智!你的焦慮甚至是憤怒,會不會是在沒意識到時被“帶節奏”了呢?其實,換個角度想,解決問題最好的方法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理性思考之後做出的,如果讓自己一直處於注意力漂浮、信息未加整理的焦慮狀態下,只會事半功倍,惡性循環,讓事情往更令人焦慮的方向發展。

負性思維

除了對危險過度關注,讓我們對各種各樣的疫情信息“刷刷刷”停不下來,大家有沒有發現另外一個現象?除了中立的疫情進展、防治指南外,好的消息沒幾條,壞消息卻越來越多?

首先聲明,我們是一個“搞腦子”的公眾號,對任何社會信息不做刻意的評判對錯好壞。我們嘗試把注意力集中在當下,思考一下?壞消息越來越多會不會和我們的“腦(焦)炎(慮)”也有關係呢?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根據焦慮的發生發展機制來看,焦慮不僅來源於一種負性認知,還會讓我們的認知產生負性偏差。焦慮會扭曲你對世界的看法,讓你看什麼都往最差的一端想。

焦慮時最常見的兩種負性自動思維就是:

  • 以偏概全:一部分武漢人感染了,那麼有所有武漢人都有可能攜帶病毒;病毒由野生動物來的,那麼所有的動物都不能觸碰或飼養。
  • 非此即彼:一線的醫療工作者緊缺口罩等防護隔離用品,那麼口罩肯定都被送到了達官貴人的手裡。

客觀的思考:事實是“一部分武漢人被感染了/野生動物可能攜帶病毒/一線的醫療衛生人員緊缺口罩”;但是後半句“所有武漢人都有可能攜帶病毒/所有的動物都不能觸碰或飼養/口罩肯定都被送到了達官貴人的手裡”,則是被焦慮渲染過後,大腦做出的推理,卻並非是絕對的事實。而讓你恐懼、憤怒的恰恰不是前半句事實,而是後半句大腦的負性認知。

焦慮會導致災難性的思維方式佔據你的大腦,那麼我們該怎麼辦呢?一個有效緩解焦慮的策略你已經開始做了,就在你讀這篇文章的時候:意識到自己的這種思維方式,然後否定這種思維方式。

我們第一件要做的事情:越是危機時刻,越要保持理智,不做烏合之眾。辯證的看待問題,在這裡推薦各位嘗試辯證行為療法的幾個基本操作:

(1)辯證評估:不斷地尋找在自己對行為和事件解釋中遺漏了什麼全面地評估。

(2)允許自然變化:允許並且認識到事物發展過程中的自然變化和不穩定存在。

(3)檸檬中榨出的檸檬汁:化不利為有利。看到問題中蘊含的機會。沒有問題就永遠沒有鍛鍊技術的機會。

第二件可以減輕焦慮最好的辦法:改變自己看待威脅的方式——不把它看作是“致命的危險”。

因為一旦看成那種危險,我們的身體第一反應就是肉搏,和威脅打一架或者撒腿就跑。這些原始反應對於現代社會完成工作任務、處理人際矛盾都沒有用處。所以換個角度,把這些壓力源看成是像採野果子、做衣服這種按部就班可以做好的事。既然事情可以完成,本能的焦慮也不會被無效激發。比如覺得哪兒哪兒都有病毒,每天在腦子裡反反覆覆想怎麼應對,不斷刷手機,越想越焦慮,對解決問題毫無幫助。更合適的方式是,去做!不杞人憂天,也不好高騖遠,將行動分成切實可行的小步驟,想想就目前的條件如何做到精準消毒,有效隔離。

抗疫寶典:疫情信息大爆炸!沒染上肺炎,卻得了“腦炎”?

總而言之,肺炎當前,我們的主機,大腦,可不能生病了,保持理智心態,我們一定能打贏這場病毒仗!

疫情當前牽人心,

相信醫護有信心。

從我做起表決心,

口罩洗手不粗心,

做好隔離不擔心。

封城不封情,隔離不隔心。

抗疫寶典:疫情信息大爆炸!沒染上肺炎,卻得了“腦炎”?

抗疫寶典:疫情信息大爆炸!沒染上肺炎,卻得了“腦炎”?


分享到:


相關文章: